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高一语文十校联考试题及答案

文娟分享

  考试是检测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孰能生巧,考前一定要多做多练。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十校联考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十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组成,选择题全部填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在答卷纸上。全卷总分120分,150分钟完成。

  第Ⅰ卷 选择题(26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畸形(jī) 模样(mó) 煞费心机(shà) 扑朔迷离(shuò)

  B.畜牲(chù) 雕塑(sù) 沧海一粟(sù) 飞来横祸(héng)

  C.蟾宫(chán)骨骼(gé) 跄跄踉踉(qiàng) 垂涎欲滴(xián)

  D.崔嵬(wéi) 悲戚(qī) 叱咤风云(chà) 羽扇纶巾(guān)

  2.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强大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打击我对生活的热爱,精神上的压抑却有可能_______我的信念。

  ②至于见到的水草也只是最近湖水暴涨而被淹没的湖边草地而已,细细_______却也见不到菖蒲和芦苇。

  ③黄昏时才能赶到X城,我亲爱的美丽而又_______的土地!你也该富饶起来了吧?

  A.摧残 考察 贫穷

  B.摧毁 考查 贫瘠

  C.摧残 考查 贫穷

  D.摧毁 考察 贫瘠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厂家和经销商使出五花八门的促销手段,奈何你搜肠刮肚、冥思苦索,市场依然反应平平,丝毫没起到兴风作浪的作用。

  B.这位同学的文章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形、神态和动作,倾注了强烈的爱憎感情,读来楚楚动人。

  C.全国上下都要统一认识:对于中国人民来说,首要的当务之急是发展经济,尽快地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D.欧盟对中国出口的家具、餐具等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的呼声近期又甚器尘上,这表明中国出口商品将面临新一轮“反倾销”浪潮的冲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高,干劲大,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们所缺乏的,一是理论水平不高,二是实践经验不多。

  B.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和维护两岸同胞福祉,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C.今年国庆、中秋期间,一些游客随手将用过的垃圾扔在树林里、草丛中,给美丽的风景区抹上了不和谐的色彩。

  D.由于人员、材料等问题,开发商未能兑现当初的承诺。昨天,面对记者采访,有关责任人坦言新住宅没有建好。

  5.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安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

  就是明证。可是他太富于诗人气质了,禁不住________________,结果总是

  得罪人。他的诗名________________,但他的五尺之躯却难以见容当权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 不平则鸣,有感而发 ② 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③ 冠绝一时,流芳百世 ④ 流芳百世,冠绝一时

  ⑤ 无论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 ⑥ 无论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6.下列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近体诗相对于古体诗而言,格律更为严格,更讲究对仗,只押平声韵。律诗和绝句都属于近体诗。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诗歌想象瑰丽奇特,感情自由奔放,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

  C.词按风格来分可以分为婉约词和豪放词,前者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李清照、姜夔等,后者由苏轼开创,辛弃疾进一步发展。

  D.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总称,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

  7.下列关于小说单元《药》《项链》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药》写于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B.《药》将华老栓一家的悲惨遭遇作明线,把革命者夏瑜的经历作为暗线。小说非常形象地揭示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C.《药》第四部分描写了寒风、枯草、秃树、乌鸦等景物,制造了一种很强烈的悲凉气氛,烘托了两位母亲极为凄惨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的极端绝望。

  D.《项链》的主题从不同的层面欣赏可以作多种理解:批判了爱慕虚荣之心;表现了人生的虚幻无常;表现了小人物的抗争与毁灭;等等。

  二、论说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4分)

  阅读下文,完成8~9题。

  软实力支撑中国崛起

  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来自它在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成功。一个具有强大硬实力的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自然是有诱惑力和渗透力的。不可想像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会拥有强大的软实力。

  能在国际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纵横捭阖的国家,历来是两种实力兼具的国家。而现实经验表明,在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格局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的一段话对我们理解软实力的作用似乎不无启发。他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崛起之势渐趋明显。和平崛起的过程,既是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更是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吸引力、亲和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就是软实力不断成长和积累的过程。中国和平崛起,只有硬实力的增强而无软实力建设的相应配合,是不完整的崛起。

  在构建和强化我国“软实力”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将发挥独特作用。尽管100多年来,中华民族饱受外侵和内部战乱之苦,然而中国人始终没有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信心。温家宝曾指出:“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们还要和而不同,这种不同是相互补充,是相互借鉴,而不是冲突的来源。”的确,与一些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构建“软实力”的目的,并非是谋求控制世界的霸权,而在于寻求更多的国际认同和尊重,更好地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正在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正在增大,特别是对亚洲事务的影响力显著增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中国问题专家爱德华·弗雷德曼说:“中国软实力改变了整个世界,尤其是亚洲。”

  (节选自《环球》2005年第18期,有删改)

  8.下列对“软实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软实力以硬实力为基础,体现为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B.软实力具有诱惑力和渗透力,来自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成功,只为经济发达的国家所拥有。

  C.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的关键,它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并为国际社会所重视。

  D.软实力的提法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中就有所提及,并与强调“以和为贵”的中华文化密切相关。

  9.下列对“在构建和强化我国‘软实力’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将发挥独特作用”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丰厚的文化积淀是构建和强化中国软实力的文化根基,它对我国的和平崛起具有积极作用。

  B.尽管饱受过内忧外患,但中华文化一直保持强劲的态势,它必将不断促进我国软实力的提升。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厚的积淀,具有独特的魅力,它对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富有意义。

  D.中华文化能够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文化资源,它有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话语权的增大。

1378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