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金融证券论文>金融研究>

有关国际金融类论文范文

斯娃分享

  国际金融创新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因而,研究国际金融创新对推动我国金融企业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国际金融类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国际金融类论文范文篇一

  《 国际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内容摘要】实践教学在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大力推进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改变不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当前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金融教学;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关系到高校教学目标能否高质量实现,因此必须及时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措施,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较单一,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标。

  目前国际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是在机房实现,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讲解基本操作流程后,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实践教学任务进行操作,教师在一旁指导,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锻炼学生实际动手的操作技能,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学生单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操作。除此之外,实践教学还有毕业实习等教学方式,但由于实习教学基地缺乏,基本上流于形式;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大多也是从网上下载相关内容,很少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纸上谈兵的味道很浓,文章质量参差不齐。

  (二)学校对实践教学虽然很重视,但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软件与硬件欠缺,实践教学难以开展。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思想观念指导下,国际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弱化。虽然近年来各大院校开始侧重发展实践教学,但仍然存在实践教学经费紧张,实践教学设备数量严重缺乏或陈旧落后的现象,根本无法满足金融实践教学的需要。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很少有自己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为了完成实训任务,不得不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教师不能跟在学生身边随时指导,不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另外,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没有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是因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事务繁重、保密性强,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担心学生影响他们工作;另一方面,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金融机构,教师又不能跟在身边随时指导,无法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无法完成实习任务。

  (三)实践教学考核机制不完善。

  现有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有两种,一种是闭卷考试,纯粹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基本局限于客观题的考核,很少涉及到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实践动手方面的考核。这种考核机制只能引导学生死记硬背,不注重思考分析和动手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种考核方式为学生写实践报告,实践报告本来是对实践过程的总结,但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们都是从网上下载相关内容来敷衍过关,很难看出学生真正的操作体会,很难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公平、科学的动态评价。

  (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薄弱,金融专业教师普遍缺乏社会体验与实践经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队伍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质量。实践教学教师普遍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但目前实践教学发展的瓶颈在于缺乏“双师型”教师,教师没有受过职业技能训练,缺乏实践经验。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绝大部分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从理论到理论,没有参加证券、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的实践工作,缺乏行业从业经验,欠缺金融从业背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金融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二、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模式,并进行有机组合改变以往单一的案例讲解模式,可采用直观演示法、案例分析法、情境练习法等。例如:在教学如何点钞、捆钞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将相关内容以视频的方式播放,在学生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实践,也方便学生课下也就是教师不在身边时自己练习。在讲授银行业务时,可以使用3D银行系统,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银行员工角色,熟悉银行所有的业务。在讲授金融工具时,教师可以将这些金融工具直接拿给学生看,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到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促进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增加经费投入,建设完备的校内金融模拟实训室,同时加大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建设完备的校内金融模拟实训室以及校内实训基地是完善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校内金融投资模拟实训室的建设,购置较完备和先进的技术设备设施,让学生高度仿真地模拟股票、外汇、基金、期权、期货等的交易,从而理论与实践切实融合到一起,学以致用,最终提高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可与有意向的金融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在学生学习的某一个阶段去金融企业实习,让学生能够提前近距离接触社会,进行各种金融业务的实地操作,体会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工作特点,从而将在校期间所学习的金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融合到一起,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如何进行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是各大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实践教学考核不仅要重视静态的实践结果的评价,更要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动态的考核机制,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测评,体现“教、学、做”相结合的特色。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除了传统的闭卷考试、提交实践或实习报告以外,还可以增加以下几种考核方式,多种考核方式并用,能更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践学习成效。1.口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整个实践操作过程,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2.手工操作考核。比如,点钞考试、五笔录入等,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3.上机操作考核。实践教学要摆脱在教室单纯授课的方式,多采用上机方式,让学生真正去模拟操作与金融相关知识的操作。4.专业技能比赛。尽可能让学生参加各种金融专业技能比赛,如点钞技能比赛、五笔录入比赛、全国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等,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在比赛中得到锻炼。

