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学习心得>

2020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学习心得5篇

庄宇分享

陶德麟同志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陶德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杰出代表,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最前沿、最有影响的前辈学人之一。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学习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心得,供大家参考。

学习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心得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陶德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5月24日17时08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陶德麟,1931年10月31日生于上海,祖籍湖北黄冈。195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留校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曾任武汉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建立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任博士生导师。1992年至1997年任武汉大学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并担任多项学术兼职,是国家重点学科学术负责人。陶德麟先生的学术成就、理论贡献和人格魅力受到学界内外的高度赞誉,被称为我国哲学界“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的领路人之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杰出代表”和“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最前沿的、最有影响的前辈学人之一”,被称为“德高学范”的“学界泰斗”和“哲学宗师”。他于1984年由国家人事部授予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由池田大作授予日本创价大学最高荣誉奖,1996年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入选湖北省“新中国成立60年功勋人物100人”和“改革开放三十年影响湖北三十人”,2010年入选湖北省首批“荆楚社科名家”。

1978年,陶德麟参加真理标准大讨论,先后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关于真理标准的几个问题》《逻辑证明与真理标准》《不能用专政的办法解决精神世界的问题》等文章,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受人民出版社委托,主持修订增补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书稿,定名《唯物辩证法大纲》出版。1980年,主持编写《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总论及辩证唯物主义部分副主编,参与撰稿与编辑。著有《中国当代哲学问题探索》《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陶德麟文集》等。

陶德麟先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我国哲学教育事业以及武汉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他曾担任系、校主要领导职务长达14年之久。“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武汉大学校训,就是他担任校长时拟定。在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他与党政领导班子精诚团结、通力合作,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团结全校师生员工克服各种困难,在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和后勤管理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使武汉大学各方面的工作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武汉大学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把武汉大学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陶德麟先生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创建者,主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建设长达40余年。在他的主持下,该学科于1984年初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于1987、2001、2007年连续三届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在他的指导和带领下,武汉大学哲学学科的整体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学科专业结构不断完善,学术实力不断提升,并先后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哲学)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过程中,陶德麟先生表现出非凡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师德。他厚德载物,淡泊名利,荣辱不惊,高风亮节。他胸襟广博,雍容大度,乐观豁达,仁厚善良。他温良谦和,虚怀若谷,平易近人。所有这些,都展现了一位模范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和优秀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学习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心得2

郁郁草木,寄我哀思;绵绵梅雨,湿我心兮。6月24日,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陶德麟逝世一个月之际,学校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陶德麟先生追思座谈会,深情缅怀和回顾他的学术成就和理论贡献,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格,传承他的崇高精神和伟大理想。

韩进致辞指出,陶德麟先生把毕生智慧和心血奉献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学术泰斗;他敢于坚持真理,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中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始终勇立时代潮头,自觉担负起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使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笃志躬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和德高望重的学界楷模。我们召开追思座谈会,就是要学习陶德麟先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真懂真信、不惧风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者的无畏与执着;学习陶德麟先生的治学精神,学习他坚持真理、严谨求实、勤勉奋进、勇于创新的学术风范;学习陶德麟先生的担当情怀,勇立时代潮头,笃行教育报国,牢固树立家国情怀和责任使命;学习陶德麟先生的师者风采,学习他因材施教、敬业爱生、甘为人梯、宽厚谦和的崇高品格。我们要以陶德麟先生为榜样,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陶德麟先生的优秀品格和崇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至诚爱国奉献,努力建功立业,为把武汉大学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座谈会上,陶德麟先生的生前好友、学界同仁和学生代表发言。他们一致认为,陶德麟先生的学术成就、治学方法、优良学风、思想境界、理论情怀、探索精神、人格魅力和高尚师德等,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学科建设,乃至振兴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宝贵思想资源——

陈先达教授以书面形式表达哀思,沈壮海代为朗读发言稿。他回顾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以来,二人半个多世纪的友谊。2010年陶德麟八十华诞,陈先达贺之以诗:不是鹅湖似鹅湖,湖畔盛会识君初。珞珈才子惊四座,江南俊秀冠群儒。宝刀至今能削铁,笔下雷鸣道不孤。人生百岁不为老,八十犹是半征途。惊闻陶先生去世噩耗,他黯然神伤,“年老失友,别有伤情,非年轻人能体会。德麟看到瘟神被驱,樱花盛开,夜市如昼,大武汉靓丽如新,更上层楼,可慰在天之灵。”

