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市场营销论文>

关于金融市场学的论文范文

斯娃分享

  金融市场是政府,企业和居民融资的场所,金融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运转是有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象征之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金融市场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金融市场学的论文范文一:建构主义的金融市场学论文

  摘要:换言之,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使学生对《金融市场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自主完成对自身与《金融市场学》相关知识理论的建构。

  关键词:建构主义;金融市场学

  一、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

  传统教育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中心,而学生则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与建构主义的观点相悖。建构主义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使学生从传统的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而教师的作用也由传统的以教授知识为主要职责转变为以引导、带领学生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为主。因此在建构主义者眼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需要提出一种与建构主义相配合的教学方式。[2]结合现有相关研究,我们可将建构主义的主要教学设计原则概括如下:

  (一)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并建构其知识体系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则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只是充当被动的接受者。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应该转变其在教学中主导的作用,而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并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学设计时应时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这一主题,使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主动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建构知识应该是一个人主动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应该是自发的、主动的。二是积极运用知识。学生应该在多种不同环境下积极运用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外化”。三是努力实现自我反馈。根据自身行为的反馈信息,学生能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二)强调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者对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进行了区分,前者是由教师控制并主导的,而后者则更加自由。在学习环境中,学习是主动且自由的,学生不仅可以利用环境中的工具和资源完成自己的学习,也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其他学习者的协作与帮助。自由开放式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更加注重情景的构造,因为知识总是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的,且在不同情景下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是建构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造各种与现实相似的虚拟情景,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愿望,使其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和自主的学习。

  (三)坚持合作学习

  如果学生孤立地凭借自身的经验对某一知识进行学习,则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必然对知识的建构也是不全面的,同时也缺乏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合作学习则克服了这个缺点,它更加注重团队之间的交流,不同的学生可以在协商互助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知识的建构。在设计合作学习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分组,给每一个小组特定的学习内容,先在小组内部进行学习、交流、讨论并提出问题和总结小组结论,然后与全班分享小组成果并再次展开全班内的观点交流。[3]这样在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在讨论中汲取他人的观点,完善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并激发新的领悟。同时,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只是教授者,还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亲自参与到学生对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起导向性作用。

  二、《金融市场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金融市场学》是一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及其各主体行为规律的科学。作为高校金融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金融市场学》有许多显著特点。

  (一)内容重叠,篇幅宏大

  《金融市场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很多重叠之处。例如,传统金融市场部分一般是《货币银行学》所侧重介绍的内容;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部分是《金融工程学》的主体内容;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证券投资、金融监管等部分则有专门的《国际金融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和《金融监管学》等课程加以对应并详细介绍。在体系方面,一本较为全面的《金融市场学》教材往往除了涵盖上面已提到的内容外,还包括风险投资与二板市场、效率市场理论、金融资产定价理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组织和金融市场风险等内容,俨然是一部范畴众多、体系繁杂、篇幅宏大的金融学小百科全书。《金融市场学》课程的这一特点提高了教师教学时对授课内容安排的设计难度,任何一个知识点的脱节都会增加下一节内容的理解难度。

  (二)注重实践,史论结合

  《金融市场学》的教学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对现实中的金融市场体系及其运作状况有较为全面、准确的了解,并在熟悉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金融市场问题的能力。讲授这种旨在将课本的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学科需要教师借助良好的实践认知和和广阔的历史背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金融市场学》涉及很多历史事实与典故,在讲授《金融市场学》时,要熟悉这些内容,要善于从各种零散、破碎的历史事实与典故中找出相关理论的线索,梳理理论,总结规律。反过来,为了将这些历史讲得有骨有肉,又需要将相关理论贯穿其中,拓宽广度,挖掘深度。

