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毕业论文范文
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实践性、交叉性,加之社会对传播学人才多样化需要的客观要求,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对传播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播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传播学毕业论文范文一:高职传播学教学影视制作论文
1高职影视专业传播学教学现状
大部分学生认为传播学的教学方式除讲授外,应偏重于讨论与小组学习,对视频观看要求强烈,并且希望多阅读补充资料,而部分学生认为教材不能满足学习需要,原因主要集中于理论繁多、知识需要随时代发展多更新等,这些情况与媒介的发展及90后学生的媒介接触情况有密切关系。教学评价情况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较为认可,也认为考核不要局限于笔试,而应多样化,突出实践与动手能力,在老师评价的同时,也能在同学之间进行互评。
2高职影视专业传播学教学问题
目前对传播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本科教育,对高职层面的教学则缺乏系统研究,通过以上对课程教学现状及学生课程认知情况的分析,也不难发现传播学教学缺乏高职特点,和高职教育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存在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课程定位不准确。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由此可见其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对注重专业技能的高职影视教育来说,传播学理论研究范围过于广泛,学生不清楚学习的目的;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学术化、理论化,学生理解也存在困难。目前针对高职教育所编写的传播学教材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各院校有的选择偏理论、少实务、针对本科教育的教材,如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等,还有的则选用教师自编教材,缺乏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2)教学形式单一。传播学作为理论课,一般安排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授课,课时不超过40学时,由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使得课程基本上以讲授为主,无法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特别是课程实际运用价值的理解十分有限。
3对高职影视专业传播学课程优化的思考
3.1课程内容
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传播学研究范围广,目前的教材普遍涵盖了传播学历史与发展、传播类型、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传播学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等。若完全照本宣科,这些西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容易造成学生的理解困难,和实践脱节。事实上,传播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高职影视专业的教学应以大众传播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传播现象、理解传播概念,进而深入到传播过程、传播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传播效果等内容的学习中。在这方面,笔者已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进和尝试,结合专业特点,将影视传播作为教学重点,课程内容紧密围绕传播过程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影视传播基础理论、影视传播队伍分析、影视传播媒介分析、影视传播内容剖析、影视传播受众分析、影视传播效果分析等,这些部分涉及了完整的传播过程,即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中的每个环节,同时针对当前媒介发展过程中,影视传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加影视宣传管理、新媒体的发展、新旧媒体的融合等内容,使课程内容重点突出,脉络清晰,由浅入深、由生活到专业逐步引导学生的理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3.2教学方法
贴近学生,教学相长很多专家、学者对高职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做过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如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项目实践法等,就传播学教学而言,不能将这些教学成果简单照搬,而是应考虑现有教学条件,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具体分析、具体实施。
