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还离健全、完善的健康教育模式有一定的距离。那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你介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总结篇一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原则。既开展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根据不同情况,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既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又组织大学生参加陶冶情操、磨炼意志的课外文体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既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大胆开展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班级授课、专题讲座、团体访谈与行为训练、个体咨询、网上沟通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作为必修课对全体学生开设,系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时间安排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
为一年级新生开设环境适应、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学习观念与方法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度过入学后的适应期,正确认识自
己,明确人生的目标和方向。为二年级生学开设自我意识完善、情感调节、交友恋爱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二年级学生顺利度过高职学习的关键期。为三年级学生开设合作、竞争、成功、成才、就业指导、择业心理等方面的讲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使学生昂头阔步的走向社会。
为了增强教学的感染性与实效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辩论法、测验法、心理剧角色扮演法、行为训练法、团体心理活动法等。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抽象的心理概念及理论,提高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原则、技术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关心的心理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和演讲,使学生增强认识,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采用多重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采用体验互动式教学,将心理测验、心理训练活动、心理体验与心理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理解心理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的心理调节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
根据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热点问题适时举行学生团体访谈与行为训练,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或困惑,强化积极的心理行为。团体访谈与行为训练采取了问答式、讨论式、强化训练式等。形式灵活多样,以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针对学生个体存在的心理困惑与问题,积极开展学生个体咨询并做好咨询笔记。学院两个心理咨询室每天下午2:30—6:30常年对学生开设。有教师值班接询,对学生及时进行指导、引导和帮助。
开通的心理网站,通过电子邮件、QQ等形式开展网上心理辅导与网上咨询,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平等性与多维性,使大学生能够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开展积极的讨论,对大学生面临的个体心理问题进行咨询与回答,使学生在无压力的情况下畅所欲言,既高度尊重学生的个人权利,又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大开方便之门 。
通过校园网站的论坛,教师的QQ邮箱与学生心理互动,开展互动式教学,师生共同探讨,解答疑难问题。
每年对全院新生进行了心理素质测试,并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帮助学生分析产生原因,使更多的学生更加关注心理健康。在数百个心理测试量表中,经过认真的分析,筛选出“SCL—90”(症状自评量表)作为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使用量表。此外,还选择了如抑郁量表(SDS)、焦虑量表(SAS)、大学生考试焦虑综合诊断量表、大学生心理适应性测量、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等,随时可以通过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测评结果及时统计与反馈。
充分利用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常规化日常心理咨询、主题化的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活动周(月)系列活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现场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系列活动。利用心理健康操,指导学生认真训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总结篇二
【摘 要】本文旨在探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及应对策略。在为期3年的心理健康普查中,我们通过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等多种途径去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深入大学生群体,在心理问题未发生之前,举办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来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我们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普查和应对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普查;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心理普查是指对某一群体的每一对象进行统一的心理健康测查,以便了解每一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提供参照信息。
1 心理普查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联系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每年心理健康普查后,都会筛查出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的因难以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而感到焦虑,有的因难于一下从中学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转变为大学的自主学习方式而迷惘,有的因感到与理想的学校或专业差距大而失落,有的因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而抑郁,有的因新同学个个优秀而自卑,有的因恋爱问题而烦恼……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是大学生尤其是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困扰着他们,使他们无法安心学习、愉快生活,更有甚者产生悲观厌世情绪,个别因心理问题而自杀。通过普查可以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提高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意识,同时完善性格,开发自我潜能。
2 大学生心理普查项目研究的目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及应对策略是通过心理健康测量量表、问卷对本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测量和评估,并针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解决方案。此项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3 数据分析
3年来我院新入校的学生一共有5500名,通过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抑郁因子,焦虑因子,精神病性因子的分析、统计,数据如下表格。
2011―2013年度入学新生主要心理症状项目构成比例(%)