  (三)时效性高,开放性强

  在这个日益开放和自由化的经济环境中,金融市场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尤其是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新的交易方式、工具乃至市场层出不穷。教科书的更新步伐难以跟上金融市场的发展步伐,学生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校园与书本的象牙塔中,他们终将会面对这个迅速发展的市场。一旦他们跨入金融市场,显然仅仅依靠书本上教授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金融市场学》是一门对时效性要求极高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时时注意紧跟金融市场领域的最新动态和金融市场理论的最新进展,对市场趋势和热点问题进行有目的、有前瞻的筛选和加工,然后结合课本,合理地给学生传授及时、科学、新颖的知识。

  三、基于构建主义的《金融市场学》教学设计

  《金融市场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建构主义理论对其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之贯穿于《金融市场学》教学设计,无疑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根据构建主义原理,《金融市场学》应做好如下几点教学设计:

  (一)提纲挈领,抓好入门介绍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爱因斯坦的这一说法为实现构建主义教学原则提供了一种思路——培养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学习《金融市场学》的兴趣,教学伊始,任课教师就应紧紧抓住师生第一次见面的宝贵机会,充分利用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与对课程的新鲜感和好奇心理,从理论与实践双重视角,提纲挈领地做好入门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对有经验的教师而言,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可供选择的方法有很多。以己为例,为了介绍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金融市场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印象,使其能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地了解并体会金融市场的重要性和《金融市场学》的学习意义,笔者采用了图解法,具体如图1所示。图1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简单的两部门经济模型,它对现实中市场主体错综复杂的经济金融关系进行了最大程度的简化与抽象。其中,在商品市场上,作为要素的唯一所有者,家庭部门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获得收入并凭此购买消费品;而作为唯一的生产者,企业则向家庭购买生产要素生产商品,并将其出售给家庭部门。最初,家庭与企业之间通过直接的物物交换来获得彼此的产品,这种交换不需要货币作为媒介,货币尚未出现,因而也就没有所谓的“金融市场”。但物物交换面临所谓的时间与空间的一致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人类创造了货币,用来作为交易媒介方便商品交易。随着货币的出现,货币流通产生。但货币流通还不是严格意义的现代金融,只有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家庭部门有了闲余资金,即储蓄,而企业又需要借入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资金融通才成为可能并必要。于是,金融市场应运而生。金融市场是实现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桥梁,决定着社会资金的融通规模与效率,对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至关重要,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作为一门研究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及其各主体行为规律的学科,《金融市场学》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现实世界和深入了解国民经济如何运行,也有助于我们积极投身现实,成为金融市场的弄潮儿。

  (二)讲练结合,突出学生自主性

  经过无数人的努力与实践,《金融市场学》的教学内容现已大同小异,其主要内容如图2所示。显然,这些教学内容既涉及一般知识的介绍,又涉及各种理论的应用。因此,在教学时,不能让教师唱独角戏,进行传统的灌输式讲授。相反,应根据建构主义教学原则,突出学生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多练习,实现干中学。这要求任课教师在进行《金融市场学》教学时,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认真备课,对各章节教学内容展开全面、科学的分析,找出重点、难点和热点,授课时精讲、重点讲,甚至只讲这些内容,而对其他内容则需泛讲或略讲;二是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课前将教材中容易理解的章节布置给学生自学,课后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练习题和思考题;三是介绍一些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网络资源和专业报刊杂志,引导学生多浏览这些网站,多看财经报纸杂志,并鼓励其在课堂上多利用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展开讨论;四是针对教学内容,开列参考教材书目单,让学生广泛阅读各类教材,采众家之长,加宽、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三)利用案例,强化合作学习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一种通过使用比较能反映教材内容的实例,让学生展开分析讨论,使其从特殊的实例中归纳出一般原理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对具体情境下事件的研究使学生活用课本知识。[4]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案例让学生展开讨论能使书本上枯燥的理论形象化、生活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案例教学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高度契合。因为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所关注的不再局限于学生对课本中基础理论的掌握,而是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从台前走到幕后,给予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引入小组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具体案例进行研究和探讨,小组成果可以通过ppt和演讲等形式予以展示,然后全体再就小组结论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这种群体间的观点和思想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形成一套适合其自身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金融市场学》案例的选择方面,可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两种方式来进行:一种是在讲解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可以使用一些说明式案例来辅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规避功能时,可以通过举一个套期保值的实例让学生对这一抽象概念加以形象化理解。另一种是在讲解应用性较强的基础知识时,可采用讨论性的案例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股票市场的发行和流通时,可以让学生就目前国际上不同的股票发行制度展开讨论和研究。

