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技术论文>

双孢蘑菇栽培技术论文

家文分享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又称白蘑菇、洋蘑菇,属伞菌目,伞菌科,蘑菇属,是一种好气性的草腐性真菌[1-2]。学习啦小编整理了双孢蘑菇栽培技术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双孢蘑菇栽培技术论文篇一

  双孢蘑菇优化栽培技术

  摘要 介绍了双孢蘑菇优化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栽培季节安排、母种制作、栽培种制作、培养料制作、播种、播种后管理、采收等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 双孢蘑菇;优化;栽培技术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又称白蘑菇、洋蘑菇,属伞菌目,伞菌科,蘑菇属,是一种好气性的草腐性真菌[1-2]。其质地细嫩,鲜美可口,营养丰富,含高蛋白质,低脂肪,无污染,为绿色食品,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普及、产量最大的菇种之一[3]。双孢蘑菇在我国栽培历史较短,福建省是双孢蘑菇生产的大省。在我国北方,尤其是在东北地区,起步较晚,生产技术落后,因此发展双孢蘑菇生产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4]。由于气候原因,黑龙江省迄今没有规模化栽培双孢蘑菇的先例,现将双孢蘑菇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以期为实现双孢蘑菇在黑龙江省的规模化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 栽培季节安排

  在黑龙江省栽培双孢蘑菇应以秋季为主。母种于3月中下旬转接试管,4月中旬制备原种,7月中旬进行栽培种的制备,8月下旬进行播种栽培,9月就可以采菇,至10月下旬可采收4潮菇;进入11月以后,气温会明显下降,直到翌年4月初为越冬期,4月中下旬即可恢复出菇。

  2 母种制作

  母种培养基为PDA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去皮)200 g、葡萄糖20 g、琼脂15 g,水1 000 mL,pH值自然。把母种接种于PDA培养基中,接种后置于24 ℃恒温人工气候箱中培养3~4 d,可见由组织块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连续观察并检查菌种污染情况。发现有青、绿、黄等颜色小点及糊状物,说明已污染杂菌。菌丝体长满斜面需15 d左右,满管后将母种置于4 ℃冰箱中保存备用。

  3 栽培种制作

  栽培种培养采用麦粒种配方:麦粒90%、干牛粪6%、稻壳2.5%、硫酸钙1%、碳酸钙0.5%,含水量50%左右,pH值自然。栽培种的制作、消毒、灭菌、接种均按常规方法,菌种培养均在24 ℃恒温人工气候箱中,待菌丝长满瓶后供栽培使用。

  4 培养料制作

  培养料配方:稻草1 000 kg、干牛粪1 000 kg、豆饼50 kg、碳酸钙25 kg、硫酸钙25 kg,含水量50%左右,pH值自然。在建堆前2~3 d,将稻草预湿,使其含水量在50%左右,建堆时按100 m2栽培面积计,一般为长10 m、宽2 m、高1.5 m。先铺20 cm左右厚稻草,草层上再铺牛粪,如此反复,最顶层覆盖稻草,7层左右,堆料一般以南北向为宜。一次发酵,当温度升高到最高点,并维持一定时间开始下降时,进行翻堆,一般翻4次,第1次翻堆大概间隔5~6 d,第2次翻堆间隔5 d,第3次翻堆间隔5 d,第4次翻堆间隔4 d。每次翻堆要注意发酵情况,保持含水量为60%左右,pH值用石灰水控制为7.5~8.0。二次发酵,当第3次翻堆2 d后,堆温上升到70 ℃左右时,将培养料搬入菇房。铺料厚度为30~50 cm,培养料堆放完毕后,关闭所有门窗。通过加温,在1~2 d内将料温上升到60 ℃,保持6~10 h,适当通风使料温降至50 ℃左右,维持4~6 d,继续降至45 ℃时,打开门窗使之降至常温。发酵好的培养料要有弹性,一拉即断,棕褐色,手紧握培养料指缝间有水溢出却不滴为宜,pH值为7.0左右。培养料在进房前应进行消毒,在进房前1 d左右,先将料堆用塑料膜覆盖4~5 h,使害虫从料面爬至表面,再在料堆周围喷0.5%敌敌畏和800倍的多菌灵,熏蒸24 h。

