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励志文章>

激励企业的文章励志文章

鸿宇分享

  企业可以使员工感到快乐,激励员工,员工才能把企业当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激励企业的文章励志文章,希望你会喜欢。

  激励企业的文章励志文章篇一:让员工热情满满的8个措施

  很多领导认为,给员工提供更高的薪酬、更好的待遇就可使员工快乐,达致激励效果。但金钱所起到的激励作用具有短时性,一些非现金的方式却能有效激励员工。一起看看...

  一、每周一次的上下级沟通

  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以增进双方的感情和关系,沟通并需要双方密切配合。

  一方面要求店长循循善诱,让员工打开心扉畅谈工作中和思想上的问题和建议;

  另一方面要求员工能够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及时有效的沟通不仅能解决许多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问题,更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形成和谐的团队。

  二、让员工奖励其他员工

  只要一名员工达成了一个主要目标,就允许这名员工正式奖励另一个小组里对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最多帮助的员工。这对于那些默默提供支持却经常不被称颂的员工来说也是一个奖励。

  三、让工作更有挑战

  没有人喜欢平庸,尤其对那些年纪轻、干劲足的员工来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成功的满足感比实际拿多少薪水更有激励作用。

  因此,店长要根据员工的要求适当授权,让员工参与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工作,一方面是对员工的培养和锻炼,另外一方面也提高了员工满意度。

  四、老员工带新员工

  新员工熟悉企业制度、掌握工作方法和认同企业文化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老员工对于新成员的接纳程度。

  建议对新进员工采取“导师”制度,由一名老员工带一名新员工。一方面使新员工尽快熟悉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另外也是对老员工的一种激励。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都有帮助别人的愿望和要求,让老员工做新员工的“导师”反应了企业对老员工的重视和尊敬,让老员工在心理上有一种满足感和荣誉感。

  五、让员工制定弹性工作计划

  传统目标管理的办法自上而下,优点是可以将公司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部门和岗位,缺点是缺乏灵活性、目标相对是固定的,但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目标的不可行或无法完成,从而引起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管理者要充分授权,给予员工更大的权利和自主空间,让员工制定弹性的工作计划,自己来安排完成目标的时间和方式,并可以在一定程度内进行目标调整,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

  六、建立员工兴趣小组

  可以由公司组建各种兴趣小组或俱乐部。比如书画小组、棋牌小组、文艺小组等,并组织大家定期举行活动,公司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这样的兴趣小组能很好增进各部门之间员工的交流,提高组织的和谐度和凝聚力。

  公司对聚会活动不插手也不限制,员工个人的成立这种团体,管理者互选并且采取轮换制,每一个人都有当一次“领导”来发挥能力的机会。

  七、组织休闲娱乐活动

  定期举行各种比赛,如篮球赛、排球赛、乒乓球赛等。可以在周末举办,或跟自己的客户一起,不仅可以提高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可以增进与客户的关系。

  另外,由部门组织的郊游、聚餐,不仅可以增进沟通、激励员工士气,而且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塑造团队文化,公司应该有一定的预算鼓励员工结队出行。

  八、让员工看到顾客的快乐

  当人们看到自己的努力正积极改变周围其他人时,他们给自己的感觉更好,因此也会更快乐。

  然而,那些不直接与客户打交道的员工通常无法看到他们劳动的最终成果,而那些和顾客打交道的人通常也能听到顾客抱怨。

  因此,门店可以不定期邀请受益的顾客来公司座谈,并录制视频感谢团队的努力工作,加强公司与顾客的互动交流。

  激励企业的文章励志文章篇二:如何做一个让下属死心塌地的领导

  判断一个上级领导是否可被自己用一生的时间去追随,是一件非常值得慎重考虑的事情。

  他不仅仅关乎自己一生的前途,更重要的是关乎自己一生的品德培养。

  以下十条可以借鉴,满足以下十条中的4~5条,即可被认为一个较为合格的上级领导,如果你的上级一条都不具备,劝你尽早离开。

  这类领导信守承诺,敢作敢当,有任何问题都会在适当的场合提出,绝不会背后扎黑刀。而且这类领导能够做到言行一致,绝不虚伪处世,跟着这样的领导,你会受他的影响,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都会得到很大提升。早晚也会和他一样,成为同一类人。

