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道文化的对比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文化上有诸多渊源,但也有各自的不同,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中日茶道文化的对比,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道文化的对比
1.“茶”和“茶文化”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在中国最早发现了茶叶并加以利用,我国还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在中国,茶叶最初是在四川省周围种植,然后扩展到东部、南部等广大地区,最后全国传播。日本的最澄和尚在中国学习佛教然后把茶的种子传入日本。然后茶就在近江(滋贺县)附近种植,而且通过嵯峨天皇的大力推荐种植,茶得以在日本各地广泛种植。在中国饮茶最初是作为药用,然后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中的喝茶。陆羽的《茶经》是我国制茶、饮茶和茶文化形成的背景基础。而且中国的茶文化是从当做药饮开始慢慢演化成喝茶,品茶。这是一个从“实用主义”演变成“精神文化”的过程。此后茶和儒教开始产生了关联,并广泛融合在诗文、书画、陶瓷工艺等方面。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正好相反,是从“精神层面”到“实用主义”的演变。就饮茶方式说,中国和日本是完全不同的风格。此外,日本的茶道即沏沫茶法是中国宋代即日本中世纪时期的饮茶方式的反映。
2.“茶道”的概念
在东方文化中,“茶道”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实际上一旦说到“茶道”大部分人就会和日本联系起来。实际上,“茶道”这个词在中国从唐朝开始应用了近千年。中国人认为“道”是完美思想的学说,关乎于宇宙,人生规则。对于中国人来说,“道”是不会简单说出来的。但是在日本品茶称作“茶道”,赏花称作“花道”,剑术称为“剑道”,摔跤搏击称为“柔道”。在中国饮食、游乐活动中升华成“道”的只有“茶道”。“茶道”是以茶为媒介的生活中的一种礼仪,是精神修养的一种体现。
3.中国的“茶道”
“茶道”作为一种精神修养很快在中国兴起,中国人至少在唐朝或是更早时期,喝茶就作为一种精神修养的“道”而存在。唐朝的《封氏见闻录》中就有“茶道”这个词的记载,这是“茶道”出现在文献资料中的最早记载。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各异,茶的种类比较多。中国对于“茶”的分类是根据茶的形状、目的不同而分。一般出口的茶不同,有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等,也有压缩茶和即融茶。拥有丰富的茶类资源,中国“茶”的品质得到重要认可。另外,中国人根据茶叶种类的不同,茶具和泡茶的方法也不同。中国的茶艺非常重视要泡好茶用什么样的好方法。现在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色”、“香”、“味”、“形”一整套评价标准。在中国,最开始的茶道是以推行道家五行和谐和儒家中庸之道为本的。中国的茶具都是细致打造的瓷器。例如饮茶用的茶壶通常都是紫砂壶,而且对茶具的造型、花纹、材料、颜色、美感方面都有严格标准。
4.日本的“茶道”
日本沏茶时最重视的是沏茶的“间”,并且十分重视其中的精神体现。泡茶的方法不像中国那么多。日本有绿茶出产,还有雨露茶、煎茶、绿墨茶、粗茶等种类。日本的茶道深受中国茶道影响,非常重视其过程。现代研究表明,古代日本并没有种植茶叶,没有饮茶习惯,饮茶习惯大概形成于8世纪,从中国传到日本。日本茶道的目的,不重茶优劣的鉴别,味道浓淡的体会,而是通过复杂的仪式,实现对静寂境界的一种追求,达到和谐、陶冶情操的目的。日本的茶道强调“茶和禅的一体”,吸收了中国茶道的一部分,而且更加强调人们的和平共存,促进人们互敬互重,互相友爱,也推动人们形成清廉高洁的素质。日本的茶道重视自身内心的反省,提高自身修养的本来的禅道精神。
5.中日茶道特征比较
