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的学术论文格式
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是论文,它也有自己的格式。小编整理了规范的学术论文格式,欢迎阅读!
规范的学术论文格式
一、论文的书写格式规范化要求
论文本身由论文题目、作者、中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几部分组成。
1.论文题目:简明、确切地表述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一般不超过25个字,可分两行书写。
2.作者:处于论文题目正下方,须写明院系、专业、年级、班别、学号、姓名。
3.摘要: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观点,重点表述研究内容及结论,必须重点突出、文字简练,中文摘要字数不超过300字。
4.关键词:要符合学科分类及专业术语的通用性,并注意与国际惯例一致,中文关键词限制在3~8个。
5.正文:论文的主体。论文须符合学术论文的格式,正文要标明各级标题,设计合理,文稿中应采用规范化名词术语。
6.参考文献:必须是本人真正阅读过的,应选用公开发表的资料。以近期发表的学术期刊文献为主,图书类文献不能过多,且要与论文内容直接相关,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全。
关于物理教育的学术论文
基础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十年回顾与反思
为深入了解《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的情况,教育部先后两次以一线骨干教师、教研员为主要对象展开了全面的调研。2003年调查市县级实验区17个,其中被试有252人;2007年调查了29个省,其中被试有2895人。针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课程性质、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科学探究及案例、内容标准、实施建议,以及《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2007年,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又针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情况访谈了中科院、南京大学、吉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通过与当地教研员的合作,访谈了江苏、宁夏、广东、辽宁、山东、福建、北京、天津等地的中学教师及教研员。十年来,物理课程标准组成员深入一线实地考察,听课、评课3000多节。另外,我们还通过查询相关教育类期刊杂志,了解《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状况。调查结果和查询的文献表明:《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得到了教科书编写者、教学研究者、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同。广大物理教师改革热情高涨,教学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学中注重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学生课堂生活出现了新的局面。很多一线教师深刻地感到新课程促进了他们_的专业发展。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是一次从理念与目标,到内容与实施,以及评价的全面改革,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出现各种困难和问题在所难免。为了深化物理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将从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两方面总结物理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并展望改革的前景。
1 物理课程改革的成效
从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和教师发表的论文中了解到,本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物理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1.1 有效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提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注意学科渗透”、“构建新的课程评价体系”等课程的核心理念。经过新课程的培训和实践,这些理念已经得到教师的高度认同。教育部2007年在全国实验区的大范围调查结果显示。87.2%的被调查者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基本理念,87.8%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理念很好或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66.8%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理念完全能够实现或经过努力能较好的实现。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教师们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应满足所有学生发展的需要;课程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以及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等。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们认为,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探究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且能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在学生评价上,教师们普遍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全面,特别要重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科学精神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不仅要有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要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教师普遍认为,《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理念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研讨和反思,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新的理念已成为教师工作的“航标灯”,引领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方向,并在实践中焕发出勃然生机。
1.2 教师对物理课程的教育功能有了新的理解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并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筑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加强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这些对原教学大纲的突破,深得广大教师的认可和赞同。2007年教育部的问卷调查显示,针对“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有51.7%的被调查认为描述得“好”,40.9%的被调查者认为“较好”,认为一般的仅占6.9%:对“过程与方法”维
度的目标,有44.1%的被调查认为描述得“好”,44.6%的被调查者认为“较好”,认为一般的仅占9.4%;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有41.8%的被调查认为描述得“好”.42.0%的认为“较好”,认为一般的仅占14.5%。
调查、访谈和文献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义务 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分目标,符合 社会 发展、物 理学科特点和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老师们谈到,三维目标是物理课 程中体现人全面发展的一个多元化的课程目标,有利于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实地的课堂观察发现,教师改变了以往重视知识结果的教学模式,现在的课堂特别注重适当地展现客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引导学生在一个个物理问题情境中获得概念、发现规律、深化理解,从中 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发展探索的兴趣、能力及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并充分体会物理课程的价值。三维目标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1.3 科学探究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内容标准分为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很多教师认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强调了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要突出“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倡多种教学方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与新课程理念相关的五点建议。调查表明,大多数教师(77.6%)认为教学建议有利于他们拓宽视野,改进教学方式。还有不少教师(64.1%)认为教学建议有利于教师结合可利用的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从实地课堂观察中可以看到,教师们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很多教师动手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了各种简单而有创新的教具,设计了新颖的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的方法和探究、创新的成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感到枯燥无味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十年来,教师们对科学探究的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 实践探索,探究式教学逐步成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他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探究目标的确定、探究内容的选择、探究情境的创设、探究活动的展开、探究过程的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总结提出了有效的探究教学方法与策略,如“问题串”教学法、基于前概念的探究策略、物理双主探究式教学、“透镜式”教学法等等。在实践中教师们还积累了大量探究教学成功案例。物理标准组每年都在全国各地 组织召开系列科学探究教学课题研讨会和现场教学观摩,并通过建设网站、开展 网络论坛、远程研修,将教师们的研究成果及时推广,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成功地帮助了教师解决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探究教学本土化的实施,提升了广大教师实施探究教学的水平。
1.4 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意识得到提高
