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原文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教学建议
1、文中有许多如今不常用的词语,如,“和氏璧、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课前,可布置学生查字(词)典,了解其基本意思。若有条件,预习时,还可了解一下战国的历史。
2、以下两种教学思路可供选择:
一种是,先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每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并适度总结、拓展。
另一种是,先通读一遍课文,大体弄清课文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去研读每个小故事;最后综合从各个故事中得到的认识,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开展总结、拓展等活动。
3、给3个故事加小标题,并说说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这既能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从而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教学时,要注意指导学生多读、多说。通过不同方式、不同层次地读,由粗到精,把握故事的要点;通过反复地说,把握故事的来龙去脉,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教学中也要注意,学生按课文中已出现的“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概括当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应肯定,关键是要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至于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不要要求过高。
4、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时,可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如,感受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了解故事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议一议:自己心目中的蔺相如是什么样的人。在议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研读有关句子或段落,在反复读中加深认识。如,“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一句,可这样组织学生研读:蔺相如为什么要这样说,说这句话时,他心里可能会怎么想,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什么。对于学生中的分歧意见,还可组织学生辩一辩,如,蔺相如为什么敢逼秦王击缶,在辩中提升认识。有些地方,也可以组织学生演一演,如,蔺相如举璧欲撞的段落,在演中深化认识。
5、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要在教学中得到落实: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总结和指引,如本文,教师可作如下总结和指引:本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其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叙述了许多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组织学生阅读文后“资料袋”),同学们今后去读一读原著,若现在有兴趣,可听人讲讲其中的故事。
6、本课的生字较多,要求认识的字中,有些字不常见,容易读错,如“诺”应读“nuò”,不读“ruò”;“卿”应读“ qīng”,不读“ jī”,要帮助学生读正确。要求会写的字中,“璧”“瑟”二字,学生不容易写匀称,教师要重点示范。课文是根据原著改编的,其中的有些词句与现代的表达有些差异,教学时,应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自行解决,个别较生僻的,教师略加指点。学生懂得这些词、句的基本意思,不影响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即可。另外,课文中有许多学生应该读写的成语,教师要注意结合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意思,正确读写,积累运用。
7、课后安排了4道思考练习题,第1题提出了朗读和感受人物形象的要求,第2题提出了理解故事情节的要求,第3题提示了阅读讨论的方法,第4题是要求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这些思考练习题,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相机落实。课后还安排了“选做题”和“资料袋”,主要是供教学拓展用。“资料袋”可让学生读一读,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史记》的初步认识。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单元作文:《将相和》缩写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次,秦王写信给赵王说愿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遂派蔺相如带璧前往秦国。
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发现他根本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便派人将璧送回了赵国,秦王的阴谋未能得逞。蔺相如因“完壁归赵”而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让蔺相如随行,让大将军廉颇带军队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渑池会见了秦王,他要赵王鼓瑟。蔺相如见秦王这样侮辱赵王,以生命为代价逼秦王击缶。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其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不服气,扬言要给蔺相如下不了台。但蔺相如始终避而躲之,并对手下解释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之所以逼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前请罪。从此以后,两个人成了好朋友。
猜你感兴趣:
5.将相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