  (四)借助网络,突破书本局限随着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

  许多专业化的金融网站在提供各类金融市场实时资讯的同时,也给《金融市场学》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利用的丰富资源。由于《金融市场学》具有时效性高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上最新的金融市场信息,如政府新颁布的制度法规、学者新提出的观点等,来弥补课本中相关知识的滞后和不足,保证学生与时俱进,在延伸和拓展所学知识的同时,得到最新的知识和观点。同时,现在互联网上有许多提供模拟交易的操作平台,利用这些平台可以很好地实现建构主义有关情景设定的要求。[5]例如,在学习证券投资时,教师可以给予每个学生一定数额的虚拟投资基金,让学生在虚拟平台上对股票进行模拟买卖和交易。这种形式不仅可以使书本上有关金融市场运行与操作的枯燥理论生动化和形象化,还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书本上学到的有关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方法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加深其对书本上有关金融风险和证券投资理论的理解,锻炼其对目前金融形势的分析和研判能力。换言之,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使学生对《金融市场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自主完成对自身与《金融市场学》相关知识理论的建构。

  关于金融市场学的论文范文二:后京都时代碳金融市场发展思考

  目前我国发展碳金融所面临的问题

  世界银行预测,到2013年全球碳交易额将达到1,8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而碳排放额度也将取代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①。发达国家围绕碳排放权,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并且形成了以碳交易货币为对象的直接融资、银行信贷、碳期货、碳期权、碳指标交易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相比之下,我国的碳金融体系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碳金融工具的多样性、碳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目前我国碳金融的发展面临了以下问题:(一)碳交易平台建设不完善目前全球的碳交易所均被发达国家所主导,我国的碳交易市场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缺乏全国性的碳交易所。2008年,我国先后建立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2009年,湖北、云南、广东、浙江等省先后建立了环境权益交易机构。2010年,山西、四川、山东等省也尝试性的建立了环境权益交易机构。但我国目前的碳交易市场,以清洁能源发展机制为依据,交易对象主要是基于实体经济减排项目的交易,并不是标准化的交易合约,交易品种单一、交易规模小。而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分区模式使其交易难以跨区域,加上排污收费机制的不健全,导致环境交易市场发展缓慢,也就阻碍了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二)国内金融业参与碳金融的深度和广度有限碳市场分为项目化市场、商品化市场和金融化市场三个层次。目前我国在这三个层次方面的发展严重滞后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与国内发展较快的低碳经济相比,金融机构对碳金融工具的价值、碳金融产品项目开发、操作模式、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国家也没有提出规范的系统的碳金融政策文件作为指导。近年来,虽然金融部门一直在推进“绿色金融”,但目前仍是以银行信贷为主,直接融资占比小,融资方式除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外鲜有其他形式。为碳减排项目提供直接融资途径、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以及为企业CDM②项目获得联合国认证提供咨询服务等碳金融服务还处于空白状态,国内更缺乏碳证券、碳保险、碳基金、碳期货、碳期权、碳掉期交易等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和相关的金融服务。这都使得我国金融业对碳金融的参与度相对有限。(三)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在碳交易的基本流程中,涉及众多的中介服务机构,如研发机构开发交易标准和方法学,法律机构为碳交易体系建设提供服务。碳排放权是一种虚拟产品,其交易规则十分严格,比如其中的CDM项目开发程序相对比较复杂,交易合同期限长,且涉及境外客户,非专业机构很难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14]。而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难以开发和运作此类项目。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产品项目开发、操作模式、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只有极少数几家商业银行关注碳金融。另外,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专业技术咨询体系也相对缺乏。(四)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话语权缺失尽管我国是CDM项目主要供应国,但由于国内金融中介机构对碳金融产品项目开发、操作模式、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我们国家现在企业卖出的CDM,主要是由国际碳金融机构承接运作,定价权被国际金融机构所掌握。目前日元、欧元等充当着围际碳交易的结算货币,人民币不是主要结算货币,因此也不具备CDM定价权的条件。这造成了中国尽管是CDM市场的最大卖方,但却处于CDM市场产业链的最低端,由于缺乏碳金融市场的定价权,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五)对于低碳金融认识不足根据京都协议书,我国目前尚不承担强制减排义务,因此碳金融并未受到高度的重视,我国碳金融的发展缺乏综合性的配套扶持政策。地方政府仅仅着眼于近期的发展,而不积极参与排污权交易,财政政策没有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使得注册CDM项目的企业逐步失去了发展机遇。我国尚未提出相对规范和系统的低碳金融发展的法律规范和实施细则,由于没有形成强制性的要求,国内银行参与碳金融交易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另外,碳金融在我国传播的时间较短,国内许多企业尚没认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六)碳金融产品数量和创新不足目前,我国只有商业银行及政府推出了一些碳金融产品,投行和交易所还没有参加进来,虽然兴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做了一定的开发,但不论产品数量、功能还是多样性方面都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我国目前在碳金融市场建设方面发展滞后,缺乏成熟的碳交易机制和碳交易平台,没有碳证券、碳保险、碳基金、碳期货、碳期权、碳掉期交易等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以及科学的风险分担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因此很难与国际金融机构相抗衡。[15]

