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经典时事评论范文
时事评论教育对于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一个良好的补充,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经典时事评论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经典时事评论(一)
时事评论背景:
满载68个集装箱的商品,历时18天,全程12451公里,最后横穿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到达目的地;运行时间与海运相比减少将近1个月,费用大约是空运的20%左右。近日,首趟从中国开往英国的中欧班列抵达伦敦。在增加中欧贸易活力的同时,也体现出“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展的远程辐射效应。
时事评论观点:
作为往来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自2011年至今,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过2000列。它契合了沿线国家产品进入其他市场的需求,同时吸引了更多外国客商来中国采购。“中国正在打造新的贸易路线与市场”,当火车驶入英伦大地,意味着来自中国的货运列车可以向15个欧洲城市提供服务,难怪美国媒体将此称为,“中国雄心勃勃振兴古代连通欧亚的‘丝绸之路’计划的最新里程碑”。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有学者认为,在16世纪西方崛起之前,东方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古代学者聚集在丝绸之路上创造交流智慧和艺术。更难能可贵的是,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让经济全球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今天,“一带一路”上的众多国家和地区,正在共同构建升级版的丝绸之路,让这一财富之路、文明之路和人文互鉴之路更加宽阔和畅通,让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薪火相传。可以想象,从这一抱有宏远志向的规划中获益的,将是沿途众多的国家和人民。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评论说,所谓“一带一路”的概念,取自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丝绸之路”,然而,古代丝路上中国对外输出的产品很“轻”,主要是丝绸、茶叶和陶瓷等生活用品。如今在中国政府的“一带一路”倡议下,率先走出去的产业却都很“重”,如高铁、核电、航天科技和港口等。这一分析耐人寻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内外贯通等现实问题,他们期待“一带一路”,正是希望借此突破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续写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需要通过更切合企业发展实际的举措,为贸易大动脉焕发生机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世界应该是通的,通则相互融合,相互助力,相互帮协;而只要有沟通、有合作、有交往,利益就会相互交融,惠及各方。在全球经济复苏疲软的背景下,“一带一路”被外界称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全球经济振兴计划。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框架,注重“虚实”结合,将有效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通、文化交融和政治互信,同时大大增进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可以说,这不仅仅是普通的合作共赢之路,更是增进理解与交往的桥梁。当“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还需继续加强沿线国家间的政治互信,共同抵抗外部势力的干扰,从而奠定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的最好途径是开辟未来”。有经济学家曾把工业国和原料国之间的垂直型分工,表述为“中心—外围”关系,指出后者只能依附于前者发展。随着“一带一路”覆盖半径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围国家能够借助优势互补,摆脱依附,获得自主发展能力。与沿线各国和地区发展规划和需要紧密对接,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一带一路”建设必将打开更为壮美的筑梦空间,促使各国携手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高中政治经典时事评论(二)
时事评论背景:
为你写诗,写一辈子。媒体报道,94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冯端先生,至今已给妻子陈廉方写了60年情诗。相知相守的温暖、诗歌传情的浪漫,感动了无数网友,也让单身族们艳羡不已。
时事评论观点:
光阴流转,日久最见真情。也许,写一首情诗并不难,但数十年的坚守与执着殊为不易,最终书写出沉甸甸的爱。也正因此,在妻子眼中,冯老先生就像一块“璞”,尽管貌不惊人,内心却晶莹剔透。在冯端夫妇爱到“欲罢不能”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有个“飞花令”环节,选手须按要求轮流吟咏含关键字的诗句。对于两位老人而言,他们既质朴又浪漫的诗意人生,不正宛若一场围绕着情字、吟咏不尽的飞花令么?
诗由情而生,情因诗更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吟咏优美诗句,堪称中国人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真情实感一旦与诗歌结合,便容易激发奇妙的化学反应。那些饱含真情的诗篇,不仅让天各一方的两颗心灵相互融通,更流传久远,让更多人感到温暖。如今,无论是风花雪月的元宵佳节还是源自西方的情人节,当热恋男女已经熟练掌握了互赠鲜花与巧克力的技巧,不知还会否有人送给对方一首真挚动人的情诗?
“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有的人因醉心于古典诗词而从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滋养,也有不少人罹患了某种“春节综合征”。平时因为工作忙碌、生活节奏快,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深度沟通,无形中累积了不满和怨气,假期里相处时间相对长了,反而容易因琐事而脾气暴躁、触发矛盾。难怪有人直呼,“春节有毒”“感情经不起假日考验”。如果生活真的“有毒”,诗歌或许就是一味对抗浮躁的“解毒剂”。当你“想静静”的时候,不妨打开一本尘封已久的诗集,挑出几首,念给你的恋人,发给你的好友,寄给你的亲人。那么,不论五律还是七绝、中文还是西语,相信对方都能从中读出你的真情。
有人说,“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的确,未必人人都有诗才,但至少可以存有一份诗心。而真正的诗心,无关年龄,无关金钱,无关地位,它只关乎一点,那就是源自内心的对真善美的热爱。正如冯端夫妇,在他们的生命体验里,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享受永远不会居于主流;而从一位妻子的视角出发,丈夫创作的专属情诗远比钻石更美好、更珍贵、更恒久。
“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诚哉斯言。处身于社会生活中的广袤原野,如果每个人都愿捧着一颗真心、葆有一份诗心,在诗意中传递一份真爱,那我们就不难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安宁,大大拓展自我的精神疆界。
高中政治经典时事评论(三)
时事评论背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务院日前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更加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为构建世界最大规模的学习型社会,全面提高人民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了至关重要的战略基础。
时事评论观点: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当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向纵深发展,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达国家争先推行教育变革。一方面,建立终身学习账户,促进全民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终身学习助力持久创新;另一方面,着力减少“新世纪文盲”(指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提升全民对互联网的使用能力。可以说,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劳动者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
藏富于民的前提,是藏智于民。近年来,中国经济运行一直保持在合理区间,但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从人口老龄化加速,到人口流动迁移持续活跃,要想缓解发展进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类风险,需要立足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努力构建覆盖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比如,以提升教育活力替代人口红利下降,以释放“银发红利”对抗人口老龄化加速,以培训流动人口开发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只有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才能使人口规模优势得以充分展现,进而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习同健康一样,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教育的认知,更多局限于教育认证——在单一指挥棒的作用下,资质认证带给个体的收益,从短期来看有时要高于学习内容本身。因此在不少地方,以功利性为导向的学习方法会更受欢迎;缺少认证的自主学习,往往难以激发人们的兴趣。长此以往,势必会曲解学习的本意,诱导人们驶入错误的前进方向。
风物长宜放眼量,学习不能只看“亩产效应”。未来,“智本”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学会给自己持续充电,其实是最有价值的个人投资。古人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终身学习具有外溢性、高效性、累积性等显著特征,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变得日益多元,我们更需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袪除浮躁之风,自觉将学习融入生命全过程。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持续发展、能否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战略问题。”有共建,才有共享。加快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形成合力。从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加强正式和非正式教育机构之间的有效联系;到进一步改善互联网基础设施条件,实现人与知识、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再到充分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当13亿人民共同学习起来,把学习当做“终身大事”,才有可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动力。
看了<高中政治经典时事评论范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