  一、能够在下级需要的时候给下级提供指导,帮助下级发展的领导

  领导虽然与下属是上下级关系,但是没有下属的支持和协作,再出色的领导都无法独自让自己所管理的部门正常运作。对部门来说,下属员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员工不能完全等同于“零件”,过于关心政绩,而忽略下属员工的感受以及职业发展的领导,在团队中的威信就会降低,随之而来的怠工及人员流动势必会造成本部门人力成本增加,业绩降等不良后果。而通过帮助下属员工的个人发展从而实现部门业绩的增长的领导,不仅会赢得下属员工的拥护,同时也会使部门的发展的速度加快。

  二、行动目标明确的领导

  这样的领导不会逼着员工在不可能完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更不会三天两头冒出新的指示,让你“拆完东墙补西墙”。他非常清楚让下属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最快速最节省成本地达到既定目标,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关注和支持。此类领导的宏观思维非常全面,行动力也很强,并且这样的做法会给下属员工信心和精神上的鼓舞,让员工“越战越勇”。

  三、敢于给员工犯错机会的领导

  这样的领导不以经验来判断下级的能力,而是通过发掘员工潜力,敢于给员工尤其是新员工安排尝试和成长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员工的工作能力。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或工作经验不丰富的下级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有利条件。在这样的领导手下做事,即便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了失误的情况,领导也会仔细为其剖析问题所在,然后指出正确方向,使新员工很快成长起来。敢于给下级员工犯错误的机会,换句话说就是敢于为犯错误的下级员工承担责任,你敢于为下级担当责任,下级也会用加倍勤奋为部门做事。

  四、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业余爱好的领导

  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热爱自己的单位和下属,有着良好生活习惯和业余爱好的领导,不仅懂得在工作之余调节压力和情绪,通常还不会把下属逼成只会工作的“机器”,这类领导在工作和生活的切换中张弛有度,因此情商一般比较高,不会无端让下属员工经常处在紧张之中,反而会与员工进行有效沟通,深得员工的拥护和支持。

  五、有成功经验的领导

  如果你的领导整天都自夸地说:“我虽然总是经历挫折和失败,但是我从来不会向失败低头,下次我一定会成功。”那么你要好好地了解一下你的领导,看他/她是否在处事和性格方面有重大问题,否则你在他的手下将会很难得到成长。记得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成功是有惯性的。有过多次成功经验的领导,总有他独到且成熟的成功秘诀,而且这类领导多为领导能力高强的人士,是下属学习和模仿的最佳榜样。

  六、懂得舍即是得的领导

  这类领导懂得主管部门不是自己一个人的领地,而是把员工归作“部门利益共同体”,把员工的利益看做部门生存的根本。只有将部门变成全体员工的快乐的家园,部门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当所属员工的凝聚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不仅能以少胜多,而且当本门遇到难关的时候,大家也能同舟共济,共度难关。

  七、懂得授权与控制的领导

  这类领导的工作方式是抓大放小,强化过程控制。跟着这样的领导,你能够很快得到能力上的提升,并且工作部门很能放开手脚。同时,这类领导又不会随意授权,而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过程监控,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这样的领导信任员工,但又不因为对员工的过度信任而放弃给员工指导和帮助的机会。没有约束的权力,没有监督的权力等于专制,专制不等于控制,善于约束自己,敢于让自己接受下属员工的监督,还能有效地控制下属,这类领导很懂得管理的精髓,值得跟随。

