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人过年必吃菜肴是什么
过年,有着独特风味的美味菜肴,各地方都有所不同,那么,在过年,福州人必吃的菜肴是什么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福州人过年必吃菜肴是什么?
有道菜,做起来不复杂,却是福州人过年必吃菜肴,名字听起来也很喜庆,它就是“金包银”,也就是炸年糕。
炸年糕菜肴的介绍:
春节到了,在农村,炸年糕是每年春节必须要办的“年货”,它的颜色象征着红红火火;它的口感,里嫩外酥;它的味道,香甜可口。
炸年糕,它的选料主要是糯米、粳米(按八比二的比例搭配)、红蔗糖或白砂糖。将粳米和糯米用温水浸泡至发胀,然后用石磨将米磨成米浆。米浆磨好后,用细布包裹扎紧,大石块压榨,挤掉部分水分,拌入蔗糖。
也有将糯米和粳米放至碓臼,将米碓成粉,同时用铜筛(老斗)筛出极细的粞末,然后将蔗糖或白砂糖拌入,加入适量的水拌匀,用力搓揉,最后用手掌搓成形状。
其形状,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做法,长汀至宁化一带,略长型;长汀县城至濯田一带炸年糕最出名,它的形状是长条型,约15厘米;武平、上杭将年糕做成球形,叫“糖枣”,但不管成什么样的形状,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炸年糕。在濯田镇,炸年糕有拌入橘皮和芝麻。
年糕成型了,将油锅烧热至滚,将成型的年糕入锅,慢火伺候,不断地翻动使其不粘锅,也不互相粘连,直至年糕浮出油面,表面微微起泡,用筷子拨弄发出“嗦嗦”的响声,说明可以起锅了,起了一锅又下一锅,直至炸完。在濯田的升平村,有不放任何糖分的年糕,叫“白粞”,此物可炸至金黄色,又名“金包银”,外黄内白,外脆里嫩,十分香甜。
福州过年其他必不可少的菜肴:
1.荔枝肉
福州菜的味道,偏于甜、酸、淡,喜加糖醋。荔枝肉就是其中的代表。自然,福州人的年夜饭上也少不了这道传统名菜。
荔枝肉已有两三百年历史。据说在乾隆时期,福州的一位官员为取悦钦差,让厨师创一道特色菜。那位厨师就巧用十字花刀,将瘦猪肉划成荔枝的形状,并取名“荔枝肉”,由此流传至今。
“传统荔枝肉是一道考究刀工的菜,要将肉切成厚片,然后剖上均匀的十字花刀,再切成薄片,炸好以后的肉形状像荔枝。”王师傅是福州一家四星级酒店的主厨,今年他又要为许多人准备年夜饭。
2.太平燕
“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这说的就是“太平燕”。
据传,明嘉靖年间,闽北山区与江西接壤的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吃腻了山珍海味,家中厨师便创了一道新点心,将猪肉泥掺些番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煮熟后配以高汤。后来,这手艺逐渐传开并流入福州,成了福州家喻户晓的“太平燕”。“这道菜的特点是晶莹剔透、口感鲜美、营养均衡。”王师傅说,做的时候要注意在起锅时放入葱花、芹菜丁、香菜丁等调味,但只可以选放一种,要不就串味了。
3.春卷
福州春卷,俗称春饼。福州人春节期间常食用,跟北方过节包饺子一样普遍。
相传宋朝年间,福州有个书生,为了应试常忘了吃饭。他的妻子就想了个办法:把米磨制成薄饼,以菜肉为馅,包成卷筒形,做成了一种既当饭又当菜的小吃。后来,这个书生赴京赶考,中得头名状元。
从此,福州春卷名声大振,后来竟成了地方官吏向皇帝进贡的上等礼品,被定名为春卷。
4.佛跳墙
作为闽菜中首屈一指的名牌佳肴,佛跳墙算得上集中国烹饪技术之大全,集山珍海味之大全,因用料讲究、制法独特、滋味香浓而驰名中外。
据传,此菜起源于清朝末年,福州扬桥巷官银局的一位官员,在家中设宴请布政司周莲,官员夫人亲自下厨,选用鸡、鸭、肉等20多种原料放入绍兴酒坛中,精心煨制而成荤香的菜肴。后来,衙厨郑春发自己开了“聚春园”菜馆,改善此菜的配料,以鱼翅、海参、鸡、蹄筋、干贝、香菇、鲍鱼等20多种原料煨制,烹制程序严格,制出的菜肴醇香浓郁,荤而不腻,广受赞誉。
“佛跳墙”的名字来自于一名秀才的诗句:“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
5.年糕
福州的年糕叫做糖粿(福州方言的谐音),是年夜饭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福州人很重视年糕,在除夕吃团圆饭前,祭祖时都要将年糕摆上。“红年糕一般不能缺哦,现在年轻人有些不爱吃红年糕,爱吃白年糕,拜祭祖先神灵的时候还要用红纸把白年糕包起来呢。”福州的林阿姨介绍,福州年糕分为四类:一是红年糕;二是白年糕;三是萝卜丝年糕(咸的);四是芋头丝年糕(槟榔芋头丝揉进红年糕)。“年糕谐音‘年高’,有发财、步步高、甜蜜的意义,意思就是要新年进步年年高。”林阿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