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太极拳以静制动浅析

方婷分享

  以静制动突出了太极拳之特性,体现了太极拳上层功夫之神奇。对以静制动中靜的含义吃透了,也就揭开了太极奉神秘之面纱,悟到了太极拳之真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以静制动浅析。

  太极拳以静制动浅析

  以静制动,在内含因素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心意之静,简言之意静;二是意体合一之静,换言之周身动中处静。心意之静,一时之静易得,常态之静难求。要做到常态之静,靠的是修身养性。如何修身养性?太极拳规要求,习练者首先要作一个心底善良、着重人品和拳德的好人。

  习练太极拳除了与人为善,善中求静外,还要心胸宽广,淡泊名利,只有这样才能化解诸多不愉之事。

  以上所述为心意之静,以下所述为意体合一之静。意体合一之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走架时的意体合一之静;二是平时生活中的意体合一之静(即练功生活化)。下面重点剖析在走架时的意体合一之静。对意体合一之静的含义吃透了,那么你对以静制动的内涵道理也就明白了。根据多年学习和实践,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去探寻。

  太极拳以静制动浅析一、静练走架活桩功

  走架是练好太极拳的必由之路。通过走架,其一强身健体,其二将动中处静之功练出来,为下一步攀登大道虚静之功奠定基础。大道虚静之功,实质上就是周身在动中极度松空,内气(混元气)极度含蓄、流畅、充盈,处于临战状态。拳谚云:“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先通过循规蹈矩走架练习,使筋骨皮展开拉长,为“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疏通渠道。走架阶段是初级阶段,是舒展筋骨皮阶段,此阶段虽然要求自上而下节节放松,但由于下肢支撑力不够,加之在转换中到处别扭,很难做到静、松、沉。此阶段只能做到有意导引静松沉,但不能做到意体合一之静松沉。此阶段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手、眼、身法、步基本合乎拳规,身法基本中正,拳架基本舒展大方,为下一步用意用气不用力打下功架基础。


太极拳以静制动浅析

  在走架熟练的基础上,将定桩功中要求的“三圆”含义贯穿到走架中去,使走架逐步成为活桩功。何为定桩功“三圆”?即裆开圆、手抱圆、背撑圆,在诸多太极拳门派中,各家都有基础功架式,无论是大架小架、高架低架,其桩功内涵是一样的,都离不开这“三圆”,只是说法不一而已。如何做到这“三圆”?定桩易练,活桩难习。走架时,往往在身法转换折叠中,在虚实开合中,“三圆”容易被破坏,实质上是下盘活马步的力学原理被破坏,上盘含胸拔背之中的含劲被破坏,周身的圆掤劲被破坏,这就不起活桩功的作用。冯志强开导我们:“静心慢练是活桩。”这就需要在静练慢练中,以“三圆”为标准,细心琢磨。心静则体松,体松则气沉,气沉则神明。不但在定桩功中做到“三圆”,在走架各种身法转换中,不管是正马步、偏马步、活马步,都要受“三圆”标准的约束和检验,通过慢练,在保持“三圆”规范中,细心体悟静、松、沉之感,使走架确实起到活桩功的作用。

  在懂得活桩功理论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习练周身大小圈转圆的问题。在走架时,周身不管是大圈、中圈和小圈,不管是平圈、立圈和斜圈,都应努力将圈转圆,都应在腰胯的带动下而转,外圈圆不圆,主要取决于腰胯转得圆不圆,所以应在腰胯转圆上下功夫。进而习练将各种圆转匀的问题,圈转得均匀,主要是指圆掤劲均匀的问题。走架时,常犯的毛病是断劲和顶劲,就像雨天走路快滑倒时,脚突然滑到了裂缝(断劲),或滑到了小坎(顶劲),脚立即得到力点,滑劲即刻得到抑制。也就是在推手时,对方在找不到力点的情况下,由于我方出现了断、顶两劲,对方立刻又找到了力点,此时对方由背转顺,而我方则由顺转背。所以,把内掤劲转圆、转匀、转柔,至关重要。当然,外圈转圆、匀、柔,主要靠腰胯转圆、匀、柔的带动下,才能发挥作用。没有这些功夫,以静制动,则是一句空话。

