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职称论文>

教师职称论文投稿作品(2)

家文分享

  教师职称论文投稿作品篇二

  探寻教师教学评价的聚焦点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聚焦到“文本”“学生”“情感”三个方面。教师要用好、用活教材,首先要认真解读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去进行教学设计。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改深入课堂,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点拨者、参与者。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情感,以此作为教学的驱动力,让课堂活跃、生动。

  关键词: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师角色;情感;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2-0028-03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它为教师的价值引导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聚焦何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文本”、“学生”、“情感”三个方面入手。

  一、文本――读你千遍也不倦

  语文教学中,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对文本吃透,才能引领学生感悟文章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特级教师沈重予曾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粗线条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对教师而言,要用好、用活教材,首先要认真解读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去进行教学设计。

  (一)读透,让文本厚重起来

  教师要立足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容及其语言形式,钻进去,潜心会本,批文以入情。如《爱如茉莉》一文中,“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精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初读之下,会感觉这里呈现了一个温馨的画面。然而再读之下,你会感到“一切景语皆情语”。原来,那阳光也有感情,也不愿打扰爸爸妈妈,不愿破坏眼前这温馨的画面,所以是“悄悄地探了进来”。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当老师这样来解读文本的时候,文字就会鲜活与厚重起来了。

  (二)读活,让文本灵动起来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对于教材,教师应该有钻进去的力量,又要有飞出来的底气。”(窦桂梅语)要让教材成为充满诱惑力和吸引力的信息资源,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目标,在对课文语言“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其延伸拓展,充分挖掘,确定语言训练的内容。

  如窦桂梅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主题”教学,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从整体上着重于人性的开发与启蒙,认识生命个体的尊严、价值与美好,建立人与世界和谐美好的关系,培育对生命的尊重、对审美的追求。以此在语文素养全面养成时,构成学生的精神跑道,并成为其人生轨迹。听她所上的《火烧圆明园》《牛郎织女》等课例,学生似乎感受不到自己是在学习语文,只觉得自己徘徊在厚重的历史里,流连在动人的音韵里,浸润在美好的情感里。

  读活教材,我们可以将教材重构,来激活教学资源;也可以整合教材,让资源贴近学生;还可以超越教材,来激发师生的创新精神。

  的确,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文本已不是教师生硬和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教师要去理解和创造的艺术品。教师只有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才可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多角度地走向文本,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二、学生――我的心里只有你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教师给人的印象总是一个演讲者,而学生只是听众,如此而已。随着新课改深入课堂,教师的角色正在逐渐地转变,教师真正成了引导者,点拨者,参与者。

  (一)引导共学――点拨在困惑处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者不断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学习解决问题。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在学习了肖邦因祖国被列强瓜分,而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肖邦这样热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在祖国危难的时候却要离开呢?他完全可以留下来反抗啊!”我欣喜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于是,提醒学生关注当时波兰的形势,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大家联系课文语句,联系已有的知识,得出了自己的理解:肖邦极具音乐才华,如果留在国内,在国家动荡不安的情况下,他根本无法安心从事音乐创作,他的才华就可能被泯灭,甚至会遭到迫害!离开祖国,肖邦才可以拿起自己音乐的武器,来唤醒祖国人民起来反抗!这正是肖邦爱国情怀的体现。质疑问难是自主学习的起点也是中心点。只要教师善于点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能解决问题。

  (二)个性解读――给心灵松绑

  英国诗人布莱克在《天真的预示》中说:一颗沙里一个世界,一朵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掌心里,永恒在你手里珍藏。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每一篇课文就是一颗沙,就是一朵花,学生如果见沙只是沙,见花只是花,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见到世界的广博浩瀚。课堂上,教师,作为课堂的参与者,只有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地阅读,才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习《爱之链》一文时,学生非常快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当讲到乔伊家庭的贫穷时,很多同学结合课文讲到了“破手套”“破旧的汽车”“没穿袜子”“工厂倒闭,乔伊失业”,“妻子怀孕8个月还在工作”充分感受到其实乔伊是多么需要钱的。但在老妇人给他钱的时候,他却坚决地谢绝了,他认为这是他应该做的。读着这样的语句,乔伊无私助人的形象已悄然树立起来。这时,有个孩子站起来说道:“老师,我觉得乔伊并不穷,他是个富有的人!”孩子接着说:“虽然生活是如此的贫穷,但他的心灵是那么纯洁,他是个富有的人!”我也非常激动:“是啊,孩子,乔伊有着那么多的爱,他的精神世界是富有的!”在这样个性化的感悟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素养发展――课堂的最终目标

  语文的魅力,潜藏在生动形象的语言当中,蕴涵在回味绵长的情意中,显现在见仁见智的个性解读中,体现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语文的魅力,语文的灵动,源自于师生的智慧,源自于课堂的创造。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独立创造!

  三、情感――张开双手变成翅膀守护你

  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苏霍姆林斯基语)课堂教学过程正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如果课堂教学缺少生气和乐趣,缺乏激情,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那么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也就得不到充分地发挥。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情感,使它作为教学的驱动力,让课堂活跃、生动。

  (一)关注――换来心心相映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的确,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教师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上,谁的头微微垂着,告诉你他学习有困难;谁的眼睛发亮,告诉你他有了精彩的思考;欲举手又放下的又是那个羞涩的孩子;孩子在笔尖倾吐的又是什么?不敢与你眼神交流的孩子又是谁?……只有了解这一切,教师才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让每个孩子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因为关注的实质是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二)尊重――赢得学生信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现实教学中,经常看到教师本着“我是为了学生”的出发点,两眼只盯住学生的缺点、问题不放,一旦发现问题苗头,便一针见血,甚至劈头盖脸地批评指责,不考虑场合、地点,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自尊心,偏听偏信,以致伤害了学生。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学生会对你敬而远之,甚至会反感你的语言,抵触你的课堂。教师应该努力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去激发学生,保护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常常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时还要作恰如其分的批评。

  (三)赞赏――激励学生前行

  杨再隋教授在《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告诉我们:有时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甜甜的微笑、一只高高竖起的拇指、一句“你真行”……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力量,因为这种评价是一种人性的关怀,是一种理性的关切,因此它更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上,教师应该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来对待,热情关心、循循善诱,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对于胆小的学生,可以说“恭喜你挑战自己成功啦!”对于朗读好的学生,可以说“谢谢你,动听的朗读让我们忘记了身在何处!”对于有自己见解的学生,可以说:“从你的回答中我看到了你的智慧在闪光!”……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教师适当运用激励式的评语,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中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激发他们的各种潜能。

  当教师脑里有了文本,眼中有了学生,心中有了情感,那他的课堂必定是精彩的,必定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

  
看了“教师职称论文投稿作品”的人还看:

1.教师评职称论文投稿作品

2.教师评职称论文投稿作品(2)

3.中学教师职称论文要求例文

4.教师评职称论文格式要求范文

5.教师评职称论文格式范文

276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