  5 播种

  播种前应对栽培种进行严格地检查,选择菌丝生长有力、粗壮洁白、无病虫害、菌龄适中的菌种。播种前通风并检查室温和料温,一般室温在20~25 ℃以下,料温在28 ℃以下,且无再升温现象时即可播种。播种完应关闭门窗,5 d后可适量通风。采用穴播法进行播种,穴深3~5 cm,穴距8~10 cm。将菌种块逐穴填入,轻拍使料与种紧贴,注意种块不可揉搓,轻捏成团放入穴中即可。

  6 播种后管理

  发菌阶段如果料不干,水分充足,菌丝生长良好,没有污染,料面可以不喷水,只是在菇房地面、空间、墙壁喷雾、洒水,保持湿度。如有的料面比较干,水分不够,可适当在料面喷水,喷水时喷雾器头朝上,以防止损伤菌丝。在正常情况下播种15 d左右,菌丝在培养料面两穴之间均相互联接,并深入料内2~3 cm即可覆土,先覆盖粗土粒,厚度为2~3 cm,土湿即可,再关闭门窗。当粗土与斜面接触的部分已布满菌丝时,即可覆细土,厚度为1.5 cm左右,喷水至细土能被捏扁,润湿即可。覆土10 d后,覆土层表面有大量菌丝出现时即转入出菇期,当有白色粒状原基出现时,即可喷出菇水,以土层吸足水分又不漏到培养料面为宜。3~4 d后原基长到黄豆大小时,喷1次重水,即为出菇水,喷水量25 kg/m2,在1~2 d内分多次喷完,5~7 d出现幼菇,并注意温度、湿度,通风保持空气新鲜。越冬时清理床面,剔除菇床上的老根、死菇或菌皮;床面补细土;加强通风换气,着重中午通风;每周喷水1次。菌床越冬后,到翌年的4月末气温逐渐回升,当菇房温度稳定在6 ℃以上时,进入春菇管理,其管理过程与秋菇基本相同,控制好温度、湿度,达到采收条件即可进行采收。

  7 采收

  采菇前不能喷水,当双孢蘑菇直径到3 cm以上且未开伞时即可采收,采菇时要进行旋转采菇,并及时清理采收后的菇床,用土补平孔洞。一般可采收4~5潮菇,生物学效率达80%。

  8 参考 文献

  [1] 周君强,肖鑫华,赵洪生.双孢蘑菇栽培技术要点[J].吉林农业,2008(3):40-41.

  [2] 刘君昂,李琳,周国英.双孢蘑菇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湖南地区的 发展前景[J].安徽农业 科学,2007,35(5):1346-1347,1350.

  [3] 王春英.2796双孢菇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果菜,2008(3):12-13.

  [4] 屈艳.双孢蘑菇[J].新农业,2004(2):45-46.

  双孢蘑菇栽培技术论文篇二

  浅谈林下双孢蘑菇高产栽培技术

  论文 关键词 双孢蘑菇;林菌间作;栽培技术

  论文摘要 经过生产实践,探索 总结 出林下双孢蘑菇的高产栽培技术,从季节安排、菌种准备、选地建棚、栽培管理的各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双孢蘑菇林菌间作的生产技术。

  

  林下栽培双孢蘑菇是利用林地树木郁闭后至采伐期的地面空闲期以农作物的下脚料为主要原料生产双孢蘑菇的一种栽培方式。培养基用过后可就地肥田,对改良土壤有利,可促进树木快速生长。林地能为双孢菇提供良好的遮阳条件、适宜的温度和丰富的氧气,延长双孢菇的采收时间。林下栽培双孢菇产量高、品质优,能取得良好的 经济 效益。

  1 季节安排?

  双孢蘑菇播种期以当地昼夜平均气温能稳定在20~24℃,约35 d后下降到15~20℃时为宜。河南北部一般选择在7月下旬原料预湿,8月上旬堆料发酵,8月底至9月初播种,9月中下旬覆土,10~12月采收秋菇,经越冬管理后翌年3~5月收获春菇。

  2 菌种准备?

  播种期前2个月配制栽培种,用量一般以每100 m2栽培面积需要750 ml瓶装粪草菌种310瓶左右;麦粒种90瓶左右;棉籽壳菌种约180瓶。若用袋式菌种可按菌种重量进行折算。

  3 选地建棚?