  (四)强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有赖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只有教学作风好、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才能使金融实践教学环节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第一,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极快,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短,高职院校应创造条件并形成制度,加强对师资的培训,将专业教师定期派往金融企业进行学习和挂职锻炼,让教师熟练掌握各种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流程,增强实践能力。同进积极听取各类金融实践讲座,强化教师自身的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能力。第二,各大高职院校可以从金融企业聘请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者请他们来为师生开设讲座,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优化教师结构,以弥补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可以获得更切合实际需要的专业技能。总之,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情况,推陈出新,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万琳琳.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

  [2]李晓健.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7

  有关国际金融类论文范文篇二

  《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 》

  一、实施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一)有效调节市场失灵,促进资源配置

  当金融市场出现了资源配置低效或金融寡头垄断等问题时,市场就称做出现了失灵。而实施金融监管可以有效的纠正市场体系发生的失灵现象,金融监管可以从市场外部对其进行干预来解决引发的各种问题,有效缓解失灵,促使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防止市场风险积累

  随着交易规模的增大、金融品种的丰富,一些金融产品复杂的设计就可能会掩盖内部存在的风险,许多投资者面对如此繁杂的金融产品以及多变的交易方式便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蒙蔽。一旦经济形势下滑,其中存在的风险便会全部暴露,从而造成投资者的集体恐慌,无限放大金融风险,形成无法挽回的局面。实施金融监管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它可以帮助投资者看清某些金融衍生产品中存在的风险,理清经济趋势,从而有效防止了风险的积累。

  (三)降低经济全球化格局下危机互流的可能性

  在经济全球化局势下,各国之间的经济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面对突然爆发的金融危机,各国之间相互感染的可能性便大大提高。实施金融监管可以减少经济全球化局势下各国危机的交互感染,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回顾和现状分析

  (一)国际金融改革回顾

  20世纪30年代前国际金融监管的趋势是很少干预金融机构的活动。当时金融监管尊重市场选择,强调金融市场的自我规范,很少采用强制或行政手段监管。但同时,那时爆发的大危机不仅对银行、证券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且对经济体制也产生了巨大的打击。人们开始对现有金融监管体系提出质疑,迫使金融监管体系实施了改革。具有代表性的是1933年美国制定实施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它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金融立法,它限制了银行业的业务以及制定了关于金融机构的制度。同时,监管当局开始严格管理、干预金融机构的经营。中后期,日本、新西兰、韩国等国参考美国模式也开始实行分业监管。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避免越来越严格的金融监管,银行进行了金融创新,给原来实行的分业监管带来了危机。90年代后,金融机构开始实行兼并或重组以抵御国际机构的激烈竞争,一些巨型控股集团应运而生,如汇丰、花旗集团等,金融监管面临挑战。美国随后颁布了法案,采取较为宽松的方式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使监管部门将重点放在了风险的防范上,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监管政策以保证效率。总体回顾看来,国际金融改革的中心是围绕金融安全以及监管效率开展的。

  (二)国际金融改革现状分析

  虽然各国的金融监管各有不同,但从宏观来看,当前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主要呈现了一下几种趋势:

  1.金融监管趋向综合化。

  自2007年底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的金融监管模式逐渐向综合化方面改进。政府加强了监管部门的权利比重,并将各企业都纳入管理,形成了以美联储为核心监管机构的局面。与美国不同,英国是在原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金融稳定部门,建立了金融稳定会,并将其作为核心。而欧盟则是发展了欧盟监管当局达成统一管理。

  2.监管范围扩大化、严密化。

  可以看出,各国的金融监管范围都趋于扩大,并且层面更为严密。如英国提出了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管理,并实行了相应的管理规定;美国、欧盟等把影子银行收入监管范围,减弱对基金的冲击等。

  3.创新监管方式,实行功能型系统化监管。

  金融管理的模式需与社会现状相适应,由此,传统的机构监管方式不能囊括日益增加的监管对象,实行以金融产品和业务为对象的混合监管方式才能与社会相适应。如美国成立金融服务监管委员对金融市场进行系统性监督,减少风险。

  4.重点强调中央银行的监管作用。

  金融危机的爆发证明了中央银行不能仅仅发挥其货币政策的职能,应该将其囊括进金融监管体系中。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可以防范系统风险,并可以进行宏观监测。所以,目前国际上的金融监管机构已经开始明确中央银行的地位。

