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小学学习方法>三年级方法>三年级语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嘉馨分享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分别是《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教学后老师都有哪些反思呢?学习啦小编为三年级语文老师整理了第9课《寓言两则》教学反思,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寓言两则》教学反思1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一、解释《亡羊补牢》的字面意思,学生明确理解课文意思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查字典,另一种是结合上下文。二、再读课文,感知大意。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三、 精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四、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懂得了什么道理。

  回顾这节课,有个很大的遗憾:

  让学生读完课文后,我很突兀的问学生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而没有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去理解归纳,讲后想想应该这样讲:抓住养羊人两次丢羊时态度的不同进行教学,针对 “第一次丢羊,养羊人街坊是如何劝他的?他是如何反应的?”“第二次丢羊时,他又有什么反应,以及如何想的,如何做的?”通过这几个问题展开,进行朗读,感悟,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南辕北辙》是大家都相当熟悉的课文,再次备这课,我思考最多的是:像这么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的,学生又早就知道的寓言,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能不能通过更简单的办法让学生理解寓意呢?能不能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寓言学习一般方法呢?我想对此进行尝试,经过反复思考,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教给学生寓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读懂寓意。

  于是,我在课的开始就强调了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文体特点明确它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的一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很快阅读 。

  寓言“南辕北辙”,分析人物行为的与众不同,分析事情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有说清离楚国越来越远的原因,从而总结出寓意。接着,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第二则寓言,自己总结寓意,关联系生活进行反思。

  但试教后,感觉得整节课有些仓促,有些干瘪,不够丰满。于是,又重新备了这课,用两课时时间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南辕北辙》时化更多的时间,把古文的阅读展示出来,通过古文的阅读更好地理解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然后引导学生意味深长地复述故事。最后,小结寓言学习的一般目标与方法。

  在备完课后,我又思考:第一种方法真的不可取吗?为什么会有干瘪的感觉?这则寓言寓意的理解不需要进行太多的语言感悟,不需要进行感情朗读也能实现,能不能在第一课题只引导学会自己概括寓意,在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意味深长地复述故事,同时补充阅读其他寓言故事的阅读。也就是说,两则寓言一层一层地上,就如有两个鸡蛋,我先把两个鸡蛋的蛋清吃了,再吃两个蛋黄,而不是一个一个吃。我感觉应该也是可以的。可是为什么在第一次上课时会有仓促与不踏实的感觉呢?通过反思发现,主要原因是操作上有怕时间来不及走得快的原因。另外,在学习第一则寓言时我还是进行了对话的朗读练习,现在想来,索性也不要这个环节。再有就是在《南辕北辙》的学习中,我提到了古文,但只是提及,也有些走场的感觉。其实既然出示就应该让其发挥作用,引导学生说说魏王的哪些行为和南辕北辙中的那人相似,为更好地理解寓意服务。

  这两次备课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教学设计目标是前提,根据目标可以设想出多种方法,然后要进行重组与筛选,选择化时少,收效大,尤其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寓言两则》​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包括两篇语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故事,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我向学生简明了学习寓言故事的方法: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这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不足之处在于我对时间的把握有些不够准确,导致课堂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以后要注意把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寓言两则》教学反思2

  (一)《亡羊补牢》

  A 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蕴含着讽刺意义的简短故事,寓意是对故事中的具体形象和故事情节作的最高概括,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个跨度的,为了帮助学生迈过这个跨度,必须重视情境创设,因为学生只有在耳闻目睹之后,才会真正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正确地对故事角色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才能水到渠成地概括出寓言向我们揭示的道理。情境创设多以美为突破口,先声夺人,寓言中的情境创设比其它课文中的情境创设有绝对优势。寓言中那些会开口说话的植物、动物或人物都形象鲜明,举止或言行十分可笑,以此创设出的情境是多么令学生感兴趣呀!通过课文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犯了错,及时改正,还不算晚。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学生的年龄情况,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1、导入设计富于情趣,吸引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采用情景教学, 一上课,学生便会兴志勃勃地投入学习,思维随之会活跃起来,通过质疑创设问题情境,也就应运而生,各个疑问代表了学生学习寓言的求知欲,这些也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开端。如教学《亡羊补牢》一课时,我便引导学生通过积累成语,引出这个故事,使学生能产生学习兴趣,形成探究的动机。

  2、注重对词语的理解:

  在这篇课文中,我设计了“练习说话”的环节,体现了我对字词教学的重视,而这恰恰又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讲“应该”这个词时,我还注意指导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了解的进行理解,让学生说句子。但是,处理的时机欠佳。另外,还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这句式说话,让学生在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这也是一种积累。

  3、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要优化课堂教学,必须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寓言课的课堂教学要达到最优化,必须抓住寓言文体的特点,选择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读懂故事,明了寓意的教法。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情境教学法是既能发挥寓言文体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寓意,调动学生主动性的一种教法。因此,在寓言课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这节课我把“下面我们来学习<亡羊补牢>”这种传统的表达方式变成“我们要去往 “成语王国”,只是表达形式的改变,却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的表达使这节课增色不少。

  4、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我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读,抓重点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读好两次丢羊的经过。第一次他是满不在乎,街坊劝说的话,他没当回事;第二次他很后悔,觉得应该按照街坊说的去做,并立即动手将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把寓言中所表达的几个层次的意思读出来。在朗读的形式上,先让学生自读,再分角色读,通过反复地读,达到理解寓言含义的目的。然后,将四幅图放在一起,指导学生看图讲故事。大家的学习兴趣十分浓,有的复述故事,有的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还有的登台表演。于是在课上进行了班里的第三次故事比赛。利用动画配音全班表演讲故事,并评选了故事大王。最后十分钟,我又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最喜欢的寓言故事,为同学们展示自我提供了机会,也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

