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军事思想论文范文(2)
军事理论军事思想论文篇三:《试论军事教育学与军事装备学思想对比》
【摘 要】通过对比,深入追究两个学科面对新军事变革产生的行为差异,发现在思维模式中的缺陷和正确的思维方法,从而提出军事教育学深化改革的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和具体的路线。
【关键词】军事装备学;军事需求;过程方法;持续改进
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否定以前的教育训练学的思想方法,原来教育训练学的思想方法对于数量规模型的军队是适合的,有成效的。本文是为建设质量效益型的军队的教育训练学提出适合的思想方法,为了创造新的军事教育训练学体系结构。
装备与人的融合成为形成了将来军队的战斗力,装备与人在作战过程中互为镜像成为一对矛盾,组成同一作战过程中矛盾的一个方面。军事教育训练学与军事装备学在学科领域也应当是研究互为镜像的不可分割的过程。
在我们的军队,装备等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在资金困乏技术落后的中国,装备总是会走在教育训练的前面,而有几千年文化资源的训练总是落后,我们不得不从两个学科的指导思想思想的理论基础开始研究。通过对学科理论有代表性著作的学习,我们用吴栓叙编写的《军事训练学》对比余高达编写的《军事装备学》内容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学科代表性的思想方法差异。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建议。
军事训练学是研究军事训练规律和指导规律的学科,旨在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一切有关军事训练的理论问题,以指导军事训练实践 [1] 。
军事装备学是研究军事装备发展、保障及管理的规律,指导军事装备实践活动的军事科学 [5] 。
不难发现,军事训练学主要研究总结“现实”训练规律和指导规律,军事装备学是研究装备“发展“过程”保障“过程”及管理“过程”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科思想存在的差异已经初露端倪,就是一个是从现有的训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个是从装备创造过程开始直至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持续改进的“过程”。在后面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逐步地看到,军事装备学从定义开始就将矛盾论、实践论的基本思想融入其中,思维模式上没有变通的余地。而军事训练学可以任意的使用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世界观[11])。
一、从著作的目录对比分析
目录是学科的核心,凸现学科的思维模式。通过对目录内容对比分析,可以得到这两个学科代表性的思想方法,发现的差别及可能发生的影响如下:
1.在最重要的第一章内,训练学没有关于“思想方法”内容;装备学有“思想方法”的重要内容,并且,”“装备思想方法”的内容都与“过程[11]”有关,这样就可以将马列基本原理落实到装备学的思想中,避免了口号式的落实。
2.训练学中,“训练规律”、“训练要素”“训练分类”作为重要的章节出现,对人的素质这个要素没有予以重视;在装备学中除“规律”外“需求牵引”作为重要的章节出现,装备的质量作为学科核心研究的内容,可见,两个学科关注的焦点是不同的。新军事变革不断产生需求,关注需求就是抓主要矛盾,才能不断的适应变革,满足要求需求的能力就是质量(素质),它是主要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方面,这就是军事装备发展能够不断的跟踪军事变革的根本原因。而抓规律只能是适应现实或成为口号,是不能适应变革的。
3.在训练学中,是按照抽象的“要素”来划分章节的,可以研究目前不同类型训练的规律;在装备学中是按照未来装备发展“过程”全寿命周期的各个工作过程来划分章节的。两个学科,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和目标是有差异的。一个思路是将现实的训练分割划分为类来研究,面对未来新类型的训练,比如联合作战训练就显得无力,于是训练学研究的成果很难落实;而另一个思路是系统的对未来过程内部矛盾以及过程之间的矛盾进行研究,研究的成果可以直接使用于适应新军事变革的任何装备寿命周期的各个“过程”。特别要指出的是,美国武装力量联合训练手册[6]的目录结构与军事装备学的目录相似,在这个手册的每个章节目录中都特别强调针对训练各阶段“过程”的“输入、处理与输出”。
4.在训练学中,训练组织实施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靠总结规律的管理,缺乏系统思考问题的“方法”,军内大多数从事军事训练的人对于在训练中系统的建立“质量(素质quality)管理体系”持怀疑态度,素质教育和训练只能挂在口头上;在装备学中是按照现代管理理论,从体制、机制、技术基础、日常、法规、经费、人才等系统的建立“过程”管理体系,质量是可以按实际装备全寿命周期的各个工作“过程”来进行控制的。