  选择地势平坦、水源便利、郁闭度 0.8以上的林地,土壤最好为腐殖土。清理地面,除去杂草,用农药喷洒消毒。沿行间做小拱棚。棚宽 2.2 m,高1.3 m,长度视情况而定。每隔 0.5 m用竹片起拱,棚外用地膜覆盖。棚中间挖30 cm走道,两边各留85 cm畦面。

  4 培养料配制

  4.1 培养料配方

  通常用粪草比为1∶1的配方,常用配方:稻麦草46%,干猪牛粪46%,饼肥3%,生石灰2%,石膏粉、过磷酸钙各1%~2%,氮肥1%(硫酸铵0.2%,尿素0.8%),每平方米可用干料35~40 kg,可根据栽培面积 计算 出总用料量,再按各原料占总料量的百分比折算出实际用量。

  4.2 培养料堆制发酵

  4.2.1 预湿。提前2~3 d将草料用石灰水预湿,干猪牛粪、饼肥等要打碎混匀、拌湿,覆膜堆闷以杀灭虫卵。

  4.2.2 建堆。建长形堆(宽约2 m,高约1.5 m),1层草料(厚约20 cm)、1层粪肥(厚3~5 cm),压实,四边陡直,堆顶呈龟背形,四周围罩薄膜。为防止氮素流失,饼肥与氮肥混匀后分层撒入料堆中部,顶部及四周不要撒入。

  4.2.3 前发酵。共翻堆3次。第1次在建堆后7 d,加过磷酸钙,含水量控制在65%~70%,翻堆结束后四周撒石灰粉;第1次翻堆后6 d进行第2次翻堆,加入石膏粉;第2次翻堆后3 d进行第3次翻堆,pH值调至8.0左右,含水量约为65%。

  4.2.4 后发酵。前发酵第3次翻堆后再维持2 d,当料温升至70℃左右时,选择晴天午后气温较高时段,快速将培养料运入菇畦中,厚度为50~80 cm,随即覆盖棚膜升温发酵,料温在60~62℃维持6 h,降温至50~55℃保持3~4 d,再撤膜降温,在45℃以下时,将料均匀铺入菇畦中,厚度20~25 cm。优质发酵料应为棕褐色,质地松软,有弹性,草形完整,容易拉断,无酸臭味,无黏滑感,pH值在7.5左右。

  5 播种?

  在料温约28℃时,先将1/2菌种撒入料面,用草叉或手抖动料表层,使菌种落入料深4~5 cm处,整平料面,再均匀撒入剩余菌种,用少量培养料略微掩盖菌种,然后用木板轻轻按压,使菌种与料贴合,有利于吃料。如果气温低、天气干燥,料面应覆盖1层消毒报纸或薄膜。

  6 发菌期管理?

  发菌期一般需要15~18 d,此期控制料温在22~28℃,一般不要超过30℃,严防“烧菌”,空气湿度控制在70%左右。随菌丝生长逐渐加强通风换气,在开始2~3 d内不通风,3 d后少通风,7~10 d后菌丝封面时多通风,菌丝长至料深1/2时可用直径1 cm 的木棍在料内打孔以利于通气。发菌期间,不要向料面直接喷水,以免伤害菌丝。

  7 覆土及覆土后管理

  7.1 覆土

  菌丝长至料深2/3时(14~18 d)覆土最好。覆土过早,会影响菌丝向料内继续生长;覆土过晚,会推迟出菇,影响产量。土质应结构疏松,通气性好;具有团粒结构,持水性强,遇水不黏,失水不板结。在料面均匀覆土厚约3 cm,用木板刮平。覆土太厚易出土内菇、畸形菇;太薄易出长柄菇、早开伞及薄皮菇。勿拍压,保持 自然 松紧度。

  7.2 覆土后 管理

  覆土后15~20 d出菇。在此期间菇棚温度应保持在20~22℃,空气湿度保持在80%~85%,吊菌丝及定菇位是该期的管理关键,主要措施是喷水、通风。

  7.2.1 吊菌丝。在2~3d内,用pH值7.5~8.0的石灰水将土层逐渐喷透(少而勤喷,每天约4次),调水结束后加强通风5~6 h,再闭棚吊菌丝。一般在调水3 d后在早晚适当少通风,促使菌丝纵向生长,快速上土。

  7.2.2 定菇位。当菌丝长至距表土约1 cm时,应加大通风量,促使菌丝倒伏,使其横向生长,并加粗为线状菌丝,以备在该位置结菇。菇位太高太低都会严重影响产量及质量。若通风不够,极易发生菌丝冒土。

  8 秋菇管理?

