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教育教学论文(2)
有关小学教育教学论文篇二
《浅谈小学教学管理》
摘要:本文试图从当前我国小学教学管理的现状出发,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对如何解决问题提出了许多现行意见。以企对小学教学管理进行更深入的改革,使其朝着更加正规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教学管理 教学并重 以人为本
学校是进行教学的主要根据地,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工作的成效,则取决于学校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要想对教和学这两方面实行有效控制,取得良好效益,就一定要对教和学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为适应新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在现行的普通小学课程(实验)方案中,对小学课程目标、课程教学理念进行了重新定位,对课程结构进行了彻底改革,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全面调整,对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提出了新的目标及其要求,构建成新的小学课程体系。
随着课改实验工作的推进与深化,人们愈来愈清晰地认识到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的重要性,加强与课改相适应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研究的必要性。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体系来支撑和保障,新课程改革是很难推进与深化。建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现代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是学校落实课程计划,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因此中学的学校管理体系和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的教学管理上如何尽可能地做到科学管理呢?一下就我国一些小学的教学管理现状,谈谈相应的几项措施。
一、我国的小学教学管理现状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校的教学也需要系统的管理。教学管理工作在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教学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它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到组织教学运行,开发教育资源、推进教学建设到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籍档案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力到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
随着新课程实施步伐的推进,已有的教学管理理念、方式、方法等与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不适应。在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的背景下,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调查和研究,发现现行的小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管理中缺乏全面性,重教不重学
只有老师的学校进行不了教学,只有学生的学校也进行不了教学,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所以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把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相结合。据调查,部分学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十分重视对教师的管理,从备课、上课,到辅导、作业,再到成绩考评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细则规定非常细,老师工作也非常认真的执行,但是是工作成效却不见提高,其原因就是忽略了对学生的“学”的管理。
2、依分数来判断优否
现在,除了大学及以上的教育是学分制,其他阶段的教育还是传统的学分管理。众所周知,对小学生来说分数是评定学业成绩的重要标准,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的主要标准。在笔者对新课程改的学校的调查和了解,发现仍然有不少学校管理中以分数来判优否,即学生考试的分数高,那就是优秀的学生;教师所教的班级成绩好,那这个老师就是优秀教师。在这种制度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变成了只追求高分数的机器;而教师发挥不了自己的个性,形成不了特有的风格,教师的创造性受到压抑和扼制。
3、重制度搞形式主义
现在大部分学校的教学管理过程缺乏民主,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特点制定的适合自己的规章制度,是办学经验的结晶和反映,它对于稳定教学秩序和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保障作用。但是,不少学校的领导们重视形式主义,将各种门类的规章制度细则化、标准化,并配备一些所谓的量化评分,甚至是经济制裁。管理过程缺乏民主,制度不规范,随意性太,“人治”成份多,领导变成教师和学生的监工,管理变成了检查教案、检查听课、检查作业批改,从而教师就被迫应付,学生学习没有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课程改革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不能得到很好地深化和推进。
4、教学管理上重表层管理
据了解,现在的大部分小学的教学管理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重复工作上,如:对课程表的重新安排,组织考试,检查课堂教学情况,处理教学中出现的一般性问题,能使教学工作正常运转。虽然现在学校也都不断提倡教师进行一些课题开发和教学研究,但往往只是研究教师应该如何更好的把握教材,如何更好的把教材的内容讲给学生听,这样的教学研究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而且教学手段落后,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因循守旧,使教师觉得没有必要在教学手段上进行改进,甚至觉得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是多余,很多小学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
二、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1、对教学管理中的某些观念进行再认识
新课程改革,何为新?首先得新观念新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使命的教学及其管理改革不仅是停留在浅层的方法与制度的革新,更是从观念转变。
(1)教师方面
教学首先是教师的教,所以新课程改革中首先要很清楚新的教师观是什么。从现代教学管理来看,教师不仅是教授者,又是一个管理者,在教学中进行管理,在管理中进行教学,教师并不是单纯的教。而且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适应新课程改革,就需要教师不断的为自己充电,更新自己的知识。
为了“关注自我更新”,构建具备自己特色的专业知识结构,笔者认为教师在现有的基本功的基础上应掌握以下几种基本功: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重新审视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基本功
(2)教学方面
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一节课讲的满满的,忽视了学生也是教学的参与者,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边的参与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所运行的不再只是文本和教科书,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要蕴涵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在质量方面
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创新型人才,高分低能已被时代所淘汰。所以现在社会对学生的质量标准赋予了新的内容,考试成绩高低不再是用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必须对传统的教学质量方面进行重新审视。