3.2.1课堂教学,丰富案例资源正如前文所述,传播学课程多面向大一年级新生在第一学期开设,学生专业水平处于起步阶段,同时由于课时与教学场所的限制,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较为困难,教学形式还应以授课为主,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弥补书本知识理论性强的劣势,转变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固有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一方面,将理论知识还原于案例之中,选择典型案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讲授“意见领袖”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发现生活中、班级中的“意见领袖”,再回到大众传播中,以学生普遍关注较多的网络传播如“犀利哥事件”为例,分析“犀利哥事件”的传播过程以及网络环境中“意见领袖”存在于哪里,又是如何引导舆论走向,将受众对犀利哥的外形与身世的关注转换为帮助犀利哥,最终获得政府救助回到家乡。另一方面,适当增加视频资料,借助影像的直观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例如,引导学生认识传播者时,不应仅停留于传统的报刊、电视、广播发行、放送机构。网络传播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除了介绍学生使用微博、微信等传播行为外,还可以播放一些拍客的成功作品,如经拍客之手由地铁卖唱走上春晚舞台的西单女孩的成名之路等,这些作品普及度高,时长较短,适合课堂播放。
3.2.2课后作业,重视小组讨论课堂教学侧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课后可多以小组作业的形式培养学生认识、分析传播现象的能力。一方面小组分工重视团队合作意识,能课提高学生传媒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大部分90后学生个信张扬、乐于表现的特点。例如结合传播效果、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到院线进行一次观影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同时在课堂中可安排学生结合作业进行讨论,充分给予学生意见表达的机会。在评价标准上,适当加入学生互评环节,教师评价则以正面鼓励为主,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动力,作为老师也可以直接了解学生的想法、兴趣,掌握其学习情况,有效调整教学内容。
3.3教学资源
贴近热点,常换常新人类传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其间媒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如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是讯息”理论,新媒介的产生开创了社会信息传播的新形态,甚至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也意味着传播学的教学资源不能完全拘泥于书本,需要与时俱进关注传播的前沿理论及热点事件。例如自媒体时代的传播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合,网络传播内容的监管,受众的媒介素养,网络舆情等,这些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都应在教学中予以体现,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
传播学毕业论文范文二:传播学视域下电视晚会的仪式传播
一、视听层面
(一)镜头语言
近年来,仪式性晚会繁荣发展,它的镜头表达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模式。在文艺表演时,则多采用全景甚至远景的拍摄方式,如,孙悦唱《记忆中的歌》时,舞台上出现了几十位身着淡蓝服装的少女,舞台布景华丽,镜头多是从远景拍摄,充分表现了整个场面的宏大。在其他歌舞中也较多运用全景或远景的景别呈现方式,同时在拍摄高度上俯拍角度也运用较多。俯拍和全景、远景镜头的拍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个体形象的呈现,在整个晚会中淡化了个体的地位和力量,更加突出晚会的整体性和参与性,营造出庄严、宏大的仪式气氛。
(二)舞台美术设计和高科技的应用
舞台美术是电视晚会仪式中最为直接和直观的仪式符号,尤其带有象征性。它一般包括布景、色彩、灯光、化妆、服装、道具等,舞台美术所包含的这些元素往往具有符号性的作用和意义。历年的国庆晚会都以国旗为主题,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具有最高的神圣性和不可侵犯性,也最能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力量,晚会在置景和具体节目的创作中也对这一元素充分利用;参加晚会仪式的演员的服饰或者是喜庆、鲜亮或者是洁白、神圣的颜色,道具也采用具有特殊含义的事物,比如,大大的洁白的和平鸽羽毛;晚会中,升降舞台、长长的T型舞台和阶梯舞台的运用,更是增加了晚会仪式的神圣感。随着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每台晚会的举办都采用最新的高科技元素。这种以雄厚的财力和技术打造的晚会舞台的视觉享受,不仅具有市场意义,而且更能彰显一个国家的崛起和民族前进的步伐。在歌舞者表演的时候,在主持人解说的时候,舞台LED大屏幕上显示着或温情、或气势磅礴、或能唤起人们共同情感和记忆的画面,在充分制造美感的同时,也营造着情感氛围。
(三)主持人情感化、审美化的语言
在现代电视晚会仪式中,主持人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是用客观的、中立的态度对信息进行传送,而是在电视媒介仪式中担任大祭司的职责,充当意见领袖的职责,向观众传达神圣的仪式意义。在仪式性电视晚会中,主持人主要运用语言和声音来完成自己的职责。语言和声音具有一种构造现实环境、营造现场气氛的功能,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含义,声音的高低急缓都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主持人对声音的运用主要作用在于营造相应的仪式气氛。在国庆晚会这场集体庆典仪式中,主持人的声音是高亢的、欢快的、激动感人的,营造的气氛是喜庆的、凝聚团结、振奋人心、满怀自豪的。“五星红旗、祖国、母亲”在这里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言,在主持人抑扬顿挫、张弛有度的声音中,晚会的仪式意义逐渐彰显出来。
(四)歌曲、音响、背景音乐