陈晏清特别指出,陶先生受到学界普遍的爱戴和尊敬,固然是因为他的学问和功绩,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人品。他非常热情、非常谦和,对学界同行不论老少,不论地位高低,他都非常尊重,是一位有温度的哲学家。40多年来,陶德麟不仅与陈晏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对陈晏清的众多学生,对南开大学的哲学学科,都给予了许多宝贵的帮助和支持。

李景源指出,以学术立命,为真理呐喊,是陶先生一生的追求。陶先生早年作为李达同志的学术助手,为实现李达的学术志向和学术生命,承担了光荣而艰巨的写作任务。先生为武大哲学系的壮大和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这种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志业永不停歇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后辈学人砥砺前行。

孙正聿指出,自己从陶先生那里主要学到了四点:一是家国情怀。陶先生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哲学不只是他的“专业”,更是他的“事业”。二是科学精神。陶先生研究真的问题,讲出真的道理,坚守是非分明的原则立场,永葆以真理服人的科学精神,这是先生一以贯之的为人为学之道。三是深厚学养。陶先生内在的风骨与外显的风度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言谈举止中。四是大家风范。陶先生激励后学胸襟博大成为学界美谈。

张异宾指出,陶先生不仅始终致力于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而且倾注了极大的热忱和心血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了杰出贡献。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所取得的发展成就,离不开陶先生的热情关注与倾力扶持,南京大学哲学系永远不会忘记陶先生,“先生的思想血液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血管中”。

丰子义认为,陶先生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真信、真懂、真用”三者的结合在他的学术研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陶先生一生都在致力于让马克思主义说“说中国话”,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明白流畅的语言讲清深刻的道理,这种文风和学风值得我们大力继承弘扬。

吴晓明重点谈到陶先生在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面的主要贡献。21世纪初,陶老师发表了两篇影响非常大的学术论文,一篇是2003年在《学术月刊》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另一篇是200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这两篇论文奠定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学理研究、学术探讨,特别是在哲学上进行阐述的基础。陶老师在这两篇论文中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含义、可能性、标准和经验总结,让自己从中感受得非常重要的启发。

韩庆祥指出,陶德麟先生的逝世,是我国哲学理论界的重大损失,也使中央党校痛失一位良师益友。陶先生坚持人品至上,其人品达到了至上的境界;带学生注重精神和学术传承,培养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做学问有巨大贡献,注重家国情怀,具有问题意识,倾注中国化研究,用学术讲政治,平实表达思想,以陶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开创了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团结奋进、关爱后生的学术传统。

教师代表胡德坤深情追忆了自己心目中的偶像陶德麟校长。他通过回顾与陶先生志趣相投的工作交往,指出,陶校长学术功底深厚,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成就斐然,是大学问家;陶校长为人正派,待人厚道,精心育人,扶掖后学,是忠厚师长;陶校长胸襟坦荡,公平治校,善于协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出色的校长。让我们永远铭记陶校长的厚望,以陶校长为榜样,雄心常在,壮心不已,勇攀学术高峰,为武汉大学的兴旺发达、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新贡献。

“我永远失去了朝夕仰赖求解、言明意涵的亲密战友。”陶先生生前好友、我校哲学学院教授朱传棨悲痛地指出,陶德麟同志毕生从事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研究,将它既作为人类谋幸福的科学真理去追求,又作为党的重大事业去研究,他对马克思主义做到了坚定信念、勤奋研读和创造性地应用,这种高尚的学品是同行们敬仰和学习的楷模,这种从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立场信仰、研究和应用的学品,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

“自1984年至今这36年期间,师母和陶老师对我如母如父般地关爱,恩情似海,永志难忘。”学生代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冯平悲痛抑制,哽咽着指出,导师对每个学生的为人、为学、为师产生了重大影响:树立了一个儒雅、谦逊、善待他人的谦谦君子的人生榜样,一个以天下为己任、以研究真正的学问为要、以最平实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学者榜样,一个关爱学生、成就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榜样。

陶德麟先生的夫人吴佩钧教授感谢大家的深情厚谊,回顾了伉俪二人64年的夫妻情深。她和陶先生是同班同学,1949年9月进入武大经济系,1956年正月初一,在李达校长的主持和见证下,他们在武大行政楼二楼小会议室举行了结婚仪式。“我很感谢李达校长,他把德麟引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路,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他,不管天晴或下雨,不管风吹雨打,都要意志坚强,永远忠于党,忠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几十年来,德麟没有辜负前辈的期望,他做到了,他尽力了。”