  5.重点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金融消费者始终是金融稳定的基础。在经过金融危机后,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都开始将保护消费者利益提上改革的重要日程。美国创立了消费者金融保护局,汇总了分散的消费者保护权,并通过各种手段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完善金融产品条款设计,监督金融中介履行责任,改进金融产品信息要求等。英国建立了金融行为监管局以监督金融机构的不合法行为,保证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三、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在1992年以前实行的是集中监管模式,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金融监管的职责。后一轮监管改革提出了在金融业实施分业监管的目标,形成了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组成的三家分业管理的局面。随着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变化改革,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潜在风险日益显现,监管模式亟待改革。

  (一)金融监管方式陈旧我国的金融监管方式、管理理念以及银行的风险管理却仍旧

  相对滞后,尤其对银行业来说,若仍实行合规性监管为主,风险监管为辅的方式已远远达不到当前金融监管的要求

  (二)金融监管人员综合素养低

  监管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着金融监管的效率。我国普遍存在着监管人员专业素养低、分析能力不足、综合能力欠缺等问题。监管人员在工作上缺乏对形势的分析,不能通过金融管理表面呈现的问题触及其潜在的风险,无法提出有指导意义及预警意义的建议和策略,导致监管不足、力度不够等问题发生。

  (三)金融监管的法律制度、条例缺乏

  我国在法律法规和银行监管制度建设方面远远达不到目前形势的需要。如我国在地方性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管法律条例和依据空白;没有出台关于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银监会的管理办法和监管指引未修订等。缺乏完善的适应金融业发展局面的监管法规会导致金融行业的安全无法得到有力保障。

  (四)分业监管模式易形成体系出现潜在风险

  目前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不断涌现,金融机构的竞争激烈,不同类型的机构可以提供相同的金融产品或业务,这就导致机构的边界模糊,监管标准不一致,造成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如资产管理,它一直是证券基金的传统业务,然而信托、银行的资产管理规模已经快速超过了证券基金业。

  四、我国将如何实行金融监管改革

  (一)确定监管目标,掌握监管重点

  在当前国际金融改革形势下,我国需将合规性监管与风险监管相结合,有的放矢。切实把风险监管作为金融监管的重点,加强对风险预警的监测和控制,统筹金融监管的每一个环节和总体趋势,保证好金融安全。

  (二)加强金融监管人员素质建设

  金融监管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和高技术水平的工作,在外资银行不断涌入的局势下,监管对业务创新的需要也有了新的要求。所以,加强监管人员的素质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完善监管人员的考核标准,相应提高任职人员的从业标准,提高人员积极性和竞争观念。其次,任用高技术专业水平的金融人才,提高监管人员水平。最后,加强对现在监管人员的培养,通过各种培训机会对其进行业务、技能方面的训练。

  (三)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的法律机制

  现在要加快对金融监管立法的建设步伐,这样才能提高监管效率,保障监管规则。需要把已经不适应当前局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废止;积极完善当前的法律条列;最后,从各方面对金融监管部门的法律体系进行完善,细化工作目标,严格实施规定,促进金融监管的良好发展。

  (四)促进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配合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动力,金融监管是保证金融业正常运作的手段,两者虽矛盾,却也相互促进。所以,金融创新应该是基于金融监管下的创新,在控制范围内的创新;金融监管也应该是基于创新基础上的监管,要主动适应创新,并能正确引导。

  (五)及时转变金融监管模式,以适应形势需求

  金融监管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联。国家的金融监管模式应该适应本国需要,符合本国国情和文化背景。我国应该在总结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基础上适时的转变监管模式,建立适合本国的金融监管机制。从而建成能有效规避风险,促进金融行业稳步发展的格局。首先,监管体制应与经营体制相适应发挥作用;其次,混业监管和分业监管应配合使用,发挥各自的优缺点,取得更好的效果;最后,国际实践经验表明,金融监管应该内部外部相结合,共同工作,全面监管。

