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艺术类论文>音乐>

音乐教师论文发表范文

秋梅分享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它是由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等基本要素组合而成,通过音响的声波振动,传入人的感觉器官,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音乐教师论文发表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音乐教师论文发表范文篇1

  论传统音乐中乐人与乐社的传播作用

  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和人类社会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是人创造了世界,是人改变了世界。音乐同样是来自人类的创造。在中华民族漫长的音乐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乐人和孕育这批艺人的传统乐社,他们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关于乐人

  乐人是继承音乐技艺、传承音乐文化传统的主体。中国的乐人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宫廷乐师或是以音乐为生的艺人;第二类是完全的民间劳动大众、田野农民。这两种类别的差异在于,前者是把音乐作为一种职业或是谋生的手段,而后者则把音乐完全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作为生命延续的方式。

  (一)宫廷乐人

  宫廷乐人是宫廷音乐活动的主体,也是宫廷音乐传承的重要纽带。早在周代中国宫廷就有了专门的乐人,在周代(包括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称乐师为“师”;在唐朝,宫廷乐人们在固定的场所进行训练,如教坊、梨园等。在封建统治时期,乐人训练的目的只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娱乐和消遣。在宫廷中,除了美貌,技艺是一个很重要的评定标准,通过一层层的筛选、一批批的淘汰就形成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艺术氛围,各个专业都涌现出大批人才,这对当时的音乐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而后在伴随着统治阶层政权的瓦解和乐户艺人们从宫廷向民间的流散,为后来我国民间器乐、戏曲杂剧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都提供了专业的技艺和宝贵的经验。

  (二)民间乐人

  与宫廷乐人相对而言的就是民间艺人。民间艺人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生活在城市、市井中,以演出和传授技艺为基本职业的艺人;第二类则是生活在中国的广大农村中,终身伴随着习俗、宗教等信仰,以音乐作为生命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大众。

  1、城市民间艺人。唐代是宫廷音乐的辉煌时期,随着乐户艺人们向民间的流散,便形成了以后朝代的音乐文化从宫廷转向民间的特点。宋代音乐的主体便是民间音乐,以自然、朴素的市井音乐文化为代表。宋朝民间瓦子、勾栏的出现,使得说唱、散乐等市井音乐艺术逐渐形成,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市井艺人。除了固定的演出场所瓦子、勾栏外,以流动的演出形式为主的路岐人也是宋代市井艺人的一个分支,他们的演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这也丰富了当时的艺术形式和音乐文化。在宋代之后的元、明、清代,民间艺人的演出形式更加丰富、技艺更加高超,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民间音乐家。

  2、乡村民间艺人。我国民间音乐大多数在庙会、宗教节日和年节祭庆、人生仪轨等场合出现,并且保存了(或大都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是真正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庙会中经常出现的戏曲、说书、鼓词等音乐形式给村民的业余生活带来了欢乐,更重要的是传授了知识、典故。在传授技艺方面,民间艺人们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他们不能像音乐学家一样用思辨的方法去表现或是教授音乐,但是却能够以实践为宗旨来传承技艺。口传心授、抄谱都是重要的方式。

  (三)音乐文人

  传统的音乐文人主要是指,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文化修养的音乐行为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古琴演奏者和诗人阶层。在中国传统文人文化影响下,他们是在音乐实践中善于运用托物言志,并崇尚高洁气质的文化风范,以追求超逸、淡泊名利的践行者。 文人音乐家由于大多来自文人阶层,因此,他们具备相当丰富的知识结构和不同于常人的思想境界。文人音乐家喜欢隐居的生活方式,过着无忧无虑、不被人打扰的自在生活,其音乐特征也显得曲高和寡、幽静深刻。中国历代出现过许多的音乐文人,如先秦的孔子,魏晋时的嵇康、阮籍,唐代的曹柔,宋代的姜夔,明代的徐上瀛等等。