5.在训练学中,没有训练信息采集、存储、使用和沟通相关的目录,所以无法面对未来信息化战争,无法面对联合训练,信息能力不作为训练的要素是学科思想方法落后时代的表现,院校教育条例的总则中也没有相关要求条款;在装备学中有专门描述信息的章节,作为装备的技术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还在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总则中加入相关条款。
6.在训练学中,训练中政治思想工作作为重要的章节内容进行研究;在装备学中没有装备工作中的政治思想工作的内容。无论训练工作还是装备工作都是人参与的工作,靠思想指导,没有正确的思想显然是不行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训练学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口号和要求很难得到具体的落实,客观检验的标准和方法也没有。为什么装备学不做思想工作还能搞好装备工作?另外,为什么政治工作条例对装备工作中的政治工作也没有明文规定?下面的节将分析这个关键的问题。
二、指导思想对比分析
从目录中我们已经看到按“两种世界观”[11]来看问题的差异,要解决军事训练转型问题,首先要解放思想。“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是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和军队履行职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生命线。” [10]
在装备学著作中既没有看到大篇幅的直接引用马列、毛泽东思想以及党章的地方,装备学是怎样将“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在装备体系中的?奥妙就在武器装备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四条:武器装备论证、研制、生产、试验和维修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对其承担的武器装备论证、研制、生产、试验和维修任务实行有效的质量管理,确保武器装备质量符合要求。在GJB-9001B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要求各组织在建立和运行管理体系时采用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军事需求驱动,体现人民军队宗旨;
2、领导作用:党组织在装备工作中的领导作用以及怎样落实;
3、全员参与:落实三大民主制度;
4、过程方法:矛盾法则;
5、管理的系统方法:辩证法;
6、持续改进:认识论;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实事求是作风;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党的统一战线、信息化战争、联合作战思想。
以上简单几条原则就将矛盾论、实践论方法和党章里的所有要求,转变为对装备一切工作的过程方法和决策的依据。这就是政治思想工作与装备工作的融合。为了客观的检验政治思想工作是否落实,在每年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核世主官必须为落实组织方针提供客观证据。就是说:装备学是通过过程控制和过程的制度化来落实党对装备工作政治思想的领导。
在军事训练学的著作以及条例中,虽然有许多章节写上了要运用马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却没有明确具体的过程、管理方法和建立管理体系将这些东西系统的融合到一切训练过程中,需要主官个人的兴趣和管理能力将这些要求得到具体的落实。党的领导和政治思想工作是要靠管理体系来系统的落实的,训练学提出要求只是政治工作的开始,并且不是系统的要求,将要求转变为过程和制度才能长期发挥作用。由于训练学研究的分类不是围绕过程组成的体系进行的,所以研究的成果只能是提出的工作要求,这些要求需要通过管理学方法转换为落实的过程,然后再进行实践,实践经验总结后再传送到训练学,整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12]”的环节不能直接的进行信息传递。主、客观相脱离,孤立的看问题是必然的了。
三、目标体系和发展动力方面对比分析
“然而不管怎样,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是完全没有疑义的。” [11]
在训练学中,训练发展趋势只有2个页面,从创新理论、依靠科技进步、深化改革进行了简单的研究,我们不得不问训练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哪里?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来看是邓小平的思想,到今天,训练学还没有做到。无论是否得到发展,训练学永远不会死,天塌下来有孔丘顶着呢。训练学的发展动力来自上级机关的推动以及学科研究相关人员的需求,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召开训练会议,改革院校训练的编制、体制和机制。而美军则相反,由各单位根据军事需求进行训练的组织管理。