  后京都时代我国发展碳金融市场的战略布局

  我国应立足于经济自由化程度不高、工业现代化任务尚未完成和金融业受到严格管制的基本国情,提出我国发展碳金融市场的具体战略,以建立全方位的碳金融政策法规体系、多元化的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多层次的碳金融市场体系、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创新碳金融产品为目标,引导金融业的全面、深度参与,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广泛的融资渠道并分散风险,为我国低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一)建立全方位的碳金融政策法规体系政府应该把发展碳金融纳入到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框架内。政府首先要完善碳金融法规。目前,国内关于碳经济和碳金融尚未提出规范的法律法规,碳金融参与主体权利的保护和义务的约束缺乏必要的适用准则,这就抑制了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加大了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法律风险和政策风险。因此,要借鉴发达国家的运作经验,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法律支持,确保我国碳金融的规范发展。另外,还应以政策激励机制提高金融业参与碳金融交易的积极性。国家相关部门应出台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激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碳金融市场,加大环保信贷的投入力度,开通“碳金融融资绿色通道”,将跨境“碳资本”的自由流动列为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行目标,引导外资逐步流向低碳产业[16]。最后我国应积极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产品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并逐步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这是我国在碳金融领域争取碳金融市场定价权的关键一步。(二)建立多元化的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我国碳金融发展滞后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且处于国际碳金融产品价值链的最低端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的不健全,我国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建立起多元化的碳金融组织体系。一是完善碳金融交易的辅助设施建设。在碳金融产品的价值链中,辅助设施的建设也很重要,因此应鼓励金融机构成立碳金融相关部门,专门设立碳产业基金,以鼓励碳金融产品的研发和推广,碳金融交易的风险控制机制和投资利益补偿机制,支持节能减排和环保项目债券的发行等。二是积极培育碳金融服务中介机构。我国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碳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不断优化碳金融市场上的参与主体结构。三是建立有效的碳信息披露数据库。碳信息披露主要指企业对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评估以及气候变化引起的风险和机遇的评估,这是设计碳市场并引导其良性运转所需要的主要信息。应尽快出台促进企业主动进行碳信息披露的指导性文件,引导更多的企业关注碳信息,主动将碳信息披露融入到自身的经营运作中,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碳信息数据库,整合汇总各企业的碳信息资源,最终使该数据库能与国际金融经济数据库相对接,实现信息披露和采集的标准化,提升数据的公信力[17]。四是构建碳金融人才培养机制。碳金融工具的研发、资本运作、资源管理等相关业务和职能的实现,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所以,要特别重视碳金融人才库的建立与维护。五是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金融机构应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碳交易运作模式,结合本国国情,开放出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本土化的碳金融工具和业务,如开展银行碳基金相关的理财业务、保理、信托类“碳金融”产品、以CERs④收益权作为质押的贷款、碳保险、碳资产证券化等业务,积极参与国内碳金融市场。(三)建立多层次的碳金融市场体系所谓多层次的碳金融市场体系指的是碳金融交易主体的多元化和碳金融交易工具的多样化。