  二、关于乐社

  (一)乐社的机制

  乐社,是以民俗参与和自我娱乐为活动主旨,以剧情清唱、歌舞表演、器乐演奏为基本形式和内容,主要生存于民众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些音乐会社组织。乐社多依附在宗族、宗教的名义下,以音乐艺术为手段,服务于社会仪式。乐社不同于宗教组织,首领不一定非由年高德重的族长担任。会首(俗称会头、管会的、管事人等)需要在音乐技术上能以服众,习艺排练,指导解疑。就是说,会头一职,约略相当于现在乐队中的指挥。他不单纯是组织管理者、仪式指导者,还必须是音乐专家。因其行会性而非宗教性,会头人选,就以掌握技术的高低为重要因素,而不论齿序长幼。另外,根据各乐社不同的情况,会有相关的工作人员帮忙打理乐社中的各种杂事,如“跑道”、招募会员、传递信息。在演出之前,他们还协助会员布置舞台、放鞭炮、维持秩序等。乐社会定期招募学徒,以便传承技艺。在这种技艺的传承方面,多以血缘传承、宗族传承为主。在民间乐社中,一直有着这样不成文的规定――技艺只传同姓,不传外姓人。师傅会从合乎规定的学徒中抽选最聪明、最有潜力的学习主奏乐器,当然,个人喜好也需要考虑。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乐社的维持和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在乐社中,例如修缮乐社场所、修理乐器、添置刀具、活动花费都需要固定的开支。在中国,广泛存在于贫困乡村的乐社组织得到这些费用的途径有以下几个:(1)社区村落各家各户的奉献――这种形式主要是村民们为保佑自家平安的一种心理慰藉;(2)镌刻碑文以赞颂捐赠多的人家――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刺激和鼓励村民多奉献,以便能将自己的名字刻在碑上,流芳百世。除了乐社的经济来源,乐社的各项经济支出也有着明确的账目和告示,村民们就可以清晰看到自己的奉献都用在了何处,做到透明、公正、合法。民间乐社不仅承担乡村社区的宗教礼俗活动,也进行商业性的演出活动,以增加乐社的收入。但是,以经营为目的的乐社组织由于涉及到跟人收入的隐私,所以,他们不会有详细的收入支出表。另外,由于各乐社之间还存在着技艺上的差异,因此在参加商业演出时,也会因为收入分摊不均而产生各种矛盾。

  (二)乐社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丧葬仪式是人生最为重要的礼仪之一。而贯穿于礼仪之中的音乐演奏就成为民间乐社最为主要的活动。除此之外,流行于民间的风俗节日、庙会、时岁节气也需要乐声烘托气氛。 乐社承担着婚礼和葬礼仪式中所有的音乐演奏,例如丧葬仪式其内容可分为:为亡灵超度的仪式音乐和为族人聚会聚餐准备的音乐。两种音乐有着两种不同的风格,前者略微悲凉,朴素淡雅;后者温馨欢快、热情奔放。在中国乡村,时岁、祭祀节日也是乡村文化的标志。例如春节、清明、中元节等,这些寄托着节气、宗族、宗教等传统信仰的礼俗,对社区中的凝聚力有着很大的影响,每个人都乐于参与其中,体验这些节日的意义。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讲,这些由村民组织起来的乐社实际上起到了一个保存文化和推动音乐发展的作用。民间乐社演奏的曲目大部分来自祖辈的口传心授和抄谱,而其中一部分音乐都镌刻着深深的传统习俗的烙印,有的甚至伴随着一整套的宗教仪式。当传统文化在当下高速发展的商品经济社会中日益黯淡的时候,乐社的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一片热土之上的吹打、吟唱,实际上正传承和复兴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悠久文化。

  音乐教师论文发表范文篇2

  浅谈音乐对情绪的影响及调节方法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它是由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等基本要素组合而成,通过音响的声波振动,传入人的感觉器官,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音乐不同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在时间中展开,又在时间中消失,是直接表达人类情感的抽象艺术。

  一、音乐与情绪

  《乐记》中记载:“乐者,心之动也”。意思为:音乐是人内心情感的反映。音乐拥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是一种自我表达与情感宣泄的特殊手段。它不但来源于作曲家的情绪表达,更是激发了欣赏者的情绪体验与审美想象。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有机体在生命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分化出来的高级行为,它是由客观事物和主观态度相联系的。广义的情绪是指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立场反应。狭义的情绪是有机体受到生活中的刺激时,生物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临时的较强烈的反应。情绪一般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惊恐等基本情绪,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又形成了爱、焦灼、抑郁等复合情绪。

  二、音乐要素对情绪的影响

  《毛诗》序中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乐的不同要素表达不同的情绪。例如:“Do”坚定;“Re”激励;“Me”稳定;“Fa”悲惨;“So”光辉;“La”悲哀;“Si”敏感。