在中国最先提出了“茶道”这一概念,但是没有具体形式,中国的“茶道”重视精神,轻形式。在茶道的内容和形式上,中日茶文化主要相异在“道”上,“实用”到“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到“实用”,叶子一样的“茶”和粉末状的“茶”,一个重视“品”和一个重视过程,这些都是中日茶文化差别所在。中国的“茶道”是儒、佛、道教精华的融合吸收,强调“中庸”,“茶禅合一”,“天人合一”,形成自己独有的精神。中国的“茶道”崇尚自然,而不是像日本茶道那样重视形式。因此,在中国日本的“茶道”称作“茶艺”更合适。
中日茶道文化的异同
日本茶道的形成是与佛教生活密切相关的,这是受到把茶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人的影响的结果。茶在中国,从神农氏发现茶到后来茶事的兴盛和普及,并不是因为佛教的传播,也不是靠官府的提倡,而是自然真朴地在民间盛行而后形成文化的,(这才是中国茶文化产生的源泉和根基,这一点非常关键。)茶在民间、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渐成气候,从而影响各阶层的人们,得到重视、发挥和艺术的升华。日本茶文化恰恰相反,历史上,中国的茶是由禅僧带入日本的,禅僧为了达到自我的净化,当然会除去与佛与禅“不必要之物”(原文语),加入自己意愿的东西,而这除去的部分正是在我们民族中流行于民间的特有的最本质的东西。于是日本茶道茶文化的产生源头便成了禅的意念佛的境界,从而给人一种神圣、高洁、神秘的感觉,也就有了“和、敬、清、寂”一说。
而中国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件平常事,家常事,没有一丝怪异的成份,一杯热茶,充满着亲情友情热情,自然而不造作。
因而我觉得日本的茶道有一种刻意的做作在里面,对环境和工序的讲究讳莫如深。说得好听一点,是把茶奉若圣明了,说得不好听,有暄宾夺主之嫌了,茶反倒不显得重要了。日本茶道非常讲究情境的营造,茶室和庭园要精心打扫、装扮,庭园地面上不能有一片落叶,树叶上也不能有灰尘,要用抹布一片一片把树叶擦干净,为了茶室中没有浮尘,据说要用雪白的抹布平托在胸前,在茶室中踱来踱去,为的就是让抹布带走浮尘。宾客进茶室之前要换上专用的袜子,男客要穿一种叫“十德”的半身袈裟,女客要脱下外套,然后还要喝小半碗温开水,到茶室门口,要先洗手,先洗左手,再洗右手,还要用左手接水漱口,这些程序表示“清净六根”,然后才可以进茶室,进茶室要膝行而入,入室跪坐后,要向高僧写的挂轴行礼,“……眼见挂轴、插花,鼻闻香气,耳听汤音,品香茗,手足正格……”(日本茶僧利休语),行茶的过程,连对话都是有一定程式的,一举一动都要按规定动作进行。应该承认这是一种境界,一种享受,感受这一过程能让心灵超然物外、飘然若仙。但也是一种负累,因为肃穆得一点儿也不活泼,规矩得一点儿也不轻松。从这一过程中也可以看出日本茶道的总体顺序是先要心静身净,行礼入仪,才可进行茶道,心不静净者不得其道,茶便可拒之于外。
中国茶道,也讲求窗明几净、环境优雅,却没有这么朝圣般的繁文缛节,每一步骤更多的是有其实用意义和艺术享受的,烫壶烫杯,既是为了卫生,也是为了茶能更好地溶解出味,高冲低泡是为了茶香的发挥和保持,敬茶是礼仪之举,闻香当然要闻茶之香,而非花之香禅之香,三口为品,渐入佳境,不知不觉中便被茶之味茶之香带入了茶之境了,时至此,再烦燥之人也能安下心来,再烦闷之人也能静下心来,再烦恼之人也能平下心来了,如若再有知己一二,外加轻柔好听的音乐,怎不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心胸开阔呢!至于场景嘛,清静热闹各有情趣,器具嘛,大碗小盅别有风味。可见正真的中国的茶之道是体现在亲和的茶俗茶礼之中的,是充满意趣的,轻松愉快的,总体的顺序是先要饮茶,在品饮茶的过程中,人的神情是被茶的色、香、形、味所吸引,渐渐专注起来的,意在茶而不在禅,当品出茶味来了,自然也就静下心来了。这才是以茶养心之道,而非日本茶道的以心得茶禅之道(有点分不清是茶道还是禅道了)。也许这就是“禅茶一味”吧,然而我觉得禅之本意,是使人平和,行善修道,而非玄秘。
中国茶道文化源于民间民俗,中国茶是寻常百姓家都有之物,正因为这样,在中国才会既有茶之雅,更有茶之俗,茶之俗不但不流于习气,有时反而能使粗俗之人产生或雅或敬的平和心理,在中国大俗大雅真的是非茶莫属了,想来也是,无俗何来雅呢?戚以为无俗之雅才是真俗啊!