  在拳架规范熟练的基础上,要突出用意、用气、不用力地习练。通过走架,练出的是以八法五步为中心内容的各种架式。各种架式,只起到筋骨皮舒展拉开的作用。开胯只是为丹气内转疏通空间,四肢百骸筋骨皮松开拉长,为丹气收放疏通道路,此阶段的拳架,有真正意义的内气运行和纳气之功。真正的功夫需要不断调整心态,不断减掉僵劲,不断找松空虚静之感。要找到在动中虚静之感,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慢练。慢练为活桩,活桩出功夫。拳经云:“慢到十分功夫,即能灵到十分,惟能灵到十分火候,斯敌人跟不上我,反以我术为奇异。”为什么慢练出功夫?因为太极拳属于内家拳,内家拳是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之走气增气运动,只有慢练,才能打通经络。慢练如同磨刀,慢磨出利刃,急则生热、退火、钢质变,欲速而不达。只有慢练,才能逐步疏通扩大老循环,逐步开发新循环、微循环。周身气路扩大了、畅通了,气通则舒,舒生静,静生空,空生虚,虚生灵,大道以虚静为本。经久练习,周身产生虚静之感,至此功夫开始上身。

  太极拳以静制动浅析二、静练虚实转换功

  虚实转换,在太极拳习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没有虚实就没有阴阳,没有阴阳就不能称其为太极拳。太极者,周身无处不虚实。处处皆虚实,处处皆阴阳。何处受力,何处就会通过虚实变化,产生化劲和进劲。太极拳的虚实变化,主宰部位在腰胯,腰胯虚实主宰整个身法的虚实。腰胯为周身之主宰,上下气贯通之枢纽,左右转换之轴根。此虚实分清,则全身虚实皆分清:此虚实不清,则全身虚实皆不清。常犯的毛病是,由于腰胯没虚实,产生下盘转换别扭,重心移不到位。因此,在走架时,应把腰胯的虚实转换习练放在重要位置。

  怎样练好腰胯的虚实转换?习练中,应循序渐进地把高架、中架,逐步转为低架式练习,使两胯逐步松开。进而把虚实腿练出来。太极拳门派诸多,拳架各有特点,但基础拳架都离不开虚实腿。单腿的支撑力、运转力和屈伸力,在太极拳盘架过程中非常重要。习练者在低架式转换中,按照虚要虚净,实要实足的拳理要求练习。实质上在走架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单腿动态中的金鸡独立。久之,太极拳习练者单腿的支撑力、运转力和屈伸力自然加强,产生单腿能顶常人两腿的效果。实腿的支撑力加强了,反过来又促使虚腿自然能虚净,实腿自然能实足,腰胯自然能灵活多变,因双腿无虚实所产生的双重之病,自然消除。

  在单腿支撑力加强的基础上,进一步习练单腿支撑中的周身中正安舒之感。没有中正安舒,就没有松静,没有松静,就不能做到上空下实。没有虚实,也就出不了柔劲和刚劲;没有足够的虚和实,也就出不了足够的柔劲和足够的刚劲。刚柔相济之劲非常神奇,它不是单方面同时感受到的两种劲别,你感觉自身极柔软没用劲,而对方感觉你极坚强。这是一个调整心态、转变思维的过程,也是自身超凡脱俗的过程。须在习练中静心体悟。所谓中正安舒在形体上,主要是指在各种运转架式中,以下丹田为重心之核,周身架式稳如泰山,静如山岳,支撑八面,没有前俯后仰、左右歪斜失重之感。拳架如同一个字,字体中正,笔法浑厚流畅,字体舒展大方,为之上品,可谓字拳相通。只有中正安舒,才能周身虚静。至此,练功有门。

  太极拳以静制动浅析三、静练螺旋缠丝功

  螺旋缠丝劲,在太极拳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和独特的习练方法。以腰胯为主宰的周身螺旋缠丝劲,在实践中,它能起到稳定下盘,改变对方力点,以小力化大力,以弱胜强的作用。

  缠丝劲应把下缠带上缠、内缠带外缠的道理吃透,明白此理,必须放松九大关节,即手指、腕、肘、肩、腰、胯、膝、踝、脚趾。在活桩功的基础上,通过心静、体松、气沉、慢速、均匀之习练,自上而下,使九大关节,节节放松,气路节节贯通,使关节之间充满气感,增加每个关节的灵活性,形成九连珠,一侧九连珠,两侧十八珠。这样,以丹田内转为主宰,周身转换、折叠的灵活性,可超过万向轴。周身关节的灵活性,为周身混元之气的螺旋缠丝创造条件,从内到外周身无处不缠丝,处处能缠化,处处能缠发。

