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古代知识>

2017古代文化常识试题及答案高考必备(2)

坤杰分享

  51.B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5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52.C(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

  5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即岁稔不足支数日”中“稔”意思是“庄稼成熟”。

  B.“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中“绥辑”意思是安抚集聚。

  C.“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中“厘”意思是治理处理。

  D.“致仕”中“致”意思是“获得”,“致仕”意思是获得官职。

  53.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5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授”“迁”“起”“擢”“进”“改”“兼”均指升官。

  B.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

  C.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D.“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

  54、A(改是改任,表调动;兼是兼任,同时监管)

  5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55.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

  56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奄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56.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57.D(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58. 答案:C(左迁是贬官)

  5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曲笔,这里是指古代的史官有所顾忌或殉情避讳,而不直书其事的记载方式。

  B.幸东都,旧时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称“幸”;历史上有多地被定为东都,隋唐时指洛阳。

  C.故事,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旧日的典章制度,先例。

  D.封百户,指皇帝赐予某人有百户人家的封地,这百户人家的租税供其世禄。

  59.A ( 此处的 “ 曲笔 ” 意思是徇情枉法 。) 魏游肇为廷尉,帝私敕肇有所降恕,肇执不从,曰:‘陛下自能恕之,岂可令臣曲笔也。’译文:北魏时游肇任廷尉,魏宣武帝私下敕令游肇有所宽恕,游肇执意不从,说:“陛下自己就能宽恕他,怎么可以叫臣徇情枉法呢?”

  6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说刘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B.第二段说“一日晚归由阙前”,“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常用来借指“朝廷”。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C.文末说“炳、烨并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D.本文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宋史》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60.D(《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而钦定的二十四史都是以《史记》为范本的纪传体史书,因此,《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至于《资治通鉴》算不算正史,说法不一。《汉语大词典》(电子版)【释义】正史:1.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清乾隆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2.有以纪传﹑编年二体并称正史的。参见《明史.艺文志》。)

  6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61.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

  6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 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 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62.C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6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古代中国,名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没有取字的权利。

  B. 沙门,是出家的佛教徒的总称,也指佛门。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C.“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即正史;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

  D.《春秋公羊》是《春秋三传》之一,《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很难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

  63.A.( “女子没有取字的权利”错。例如;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6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但是为了应对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居丧,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守丧期间从军作战称为“墨绖从戎”。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增峻城隍”,“城”原指护城河,“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儒家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D.“尚书省”是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64.C(城隍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65.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和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因此“北面”有臣服于人之意。

  B.“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C.“传”字在文中位于“乘”字后,应该为名词,《说文》中提到:“传,遽也,驿递曰传。”因此传有驿传车马之义,古者以车驾马,乘诣京师,谓之传车。

  D.古人有姓和氏之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65.B(孤是君主的自称,《老子》:“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为孤,寡,不谷。”而孺人是妇人的称呼,《礼记》:“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6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薨是古代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B.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幸既可指古代皇帝对人宠爱,也可以指帝王的亲临垂顾,无论是哪种意义,都不能用在除帝王个体之外的任何人身上。

  D.符是中国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竹、木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66.(3分)C幸也可泛指皇族亲临。

  6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建兴…‘成帝”“咸康”在文中都是帝王年号。“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67 B(“成帝”是帝号,而不是帝王年号。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庙号、谥号为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人及后世对亡帝的称呼。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年号,为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对明朝、清朝两朝皇帝多以年号为称。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尊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称呼时习惯于使用尊号之首的两个字。参见"谥号"、"庙号"、"年号"。)

  6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白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C.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

  68.C(C项错误在于,对“五行”的理解不对。在本文的语境下,“五行”指的是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

  6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至正”属于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其意是年事已高,就上书皇帝请求退休,好让一把老骨头能葬在故乡。

  69.(3分)C(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叫谥号。年号,是中国古代新皇登基,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起一个新的年号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

  7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70.C 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7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71.B(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7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其中稷,指后稷,周朝始祖,教民耕种,被认为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周公则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

  B.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习见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D.兄弟为参、商,指的是兄弟不合睦。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

  72. C(“下车”指官员刚到任)

  7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74.A(“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文中是官名)

  7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B.忧,又称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

  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

  75.【答案】A。【解析】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

  76.下列对原文加点字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历朝历代都是以长子做太子。

  B.倡优,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蓄,流俗之所轻也。”《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属于这类人。