  八、公平公正的领导

  这类领导处理事情相对比较公平、公正,在处理任何事情之前都会兼听各方意见和建议,不听信一面之词。跟着这样的领导,哪怕是遇到利益纷争而遇到成果被夺走的情况,也不用担心得到的结果会不公平。

  九、心胸宽广的领导

  这类领导善于发觉员工的潜力和优点,舍得在员工的发展前途方面投资,而这恰恰就是一个领导的魅力所在。这样的领导总是有着足够的自信:因为部门会给员工充分的成长空间,所以不怕培养的员工因为某种情况流失掉,即便哪天想回到本部门继续工作,只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能力,部门也仍然欢迎。我想不管哪个员工,都会被这样的领导所打动的。

  十、不虚伪,表里如一的领导

  这类领导信守承诺,敢作敢当,有任何问题都会在适当的场合提出,绝不会背后扎黑刀。而且这类领导能够做到言行一致,绝不虚伪处世,跟着这样的领导,你会受他的影响,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都会得到很大提升。早晚也会和他一样,成为同一类人。

  激励企业的文章励志文章篇三: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之所以没办法实现,因为它是“德”,而不是“才”。“德”这个东西,只能主观理解,却不能客观判断,你以“德”为标准,而不是“才”为标准,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谁跟媒体关系好,谁跟地方政府关系好,谁就有工匠精神。

  咱们先看看这个词是啥意思: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具体点来说,就是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不像工业4.0那么复杂,也不像大数据那么云里雾里。而这么简单个概念之所以在中国会这么火,原因更简单,连都不得不承认,咱们没这个东西。

  关于为什么德国人日本人有工匠精神,而我们中国人没有,各种学者众说纷纭,最后其实就一个结论:人家日耳曼人就是牛,民族性就是严谨,人家精神境界就是高。

  这看起来好像说得通,但是兔哥仔细研究了一下历史,发现有点问题,东德也是日耳曼人啊!东德经济崩溃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产品质量差,失去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市场后,经受不住西方的竞争。难道这日耳曼人的工匠精神难道还是按村东头村西头分的吗?

  所以我觉得这事逻辑上不通,你要说是什么神奇的高新技术,咱们脑子笨,缺心眼,研发不出来也就算了。可是“工匠精神”,就这么一句话的事,咱们怎么就能做不到呢?

  其实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们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能这么做。

  因为我们面临着三个非常独特的现实状况。

  一、中国跑得实在太快了

  我的老师说他年轻的时候,一个同学家里因为是干部,从德国弄到了一台冰箱。他去做客,对着那个冰箱愣了半个小时,心想这辈子要是能有一台冰箱,此生无憾了。而今天,如果你再因为自己家里有台冰箱就去炫耀,恐怕我们都要去精神病院看你了。

  这是过去的这三十多年来,中国急速奔跑的一个缩影。短短三十年中,我们有106家企业从零开始,挤进了世界500强,我们从供应短缺到产能过剩,我们眼看着自己从吃糠咽菜到健身减肥,这个速度和规模,难以想象。

  对于这样一个飞奔的巨人,他怎么可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呢?就像博尔特跑出9秒58世界纪录的同时,你还想让他保持姿势的优雅,再认真欣赏下沿途的风景,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虽然没有形成工匠精神,但是我们的中国制造思维里,却把另一样东西做到了极致,那就是“速度为王”。

  我2010年时参观了北京的一家机械公司,这家公司的总经理跟我说,他们原本是给意大利品牌代工的,08年金融危机,客户资金紧张,于是他们顺势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品质略低,但是价格只有意大利公司的三分之一。短短一年时间,他们就把这家意大利公司在中国市场全线冲垮,而到了2009年,这家意大利公司撤销了在中国的办事处,而他们正在继续去海外攻城略地,把这家意大利公司从印度市场驱逐出去。

  一个领跑者,精耕细作是维持优势的必须,但是作为一个追赶者,要忽略其他细节因素,先通过急速扩张占领市场,这个时候,在你前面的领跑者,因为组织规模过大,而市场份额急速缩小,头重脚轻,就很可能被你淘汰掉。