  综合上述,就我上《亡羊补牢》一课的教学,通过课堂的设计,启发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生又明白了寓意。然而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不免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从教学设计中,我着意体现了学生合作创新的意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教学过程中,总流露出这样的痕迹,没有把学生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个体的观念,一堂课没有能发挥好学生思维,他们也是随着我的思路进行的。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的做到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的意识,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B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在教学《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时,我根据课文思考题“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设计了表格,让学生自学课文,收到了良好效果。出示表格以后,请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表格。

  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填表,克服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归纳学生死记的弊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学获得了知识,学会了学习。

  (二)《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A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洪洞县东街小学 王娟

  以一颗宽容的心给孩子提供充分的交流时间,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正是新课改的魅力所在,在我教学《南辕北辙》一文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由于这则寓言的人物对话较多,我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学生个别读。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此时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意犹未尽,仍有同学积极举手发言,于是我突生想法:“下节课,咱们让两位同学给大家表演一下这段话,谁想展示,利用下节课的时间准备,好吗?

  “好”!我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上课后,进入教室看到的是学生们期待的目光,兴奋的表情,原本想搪塞一下大家,因为还要学习生字,怕耽误时间,使教学内容完不成,但面对同学们这种激情我又于心不忍,于是狠了狠心让学生上台表演,王雪蓓扮演去楚国的人,杨雅淇扮演朋友,她们的表演着实让我大吃一惊,俩人没有一丝扭捏,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相当到位,她们表演的乐在其中,观看的学生津津有味。她们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热烈的掌声,也许是得到的大家的鼓励,也许是被大家的热情所感染,俩人自告奋勇的又要交换角色再演一次。等到她们演完后,我赶紧扭转话题:“从她们的表演中你们明白了什么呀?”

  “这个人永远也到不了楚国”

  “方向与目的地不同,根本到不了楚国”

  同学们按部就班的按照我期待的方向发展,我暗自庆幸自己的“机智”,谁知意外发生了:

  “老师,我觉得这个人最后能到了楚国”平时不爱发言的王俪烨冒出了一名。

  随后教室里传来了几声笑声,我不动声色,“为什么呢?说说你的理由。”她理直气壮地说:“地球是圆的,他一直走,绕一圈,就到了楚国。”这时有的同学也随声附和着,同意俪烨的看法,但也不部分同学不同意。

  “这个人还没到楚国,他的钱不花光了。”

  “他还没到楚国,就老死了。”

  大家分成两派,争得不亦乐乎。看到“乱”成一片的课堂,我只能维持秩序了。

  “看来古人写的这个故事确实非常有趣,咱们先不讨论这个人是否能到达楚国,先来说说从这个故事你学到了什么?”

  “事前先明确自己的目标。”

  “无论做什么事要多动脑筋。”……

  在同学们的回答声中,一节课又结束了。虽然这节课没有把预定的内容上完,但通过这节课让我真正明白了,要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必须善待学生,以宽容充斥我们的课堂,给他们发言的机会与时间,这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B 寓言《南辕北辙》的教学首先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以为课文基本是对话,所以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对读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同桌对读,熟悉课文后,师生第一次对读,教师读朋友,学生读坐马车的这个人。教师在读时,把文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读后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劝,和反衬这个人的固执,不听劝。师生的第二次对读,角色交换,教师在读时,省去三个“没关系”。学生认为这样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人的顽固、傲慢和不虚心,因此补上三个“没关系”,再读课文。经过这两次的对读,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了人物的特点,既读熟、学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后让学生同桌再对读,加深理解。

  C 教学《南辕北辙》时,和往年一样,起初依然是顺风顺水,说到那个人能不能到楚国时,大部分的学生纷纷摇头,我也微笑示意正确。

  忽然,墙角里举起了一双小手,是邹梓祺,一个平日里学习成绩不怎么出众、但求异思维却很强的孩子,他站起来颤巍巍地说:“老师,他能到楚国。”霎时,学生们的目光全都在他身上聚焦。此时的我先是一怔,转而微笑着说:“说说你的理由。”他细声细气地说:“地球是圆的,背道而驰,花的时间会多一些,但最终是能到楚国的。”我笑了,在他说出这个观点之前,我的脑海中也有了这样一个答案。我问学生:“你们赞同吗?”学生们更是意外得很,一脸的错愕。随后,也有几个孩子附和道:“是啊!是啊!早就知道地球是圆的,不是还有个外国的什么人80几天就环游了地球了吗?”学生们议论纷纷。我暗想:是啊!他说的很对,因为地球是圆的,那个人绕地球一周是很有可能到楚国的!”

  正在我踌躇是否要违背教学目的,告诉同学们那个人有可能能到楚国时,我看到了一只高举的小手,他就是咱们三(1)班公认的小博士——李沐阳。“同学们看看那个人坐的车,靠马拉,在几千年前的战国时期,交通特别不发达,光靠马拉车环游世界,那还不得到猴年马月去啊?再加上那时候医疗条件不好,人的寿命都不长,说不定那个人还没到楚国,就已经客死他乡了!所以他南辕北辙,想到楚国,可能性基本是零!”他振振有辞地陈述着他的观点。我顺势承接道:“是啊,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是到不了楚国的!”

  ……

  课堂是孩子们的课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很喜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喜欢这样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我和学生们每一天都共同收获。


猜你感兴趣:

1.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2.四年级下册语文29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课寓言两则

4.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九课寓言两则

5.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九课寓言两则教学建议

    2487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