  C.放郑,《论语•卫灵公》:“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后以“放郑”谓弃绝淫靡之音。

  D.典籍,指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是历史上重要的文献名录之总称,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代表性典籍。《资治通鉴》是史学典籍,《水经注》是地学典籍。

  76.A清朝好几代不是

  7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B.“岁余,徙为卫尉”,“徙”,此处意为贬谪。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徙”即为此意。

  C. “幸大王自改”,“幸”,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中的“幸”含义相同。

  D.“元朔二年”,“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以纪念前129年卫青打击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同时“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77答案:B 徙:此处意为调职。

  7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僭位”是指越分窃据上位。文中“及坚僭位”意思是说苻坚登上皇位并不是合法的。

  B.《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下车”。“猛下车,明法峻刑”中“下车”指王猛刚到任。

  C.“便宜从事”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坚遣猛于六州之内听以便宜从事”一句可见苻坚对王猛的信任。

  D.“言台除正”一句中的“台”指“尚书台”,有官吏任免的权利。“授讫,言台除正”是说王猛对官吏有罢免权力,某官任职后,王猛只要上报尚书台就可以除去官吏的正式任命。

  78 D“授讫,言台除正”是说王猛对官吏有任命权力,王猛先授予某人官职,然后只要上报尚书台就可以对官吏的正式任命。

  7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工”,清代六部之一,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B.“黜陟”,“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官员的晋升。“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漕”,指漕运,漕运是我国古代利用水道(河道、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D.“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来调养自己的身体。

  79.D (解析: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D.“乞归养”理解不正确,由其具体语境可知,正确的解释应为“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所以选D。)

  8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

  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80.C(“左迁”为贬官。)

  8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81.(3分)A(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8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82、C(礼部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

  8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L}I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83.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8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84.(3分)C 【解析】奉钱有两个意思,其一是资助之钱。其二是薪俸。在本文中应该是薪俸之意。

  8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85.C【解析】D项应为“五人为伍”。

  8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诸生”是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B.“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C.“致政”,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意同“致仕”或“致事”。古代官员一般在70岁时退休,有疾患则可提前退休。

  D.“壬子”是干支纪日法。古人用干支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

  86. B(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依次称为状元

  8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屯田”指政府组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的农业生产形式,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

  B.“贞观元年”一词中“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元年”指第一年。古代帝王一人一个年号,故可用年号称呼皇帝,如康熙皇帝等。

  C.“出”字含意丰富,在文章中指京官离开京城去地方上任职。同时它还有“超出”的意思,如韩愈《师说》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中的“出”。

  D.“末作”指工商业,与本业农业相对,文中窦轨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贾谊《论积贮疏》中的“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已表达出重农抑商思想。

  87.【答案B】古代帝王并不是一人一个年号,有些皇帝有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年号,比如唐高宗。

  88.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阉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88.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8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89.D《论语》不是六经

  90.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

  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90 B 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9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

  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C.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

  D.“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其它意为“死”的词还有:崩、薨等。

  91.C(“除”指任命、授予官职。)

  9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93.C【解析】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94.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光绪是光绪皇帝的年号。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B.觞为古代酒器。

  C.提督为武职官名,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

  D.公为敬辞,尊称男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王、男”五等爵位。

  94.D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9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B.擢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C.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D.“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95.D 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9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官受氏就是根据担任官职授予姓氏,如:司马、司徒、司空、上官、太史等。

  B.校射意思是校场比试射箭。

  C.袖诗求见,意思是袖藏诗文请求拜见。袖子里有倒兜就想今天西服的内兜一样 装进去会自然垂到袖口的 除非你自己掏 ,否则它自己不会掉出来。

  D.廉访使:宋、元时期的职官名。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

  96.B (应是比试射技和武艺)

  9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朝出现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摄,古有“代理”之意,“摄政”指代国君处理国政。

  C.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上元”“广德”都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D.古代十日为旬,文中几十旬应为几百天。

  97、C “上元”“广德”都属于年号纪年法。

  9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京兆: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亦即诏书。

  C.御史中丞:官名,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唐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仍以中丞代行其职。

  D.仪同三司: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三司即三公。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

  98.B(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9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建兴…‘成帝”“咸康”在文中都是帝王年号。“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99 B(“成帝”是帝号,而不是帝王年号。)