  1.速度和节奏

  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它是流动的艺术,带给人听觉的享受,旋律的变化会影响人情绪的起伏。人的“激动”“低沉”“紧张”“松弛”等心理活动称之为情态,而情态的活动中也包含着速度与节奏的特征。所以音乐中能引起人们悲伤、哀愁和宁静的作品,都具有慢速的特征。例如肖邦的《夜曲》会带给人寂静幽澜,平和优美的感觉。而使人产生快速、兴奋、活跃、急躁的作品都具有快速的特征,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会让人感到紧张、雄壮、激烈。

  慢速的二拍子的乐曲易产生悲伤、忧愁的情绪,快速三拍子的乐曲易产生快乐、兴奋的情绪。而节拍对人们情绪的体验并不显著,这是由于任何乐曲都是在固定拍子上变化发展的,以强拍、弱拍的循环反复、交替进行为特征。

  音乐速度的快慢则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体验,这是因为人是具有共振功能的有机体,音乐速度的不同,声波的振动也会有所不同,如果声波的振动和人体的共振是协调的话,就会因此产生愉悦的感觉,反之则会产生不愉悦的感觉。

  2.调式与和声

  不同的调式色彩代表了人的不同情感,大调式色彩明朗,代表了人的激动、兴奋与高昂;小调式色彩暗淡,代表了人的悲伤、忧虑与柔和。调式使音乐产生了主音、下属音与属音,将简单的音有组织有规律的排列起来。如乐曲结束在稳定的主音上,会给人完满、坚定的感觉,而如果结束在不稳定的下中音或导音上,则会给人疑惑、请求的感觉。

  和弦分为正三和弦和副三和弦,正三和弦作为调式和弦中的主干和弦,它包含了调式音阶里的所有音,分别为主和弦、属和弦和下属和弦,主和弦作为调式的中心和弦,具有强烈的稳定性,属和弦直接倾向于主和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运用在乐曲中的正三和弦会带给人坚定、协和的感觉。而副三和弦中因为存在导音、上主音、中音等不稳定音,所以常带给人揪心、行进的感觉。

  另外,如三、六度和声协和较饱满,给人协和、平静的心理体验,但是缺乏动力性。而二度、七度和声因为构成比例较特殊,所以带给人不协和,甚至紧张的心理体验。

  三、人成长历程的情绪发展

  不同的音乐代表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表现形式影响人的不同情绪,情绪的体验除了与对作品的风格特征有关外,还有人的年龄及认知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

  1.婴幼儿时期

  婴儿虽然没有语言表达能力,情绪表达也较为单一,但是音乐可以刺激婴儿的生理反应,聆听不同的音乐婴儿所表现的情绪也有所差异。例如:在婴儿哭闹时播放贝多芬的《小步舞曲》,婴儿立刻会停止哭闹,瞪大眼睛好奇的聆听,一会儿便会忘记哭闹跟随轻盈的节奏手舞足蹈。在婴儿不肯睡觉的时候,播放莫扎特的《摇篮曲》,优美的旋律会使婴儿立即安静下来,渐渐的进入睡眠状态。而如果给婴儿播放怪诞的音乐旋律,他便会产生害怕的情绪,哇哇大哭。

  进入幼儿阶段,基本情绪随着认知的发展和社会化进程逐渐变得丰富。学前儿童分辨表情的能力也逐渐加强,他们可以正确的区分开心、伤心、恐惧、愤怒等面部表情。对于声调、语言的情绪识别度也逐渐增强。而且会表现出尴尬、羞愧、骄傲等自我意识的情绪。例如在播放学前儿童必学曲目《世上只有妈妈好》时,他们便会不由自主的跟着哼唱,并且会表现出一种自豪的表情。

  2.学龄儿童时期

  学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基本情绪的变化与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更加复杂的情绪与情绪表现。随着知识的增多,学前儿童区分心理表征和外部行为认知能力也在逐渐发展。而且处在学龄期的儿童,情绪的表达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例如,学校每周一都会举行升旗仪式,学生在面向国旗唱国歌时都会表现的异常严肃,这是学龄儿童知道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而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