  秋菇管理是夺取高产优质的关键。当菌丝爬上土层2/3时,开始喷结菇水,总用水量为2.0 kg/m2, 分2 d喷完,然后保持1~2 d大通风,再逐渐减小通风量,表土下1 cm很快会出现大量米粒状原基。当多数菇蕾长至黄豆大时,需喷保菇水,保菇水量约2.5 kg/m2,在1~2 d内分多次喷完,停止喷水2 d。然后随着菇的长大逐渐增加维持水的喷量,喷水时应轻喷、勤喷、喷匀,水雾要细,喷头向上,不能一次喷水量过大。注意通风换气保温,防止风直接吹到菇体。此时,菇棚内空气湿度应维持在90%左右,温度控制在12~18℃,避免出现大温差。

  9 越冬及春菇管理?

  秋菇结束后进入冬季管理,挖松板结的土层,清理菇头及老菌丝,通风换气结合喷2%石灰水,使土层保持半干半湿状态。翌年气温回升后进入春菇管理,当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逐步调足土层水分。随着温度升高和出菇量增加,喷水量逐渐增加。由于多潮出菇,培养料中营养物质减少,可适当追肥,常用肥料有0.1%过磷酸钙、0.3%~0.5%尿素、1%葡萄糖等。

  10 采收及间歇期管理

  10.1 采收标准

  蘑菇子实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盖未开菌膜尚未破裂时应及时采收。若不及时采收会影响产量、质量及下茬菇的形成。若老熟至产生褐色孢子,菌肉老化,品味差,炒熟后的汤汁发黑。根据销售渠道、用途、加工方式的不同确定采菇的大小。鲜销的蘑菇可略大于加工的蘑菇,一般于菌盖直径达2~4 cm、菌膜未破时采收。

  10.2 采收方法

  采前3潮菇时,菌丝生活力强,采菇后还能长出肥大的菇体,因此要注意保护菌丝体。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菇盖,轻轻左右旋转,使菇体脱离菌丝,然后拔出。由于产菇后期菌丝体逐渐衰老,失去了形成肥大菇体的能力,采收时一手按住土面,另一手把菇拔起。这样不仅把衰老的菌丝拔去,还起到适当松动的作用,再把复土盖上,有利于促进新菌丝发生。菇体丛生密集发生时,不能单个拔出,这时可用小刀在菇柄处割下,不要伤及周围的小菇。采下的菇要及时用刀削去菌柄沿下端的泥土,并把刀口与菇柄沿垂直方向切平整,并即时分级包装好。

  10.3 间歇期管理

  采完一潮菇后,剔除菇根,清净料面,补平孔穴,产菇中、后期还要松动板结的土层,喷1%~2%石灰水及适宜追肥,使7~10 d后再现菇潮。

  参考 文献

  [1] 常明昌.食用菌栽培[M].北京: 中国 农业出版社,2002:93-108.

  [2] 刘振祥,张胜.食用菌栽培技术[M].北京:化学 工业 出版社,2007:101-104.

  [3] 徐彦军,樊卫国,刘碧荣,等. 白灵菇栽培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 科学 ,2007,35(4):1024-1025,1034.

  [4] 杨文辉. 双孢菇高产栽培技术[J]. 青海科技,2007,14(2):50-52.

  [5] 刘君昂,李琳,周国英. 双孢蘑菇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湖南地区的 发展 前景[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346-1347,1350.

  [6] 刘晓杰,王俊山,吴永权. 林地小拱棚双孢菇栽培技术[J]. 林业实用技术,2007(6):41-42.

  [7] 赵凤良,王尚堃,雷新梅. 3种不同覆土材料对双孢蘑菇栽培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555-4557,4570.

  [8] 杨立诚. 塑料大棚反季节双孢菇高产栽培技术[J]. 食用菌,2007,29(4):42-43.

  [9] 张启敬,仲全胜,刘国祥.双孢菇棚栽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9.

  [10] 邢后银,徐冉,宛汉斌.日光温室“越冬黄瓜-草菇”抗连作障碍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07,24(3):32.

  看了“双孢蘑菇栽培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双孢蘑菇怎样种植

2.如何种植双孢蘑菇

3.草莓栽培技术论文

4.金银花的栽培技术论文

5.双孢菇病虫害防治及消毒技术

    225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