我国碳金融市场刚刚起步,应积极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的碳交易市场运作经验,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碳金融市场体系。一是活跃多层次的碳交易所市场,积极引进碳交易机制,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的一体化。交易所市场是碳金融活动和碳交易的公开平台,也是碳排放配额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市场。首先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平台建设、区域规划、和制度设计三方面的做法,合理布局我国的碳排放交易所。另外应积极探索碳金融项目的风险投资以及私募资金的多元化方式,加大碳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场所的建设[18]。二是鼓励金融机构的参与到多层次碳金融市场体系的构建中来。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国银行业要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实施[19],抓住机遇,积极创新碳金融业务模式,将发展碳金融纳入其经营宗旨和目标体系中,通过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开拓碳金融市场,为发展我国碳金融市场做出应有贡献。三是不断拓展碳金融交易的参与主体,各主体之间分工合作,致力于建立有中国特色多层次碳金融市场体系。比如银行业可以承担碳金融的融资和信贷配置等责任,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可承担信托责任,承担低碳证券、低碳基金、碳掉期交易、低碳期货等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主体的责任,保险业可承担规避和转移碳交易风险的责任。(四)建立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我国要加快建立统一的排放权交易平台,通过引入价格机制强化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将更多场外碳交易项目吸引到场内交易平台上,可行的思路是先自愿市场后强制市场,在自愿减排市场,可以在多家碳交易所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自动报价系统,将所有区域性交易所连接为国家级自愿减排交易所,有效提高交易效率。自愿交易市场很难做大,所以强制减排市场平台建设应该早做筹划和试验。2020年上海将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现有能源环境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以及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建立统一的碳市场交易平台可能性很大。可以先在长三角试点开展碳排放贸易,发展碳预算、碳测算等技术,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实现202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的具体途径,为碳交易所开展交易创造前提条件,为全国统一平台的建设积累经验。(五)创新碳金融产品碳金融业务蕴含着巨大资金需求,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产品创新。商业银行可以在CDM项目建设阶段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发放CERs收益权质押贷款等解决CDM发展中的资金难题。发挥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建立低碳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引导资金流向低碳产业。碳基金是碳市场交易主体,给碳市场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可利用庞大的外汇储备,成立“主权碳基金”,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组建碳基金,引导民间资本流向低碳产业。开发环保强制责任保险、与气候和碳排放相关的保险产品、森林保险、碳交易信用保险产品等,使碳保险为碳金融市场发展保险护航。当前,碳现货交易产品正不断规范成熟,在政策环境允许的情况下,推出尝试标准化的碳排放权商品为标的物的期货、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产品,丰富碳金融市场产品,提高碳金融市场吸引力。

关于金融市场学的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关于金融市场学论文

2.有关金融市场学论文

3.金融市场学论文

4.金融市场论文

5.金融市场风险相关论文

    133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