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开展物理教学、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条件。《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调查表明,多数教师(59.7%)认为,课程实施建议部分有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内容是很可行或比较可行的,他们认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开阔了自身的课程视野。访谈中,很多教师谈到,学校普遍重视抓好校园网、图书馆、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的建设与使用。在实验仪器不足的情况下,许多一线教师除了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还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自 制教具,同时还鼓励、 组织学生自制教具,引导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利用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材料,废旧、废弃的物品,制作物理课中需要的教具。在学生中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竞赛。自制教具的创造活动,不仅节省了开支,而且解决了教学仪器不足的问题,保证了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物理实验更贴近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科学态度和勤俭意识。
1.5 教师重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 发展功能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学生学习评价建议中提出应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要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的评价建议。调查表明,大多数教师认为评价建议能引导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67.7%),促进学生主动学习(57.6%),使教师能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2.7%)。访谈中发现,物理课程中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不断发展,评价更加注重激励、诊断与发展,许多教师尝试运用课堂观察、作业、测验、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多种评价方法。老师们认为,借助学生成长记录袋,能够对学生发展状况有清晰、全面的把握,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励学生的进步;他们还谈到,学生成长记录袋内容可包括作业、学习笔记、阶段 总结、观察日记、调查 报告、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小制作、研究报告,以及教师对学生活动表现的记录资料等:他们还提出成长记录袋使用要明确使用的目的.应指导学生选择成长记录袋应收集的内容,真实地反映学生成长的状况。评价内容的设置应与课程目标一致,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
1.6 新课程的研究与 实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他们的视野和能力直接影响物理新课程教学的质量。新课程实施十年来,各地 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围绕“学习-实践-反思-改进”的 工作思路,组织由高校教师、省市物理教研员、中学物理骨干教师组成三结合的专业指导团队,在通识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学科培训,培训方式采用 专题报告、研修、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重视在岗教学研究。引导教师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专题进行理论学习;指导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通过现场教学观摩、专题研讨、 网络论坛等活动形式,进一步交流、反思和总结,提炼形成教学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 物理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几次大规模的调研、深入一线的课堂观察和访谈,发现物理课程改革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关于科学探究
探究教学是物理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们虽然认同探究教学,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困惑,如怎样教学才符合科学探究的思想?探究是更注重学生的操作还是思维活动?不同的学生如何确定探究活动的水平?怎样处理探究过程中学生主体和教师指导的关系?如何认识科学探究与传统实验教学的关系?如何实施探究教学的评价?如何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等等。教师们希望能在物理课程标准中适当增加不同类型的探究案例,使探究案例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新颖性,并增加对案例具体的剖析,以增进教师对科学探究教学的理解,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们在使用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等新型教学方式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虽然教师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与活动的空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然而,实践发现,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反而下降了,学生动手多了,但动脑思考少了,讨论、交流、合作流于形式,缺乏促进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教学情境的设计追求生活化,但有时出现“穿靴戴帽”的情况,生活化情境与内容缺乏本质 联系。
2.2 关于学生学习评价
评价内容与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教师认为《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导向性建议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新的评价方式在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在操作性和可行性方面还有待提高。
2.2.1 评价建议需要增强可操作性
部分教师认为,《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评价建议内容偏简单,缺乏评价的基本模式、案例、学生的日常表现记录范例等,评价建议应有更具体的指导。有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评价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增强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例如,教师在科学探究中对学生多种探究能力评价的把握上有困难。教师们认为要鼓励学生创新意识,建议增加实验动手、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等测试。但有教师认为.评价这些项目对于个体来说是有效的做法,但面对太多的学生就难以操作。目前教师普遍工作量偏大,且班级人数多,操作若过于繁琐,实施难度大。
2.2.2 考试评价内容与形式有待深入研究
调查结果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缺乏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指标体系,过程性评价在学生学业总成绩中所占比例的研究不够深入。无论是中考还是学校 组织的 考试。仍然以考知识与技能为主,主要采用的形式还是纸笔测验,考试评价中如何更好地体现对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考查,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2.3 评价的反馈应及时有效
教师应将评价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学生。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纠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物 理的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学生的 发展。有效的激励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发展变化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自己获得了哪些提高、发展了什么能力、还有什么潜能,同时还应通过恰当的方式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但应以鼓励、肯定和表扬为主.避免出现轻视、为难、伤害学生的情况。
2.3 关于课程内容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能量”三部分的科学内容,多数教师认为适中。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教师们认为偏难的内容都是与生产、生活相 联系的要求探究的内容,实际上,这些内容在知识上的要求都是最低的,仅要求“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容易把握探究的“度”,对于一些探究结论比较明确的内容教师们比较欢迎。这说明教师对课程教学的认识和把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总体上。教师对科学内容标准是认同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同学科对某些能力要求不太一致。例如在计算能力的要求方面,数学允许学生用计算器,而物 理学科却不允许用;物理教学中的文字式运算与数学不要求文字式运算脱节,初中物理的计算题要求带单位参与运算与化学、数学学科的要求脱节。诸如此类问题,都需要做出改进,不断完善。
回首十年的改革历程.广大物理教师对物理新课程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存在疑问、到认同、到今天的积极探索,这证明了物理新课程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实施方案是可操作的。可以预见,在认真 总结十年改革 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推广新课程 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搭建资源共享的交流平台,加大对农村学校帮扶的力度,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水平和能力,义务 教育物理新课程实践必将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十年来,广大一线教师对物理课程新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大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教师们深刻认识到科学探究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实施科学探究教学已成为下一阶段广大物理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推进改革的道路上,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教师的指导,鼓励教师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不断提升教师实施探究教学的能力。
教师是制约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推进改革发展的关键要素。十年来,许多物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积极参与、勇于探索,已经成长为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但仍有不少教师,特别是薄弱学校,边远、农村地区的物理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相对较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理新课程的推进。实现改革的目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关键。因此,构建完善教师、教研员的培养机制,加强多元化、个性化的研修和培训,提高教研 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也是下一阶段物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课题。
看了“规范的学术论文格式”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