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硕士相关毕业论文
互联网的普及网民数量的激增,使得网络成为了新闻传播的又一块沃土,网络新闻传播活动也日益丰富。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播学硕士相关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传播学硕士相关毕业论文篇1
浅议热点新闻的价值拓展及观念创新
一、热点新闻是可供全方位开发的“价值系统”
2015年底上映的电影《老炮儿》是羊年岁末最火的文娱话题,其媒体曝光率极高,关于它的报道不仅只是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娱乐版块上的一则则新闻。据笔者粗略统计,《老炮儿》除了被作为娱乐话题来谈论外,至少还有以下几个阐释角度。
1.健康话题
《金陵晚报》、央视网等以《电影老炮儿中六爷为何倒下?》为题刊登文章,从冯小刚饰演的六爷有许多不良生活习惯的角度来阐发观点。吸烟过度、饮酒过量、情绪激动等6个有害健康的生活习惯成为文章重点。这种搭热点新闻顺风车的方法很容易吸引眼球,使读者感同身受,获得共鸣。
2.教育话题
《南方教育时报》刊登的文章是《老炮儿中的“父与子”》。文章着眼点是六爷和晓波的父子冲突,以此来分析家庭教育中的父子关系。这样的文章刊登在教育类报刊理所当然,自然也是读者喜闻乐见的好文章。
3.汽车话题
《华商报》在汽车版面刊登的稿件是《聊聊顶级豪车的天价维修费》,文章聚焦了电影中晓波在别人的法拉利上划了一道口子,车主索赔10万元的情节。文章写到:“不就一道划痕么?至于这么贵吗?”这种引入话题的方式轻松随意,目的明确。文章就车论车,电影只是由头。可以想象,因为这部电影,那些对汽车感兴趣的读者肯定会饶有兴致地阅读此文章。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热点新闻可供挖掘的角度很多。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价值是外界事物的属性对人的需要所发生的效用或作用,以及人对此的评价。在价值系统中,由于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客体要素和主观要素都获得了新的意义,客体不再具有外部对象的那种纯粹的客观性,而是获得了某种效用。客体要素和主体要素的相关性构成的价值系统的新质,就是价值。”
显然,对热点新闻的价值拓展取决于热点新闻“对人的需要所发生的效用”以及“人对此的评价”。不同领域的人对热点新闻的认识不同,其效用也不会相同。这样才会出现同一部《老炮儿》会出现角度大相径庭的“效用”。
二、热点新闻价值拓展的思路及方法
以上实例有明确的用户意识,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产物,这种拓展的前提是充分认识到热点新闻是注意力经济的财富之源,其逻辑链条是:用户接触―用户关注―用户需要―价值产出。因此,如果只把热点新闻当信息来传播,其生命就会止于传播,就失去了将其转化为社会价值的机会,甚至可以说是“暴殄天物”。
要想拓展热点新闻的价值,关键是要摆脱传统新闻传播思维。在传统观念中,传播是热点新闻的终点。以报纸为例,一则热点新闻刊登在相应版面,新闻操作的业务流程即告完成。但新闻刊登后,会有怎样的传播效果,能造成多大影响,传播者无法得到准确答案。传播者虽然关心,但只是类似于“坐看风云起”的被动关注。而在互联网思维中,新闻传播只是价值开发的起点,还有一系列创造性工作需要去做。最终目的是要将热点新闻的多维价值充分“榨取”,让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用”。
那么,这种以互联网模式来“运营”热点新闻的思维从何而来,又怎样才能将其价值链条复制并延伸呢?