  缠丝劲分为顺缠和逆缠:顺缠自上而下,手领身随,以中指为轴向内缠,气松缠于丹田,又松缠于实脚,以丹为主宰,周身俱缠。逆缠自下而上,起缠于脚,发缠于腿,主缠于丹田,形缠于手,以中指为轴向外缠。在实践中,顺缠由力点松缠至实脚,逆缠由实脚发缠于力点。因为太极无手,浑身皆手,力点即手。顺缠与合劲、吸气化劲相协调,逆缠与开劲、呼气发劲相协调。

  太极拳以静制动浅析四、静练呼吸开合功

  开合劲在太极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开合劲中配合呼吸,遵循合吸呼开的拳理,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久之,内气得到充实和运转,进而内气的运转,以丹田为主宰又摧动了外形,形成真正意义的内家拳。在走架过程中,不配合呼吸,或不会呼吸,内气得不到运转和上下贯通,常犯的毛病是气沉不下丹田,也松不到脚底,出现横气填胸、挑架劲或上下两节劲(即上下断劲),脚底没根,下盘不稳,劲力短等症状。因此,在走架习练中,配合呼吸非常重要。在推手中,配合呼吸感受更为明显。对方来劲急为呼气,为阳攻,我必吸气为阴接则化之。如果我也呼气阳接,就会出现顶抗劲,有失太极拳阴阳之理,换言之就不叫太极劲。

  在走架配合呼吸的前提下,把开合劲完美地结合起来。在开合劲习练中,由于初学走架时,胯未开、胸未空、周身力僵,只局限于肢体的外开外合,内合内开做不出来。随着走架套路的熟练,自上而下的含胸量、松沉劲逐渐加大,胯逐渐张开,重点习练内合内开之功。在开合劲中,往往是外合外开易练,内合内开难求。合劲就像钟表发条一样,上劲越紧,开劲越足,走劲越长。所不同的是在习练过程中,周身越松沉,合劲越大。这都说明合劲既重要又难求,因此,应把合劲当作重点习练内容。合劲有内三合,外三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合劲有上下合、前后合、左右合;开劲有上下开、前后开、左右开。上下开劲时,特别注意分腰,即丹田之气从命门而出上下分行,腰以上通过气贴脊背气上行,腰以下通过溜臀气下行,形成下扎上涨对开之劲。

  内合内开与外合外开的关系是,合劲时内合带外合,内外俱合;开劲时内开催外开,内外俱开。最终整身的开合劲,都在心意统帅和丹田主宰作用下,合时四肢百骸皆合,开时四肢百骸皆开。只有开合与呼吸有机地配合,以静制动之功底才能再上一个台阶。

  太极拳以静制动浅析五、静练大小“三圈”功

  遵循先求开展,再求紧凑的拳理,首先把低架式转大圈练出来,按照“无过不及”的太极准则,循规蹈矩,把各种架式转到位。也不能过位。在转大圈中,以开肩开胯为主,将肩胯大关节之气络首先打通。通过一段艰苦的习练,然后以转中圈为主,将肘膝关节松开,气路打通。通过不懈的努力,最后以转小圈为主,松开腕踝和指关节,气路由内到外,循序渐进,直达“四梢”,通至皮毛。大、中、小三圈,从大到小,从有形到无形,功力逐渐提高。拳谚云:“要想拳打好,除非圈练小。”大、中、小三圈的关系是,练好大圈是练好小圈的基础,这里面也包含了没有大就没有小,没有开展就没有紧凑的哲理。“三圈”主宰在腰胯,因此,在习练走架时,用意内转腰胯,外带四肢,从大圈到小圈,一步一个脚印地练,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循序渐进,夯实基础。

  在明白大、中、小圈的关系之后,还要弄清圈转得圆不圆,进一步弄清什么是单一平面之圆,什么是综合立体之圆(即圆球)以及两者之关系。单圈之圆就像轮胎,竖推即走,横推即倒。立体之圆,实质上是个圆球,任何一面加力都会转,都不会倒。在走架时常犯的毛病是,往往只注重正面之圆,从侧面和俯视面看去都是个偏圆,在推手实践中,一个扁圆和一个圆球相对抗,显然是扁圆处处立身不稳不得力,圆球则处处受力都能转而化之。以上主要是指整体转大圈而言。