  “速度为王”,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在世界制造业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实践,这也是“中国制造思维”中的精华。

  二、中国的机会太多了

  因为这三十多年的急速奔跑,中国出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就是新旧两个时代的并存。我们这一代人是注定要被历史铭记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处在新旧时代交换的地平线上,既能看到新时代的朝阳,也能感受旧时代的黄昏。

  就如同辛亥革命后,这个社会既有长袍马褂留着辫子的老古板,也有西装革履梳着分头的新青年,这两种人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文化,享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是对不起,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里。

  80年代你刚卖两天小商品发了财,90年代股票就起来了,你刚玩上股票,00年代房地产又暴涨了,你房子还没捂热乎,10年互联网又来了,电风扇、钢铁、汽车、飞机、电脑、手机、大数据、云计算、工业4.0、人工智能……

  这样一个三十年就从工业1.0飞奔入工业4.0的大时代里,永远有新的更有价值的社会分工不断出现,而人的协作却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制度漏洞太多,套利机会也太多,所以过去的中国是一个冒险家的乐园,而不是一个工匠的田园。

  社会的机会很多的时候,大家自然是追逐新机会,不可能把时间浪费在一件产出低又可能随时被替代的事情上。如果你看了《古惑仔》后心血来潮,非要跟自己较劲,耐住寂寞,十年磨一把绝世好刀,宝刀出鞘准备纵横江湖时,发现大家早跑到乐视网看《太子妃升职记》去了,逗比卖萌成为了社会主流,谁还跟你舞刀弄剑啊。

  这就是过去的中国,当更好的新机会不断出现的时候,你固执的守在自己那个世界里精益求精,这不是精神,这是愚蠢。

  三、中国的企业家普遍没有安全感

  中国的市场从封闭到逐步开放的过程中,一部分市场和价格充分竞争,另一部分市场和价格还处于垄断,这个巨大的断层形成了一个历史性的制度套利机会。而中国的老一代企业家的崛起,普遍依赖于这种制度套利,想套利,就需要关系,有了关系,就需要打点关系。这些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原罪的,说不定哪天因为哪个官员的事就被清算了。

  如果你一只脚在监狱里,一只脚在国外,那你自然是想捞一把就走。工匠精神,“严谨”、“坚持”、“耐心”这些东西,都是需要时间的,需要一个长期确定性的未来的,如果你连自己的明天在哪都不知道,哪有心思研究这些东西。

  另外,即便不被清算,关系也是有时效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你跟设备部长关系好,可是这个部长可能只干三年,所以你三年内必须赶紧赚钱,过期作废。这样谁还有心思去精益求精呢,等你三年后求精结束,部长换了,他只用他关系好的供应商,你再精,连供应商清单都进不去,有什么用呢。

  因为这三个原因的叠加,过去三十年的中国,不是很可惜没有工匠精神,而是当时根本就不该有什么工匠精神。

  至于很多人说的,没有工匠精神是因为我们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利润低,所以不能把质量做好,我完全不能苟同。

  价格从来不是理由。

  中国制造业里没有的工匠精神,在互联网行业中却非常普遍。中国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对于产品的极致追求,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个键每一个位置都要经过十几版甚至几十版的迭代,甚至连美国互联网界都不得不承认中国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并不逊于他们。

  但是你注意,这些互联网产品可都是免费的!所以精益求精这件事本身,跟价格和利润并没有正相关的关系,它是由竞争的标准决定的。开放的互联网行业里,用户用脚投票,你体验不好就没人用。而封闭的制造业里,评标专家们靠关系投票,你体验好不好根本不重要。

  产业链的位置更不是理由。

  我曾经看到一份报道,采访一个给人代工生产童车的老板。

  记者问:为什么你贴别人的牌子,价格又不便宜,你还能有这么大的销量?