创造性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某些元素相聚合、相刺激、相碰撞的产物。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联想能力。“在话语之外,各个有某种共同点的词会在人们的记忆里联合起来,构成各种关系的集合,它们在某一方面都有一些共同点。联想关系是把不在场的要素联合成潜在的记忆系列。”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健康类报纸的记者一看到电影主人公因心脏病而死就能立刻想到能以此为由头写一篇预防心脏病的文章,而当报纸汽车版的编辑看到电影里那辆被划伤的法拉利时,也会很自然的想到汽车版正需要这种可读性和实用性俱佳的稿件。
因为在《老炮儿》这部电影的话语系统中,不同职业背景、不同知识背景的观众会自然捕捉电影中自己熟悉的事物、场景、片段、氛围。当两者相遇,诸如“豪车”“健康”这样的关键词就会自动和观者记忆里相关知识联合起来,从而构成“各种关系的集合”。继而通过联想过程,使“潜在的记忆系列”浮现于脑海,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也就此形成了。
这种联想过程可以用脑科学来解释。“身体依照自己的天性,紧紧地与其中那些与之同类的因素拥抱。在这一阶段或时刻,大脑的其他活动(想象、情感、理解等)被初步唤醒,但还没来得及展开,只有身体诸感官的体验被强调。[3]”更明确的一种解释则是“自然事物和人的内在心理结构之间的同形或契合,不仅仅是‘物理―生理”结构之间的同形,而且还有“生理―精神’之间的同形。而要使生理与精神达到契合,就必须有一条‘电路’,或者某种中介将它们联结起来,这种‘电路’或中介不是别的,它就是人的社会历史实践。”
在这里,“社会历史实践”是一个关键词。作为一个以捕捉新闻为基本技能的媒体人,其“社会历史实践”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接受新闻刺激,那些相关内容会频频刺激他们的大脑神经。以此,他们知道关注健康的人一定对怎样预防心脏病很关注,车迷一定对豪车的话题感兴趣。所以,当那些被捕捉到的闪光点不停在眼前闪烁时,他们大脑中这条“电路”就被联通了。
实际上,这种跨界联想的思维并不神秘,在具体新闻实践中,也有可操作的方法,那就是准确捕捉“用户”的关注点和诉求点。
互联网思维的关键词是用户,互联网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用户体验。媒体要想增强竞争力,必须把用户意识移植到新闻实践中,把用户体诉求的实现度和用户体验的贴心度作为检验传播价值的标准。总而言之,就是读者想从一则热点新闻中得到什么,媒体就给用户提供什么。如果用户只想了解新闻内容,那么就给读者提供最全面最可读的内容。如果用户还想获得其他“效用”,媒体就要给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特色服务。
三、传统观念的新突破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媒体人要想与时俱进,必须在思想上进行革命,对传统观念进行价值重估。
1.新闻不再是易碎品,而是可不断获得新生的价值源泉
在传统新闻教科书里,新闻被称为“易碎品”,这是从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角度而言的。如果把着眼点置于信息的“价值”传播,那么新闻就不应该成为短命的易碎品。对于任何一条热点新闻,都应该将其视为价值载体,对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价值拆分,使新闻中的元素不断在适宜的条件下获得新生,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
2.媒体不仅是新闻刊发的平台,更是价值兑现的平台
媒体的平台作用已是公论,但却不应仅止于此。事实上,媒体这个平台并非只是静态的承载之物,而应是价值的“孵化器”。在其平台上流动的新闻信息如同不停碰撞的高速粒子,它们在特定条件下会产生聚变反应,从而爆发出巨大能量。遗憾的是,许多媒体人的思维还停留在仅让新闻要素“碰撞”出美丽图景的阶段,完全忽视了“聚变反应”的阶段。让新闻在媒体平台上兑现价值,这不仅是发展之需,更是生存之需。
3.媒体人不仅是信息传播者,还是价值创造者
约瑟夫?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了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这是关于记者职业特性的经典描述。时至今日,这句话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不过,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在传统媒体,尤其是平面媒体总体势微的背景之下,我们有必要对记者的职业特性进行新的考察。
信息传播是媒体人的基本工作内容,做“船头上的?t望者”则是媒体人的社会责任,二者都体现了媒体人的价值。但这一价值主要体现为精神价值,它单纯、明朗,闪耀着理想的光辉。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应该对“价值”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细分和拓展。
笔者认为,价值既包括精神价值,也包括商业价值,它们统一为社会价值。只谈精神价值失之于空,只谈商业价值失之于俗,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才能上接庙堂,下接江湖;才能上接圣灵,下接地气。这才是真实的媒体人生存状态,才是植根于现实的媒体人生活。