  五、结束语

  面对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局势,我国要及时辨明金融监管的局面,适时改变观念模式,给出相应策略以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做好金融监管工作,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有关国际金融类论文范文篇三

  《 国际金融治理金融论文 》

  1中国在国际金融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时期内,中国自发地与国际体系接轨,并积极参与各种国际金融机制、组织或机构,目的在于主动融入国际金融格局的进程,其参与不仅使世界各国认识到中国追求和谐、提倡共荣的文化内质,同时也为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与全球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持。中国通过主动和适时地参与相关国际金融机制和组织机构中,就金融运行的原则、程序、话语权分配、策略实施等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进行协调与磋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将这些机制中不平等与不完善的弊端进行了改善,并针对预防及应对这些弊端引发的金融危机提出了自己的间接以及对策措施。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在国际金融治理中,是一个合格的合作者,也就是说,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危机治理是以磋商达成共识、协调促进共享、合作促进治理、治理实现均衡为目标,以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合作者”身份来制定决策、采取措施、实施行为的。基于此,中国积极参与到国际金融治理中,理应受到世界各国的接受与欢迎,同时中国也应该保持追求和谐与主张共荣的文化内涵,积极投身于国际金融治理中,并将自身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

  2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重要手段

  2.1促进跨国信息共享体系与联合监管机制的构建现阶段,全球经济、金融发展依然处于秩序紊乱状态,究其原因是全球治理与金融监管的不完善与不健全,而这种不完善与不健全也是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的诱发因子与助长因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世界经济的稳健增长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对国际金融秩序进行一定的改革,有利于在新的环境与基础上构建可行、合理、科学的国际金融监管机制,进而提高过金融秩序的规范性。

  在此过程中,中国需要提升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水平。首先,中国需要将自身的信息公开披露体系进行完善,将信息获取与运用的不对称问题进行彻底的解决与消除。并保证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相关机构与组织必须定期公布国际金融市场的监测信息,同时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危机、风险预警机制与监控调节机制,对本国的经济、金融及货币的调整,需要严格依据市场的动态变化进行,并在此过程中对世界各国进行合理与适时的引导。其次,中国需要对国际流动资本的管理与流动进行加强与巩固。

  现阶段,国际金融自由化的趋势逐渐凸显出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允许国际投机资本没有规则地流动,中国需要发挥自身力量加强对国际市场资本自由流动的监管与控制,避免其引发金融风险与金融动荡,并以规范的方式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对国际短期投机资本的不良发展进行防范与合理的打击。除此之外,中国要推进跨国性金融机构的统一系统监管模式的形成。只有形成全球范围内针对国际游资大规模流动的统一监管、协调组织机制,并制定出针对风险投资、对冲基金等金融创新产品与工具的管控与治理架构,才能避免大型国际游资引发的金融危机,因此中国还需要通过磋商,对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跨国监控协作进行强化,进而对金融危机进行有效的规避与科学的治理。

  2.2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制度转型与决策改变现阶段,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话语权与规则制定权主要受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掌控,并且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国家的代表性与发言权的不到充分的尊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权益保障根本无从谈起。基于此,中国需要发挥自身在国际金融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度的转型与决策改变,并积极提供支持力量维护全球金融秩序的稳定,从而对世界各国起到示范作用。对于国际货币金融组织的更新及转型,中国需要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对其进行科学而有效地促进与推动。首先,中国需要促进国际货币金融组织的普遍性与透明性,尤其需要推动加快在国际范围内影响力较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机制的改造,进而将其中不公平、不透明的行为进行改善。

  其次,中国需要推动提款权制度的更新与改革,提出将特别提款权的使用范围进行扩大,并将其作为国际支付与储备的主要补充手段的实施对策,如此可以对国际储备货币汇率发生大幅波动带来的金融风险与金融动荡进行有效的规避,进而可以从整体上对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提供维持作用。再次,中国必须推动IMF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发挥稳定作用的功能发挥,引导成员国将货币金融政策的透明度与普遍性提高,并以实现金融稳健度提高为目的,积极推动双边与多边监督,而对金融资本来源与组织结构的合理调整,可以与全球货币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除此之外,中国需要提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运行改革的建议,对IMF的股份比例及组织人事安排的调整提出合理化意见,进而可以提高其适应性与科学性,并要求提高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国家的发言权与代表性,以此抵制一些少数发达国家对于投票与决策的垄断局面。

