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美德的随笔写作:别让美德成为一种交易
学习啦:我们常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现在不少人把美德表明一个价格,这是不良的风气。下面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别让美德成为一种交易》!
别让美德成为一种交易
屈子曾言“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可见,中华美德从心出发,以善固本,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当下社会中,一些平庸之辈,不但没有弘扬传统美德,还用嗤之以鼻的金钱衡量它的“价值”,着实可悲。
巴金的《随想录》中以旭日和流水隐喻出“德”的重要性,拾金不昧是“德”的高尚,“昧”在词海中解释为隐藏,隐瞒。而我则认为这个“昧”字份量深重,在当下,“拾金不昧”的事迹屡见不鲜,呼之应来的是社会的关注和媒体的过度曝光。这使我们沉思,不知何时,“昧”这个字眼衍生出了动心,随众,甚至是伪造。
材料中的小李偶来得财,照理来说应该不须多言地归还给失主。可此时他心生偏机,令人无法理解的大胆想法产生了,刻意制造出一件“好人好事”,使美德偏离了轨道,招致的则是社会的抨击和置问,一笔千元的遗金,一笔百元的酬金,一面工费不多的锦旗,人性的拙劣就戴在虚伪的面具下,进行功名利禄的交易,令人寒心 。
但有不少人认为这现金归还了,那酬金的索取也是情理之中。这是否与中国传统美德的观念背道而驰呢。相传有一位秀才名叫何岳。在一个夜晚走路捡到二百两白银,第二天他携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正好撞到正在寻找丢失银子的失主。失主取出一部分要作为答谢,他回答道“合利次数金乎?”短短几句,道出古代儒士高尚风范;短短几句,简明扼要地道出了中华传统美德应有的本质。不是我物,何由而占;不是我物,何念所贪。拾到的金钱是一笔财富,但更是一个对人心直面的考验,没有了那份从心之德,金钱显得空洞,人性开始扭曲,媒体的报道舆论似乎是在风雨中而立不住脚。美德不能用来做交易,更不能借此成为世俗争锋相报道的“贡品”。为了那一点小名利而失去大涵养,这不仅使“拾金不昧”变质,更使美德成为“霉”德。
“如果你渴求一滴水,我愿倾其一片海,如果你要摘一片红叶,我给你整个枫林和云彩”。
我们的社会中依然还充满着正能量,那些真人真事总使我们内心填塞着感动。退休的外交官夫妇辞别安逸的生活,将爱的种子传播并扎根在乡下;白继红身为乡医,多年来一心服务于乡下,她说:当医生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他们不是为了金钱,不为功名。以小德化大恩,平凡而不平庸,他们才是最美中国人,他们才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守灵人!
反观到这个材料,还是令人深思,不仅要提出疑问,为什么小李会产生这种想法?为什么想到请媒体报料?如此高调的聚光灯下他的目的何在?我认为这是一场以美德为幌子的“交易”。所以要反思的是,我们是否过于抬高这种美德。通常市民做出一些理所应当的壮举后,接踵而来的则是各种奖金、新闻、商演、公益片、网红……,他们成为市民心中的英雄、社会模范、好榜样。但细看其中的一些事迹,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道德规范,多则是媒体炒作、夸大、吸引读者眼球、赚取更多关注和稿费,这种交易真的合理吗?而这或许是小李想出这个办法的动机和目的,所以在美德的背后我们不需要加料,只需要守护那颗以德化人的初心。
“背信则名不达”,小李由于偏离了助人为乐的本意,使之变成了出名的契机,遭人所唾弃,而我们从这个材料所能吸取到的一点则是:美德无处不在,美德志存高远,我们要真心实意地把它们传播到每片贫瘠之地,而不是通过借美德之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作者:黄裕翔
公众号:我们的爸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