媒体人创造必须要有“生产力意识”,要认识到每个编辑记者都是实现商业价值的一个引擎,编辑记者要有版面、时段、品牌、形象都是生产力的意识,从而自觉去营销推广。但记者编辑和广告经营部门创造生产力的区别在于,记者编辑是以精神价值为导向的,是以新闻价值的拓展为手段的,总而言之,记者编辑创造的商业价值是新闻传播价值的副产品、衍生物。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媒体应把热点新闻视为可持续开发的价值系统。应该有层次、分步骤的将其价值延伸、释放。与之相适应,媒体人必须从思想观念、操作手法上进行全面革新,而新闻的精神价值,社会导向则是引领媒体创造商业价值的前提和根本。
传播学硕士相关毕业论文篇2
试论电视新闻语言特点对播音创作的启示
一、电视新闻语言首先具有语言的共性:内容决定性
语言的内容决定性是指:语言的形式取决于语言的内容,是内容选择形式,而非形式选择内容。语言的这一特点具有普遍意义,正如诗歌的内容决定诗歌的形式,小说的形式取决于小说的内容,散文有散文的语言特点,历史小说有历史小说的写作方式。电视新闻语言也有着独一无二的语言特征。电视新闻语言的形式,也必然首先取决于电视新闻的内容,脱离电视新闻内容而去追求播音有声语言的形式美感,无异于空中楼阁。美国波裔学者科尔西布斯基在其《科学和明达》一书中认为:只有当人类能够充分运用他们的能力时,才可能实现明达和成功的生活。在语言学上,这种“能力”是指人类熟练自如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说:要让心里所知道的和口中说出的尽量与“事实”相吻合,这里的“事实”也就是“内容”。
电视新闻语言的内容决定性在播音创作上具体表现为:电视新闻的播报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中,其首要前提是要与新闻的内容相适应。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新闻稿件要采取不同的播报和表达方式,作为一个播音创作者,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应随机应变。播音实践中容易形成的特有的所谓“播音主持腔”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不从内容出发,只注重某种僵化形式的“懒惰”现象。现在的各级电视媒体的新闻频道所播出的新闻节目一般都是由多个栏目或者版块构成的。从形式和内容上来做一个初略的分类,大体可以分为:时政新闻栏目、民生新闻栏目、新闻评论节目、汇编新闻栏目、服务帮忙类新闻节目等。
各新闻栏目或板块的内容特色鲜明:时政新闻节目版块主要是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各级领导人所参与的会议活动、政府动态等所谓“硬新闻”;民生新闻节目则相对侧重民生、社会事件等所谓“软新闻”;汇编新闻节目主要是本传播区域外其他电视媒体的新闻集纳;而服务帮忙类栏目则主要侧重于为电视观众排忧解难、回答疑问。不同类型新闻栏目和版块,要求播音创作者从具体的新闻内容出发并采取相应的播报方式。例如:时政新闻节目一则格调严肃、信息量大的政治题材新闻就要采取偏“规范正统”的方式,而不能去戏说调侃,削弱它的内容;同样民生新闻栏目的一条信息量偏小、题材社会化的新闻或者互动板块的一条观众来电回复,也会促使你不得不采取偏“轻松自然”的方式去表达,与观众仿佛面对面的沟通。总而言之,新闻播音工作者应形成从内容出发的创作作风,做到这一点尤为重要。
二、电视新闻语言具有:叙述方式的报告性
语言类型的划分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按照语言的叙述方式来区分语言的类型也是语言分类的一种思路。按照这样的分类方法,对于新闻播音创作,同样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可以让播音创作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美籍日本学者早川按照语言的叙述方式将语言分为:
1.报告(reports):一种可以查证的叙述。
2.推论(inferences):从已知推测未知的叙述。
3.判断(judgments):对事物或人的行为表赞成或不赞成。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陆定一语)。事实的真实性是新闻的三要素之一。新近发生的事实是一种可以查证的确定真实,而对未知的推想和揣测是不确定的。因而即使基于客观事实之上的合理推论或揣测也应当尽力避免和弱化,不能让它妨害了新闻的真实性,更不能占据新闻主体[1]。不仅如此,新闻中的观点和倾向的表达应该用事实说话为主,“跳出来宣言”式的判断性语言是新闻工作者应尽量摈弃的。《纽约时报》的马凯说的好:“事实是看到的,解释是知道的,而意见是感到的。”所以电视新闻语言按照叙述的方式来进行分类,应该以“报告”为主,具有“报告性”。
电视新闻语言叙述方式的报告性表现在播音有声语言创作的形式手法和风格上主要体现为:朴实大方的语言风格。可信的新闻必然是朴实的新闻,而非故弄玄虚的新闻[2]。作为一种可以查证的叙述和表达,体现在有声语言的表达上,要尽力在表达方式和技巧上体现新闻的真实性,播音创作者必须做到语言的朴实大方、真切自然、平等交流,摈弃娇揉做作、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自说自话,才能让受众更好地信任和接受,从而达到良好的媒体传播效果。
三、电视新闻语言具有:语言功能的传播消息性
