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道德的思修论文(2)
关于社会道德的思修论文篇二
《当代社会道德现状及其重建》
【摘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当今的现状与经济基础及相关的政治决策密切相关。以马克思主义视角来看当今的道德重建,从现有的经济基础来看,应建立外在功利价值和内在精神价值相统一的集体主义道德;从政治上看,要实现法治和民主;把道德重建落实到每个公民身上。
【关键词】道德 马克思主义 重建
马克思主义的伦理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的伦理道德观是其科学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深刻揭示其道德本质的基础上,探讨和发展了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在对伦理道德的语境分析中,社会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对伦理道德分析的基础,正是有了这一规定性前提,伦理道德才可能具有彻底性和分析意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它第一次明确地、科学地说明了道德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众所周知,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关系,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论述与批判,给我们提供了分析伦理道德的历史路径。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道德观念是由社会物质生产活动所决定的。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现实生活语言交织在一起。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津、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这说明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阶级,其道德意识、道德观念的产生、发展都受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影响和制约。
马克思认为道德和道德理想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特定社会条件的产物和反映。道德并没有脱离现实生活,因此,它不是生活之外的规则,只能是现实的反映。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形态,必然也决定道德理想。道德理想的实现必须通过“个人的受物质制约的生存方式由物质条件加以消灭”的过程。马克思认为“首要任务是直面物质生产过程中社会痛苦的深层原因,用道德规范来支撑社会主义思想的企图则被视为是对这一任务的偏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德理想当然也包含在马克思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道德问题的说明之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求人在摆脱对物质的依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自我,这既是一个理想性的道德目标,又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发展过程。
由此可知,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它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具体环境相关,它本质上是属于社会和历史的要求的,道德应该与现实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相适应,这就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本质,下面我们就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角度来分析当代社会的道德现状。
当代社会的道德现状及其历史根源
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但市场经济自身的局限性与盲目性,其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冲击与影响,也使个人的价值信念和道德观念的矛盾加剧,同时,社会转型期存在的制度和法律的漏洞,以及历史遗留的消极败坏思想的影响,导致当前社会在道德领域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道德失衡现象及问题。诚然这些现象及问题的出现有各种各样的因素,有各种环境的影响,但是,从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的观点来看,道德是与经济、政治紧密相关的,一定的道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并且会受到政治环境的制约,所以,今天社会道德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与经济基础及相关的政治决策密切相关的。
是否有利可图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做任何事情的衡量标准。分析这种疯狂行为的历史根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找到解决的对策。
一是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步。我国的社会制度从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上的“卡夫丁峡谷”跳跃了,但是经济上的“卡夫丁峡谷”是不可跳跃的,所以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质是在补经济这一课。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又决定了我们应倡导集体主义道德,但是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自由竞争和适者生存的发展模式从某种角度衍生或催化了“逐利”思想,与集体主义道德文化观相违背。
二是功利主义与小农经济基础息息相关。在古代的封建社会,我们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使人民养成了保守、实用、斤斤计较的思想,也即实用主义思想。而实用主义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也逐渐发生了转变,在改革开放后,实用主义演变成了功利主义,我们做什么都要问这个有什么用?思想成为了物质的奴隶。
三是政治决策影响了求“利”的思想。在古代追求“利”的思想被封建的意识形态所掩盖,个人权利是缺位的,权利意识是压缩在义务观念之下的。古代的儒家思想是把“义”与“利”对立起来,也就不可能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追求“利”的思想是存在的,但是被封建的意识形态所掩盖了。所以当个人的权利出现了合理的需求的时候总是被压制在政治的高压下。改革开放使国内涌现了各种思潮,包括好的和坏的,就像是邓小平所说的“改革开放打开了窗子,引进了好的东西,也放进了苍蝇蚊子”。此时,经济建设成为当时最大的政治,国人的视线聚焦到了经济获利上,功利思想影响了当时的国人,逐利成为一种“思潮”。腐败、跑官、奸商、造假等等现象开始涌现,而这些道德上功利主义现象的出现与当时的政治决策、经济决策有着密切的联系。
道德重建的路径
经济基础对于道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政治对于道德具有直接的影响。所以,道德的重建离不开经济基础和政治影响,同时也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
首先,从现有的经济基础来看,应建立集体主义道德。马克思曾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了大量的实证考察,从而得出了有关个人和整个社会相互关系的三个历史阶段的理论。第一个阶段是“群体本位主义”,对应的社会形态应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社会的道德取向是“道义论”的色彩;第二个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主体”,对应的社会道德取向是“功利论”的思想;第三个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对应的道德取向是“集体主义道德”。
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所以集体主义道德当然要重视个人的利益诉求,同时个人只有为了集体的利益而努力,才能够最终实现社会的发展,所以从外在看它是有功利主义的某些倾向,从内在看要求每个人应该为他人着想,具有内在道义论的特征。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必然要求道德具有“道义论”的倾向,而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有“功利主义”的思想。这样的集体主义道德是承认个体的合理利益诉求,并要求个体为集体、他人着想。所以“外在功利主义内在道义论”的集体主义道德是现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道德方向。道德要适应经济生活,同时要高于经济生活。现今的道德是落后于经济生活的,因为经济生活要求实现道德的个体独立,但是现今的道德并没有实现个体的经济独立。
其次,从政治上看,要实现法治和民主。道德的重建并非是道德自身的问题,政治对于道德的影响是有非常直接的作用。只有实行法治和民主,才能改变腐败问题的滋生,才能减少以“公权力”侵占“权利”现象的发生,提高公职人员的道德水平,从而更好地影响广大民众,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建立法治社会,法律是最底线的道德,因此一方面要求国家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立法部门做到完善立法,行政部门做到严格执法,惩治腐败,司法做到公正司法,禁止行业不正之风蔓延,禁止领导者滥用权力、胡作非为的现象出现,提高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具体的道德行为是无法量化的,有硬性规定的道德也就不是道德了,而是化身成了法律,所以我们应该把法律的标准内化在人民的心中,自觉地遵纪守法。民主是个大问题,没有民主,制止不了腐败,没有民主,视法律为儿戏,没有民主,不能从根本上结束人治。我国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更需要民主。
要实现民主和法治,一是实现党内民主。要实现党内民主,要求党自身的事务要做到公开、透明,要超越自身的利益,为广大人民大众的利益考虑,同时在党内制度的设置上要科学准确;二是在选举上需要更多的民主空间。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我们不能采用西方的多党竞争选举,但是我们可以采取差额选举的方式。只有民主选举,才能有效地制止腐败;三是要完善多党合作制。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进一步完善了,才能够抵制西方的多党制的和平演变。我们民主党派要齐心合力,共同为社会主义的更好发展谏言献策,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最后,道德重建要落实到公民自身。道德重建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所以公民道德重建的问题要切实落实到自己身上。一是公民要自觉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建立互信机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对人对事做到“仁、义、礼、智、信”;看淡功名利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二是道德的重建要从孩子做起,这就要求每一个家庭都担负着孩子道德培养的重担。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子女,所以父母不仅要在知识上培养孩子,并且要做到言行一致,注意自身的语言和行为,做到言传身教。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于社会道德的思修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