就日本茶道中的“和”,铃木大拙在文中是这样阐述的:“道远(1200~1253)曾在中国学习数年禅学,在他回到日本的时候,有人问他在中国学到了什么,他答道:‘慈心之外,别无他物。’‘慈心’就是温和之心,也就‘和’的精神”。可见日本茶道之“和”是“温和”之“和”,而且“日本人有充分理由认为自己是一个温和的民族”(原文语)。这“温和”是可以“调”的,所以可以“调和”,铃木大拙说:“‘调和’也可以解释为‘和悦’之‘和’,而且后者也许能更好地表达那种支配着茶道进行过程中的精神,‘调和’意味着形式,而‘和悦’则暗示着内在感情。”(录原文)。这样看来,可否解释成日本文化中的“和”,有时是需要主动出击地去进行“调”的。以达到自己满足的“和悦之和”呢?于是我想这种由“调”而来的“和”有没有让人“屈服”的意味呢?也许有吧,不信就试品日本茶道,那四规七则繁琐的礼仪,不顾你的意愿,是必须要遵循的,否则视为不敬。至此,我还想再题外多言一句日本的“忍”者,日本所谓的“忍者”不但不倡文,(在中国一般认为能“忍”者应该是很有德性的),反到总是隐在暗处成为尚武的杀手,不知是不是一种“调和”的手段,算不算在“和”的表象下为达到“和悦”所暗示的内在感情呢?
接下来说说我们中国的“和”文化,以和为贵、和睦相处,以及现在中国政府倡导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释出的首先是“善”,传递的是“福”之“祥和”。中华民族的内在感情是“善”而非“悦”,这是其一。其二:中国的“和善”在于“合”,所谓“和合”“容合”,而非“调和”。中国自古就有“和合”二仙的美丽传说,“和合”才是中国“和”文化的精髓。“和合”是一种化解、包容和容纳,包容是内心“善”的一种本质的自然流露,使人感受到的是友好和平等,而不会有“屈服”的心理,允许个性的存在,允许不同文化的存在,而非带有“支配”意义的“调和”,以达到“悦”之感情的“温和”。“和”应该是内在的,而不是表象,正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样,是本质的存在。中国文化中的“和”是容贯礼敬、清寂、和善、情趣的,因包容而大象,因容纳而大气,也因此而丰富多彩:和善、和睦、和谐、和合、和美、和气、祥和、太和、亲和、平和等等。而不象铃木大拙所说的因感情之“悦”而“调成”一色的“温和”之“和”。
我们再回到茶的话题上来说中国的“和”,中国地域广博,中国茶随地域不同,“和”的表达方式也会不同,成都的龙门阵热闹,呈现的不正是“详和”的氛围吗?北京的大碗茶亲切,就更是一种大气爽朗的“和气”了,福建的功夫茶随意,那不也是一种“和美”的景象吗?江南人家的阿婆茶,简直就“和睦”成一家人了。亲朋好友相聚,呷着热茶拉拉家常,其乐融融;田头农舍小憩,畅饮粗茶促膝笑谈,轻松惬意;三五好友兴致所至,品茶赏茶弄弄雅,意韵飞扬;茶楼茶馆坐坐,听书闲聊海阔天空,坦然舒爽。中国茶文化无不体现出“和合”的美好,表露出的是内心的恬静和喜悦。
中国茶道是写意的山水,谁都能走得进去,能轻松亲切地感受得到。日本茶道是写实的油画,需要艺术的功底从远处欣赏。
中日茶道文化的对比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