在装备学的总论篇中有一半章节是研究发展问题,从发展历程、技术、需求牵引用了61个页面对发展提出要求。在第二篇整篇的对发展的所有过程进行了研究,包括发展战略研究过程、体制建立过程、计划过程、预先研究过程、型号研制过程、试验过程、生产过程、采购过程、国际合作过程,用了250个页面。在装备学中,“发展是硬道理”,因为没有装备的发展,装备学就死定了。无论如何,装备学科都要求以顾客(军事需求或即主要矛盾)为关注的焦点,经过需求分析“过程方法”,就可以将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上的使命任务、主题主线思想转换为装备具体的工作目标体系,路线图和思路(组织方针和质量目标[15]),以持续改进的方法跟踪军事变革,包括人员的编制和运行的体制。于是,上级机关就不需要对装备研发、生产和使用单位召开会议,强制性的改变其编制体制。只需要根据作战需求来研究装备的发展战略,建设好装备的技术基础,带动其他工作转型。
四、研究方法对比分析
训练学与装备学研究思想方法完全不同。训练学的学科分类思想如下:“学科的分类,是指对某一学科作理论延伸,以此分解出若干分支学科的过程。科学分类,强调这一过程必须运用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依据研究对象自身的矛盾特殊性,按照固有的知识架构合理取舍并以约定俗成的次序排列。” [1] 。这种按属性进行划分的方法,只能适应已有的训练研究,不能变化以适应新军事变革产生的需求。这种分类方法支持的是“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 [11]。对于联合作战那样的靠兵种融合进行的过程,我们无法将学科内容进行融合。
在看到美军的军事训练和作战规范后大家都眼馋和感叹,他们是怎样想到和做到如此地步,用当前训练学的理论无法解释。用装备学的理论体系就很容易理解,他们是通过军事装备学的“过程方法”思想来实现的。这就是思想方法的差异。“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着重这一点,而且必须从这一点开始。” [11]
一个是利用矛盾的特殊性进行分类开始分类进行研究,试图通过数量的组合实现目标,这叫就是数量规模型军队的概念。另一个围绕实现需求的过程进行,发现并解决过程的矛盾实现目标,这就是质量效益型军队的概念。显然是两种世界观。
五、制度概念的对比分析
院校管理条例18700字,只管理几百个统一规格的国内军事院校。装备管理条例5900字,可以管理任意个不同规格的国内外组织。可以看出大家都关心制度的建立,但是对制度的理解却完全不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循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过程的规律。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必须是可以形成所有的认识环节的,无论何时何地,过程(制度)都应当包括 “计划—执行—测量—分析与改进” 四个环节的工作。现在除了装备学是严格按照这个思路研究问题,其他军事学科各自有自己的办法。
每个项目在开始前,从制度和标准可以中找出可行的过程方法。“标准和规范就是各类过程的制度,只有经过贯彻实施才能产生实际效益。虽然标准作为一种处在法规性文件以下层次的统一规定,有别于无条件强制执行的法规性文件,但是,它以有关方面的批准认可或共同约定为前提,一旦为法规、制度、文件、合同所“引用”,就应无条件地执行。”[5]
装备学制度的产生过程与其他学科不同:装备的制度产生起点是军事需求这个主要矛盾方面,将主要矛盾分解为系列目标(矛盾)体系;根据矛盾体系设计解决矛盾的过程体系;过程体系中的过程要有输入、输出和工作方法;过程的工作方法和要求反复使用后,对有效过程可以固定成为制度。执行时要对制度有效性进行客观测量后进行持续的改进。装备学认为:工作过程中的制度、法规、标准、过程、领导决策等都是为满足需求而存在的。在法规和制度或领导意图与需求发生矛盾时,只有用满足需求来解决矛盾。在每个装备工作项目的策划中,都要求提出合适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等要求,如果现行的与实现需求相矛盾,就对制度进行剪裁。每次完成任务后,领导必须对规章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审,并根据评审结论对规章制度进行持续的改进,这就是需求来管理制度的制度。军事学其他学科,需要领导代替需求作为制度来制定制度。在军事装备学中,对规章制度的执行最有价值的不是下级执行,是主要领导履行改进制度职责,就是对于规章制度(训练中产生的人的素质也是如此)的持续改进。
训练学制度的起点是上级机关或主要领导的管理要求,产生于学科分类。它的“规范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训练管理必须坚决贯彻训练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按上级训练指示办事,保证其沿着正确的方向运行。二是训练管理必须严格按法规和规章制度运行,使之条令化、制度化、标准化。军事训练管理行为的规范性特征,要求训练管理必须依据统一的训练法规和规章制度实施。一方面,对于训练法规和规章制度,各级都必须严格执行,且无权擅自修改,即便是训练改革,也必须在统一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另一方面,成功的训练改革成果,也要力求通过建章立制转化为训练者的行为规范,以维护训练工作的严肃性。” [2] 至于具体有计划、有步骤怎么做,怎样保证制度符合需求,这些关键问题没有人研究过,也没有任何的制度。于是,这些被学科主观分类不断割裂后提出的制度不但“上下一般粗”的成为了训练场上的口号,最要命的是这种思维模式严重的影响了被训人员的思想素质,长久下去会使他们脑瘫。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批评了这种思想:“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