  在此基础上,还要弄清大、中、小圈的互变关系。民谚云:“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这里所说的大圈,主要是指在推手实践中,身法和高低架式与对手等同的情况下,我在九大关节松弛,周身掤圆的基础上,尤其是上肢既掤圆、又松空。通过听劲,感到对方强攻时,我则自上而下,由外而内,螺旋松沉,由大圈通过下合胯、合裆、合膝;上合肩、合肘、合手、束肋,在沾连粘随中,由大圈渐变为小圈。大圈为周身圆掤劲,小圈仍为周身圆掤劲。小圈在外形上看整体是个竖 圆,但是个以腰胯圆为主宰的九大关节多圆体。此时对方劲力已化。当对方抽劲时,我则由小圈,通过开劲变为大圈,打回劲将对方发之。如果对方在失重的情况下,继续进攻,我则通过松沉转胯,顺其劲捋采之。大圈变小圈,可与吸气、合劲、化劲相结合;小圈变大圈,可与呼气、开劲、发劲相结合;大圈、小圈,均为圆棚之圈。大、中、小圈互变,也可与远拳、近肘、贴身靠相结合。总而言之,在推手和实践中,劲别是千变万化的,兵书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除了明白大、中、小圈的互变关系,还要明白大、中、小各圈的阴阳互变关系。总之,在大、中、小圈的互变中,要以“静”字当头,搭手不能有妄动盲动之意,必须在虚静中,根据听劲,舍己从人,化打合一。

  太极拳以静制动浅析六、静练推手听劲功

  走架练体,推手练用。推手是走架与实战之间的重要桥梁,也是重要习练项目。听劲是太极拳推手中的高级术语,也是太极拳高层次的感知功夫。听劲功,实质上是在周身松空中,通过皮毛虚灵之感,感受对方劲路的一种侦察方法。太极无手,浑身皆手,周身任何部位受力,都能通过听劲应对。

  太极拳内功,靠的曰久练出的混元之气,内聚丹田,外充皮毛。混元之气,在周身松空的情况下,极度流畅,随意而行。向下意守丹田松至涌泉穴,身重如山;向上意守上丹田(印堂穴)身轻如燕,灵活多变。和对方搭手,意至皮毛,感知对方劲路大小如称灵。有了这种感知,方能舍己从人,化打合一。

  在推手中,为了提高功底和技艺,除了静练上述五种功法外,还要重点明白太极之拳理,注意习练自身之眼神,处理好“体”与“用”、“功”与“招”两个关系,重视灵活之步法,把握周身之整劲,广集各家之智慧。

  处理好“体”和“用”之关系,是提高实战水平的重要环节。“体”和“用”之关系,在训练阶段,实质就是走架与推手之关系,走架具有强身健体和提高武术功底双重作用,推手则是实战之前,过渡性的一个训练方法,而且还是一个按照推手规矩,不伤人的、带趣味性的训练方法。走架是推手的必由之路,推手是检验在走架时,内劲转换是否正确的试金石,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补相承之关系。走架时无人当有人,推手时有人当无人,这是融洽两者关系的最好写照。推手中常见的顶抗、挤扁、双重等毛病,实质上都是在走架过程中,松沉不够,内转不圆,掤劲不足,虚实不分,内劲没走对造成的。往往还有一种情况,拳打得很好,但在推手中施展不开,处处被动,其原因诸多,但有一个主要因素,是在搭手时不会松沉,因为走架与推手是有区别的,走架是自身空练,没有负重之感,而推手则不然,推手是有负重的走架,平时在走架时练出的松沉劲,往往一搭手,松沉劲即被对方沾起,产生气浮,脚底不稳,处处被动。这就需要在推手沾连粘随中,学会在负重的情况下,照样处静松沉的本领,功夫自会更上一层楼。

  通过以上在修身养性中求静和静练六种功法,达到在动中时时虚静,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至此,太极功夫上身。虚静的思想境界和身法的纯度,决定功夫的深浅。

看了“太极拳以静制动浅析”文章的人还看了:

1.太极拳的特点之力学原理

2.杨式太极拳练习初探

3.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

4.太极拳技击中的“舍己从人”的解析

5.太极拳的理论思想

6.太极拳的特点之中医论

7.《易》是太极拳方达论的理论基础

8.太极拳是内家拳的原因

9.太极拳所涵盖的多元文化

10.太极拳中蕴含的文化

    5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