  3.青少年时期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与身体发展的第二个转折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和学业的逐渐繁重,青少年的消极情绪逐渐增多,容易出现抑郁、烦恼、孤独等情绪。儿歌、轻音乐等不再能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流行歌曲、重金属音乐则会激发他们内心的情绪。例如SHE的《不想长大》会唤起他们对童年的留恋;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会让他们学会坚忍;周杰伦的《星晴》会激发他们内心的懵懂。   四、情绪调节方法

  情绪调节是个体对于情绪反应、体验、表达从而进行监控、调整和修正,以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情绪调节主要包括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内部调节是个体对于情绪反应系统本身及各要素之间进行的协调和优化,对于情绪反应系统、认知系统、行为系统与生理反应系统进行的调节;外部调节是指个体对人际互动过程中情绪的反应进行调节。①

  1.情境选择

  这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情绪调节方法。当面对许多不良情绪事件的发生时,例如:恐惧、尴尬、愤怒等情绪事件,个体通常会采用回避此消极的情绪事件,选择接近积极的情绪事件,例如大多数人会听一些轻松欢快的音乐,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鹅舞曲》。

  2.情境修正

  当面对消极的情绪事件时,个体会选择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面对,即通过情境修正的方法进行情绪调节。例如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选择播放轻松的背景音乐进行情绪调节,例如:维瓦尔第的《四季》。

  3.注意转换

  注意转换是通过转移注意或有选择的注意,一般分为分心策略和专注策略。分心策略即将注意力从当前的情绪情境中转移,或者集中于与情绪无关的方面。例如,个体可以选择看一些诸如《音乐之声》《歌舞青春》等此类的音乐电影。

  4.认知重评

  认知重评又称认知改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情绪调节方法。是个体通过认知重评改变对情绪事件的体验评价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认知重评一般是在面临愤怒、恐惧、厌恶等消极情绪事件时,采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理解或者将其进行合理化。

  当个体面对恐惧的情绪事件时,可以选择聆听例如《梁祝》《平沙落雁》等羽调式音乐来缓解恐惧的情绪;当个体身处悲伤的情绪时,可以选择聆听《步步高》《金色狂舞曲》等徵调式的音乐。

  5.表达抑郁

  表达抑郁是反应调整的一种,是指抑郁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是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②表达抑郁的情绪调节通过修正情绪的外在表达来管理情绪。表达抑郁调节通常与个体对社会文化认知的多少相联系,需要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例如个体在特定场合听到了让自身感到厌烦的音乐,但是出于礼貌等客观原因,个体不得不抑制自身的消极情绪,表达一种开心愉悦的积极情绪。

  五、音乐教学中情绪调节的基本方法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所传达的喜怒哀乐会感染人们的情绪,在音乐教学中及时的调节审美个体消极的情绪体验,努力使个体的情感与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感受力。

  1.归因训练

  个体在音乐的情绪体验中,有时候会不由自由的出现多度的喜怒哀乐,通常在短时间内都得不到较好的疏通与缓解,这时就有必要去了解产生该情绪的是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

  通过对个体产生该情绪的解释,从而缓解音乐体验中产生的过度的喜怒哀乐,使音乐的情绪体验更适应于音乐审美层面的特征。

  2.思维阻断与对立思维

  在音乐教学或欣赏中,由于审美主体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及偏好的差异,有时候会体验到与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相反的情绪,这种情绪有时候会是消极的情绪,为了体验到音乐作品所带来的真实情绪,审美主体可以采用特定的语言或行为来打断消极的思维,进行思维阻断的情绪调节。

  审美主体也可以运用符合音乐作品客观实际充足的信息和符合逻辑的严密推理来破坏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意识到消极情绪的错误,这被称为对立思维的情绪调节方法。

  六、结语

  不同的音乐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所传达的情绪也有所差异,其中以音乐的速度对个体情绪的影响最为显著,慢速的音乐易诱发审美个体忧郁、痛苦的情绪体验,快速的音乐易促使审美个体愉悦快乐的积极情绪,;其次不同的调式、和声所代表不同的音乐色彩,也对个体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节奏节拍对审美主体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这是由于所有乐曲的节奏都是根据一定的拍子变化发展的。

  个体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对音乐作品的情绪体验也在逐渐的丰富与复杂化,但是审美主体也因此出现了许多消极情绪,这时情绪调节在审美过程中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郭德俊,刘海燕,王振宏:《情绪心理学》,北京;开明出版社,2015年版,第154页。

猜你喜欢:

  ②同①。

    310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