音乐是一种心灵的交流,能够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够填补画面无法表达的情感空白。在媒介仪式中,音乐是仪式表达的主要元素之一。晚会中演奏的音乐,可以借助音乐形式传达、传递某种观念或意绪,唤起观众的民族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晚会利用节目中的奏乐、歌诗和舞蹈,通过共同的音乐体验,制造出仪式的氛围,唤起人们的心灵共鸣,在沟通的基础上,实现情感凝聚,步入秩序和谐的理想状态。例如,在“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专题文艺晚会中,蒋大为一首《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唱出了祖国儿女对母亲生日衷心祝福的心声。毛宁一首《绿叶对根的情意》,唱出了旅居海外的游子心向祖国的赤诚爱国之情。
二、叙事层面
(一)符号化的仪式主题
在电视媒介仪式中,电视通过对仪式中要颂扬的价值的象征符号的选择,直接来定义仪式。电视选择特定的象征符号,并提供给观众,让观众按照自己预先的设想对仪式的属性进行确认。纵观历年的中央电视台国庆晚会,“五星红旗”和“祖国”是其永恒的主题。无论是晚会的名称,每个小篇章的名称,还是歌曲的选择,主持人的话语,情节性节目的主题,无不透露着这两个主题元素。具象、符号化的主题更有助于观众清晰、快速的认识和记忆。2011年中央电视台国庆晚会以建党__周年为背景,以“五星红旗”为主题,由《繁荣颂》、《和谐颂》、《光荣颂》、《深情颂》四个篇章组成。晚会邀请了多个国旗故事的亲历者来到现场,有让五星红旗在国际赛场飘扬的体育健儿;利比亚撤侨事件的亲历者;次仁老阿妈,46年如一日让五星红旗一直飘荡在西藏边境线上;天安门广场国旗之子,英武挺拔,坚定着对国旗的护卫。在晚会的最后,场上五星红旗挥动,“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的歌声再度响起,这歌声唱出了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美好祝愿。晚会中也设置了全体起立、升国旗的仪式场景。仪式感凝聚了观众的参与热情和内心情感,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也成了晚会独特的风景。通过五星红旗这一实体符号,将晚会的主题具象化,也充分烘托了隆重、热烈、神圣的晚会仪式气氛。
(二)纪实性的仪式内容
2011年中央电视台“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国庆晚会,以五星红旗作为贯穿节目的主线,围绕升旗的故事赋予了中国日益走向强盛的深刻内涵。晚会用了相当数量的篇幅,选择了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告诉了世人祖国、党及其人民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深情厚谊,让观众一再感受到晚会中的纪实美所产生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在长达110分钟的晚会节目中,纪实性内容仅有8个,却长达约52分钟,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代表分享与五星红旗的不解情缘,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时间归国的女高音歌唱家叶佩英、大山深处的张家界市姚峰届村小学父子俩、利比亚撤侨的惊心动魄、边境线上坚持升旗次数最多的百岁老阿妈、在澳门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濠江中学老校长杜岚、开山岛上的夫妻哨以及天安门国旗班的感人故事。现场对人物的访谈将情感漩涡的离心力进一步增强,观众通过主持人与嘉宾又一次进行了情感上的对话。仪式的精神效力是真实存在的,参加仪式的人都能直接感受到这种力量。这些真实的故事在情真意切的爱国歌曲的烘托下,进一步揭示了主题,使观众感受到了以五星红旗为寓意的新中国在中华儿女心中沉甸甸的分量。正如董卿主持时说的:“就让我们在飘扬的红旗下,用一个个温暖的故事去印染她的色彩。”
(三)民族传统的节目元素
仪式性电视晚会能够聚集如此大范围、大数量的群体,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晚会其中蕴涵的是祖国人民的共同信仰。人们饱含着期待和热情准时收看电视晚会,积极地参与到仪式中,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民族传统和民族感情,有着共同的血脉和民族记忆,晚会的仪式中心就是群体共同的传统和情感的象征。有着传统和民族特色的节目类型不仅丰富了晚会内容,更是晚会神圣仪式感建构必不可少的因素。每场中央电视台国庆晚会都包含着大量的中国特色传统类型的节目,例如,杂技表演、戏曲联唱、腰鼓、民歌、诗朗诵等,而且每场晚会都有着必不可少的民族大联欢。大家身着各民族的节日盛装,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唱着歌,跳着自己独具特色的舞蹈,再配以灯光和舞台置景技术,一场规模宏大的、喜庆热烈的民族大欢聚呈现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带动了人民内心的热情。其实要实现仪式性电视晚会传统化、民俗化的内涵,除了特有的节目类型之外,在舞台设计和服装造型中都可以体现。这就要求晚会舞美和服化工作人员要注重体现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元素,要抓住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而导播在镜头转场的时候也可以多利用一些代表晚会主题的、能够凸显仪式内涵的民族元素,通过共同的文化传统达到心理认同。
三、结语
电视晚会是一场现代化的聚集仪式,又是一台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具有传统性、民族性特色的晚会,它将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运用各种象征手法向观众发出邀请,让观众进入到仪式中来。通过观看晚会仪式,观众实现了与同一文化下其他成员的交流,体验久违的集体感情,紧紧凝聚在一起。
传播学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传播学的论文
2.新闻传播学论文
5.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