我们就应当把管理工作的侧重点从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上转移到对教学过程环节的管理上来。教师如何导入课题,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及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家庭作业的合理布置等,而不是只检查教案,不是只看班级的学习成绩。
2、改革和创新教学管理的主要途径
小学的教学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管理既要着眼于当前发展,又要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要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
首先要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学校管理者支配和引导着学校各个群体的行为。管理者要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教育管理者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为此,教育管理者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把创新与改革作为基本的兴校理念,不断提高自身创新素质,及时挖掘教职工中潜在的创造力,不断激励和鞭策教职工,正确引导和促进教职工创新能力发展。另外除了管理者要有创新精神外,管理者要明白“管理即服务”,要变管理者为引领者、参与者、帮助者和研究者。
其次,要研究教学,做到“教”“学”并重。受“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等观念的影响,传统的教学管理重“教”不重“学”,在课堂教学中存在“替、代、包”的现象。而新课程下的学校教学管理呼唤加强对学生“学”的管理,它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和民主、合作、探究学习。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偏重“教书”,学生只知道“读书”的局面。在教学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生“学”的管理研究,要求管理者在教学检查时,查“教”更查“学”;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所运行的不再只是文本和教科书,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要蕴涵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再次,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成功的管理,除了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之外,更需要从人的情感需要和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方法。我们的管理在追求“工作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同时,更追求“工作创新有效,和谐共处”的境界,以给我们的工作营造一个尊重人、信任人的环境。学校领导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关心教师的生活,尽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放手让教师发挥创新才能,让教师愉快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样,增强了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对领导的信任感,达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更高的管理境界。
人是教学管理的最重要的对象,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传统的管理模式,较多地表现为管理、监控、指示、命令,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新课改要求学校管理制度和机构要根据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需要进行重建,倡导人人都是管理者,也要是决策的执行者。主要从下面几方面入手:1.以教师为本,运用激励原则,切实为教师服务,这就必须要充分信任教师,鼓励和支持他们提建议、出主意、想办法,并予以重视,积极采纳。并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激发出每个人的内部动力,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管理和监督。激励不仅是物质形态上的表现,而且要以精神形态体现,并使两者相结合,这样才可以使教师工作积极性达到“最大值”2.实施情感管理。教学管理应有利于教师在培训研修、教学实践、总结反思、教研科研中不断提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教学管理中,不可能没有规章制度,但执行各种规章制度、考核指标时,应以“无情决策,有情操作”为原则,注意教师情感的变化,善于疏导,常谈心,常交流,常帮助。3.以学生为本,把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以学生为本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其根本就是要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实施教育教学。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拔苗助长不行,定框制规也不行。
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必须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中发挥主人翁作用。如果远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那就会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副司长在《走进新课程》一书中所说的,在“这种背景下的所谓的教学改革只能是打外围战,‘带着镣铐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最后,健全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引导、激励、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传统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教学注重评价结果,忽视评价过程,以分数和升学率为最终导向的考核标准,无形中抹杀了教师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教学质量评价即要包含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评定,也要包含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评价,这就必须要求我们要全面、客观地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只有通过客观地看待教育教学过程,客观地看待教育教学成果,深刻分析其内在的联系,才能比较公平、全面地评价教育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激发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收益最大化。此外还需把创新精神纳入到对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创新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创新就是践行新课改的表现,从而调动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这样使考核评价体系既有常规量化的考核指标又有特别质化的考核指标。这样才能保持我们教学的“永葆青春”。
三、结论
总之强化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教学管理关键是在某种管理制度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方能使新课程顺利的开展、推进以及深化。
当然,要建立适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一个十分艰难、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只有坚持不断地探索,才能使之尽快完善和适应新的课程改革需要,才能突破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瓶颈,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确保课改实验稳妥、扎实、持续、深入地推进。
参考文献:
[1]王俊.小学教育教学管理[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2]胡永新.现代中小学教学管理[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看过“有关小学教育教学论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