  100.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校尉,官名。校,军事编制单位。尉,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西汉,汉武帝为了加强对长安城的防护而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八校尉之秩皆为比二千石,属官有丞及司马。

  B.游徼,乡官之一。原为泛称,意为有秩禄的官吏中最低级人员。秦末始为官名。汉沿设。掌巡察缉捕之事。魏、晋、南北朝多沿设。

  C.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D.爵,在文中指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周以后各封建王朝都有封爵制度,爵称和爵位制度虽然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100.D 宋代,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50题及答案

  1、从汉赋、元杂剧、明清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发展繁荣看,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 ( B ) A.贵族化 B.平民化 C.神秘化 D.宗教化

  2、商业的发展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中国古代商业不断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也成就非凡。这些成就不包括( B )

  A.小说的出现与繁荣 B.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

  C.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D.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3、有人问程颐:“寡妇贫困无依,能否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饿死冻死,才以饥寒为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程颐的观点源于( A )

  A.“存天理,灭人欲” B.“天人感应”

  C.“吾心便是宇宙” 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同”

  4、当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是(A)

  A、汉字 B、英文 C、俄文 D、拉丁文

  5、考古学上所说的“金文”是指 (C)

  A、雕刻在金属上的文字 B、金朝人使用的文字

  C、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D、用金子铸造的甲骨文

  6、根据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六书”理论,“武”“其”分别属于(A)

  A、会意、假借 B、象形、指事

  C、会意、形声 D、转注、假借

  7、将“盛唐气象、个人品格和高超艺术手段达到完美统一”的大书法家是(B)

  A、欧阳询 B、颜真卿 C、柳宗元 D、张旭

  8、篆刻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出现在(C)

  A、秦 B、汉 C、明 D、清

  9、今天人们追溯绘画艺术的源头可以上溯到 (C)

  A、原始人群 B、旧石器时代 C、新石器时代 D、金石并用时代

  10、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是 (A)

  A、吴道子 B、阁立本 C、韩滉 D、王维

  11、唐代擅长画牛马的著名画家,除韩滉外还有(D)

  A、王维 B、张萱 C、周昉 D、曹霸

  12、《清明上河图》反映了(B)

  A、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 B、东京城市的繁华

  C、清明时节的民间风俗 D、运河汴河的漕运繁忙

  13、最初的诗歌诞生在(A)

  A、劳动号子中 B、宗庙祭祀歌词

  C、宫廷乐曲歌词 D、恋爱情歌

  14、下列关于《诗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绝大部分是西周到战国的诗歌

  C、有的揭露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

  D、有的反映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

  15、与唐代诗歌繁荣有直接关系的是(D)

  A、唐朝强盛 B、造纸术发明

  C、社会安定 D、科举制的实行

  16、关心民间疾苦,自言“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唐代在诗人是(B)

  A、杜甫 B、白居易 C、李白 D、王昌龄

  17、柳永和李清照都是婉约派词人,但其作品内容却大相径庭,原因是(D)

  A、阶级立场不同 B、政治倾向不同

  C、才学气质不同 D、所处社会环境不同

  18、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唐代文人发起“古文运动”的主要目的是(A)

  A、向传统儒家文化寻找改革的良方 B、发扬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

  C、倡导通畅平实的文风 D、抨击现实社会的黑暗

  19、下列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 (B)

  A、柳宗元 B、欧阳询 C、曾巩 D、王安石

  20、“古文运动”所取得的成就不包括(D)

  A、造就了一批散文大家

  B、一扫空洞华丽的文风

  C、增强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D、诗词创作出现了繁荣景象

  21、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是在 (C)

  A、《水浒传》 B、《红楼梦》

  C、“三言”“二拍” D、《儒林外史》

  22、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的是(C)

  A、《水浒传》B、《西游记》 C、《红楼梦》 D、《三国演义》

  23、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出现在距今(A)

  A、7000年 B、6000年C、5000年 D、3000年

  24、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作为官方通用文字的是 (C)

  A、金文 B、大篆 C、小篆 D、隶书

  25、汉字真正发展成为一门艺术是在 (B)

  A、秦汉 B、魏晋南北朝 C、唐代 D、宋代

  26、在把篆刻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篆刻家是 (A)