六、从理论体系到技术基础看思想差异
在训练学中关于训练学的理论体系结构没有太明确的研究结果,因为经常的有争议,所以只提出构建理论体系的要求包括基础、应用和建设理论三个层面,最后按军事实体建立了学科体系。问题是,这些作为训练基础的军事实体会随着需求变化,造成学科体系摇摆不定,联合作战训练就因为魂不附体进入不了训练学。另一个问题是各体系之间没有过程进行沟通,也造成联合训练不成体系。特别是没有训练的技术基础概念,没有进行过任何的理论研究。
装备学从理论到知识分四个层次;作为思维模式的顶层是《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体系结构的上层是《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作为过程方法的中层是《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作为具体操底层的是技术基础体系,既是组织的过程资产体系,包括制度、流程、标准、规范、指南等知识。维系这个体系运行的思想方法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方法”,这个理论体系的魂是附在过程上的。所以,装备理论可以成体系的运用在任何的军兵种任何时代,对此大家没有争议。
“装备技术基础工作包括军用标准和与装备建设有关的计量、质量、科技信息、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的管理工作,是装备建设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军事装备发展和使用的综合性技术支撑体系,既广泛渗透于所有军事装备系统之中,又贯穿于军事装备建设的全寿命周期和各个重要阶段。” [5]
八、解决的路径
军事训练学的问题已经清晰,是学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存在问题。因此解决问题的路径也清晰了。要将马列基本原理运用到指导和管理训练的过程中去。应当在训练过程中建立起质量管理体系,以实现提高被训练人的各类素质(质量)为终极目标体系。训练工作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军事需求,以军事需求为关注的焦点,从需求分析到对训练过程的持续改进过程是训练要建立的主要过程,即是“主题主线”,要围绕主题主线开展训练的研究。训练工作是管理工作,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直接使用,特别是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应当进行规划并开展训练的技术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栓叙. 军事训练学[M].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1).
[2] 何为荣. 空军军事训练学[M].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1).
[3] 杭长钊. 军队院校素质教育案例精选[M]. 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213.
[4] 张永义. 海军军事训练学[M].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1).
[5] 余高达,赵潞生. 军事装备学[M]. 北京: 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1).
[8] 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
[9] 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教育条例.
[10]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
[11]毛泽东. 矛盾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3.
[12]毛泽东.实践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3.
[13]阎宇华,王黎明,宋太亮等起草.GJB 5000A 2008 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北京: 总装电子信息基础部技术基础局, 2008.
[14]王勇,张斌译.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 4 版)(PMBOK®指南)/(美)项目管理协会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15]田武,李钊等起草. GB/T 1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北京: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9.
1.军事理论论文
4.军事理论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