著名语言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的调查》一书中强调了语言的功能性,概括起来可以将语言的功能分为三大类:
1.传播消息:又称报道性的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
2.表达感情:所谓“诗言志”的文学语言。
3.指导行动:倡导或禁止做某一行为的命令性语言。
按照语言的功能性来进行分类,我们不难发现:电视新闻语言的根本目的和功能还是在于迅速、生动、有效地传递新闻信息,满足电视受众的信息需求。电视新闻节目当然也表达情感,但它的情感表达是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信息本身所蕴涵的情感,而不是脱离新闻信息所蕴含的事实与内容的单纯情感表达;电视新闻节目的“指挥行动”功能也是通过对信息的取舍和传播信息的态度方法等方式实现的,因此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语言的功能性不同于电视文艺节目语言“诗言志”般的文学语言,也不同于“硬梆梆”的指挥行动式公文语言,它的“表达感情”和“指挥行动”功能居于相对“隐性”位置。电视新闻节目以“传播消息”为主要功能,具有“传播消息性”。
电视新闻语言功能的这种“传播消息性”必然会从本质上对播音创作提出自身的要求。从新闻播音创作实践层面可以体现为:感而不入、理性客观的表达方式。以有声语言表达感情,特别容易陷入“见字生情”的情绪化误区,有声语言的“感情泛滥”只会使新闻显得虚假和煽情;而以居高临下的态势命令别人,以“高八度”的腔调指挥别人更不是新闻的本性,也不符合传播规律,根本上也实现不了新闻导向的作用。新闻播音有声语言以“传播消息”为主要任务,表达感情:感而不入、充分酝酿、控制自如;表达倾向:以事实为依据、理性客观才符合一名新闻播音工作者的自身角色定位。
四、电视新闻语言具有:语句的陈述性
另外我们也不妨从语法的角度来区分电视新闻的语言类型。语句通常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这也是语言类型划分的一种简单方法。新闻是叙事文体,而陈述句具备先天的叙事优势,电视新闻语言的语句类型显然是以陈述句为主,具有“语句陈述性”。
电视新闻语言的“语句陈述性”为主的特征,付诸有声语言创作实践,在电视新闻播音有声语言上表现为:语气的陈述性。陈述性的语气要求播音创作者在气息、语流、节奏、速度、停连、重音和声音变化的控制上要做到:声音运行态势平稳,起伏不大,气息连贯、节奏平稳、速度均匀稳定、重音自然突出、表达生动质朴。这样的播音创作要求是新闻播音创作不同于其它文体播音创作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实也是电视新闻语言“语句陈述性”特征的内在要求。
五、电视新闻语言具备电视媒介特性
1.视听兼备媒介的语言第二性
电视媒介属于影视艺术范畴的一个分支,而最早起源于默片的影视艺术的本质特性为:影视艺术首先是一种直观的视觉造型形象,它具有造就直接的视觉形象的天性和优势。在电视媒介语言中,画面永远都是第一位的,而语言当然退居其次,电视新闻语言也不例外。电视新闻语言是为电视新闻画面服务的,只能锦上添花,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声画两张皮,自说自话,相互背离。但是,语言的第二性并非指语言简单地沦为画面的附庸,两者是相互配合、各有所长、和谐共存的关系:画面长于细节的展现和真实性、现场性的表达;而语言的优势则在于叙事说明。好的语言表达可以为画面语言增色,帮助电视受众更好地理解镜头语言的深刻内涵[。
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语言所具备的视听兼备媒介的语言第二性对播音有声语言创作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电视新闻播音语言的风格不是张扬的,自说自话的,应当首先是为画面服务的。此外由于有画面作补充、对细节和现场进行直观的诠释,信息量大而清晰,所以电视新闻播音语言的风格相对于其它播音创作应该更加清新、明快,语速也相对较快。
2.类人际传播的亲近性
人际传播的语言要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关键在于拉近距离、消除隔阂、平等地交流沟通。电视新闻传播具有类人际传播性,它以电视屏幕面对受众,形成单向无即时反馈的“特殊面对面传播”。它的语言也必须符合上述要求才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那种“报纸样式的”文字配合无交流感的画面,忽视人际传播特性的电视新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而且由于缺乏反馈,无法即时交流,所以电视新闻语言更应注重亲近性。这种“亲近性”在播音创作上表现为电视新闻有声语言对亲近感和交流感的坚持和追求。
总结
通过分析之后不难发现,正因为电视新闻语言具有上述特征,那么在它形之于声,转化为电视新闻播音语言(有声语言)的过程中,这些特征必然要对电视新闻播音创作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对电视新闻播音有声语言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是感性而单薄的。黑格尔说:“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在对电视新闻语言进行分析思考后,不难发现:电视新闻播音有声语言的所有外在特征都源于电视新闻语言特征的理性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