学习啦>学习方法>通用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指导>

西师版将相和教学设计

慧珍分享

  蔺相如和秦王在《将相和》的故事里发生了怎么样的典故呢?下面就有学习啦小编来讲解一下《将相和》这部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

  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

  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

  削:xūe削弱 xiāo削铅笔

  蔺:lìn蔺相如 阑:lán阑尾炎

  秦:上下结构 臣:半包围结构 璧:上下结构

  颇:部首是“皮”或“页” 辱:部首是“辰”或“寸”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每胜。

  负荆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听课文录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文章划分结构段,并用小标题归纳段意:

  第一大段(1—10):写“ 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大段(11—15):写“ 渑池之会”的故事。

  第三大段(16—18):写“ 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预习思考练习2。

  3、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整篇课文一共分多少段?(分三大段)每一大段的段意是什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那么每一个故事的之间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交代了时代背景)

  2、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后面三个故事发生的总起因)

  三、阅读分析第一个故事,思考问题: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课文第三自然段: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3、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样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用处?

  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4、阅读第8自然段,找出表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动词。

  (捧、退、靠、举、撞等)

  5、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造成这样一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就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送回国。

  6、仔细读课文第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机智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学生自由发挥)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齐读11—15自然段,思考问题:

  1、“瑟”是什么?“缶”又是什么?

  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2、谁提出渑池之会?为什么提出?

  秦王提出渑池之会,目的是为了报复。

  3、赵王决定怎么做?

  赵王决定由蔺相如陪同前往赴约。

  4、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5、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与机智?

  第13自然段中的最后三句话。

  6、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和武官廉颇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五、自学第三个故事。

  1、学生按照上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方法阅读分析第16—18段,画出重点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2)“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 ,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表现了廉颇的什么性格特点?(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3)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原因?从这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蔺相如尽量避开廉颇,为的是避免两人之间发生矛盾。

  句子: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表现了蔺相如识大体,为国家利益着想,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4)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用文中的句子说说他是如何“负荆请罪”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的什么品质?

  ①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②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③从这可以看出廉颇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3、总结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总结全文

  《将相和》课文原文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75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