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谢桦分享

  语文作为小学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受到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广泛性关注,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全文如下:

  【摘 要】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其中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创新能力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使学生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把要学的知识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宗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语文;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其中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创新能力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使学生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把要学的知识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性人格,这就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适应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宗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的。

  1 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

  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和适度,而点拨则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学生在赏析“落叶在林中飞舞”一句时,都认为“飞舞”用得好,但好在哪里,一时说不上来。我见此情景,巧妙一点:叶子像什么飞舞?学生马上联想到:蝴蝶,落叶像蝴蝶一样在林间飞舞;有的学生补充:像黄蝴蝶,像红蝴蝶;有的学生则领悟到:啊!树叶活了!秋天的小兴安岭真美啊……又如《草地夜行》的最后一段,文字含蓄,余味无穷,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提出问题:课文开头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是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有休息,也没有吃东西,怎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走呢?这个疑问的产生是由于对课文的前后联系缺乏连贯的思索。我通过点拨,提醒学生注意这种联系,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

  随后老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这样的点拨,真可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事实确实如此,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正确处理传授和感悟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理解、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取知识、体验创新的愉快。为此,我采用下列方法进行了实验。词句训练――寻点。这里所说的点,是语言训练点,教师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寻点,让学生从点中得到启示。例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先让学生辨析“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换成“到、吹、送、过”等字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让学生再试着找能体会作者心理的字来锤炼,学生很快找到了“又”区别“到、来”,体会其内涵:一是诗人离家已经很久了,应该回去看看了,承接了上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表示“离家近,应该还”,引起了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示“思家切不能还”。

  这样的点既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领悟的深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篇章分析――穿线。这里的“线”就是能贯穿所有“点”的纲,可以是提纲或文眼,也可以是行文的线索。让学生在穿线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篇章结构和谋篇布局的了解。在“动”中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肢体动作演示字的形义联系。在所学生字中,有一部分是动词。学动词时可以想一想动作,再做一做动作。如:学习“看”字,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孙悟空一样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如:学习“跑”字,先想一想跑的动作,然后再做一下,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跑”是用(足)跑,所以是足字旁。这样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力气,学生还很踊跃。还可以借助实验演示。如识记灭字时,先用火柴点燃一个纸团,然后用一小铁板向下一压,火就灭了。这样通过动作实验演示,学生兴趣盎然,不仅记住了生字的字形,而且了解了其义。

  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海”,“跑、跳、跃”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学生区分“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孩子们“三点水”旁表示与水有关的意义,“足”字旁表示与“足”或“脚”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汉字了。教学《两小儿辨日》课文,有的同学提出“孔子不能决也”不符合现实,难道孔子那样的思想家、大教育家不知道这个简单的问题?在释疑的过程中,学生终于明白:一是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还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回事;二是孔子的治学态度是实事求是,不懂就是不懂。对疑的讨论,使大家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了。

  总之,要培养小学生语文创新能力,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人才观,要与时俱进,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光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不光要给以黄金,更要授予点金术。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造性人才。

相关文章:

1.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

2.浅谈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3.小学生写作创新能力培养攻略

4.创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生命

5.小学语文研修心得3篇

6.浅谈小学作文中语言表达能力和修改能力的培养

    442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