  2.3调整人民币汇率机制安排要想将国际套利资本引起的汇率风险从根本上降低,就必须采取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汇率政策。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浮动汇率制和钉住汇率制的实施成为世界各国争先实施的应对措施,其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国家以美元、欧元或自选货币篮子为钉住目标。然而,随着国际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与金融危机频繁爆发,汇率政策与制度成为世界各国逐渐关注与重视的重要问题。对于在国际金融治理中发挥“合作者”角色的中国来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需要对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提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因此需要对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的选择与制定作出有效的更新与改革。

  就目前来看,人民币汇率制度中最大的弊端在于其弹性较低,长此以往,其波动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僵化,如此不仅会导致中国自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损害,对于中国未来金融的安全及稳定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隐患。对此,中国需要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措施,对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安排进行合理而科学的调整。首先,中国需要将单纯依靠外汇市场供求变化的被动确定人民币基准汇率的方法进行彻底地改变,取而代之的是依照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与调控目标进行确定,并在这个基础之上,依据内外部市场的需求变化对整体性汇率政策进行制定。

  而将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进行适当的放松可以提高市场交易主体的自由性,从而使其可以依据相关信号及时作出应对措施的制定与实施,进而使其能够较为真实地对市场供需关系的消长变化进行准确的描述。其次,中国需要将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主体最高特汇规模的限制进行适当的放宽,目的在于提高其头寸限额的弹性,如此可以提高其运作活动与行为的主动性与灵活性。除此之外,对于中央银行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控与管理需要进行加强与巩固,提高其管控的力度与效果,进而使其可以充分运用汇率政策、外汇管理政策及利率政策的功能。

  2.4提高人民币的区域化及国际化中国首先需要在国内范围内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并将人民币的发债规模与种类进行实质性的扩大,从而形成集聚效应,并将这种效应的最大化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区域之内,为了对金融危机的蔓延与扩散进行防范与抵制,中国需要推行人民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互换,如顺利推动清迈协议的实施与监理亚洲共同货币基金的设想等,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对于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提高的战略步骤,中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中国需要将其金融环境进行实质性的改变与优化,目的在于为人民币的区域化与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就目前来看,中国自身的国内金融环境依然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

  目前中国自身的银行体系建设存在不完备的地方,重要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水平依然有待提高,并且不良货款比率以及资本充足率等状况依然不能与国际的通行标准相适应,同时与之相对应的金融监管与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弊端,并且这些问题与弊端的分析、判断与监控得不到有效的改善与管理。其次,中国需要推动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并对这种措施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以保证其得到循序渐进的实施效果。就目前来看,中国自身金融体系依然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导致其对外部风险及危机的应对能力较低,这就致使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

  因此,中国需要对境外的直接投资领域提起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并在这个领域对中国境内的大中小型企业、机构等对外直接投资的限制进行进一步的放宽,允许其将自身的海外业务进行扩宽,从而将各方面的竞争力进行提升。另一方面,中国需要高度重视证券、期货等投资类领域,在这一领域需要对境外的投资者对我国股权类投资的限制进行合理的放宽,并且需要对国内企业及其他组织结构对境外证券市场的针对性投资进行适当的鼓励,同时还需要将信誉良好的境外机构取得合格资质的限制进行放松,进而实现中国内证券市场的开放进程的平稳加快。

  3结论

  随着国际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与金融危机频发爆发,国际金融治理的开展与实施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为了使国内经济获得平稳、可持续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全球金融秩序的规范与稳定,中国需要本着追求和谐、提倡共荣的文化本质,积极参与到国际金融治理中来,并积极发挥自身力量,结合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自身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有效对策,为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及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持。

有关有关国际金融类论文范文推荐:

1.2016年金融类论文范文

2.国际金融市场论文

3.有关国际金融市场论文

4.关于金融方面的论文

5.关于金融的论文

6.关于金融市场学的论文范文

7.关于金融市场论文

8.有关银行金融的论文

    1609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