以上表格是根据学院11、12、13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的情况统计,根据心海软件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抑郁因子,焦虑因子,精神病性因子超过正常值视为心理异常人群(即轻度以上心理不适因子(T≥2))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中11级普查总人数为1200人,异常人数为145人,占总人数的12.0%,其中抑郁因子占异常人数的50.3%,焦虑因子占异常人数的85.5%,精神病性因子占异常人数的80.5%;12级普查总人数为2200人,异常人数为260人,占总人数的11.8%,其中抑郁因子占占异常人数的60.3%,焦虑因子占异常人数的82.3%,精神病性因子占异常人数的78.8%;13级普查总人数为2100人,异常人数为163人,占总人数的7.8%,其中抑郁因子占异常人数的63.8%,焦虑因子占异常人数的80.3%,精神病性因子占异常人数的84.0%。并且11级大学生阳性均分为2.65;12级大学生阳性均分为2.69;13级大学生阳性均分为2.67。
普查结果分析:
由以上数据得知,大学新生普遍存在抑郁和焦虑的症状并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出现,抑郁症状是指对事物的缺乏兴趣,丧失体验快乐的能力,从平常的活动中感觉不到乐趣,自己感觉情绪低沉,苦恼忧伤,郁郁寡欢,自我评价降低及精力不集中等等。新生刚刚进入大学,开始面对一个崭新的生活,新的学习模式,开放的空间,没有父母陪伴的生活,同学间的相处,部分学生易出现不适应。这些都可能会导致抑郁的原因。譬如,考试成绩达不到自己预想的效果;和舍友,同学的关系僵硬,不知道如果与他们沟通,交流,对自己考上的学校,专业不满等等。
而焦虑症状主要表现为对某些特定事物的过分担心,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经常担心,或者是对现实中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其担心焦虑烦恼的程度与现实不相称等,焦虑与抑郁常常交替出现或者同时出现,譬如,担心自己选择的专业是否是热门专业,如果不是,以后的就业之路会是如何的曲折,于是开始出现恐慌,忐忑不安,紧张性头痛等,或者担心自己的考试不如人愿,开始出现考试前的焦虑,如 心慌,出汗,无法放松等。现随着时代的改变,对于大学生的苛求越来越高,导致新生刚进入大学受到严苛获取毕业证规章制度的影响,社会的压力,家长的高要求,使得刚刚经历过高考步入大学殿堂的新生,开始出现了焦虑的症状。
精神病性症状也在新生人群中的比例也逐步上升,主要表现为躯体不适,显著的兴奋和活动,并由抑郁或者焦虑引起的严重而持久的社会退缩,紧张性行为,以及伴有一些感知觉的障碍。长时间的抑郁和焦虑症状会导致精神病性症状的出现。而90后大学新生背负着父母的期望、社会的压力舆论成长,环境的不同,接受程度的不同,则会出现不同的改变,如果症状严重,则会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只要找到原因,采取有效的干预方案就会避免情况的恶化。
4 心理健康问题解决途径
4.1 通过心海软件,我们把心理异常的学生分为较轻和严重两类,较轻的同学,我们可以通过辅导员来进行心理疏导。严重的就由我院心理咨询中心的专职老师进行访谈,以便让我们同学所出现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4.2 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班级心理卫生员培训、进行团辅、沙盘游戏等形式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并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知恩感恩,珍爱生命。
5 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也做到了尽早发现,及时帮助。我们的这些措施对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科研价值。
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总结篇三
思政部心理教研室自XX年9月申请开展全程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以来,XX级学生已运行了2个学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我从教学运行、教学成果、创新与特色、教学管理、教学服务及保障等方面做一下总结:
一、教学运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课程以全程式教育贯穿学生一、二年级四个学期,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大一上下学期分别为12学时,大二上下学期分别为4学时。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自我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二、教学成果
XX年,心理教研室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科研成果,从发表论文,编写教材,结题课题,都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紧密相关,其中结题辽宁省“xx”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结题课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研究》,结题课题《对大学生考试作弊不良行为的调研分析与预防机制研究》,发表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编写教材《对话心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吉林大学出版社。
XX年姜萍老师被评为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王春霞获得XX优秀教学质量大赛二等奖。
三、创新和突破
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本课程形成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教学组织方式,我们把它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六”的创新性模式,即围绕“一个中心”:即大学生发展、进步与成才;发挥“两个作用”:即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与学生的自主自助作用;坚持“三个特性”:即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实现“四个延伸”: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相结合向学生自主学习延伸;心理测验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向学生心理自我建设延伸,个体心理咨询向团体心理咨询延伸,课程教学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向健康教育理念建构延伸;做到“五个结合”:理智启迪与情感培养相结合,理论传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师教学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心理游戏与情景体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咨询活动相结合;突出“六个重点”:即心理健康标准与培养、学习与创造心理、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恋爱与性心理、挫折及危机应对、心理成长与情绪健康。
(一)内容上创新
本年度在本科教学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有所创新,课程内容体系先进新颖,针对性和实效性强,选择与大学生成长、成材密切相关的内容。
第一讲 心理健康 助我成长
一、健康从心开始
二、心理困惑有几多
三、走向和谐与成长
第二讲 认识自我 发展自我
一、我是这样的人
二、接受不完美的自我
三、做最好的自己
第三讲 多姿情绪 理性掌控
一、掲开情绪的面纱
二、情绪是本难念的经
三、我的情绪我做主
第四讲 健全人格 成功基石
一、独具魅力的你
二、气质伴我成长
三、性格决定命运
四、塑造你的人格魅力
第五讲 优化学习 开阔视野
一、学习是一生的事
二、走好大学学习路
三、张弛有道话学习
第六讲 和谐关系 成功阶梯
一、与友谊同行
二、我们都是一家人
三、编织友谊的金丝带
第七讲 爱情花开 悉心呵护
一、我们的爱情
二、学会爱自己
三、在爱中成长
四、性——青春成长的神秘话题
第八讲 珍爱生命 化解危机
一、生命诚可贵
二、平心静气谈死亡
三、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第九讲 应对挫折 磨砺意志
一、成长的伴侣
二、挫折应对面面观
三、阳光总在风雨后
第十讲 透视疾患 健康发展
一、心理黑白灰
二、健康心理的绊脚石
三、为自己的生活导航
第十一讲 生涯规划 成就未来
一、规划人生之路
二、努力,从现在开始
三、我是职场新鲜人
(二)推广了实践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把心理的实践与体验融入课程教学,课程内容体系先进新颖,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坚持每一个专题都安排有一次心理活动、心理测验、问题讨论等互动环节,如“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课堂讨论;“自画像”、“20个我是谁”、“组员心声”放松训练;心理游戏、观看大学生辩论赛录像;“信任之旅”、“戴高帽子”;“姑娘与水手”价值观讨论、案例分析;适应能力心理测验等。实践教学调查显示:这些心理测验、心理活动、心理游戏、案例分析、播放相关录像资料的做法,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并在具体的活动中深刻地领会到其中的内涵和意义,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获得实际经验,能起到深化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作用,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的能力,增强本课程的实效性。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