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小学学习方法>四年级方法>四年级语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自然之道说课稿范文(2)

嘉馨分享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自然之道》说课稿范文2

  为了能在实践教学中突出新课标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体现人文关爱和时代气息,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我想把这次说课内容的主标题定为“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并以此作为理论基座和贯穿说课各环节的主线。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教法、学法设想、教学程序安排、教学设计特色几个板块进行一一说明和体现。

  一、感悟教材:<自然之道>主要讲了我和我的同伴们在美丽的小岛上发现一只幼龟正面临着被食肉鸟吃掉的危险,从而萌发救助之心,然而却导致更多幼龟被食肉鸟吃掉的悲惨后果.从而说明了遵循”自然之道”的重要性..这篇课文围绕”大自然的启示”的主题取材,通过生动的事例说明道理,是说理性比较强的课文.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单元训练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③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虽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他们的思维和认知水平还处在待发展状态,自我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比较低,学习主动性不是十分高,对文本的探究能力容易受老师的影响,或者仅仅停留在表面阶段。因而,在课堂上就很难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与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但有一点很好,就是学生的好奇心强,探究欲望高,喜欢和他人交往,善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合作。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教学时,我将针对学生的饿这些情况,有效的落实教学方法。

  三、教法设想: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完美体验,促进表达与发展的过程。所以,为了落实课改精神,在教学中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这节课,我将营造自主、合作、平等、和谐的良好氛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主要采用疑问导读法,并辅以问题情境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在刚拿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发现这篇课文的可以大体的分为两段,一是我们好心救助那只危险的小幼龟,二便是我们救了它却发现我们做了一个多么”愚不可及”的事情.两段的情感有较大的起伏,对学生的情感冲击较大.我发现这既是文本的难点重点同时也是一个突破点.学生能不能对这篇文章产生共鸣就看能不能有效地利用这个关卡.于是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便是将教材用分批呈现的方式来进行解读.用一群同样的主人公干的同样的一件事来串连两个段落.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呈现那个小屿上美丽的风光下,爬着一只弱小而可怜的幼龟,然而在它的背后却正盘旋着一只可怕的食肉鸟,眼看这只可怜的幼龟就要被这只凶恶的食肉鸟当成美餐了,画面就定格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这时我将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这个时候如果是你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会怎么做?一强一弱的强烈对比,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原有的情感积淀,正义感和一颗除强扶弱的心让学生不能不对这个的画面动容,救助小幼龟的强烈呼声在他们的心底涌起.

  这个时候,我将极力地肯定他们这份爱心,毕竟他和学生原有的情感思路十分相附,于是我再将故事讲下去:那群可爱的旅客们也是这样做的,也许这个时候还有学生会大大的松了一口气,为那群旅客也为那只险被吞食的幼龟而庆幸. 就在这个时候,学生的胜利感充拆着他们的时候,我将呈现第二份的教材,同样是这群人,干的同样的这件事,后来到底如何了呢.通过研读学生才得知”我们干了一件多么愚不可及的事情.这个结论就犹如重型炸药,为什么我们除强扶弱反而却害了别人呢?这个时候才是思维迸发的突破点,新的理念与原有道德观念的冲击会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这个时候教师只有适时地加以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闪光,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殿堂,最后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出:

  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大自然中的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作决定或指挥;当人自作聪明时,就可能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聪明反被聪明误等等..当然最后的时候教师还可以有个小结:强调自然之道的重要性.最后我的想法是利用一个”蛹化成蝶”动人故事,而告诉同学们在我们神奇的大自然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或是那样奇妙的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究欲望.

  四、教学设计特色:

  1、紧紧把握语文课程改革的新走向。

  新课标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阅读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因此,我在预设的教学中,从整体着眼,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整体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并从中获得语言和思想的共鸣,达到了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有效对话,真正使语文课堂得到了开放。

  2、抓住课堂闪光点,着重开展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

  本篇课文蕴涵着丰富的训练学生想象力的因素,所以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主要抓住让学生自由畅谈这样一个机会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潜能,鼓励学生去创新,去大胆想象,并把它完整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训练语感和提高创新思维。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以人文关爱为出发点,以新课标精神为理论依据,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主动的学习,有效的学习,并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真正体现了“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宗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自然之道》说课稿范文3

  一、说教材

  《自然之道》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主题,主要是通过课文来进行观察自然、保护环境的延伸和拓展。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令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4、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

  引导学生想象法、拓展学生思维法等。

  五、说学法:

  朗读加联想,自主品读、画重点句等。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注意强调的字有:“幼”字与“幻”字区别,“愚蠢”的写法,“啄”字不要少写一点,“气喘吁吁”中的“吁”不要读成“ǖ”等。

  2、理解词语:

  (1)引导学生用拆字解词的方法理解词语:争先恐后、鱼贯而出、气喘气吁吁等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愚不可及、踌躇、若无其事等

  二、通读全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读后让学生自由说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深入文本,体验感悟。

  1.学习三、四自然段:研究“救”的原因,体会我们救幼龟的“一片好心”,感受自然的神奇。

  (1)抓住有关词句,理解我们和向导救幼龟的原因。

  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我们救幼龟的原因。

  (2)抓住重点词“探”和“若无其事”等理解词义;结合词语,读懂向导口中“自然之道”的含义,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和体验。

  【设计意图:充分预设学生质疑点,借助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会通过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深入理解词语并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第二学段的特点;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情感。】

  2.学习五至八自然段:研究“害”的惨烈,突出对幼龟的“伤害”,体会愚不可及等。

  (1)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5-8自然段,画出有关幼龟受到的伤害及人们的愚不可及。

  (2)结合有关重点句子理解体会、想象表达:幼龟受到怎样的伤害,人们如何的愚不可及。

  (3)感情朗读,触动学生情弦。

  【设计意图:本环节着重突出以读促悟,读中悟情。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理解内容,受到震憾,触动心灵,提高朗读能力。也为深入探究原因、领悟道理做好铺垫。】

  3.探究“救”了一只,却“害”了更多只的多重原因,反复揣摩,触动学生“心灵”。为什么这样一片好心救了一只幼龟,却害了更多的幼龟呢?

  (1)探究原因:引导学生关注全文,学生在文章关键处反复揣摩,由浅入深地悟出“救一只,害更多”的多重原因,体会出人们的愚不可及,领悟道理:人们遵循自然之道就保护了小海龟,反之违背了自然就伤害了小海龟。

  (2)引导学生抓住“悲叹”等,角色体验朗读。到底是为何而悲、为何而叹?体会愚蠢,得到启迪。

  4.教师小结:正如大家所言,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所以要多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不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不了解、不尊重自然,坚持已见,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也容易办“坏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深层探究自然之道,引发思考。在表达交流中,解决疑问,悟出愚蠢的多重原因及受到的启示,在入境体验与情理交融中,感悟“自然之道”的真正含义,触动心灵,受到启示。】

  (三)质疑问难:全班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动物或植物看有什么新发现?把新发现写下来。

  【设计意图:课后拓展引导学生进入大自然,进行新的发现和探究。既注重了与生活的联系,又注重了探究、体验,实现了对方法的学习和迁移运用,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2507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