  A、文彭 B、邓石如 C、赵之谦 D、吴昌硕

  27、帛画最早出现在(B)

  A、春秋 B、战国 C、秦代 D、汉代

  28、中国画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画家是 (A)

  A、顾恺之 B、吴道子C、阎立本 D、韩滉

  29、被誉为“吴带当风”的大画家是(A)

  A、吴道子 B、阎立本 C、韩滉 D、王维

  30、“青体系长云暗雪山,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唐诗属于哪个流派 (A)

  A、边塞诗 B、田园诗 C、浪漫主义 D、现实主义

  31、柳永之所以能写出《贺新春》这样的词作,其首要的客观条件是(A)

  A、宋代城市生活的繁荣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科举制度的完备 D、重文轻武的社会风尚

  32、“铺陈辞藻、文采华丽”是指哪种文体的特点(B)

  A、楚辞 B、汉赋 C、宋词 D、元曲

  33、下列不属于“古文运动”的主张的是(D)

  A、文以载道 B、复古明道 C、文道合一 D、尊孔复合

  34、《谏迎佛骨表》的作者是 (A)

  A、韩愈 B、柳宗元 C、曾巩 D、王安石

  35、“话本”的出现主要是适应了哪一阶层的需求 (B)

  A、农民 B、市民 C、妇女 D、贵族

  36、话本和小说的出现,最主要的社会条件是(A) A、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B、文学创作技巧的成熟

  C、封建统治的黑暗 D、科举制度的完备

  37、下列文学形式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

  A、赋——诗——词——话本——小说 B、诗——赋——词——话本——小说 C、赋——词——诗——话本——小说 D、词——诗——赋——话本——小说

  38、原始时代,人们举行“傩”的主要目的是(A)

  A、祈求神灵保佑B、祭祀先祖C、出征仪式 D、庆祝丰收

  39、下列有关“瓦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宋代的大城市中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 B、瓦舍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C、《东京梦华录》中有相关的记载 D、瓦舍里有傀儡戏、皮影戏、杂剧、说法等表演

  40、下列人物不属于“元曲四大家”的是(B) A、关汉卿 B、王实甫 C、马致远 D、郑光祖

  41、最早进京的徽班是(D) A、四喜 B、和春 C、春台 D、三庆

  42、对秦《泰山刻石》的书法特征的表述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D)

  A.圆润纤细,布局均匀 B.骨气丰匀,方圆绝妙 C.画如铁石,讲求对称 D.追求个性,狂放不羁

  43、我国戏剧发展的历程中,我国戏剧发展的起源和成熟的标志分别是(A)

  ①傩戏中使用的面具 ②元杂剧壁画 ③京剧《玉堂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4、法国著名的史学家.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由此,反映两宋时期社会风俗的作品的是( C )

  A.展之虔的《游春图》 B.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D.王冕的《墨梅》

  45、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有一组关于魏征的镜头,其中哪一项符合史实? (C)

  A.他身着朴素的棉质长衫 B.正聚精会神阅读《天工开物》

  C.案几上摆设着一件精美的白瓷茶碗 D.墙上挂着一幅意境恬淡的文人山水画

  46、2008年我国将在北京主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盛事。本次运动会会徽的设计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届奥运会选择“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作为会徽体现了“主办国特色”,请指出该会徽中的字属于哪种字体(A)

  A.篆书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47、梅兰芳是江苏近代文化名人,著名的戏曲艺术表演大师,他所代表的剧种(D) A.由元代散曲演变而来 B.由杂剧和汉剧融台而成 C.兴盛于康乾时期 D.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国粹

  48、下列关于中国书艺发展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

  A、中国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秦小篆

  B、在唐代初期已经能欣赏到王羲之的《兰亭序》

  C、借物抒情,追求意境神韵的画是文人山水画

  D、北宋书法大家书法风格都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

  49、一位外国友人在清乾隆年间进入中国,当时他不可能欣赏到:(D)

  A、小说《封神演义》 B、版画《感天动地窦娥冤》

  C、一幅《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插图 D、京剧《空城计》

  50、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特征,就艺术思想来说主要是(D) A.由繁到简 B.由简到繁 C.文人画到风俗画 D.由浪漫幻想到以形写神


看了2017古代文化常识100题还看:

1.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2.2017年传统文化知识测试试题

3.高考古代文化常识50题及答案

4.2017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5.2017年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试题

2043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