  老板说:他们要的东西,只有我有啊。

  记者问:为什么牛哄哄的沃尔玛也让你说了算?一块蛋糕,由你主刀来切?

  老板说:他们的问题,只有我有能力解决啊。

  记者问:为什么只有你能解决?

  老板说:因为我关注消费者需求啊,因为我努力理解消费者啊。

  “比如那张床,我知道消费者舍不得扔掉孩子才睡了一年的婴儿床,希望能用得更久;比如那个摇马,我知道消费者不愿意婴儿车推出去是个物件,搁家里是个累赘;比如那个变形金刚般的童车,我知道消费者有时候怀里抱着宝宝,只腾得出一只手。”

  明白了吗,微笑曲线从来都是个伪命题,代工贴牌并不是天然就比品牌科技低级,真正低级的是你因为自己是代工就从来不动脑子。在价值链条上,“设计”、“品牌”和“科技”可以称王,“制造”、“集成”甚至“物流”未必就不能称霸。真正能够占据价值链主导权的,一定是那个最终能为整个价值链创造增值的环节,和你价值链上的位置从来就没有关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所以工匠精神这个东西,是有背景的,在不同的时期你的需要也不同。比如说在企业早期的时候,你要快速地去了解用户、了解市场,这时候你如果不了解你的方向,你拼命地去弄工匠精神,可能铁杵磨成针,然后发现这个针根本没人用。而当企业大到一定的时候,如果你继续疯狂地生长,缺乏工匠精神,可能最后变成了快就是慢、慢就是快了。

  中国现在的规模是足够大了,发展速度也降下来了,是该开始追求工匠精神了。

  但是你会发现,这个事挺难的,因为我们始终是一个对上负责的组织结构。

  一个小姑娘,早上出门前可能用一个小时的时间给自己化妆,精雕细刻,但是到了公司处理工作时却会敷衍了事。同样一个人,有时有工匠精神,有时就没有,因为脸是她自己的,而工作是老板的。

  “工匠精神”为什么不叫“工人精神”?因为工匠是独立人格,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同时享受精益求精的成果,所以他重视细节。而工人是对领导负责,他只关心领导关心的事。而领导恰恰是最不可能关心细节的人,职位使然,管的人和事太多,他必须更关心方向。你只对领导负责,不关心实际,只揣测圣意,必然会形成浮躁、短视、投机,这是制度使然,无关人品。

  汉朝时,我们的人才选拔制度叫“举孝廉”,可是“孝廉”这东西不好判断,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谁家总是当官的,谁就孝廉,所以有那个四世三公的袁绍,这就变成了世袭。

  “工匠精神”的道理是一样的,它之所以没办法实现,因为它是“德”,而不是“才”。“德”这个东西,只能主观理解,却不能客观判断,你以“德”为标准,而不是“才”为标准,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谁跟媒体关系好,谁跟地方政府关系好,谁就有工匠精神。

  仅靠道德感化和形象宣传,无异于“在宇宙中心呼唤爱”,形式大于实际。而德国和日本这种工匠国家,我们与其说他们有工匠精神,倒不如说是一种工匠习惯。这个习惯,是由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制度,和对违规者的严厉惩罚构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当年仅一墙之隔,西德以高品质闻名于世,而东德却乏善可陈,以主观的“德”为社会标准,人治大于法治,立法不严,选择性执法,建立不起工匠制度,就没有工匠习惯,更不可能有工匠精神。

  今天我们真正要学的,是工匠制度,用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

  制度——习惯——精神,这是中国制造文艺复兴的必经之路,而这条路不能靠儒家,必须要靠法家。

  别用“工匠精神”的浪漫,掩盖“工匠制度”的缺失。


猜你喜欢:

1.职场正能量励志文章大全

2.关于工作励志的正能量文章

3.经典励志文章大全

4.励志正能量的文章精选

5.励志长篇文章精选

6.鼓励工作励志的文章

7.关于企业励志文章

    683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