“……瓜瓞绵绵兮,生生不息。告我陶公,安心远游于西域。哀生民之多艰兮,遇庚子而遭此旷古新冠之病毒,阻亲朋同道、后生小子,以大仪送公之远行。礼随时变兮,情谊同真,今以追思之现代礼仪兮,遥祭公于杏坛。”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认为,这一场追思座谈会意义重大,因为,对于陶先生生前所做出的巨大理论贡献,以及他作为校长对我校的全面贡献,作为人师对于哲学学院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团队、人才队伍的培养等诸方面的贡献,需要有一个恰当方式加以初步的回顾与总结,进而为下一步学校的发展与哲学学院的发展提供新的智慧与启迪。他简要回顾了陶先生对于学院和后学的馈赠与影响,并作祭文一篇缅怀先生。

窦贤康为大家讲述了自己拜访陶先生的经历。陶先生的宽容、睿智和对后辈校长的关心支持让他十分感动,陶先生希望一代又一代的武大校长一棒又一棒地接力下去,把武汉大学办得更好,这份支持和期望里蕴含着他对武汉大学的深厚感情。他指出,陶德麟先生的哲学研究,始终与党和国家面临的时代课题相结合、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大问题相联系,从哲学上回答当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我们树立了治学的典范。陶德麟先生的一生,是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无限忠诚的一生,是为我国哲学教育事业发展呕心沥血并作出重大贡献的一生。我们要从陶德麟先生几十年为学、为人、为师、为事的宝贵经历和精神财富中得到深刻启示,立足中国大地做研究,崇德尚学,追求卓越,承担起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承担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继续在教学和科研上用心耕耘,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习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心得3

陶德麟一生桃李满天下。会上,他的几位学生忆及恩师的点点滴滴,在发言中数度哽咽、泪流不止。

作为陶德麟先生的首届博士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冯平教授从为人、为学和为师三个角度深情回顾了追随陶先生学习、研究和从教36年来的点点滴滴,强调陶先生不仅是一位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儒雅、谦逊、善待他人的谦谦君子,也是一位始终坚持研究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学术问题,持续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并以最平实的语言表达自己学术思想的大学者,同时还是一位特别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的学术自信,尽己之力去帮助学生、成就学生的好老师。她始终牢记老师的谆谆教诲“你要研究一个真的问题”,要打破学科界限,“研究时没有觉得是哪个专业的,就是在研究一个问题”。

任教于上海大学哲学系的王天恩教授也是陶德麟先生的博士生,他回忆了跟随陶先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认为陶先生作为一名老师给自己学生的为人为学影响极为深刻,“从陶老师身上,我们感受到师生关系不仅是知识传承,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传承”。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立新教授是陶德麟先生的博士后,并曾长期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工作,和陶先生交往密切,对陶先生晚年的思考与情怀有很深的了解。他认为陶先生始终高度关注“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问题意识极为敏锐,既富有家国情怀,又有坚定的理论自信,其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受到了中央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邹诗鹏教授在武汉读书和工作期间也深受陶先生的影响,他认为以陶德麟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开创了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团结奋进、关爱后生的学界传统,共同奠定了今天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思想格局与队伍基础。

学习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心得4

冬去春来,花谢花开,转眼踏上讲台已经十八个年头。永远难忘的十八年,品味了酸甜苦辣,感受了喜怒哀乐。我庆幸,我依然伫立在这里,伫立在命运赐给我的这虽然平凡却永远充盈着燃烧激情的教师岗位。我无悔,我一直用心经营着这份育人的事业,坚持以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爱心去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有一种信念叫执着

忘不了为了第一次登上讲台,我把教案写了又写,改了又改,我自己对着自己讲了停,停了讲,带着一颗激动不安的心度过了那些个日日夜夜。我知道,要当好一名人民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他要像严父,更要有慈母般的温柔和钓鱼式的耐性,要懂得把自己的知识"得之心而寓之于言表",更要像一个雕塑师一样,时刻注意体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个闪光点,然后用自己的感悟,胆大心细地去雕刻每一个"灵魂"……

在教学生涯里,我不断地努力奋斗。为了上好一节课,我常常苦思冥想,认真阅读各种相关的参考资料,精心备好每一节课,不满意就不收工。教同轨班级,因为两个班的学情不一,常常准备两份不同的教案;循环教学,从不因循守旧,总是把教案改了又改,力求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远比传授知识重要,教授一门课,必须让百分八十以上的学生喜欢你的学科。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追求让生命充实。从教以来,我一直钟情于我的英语课堂,并努力形成自己独立的教学风格。

有一种力量叫榜样

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榜样!榜样!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儿童任何东西。”罗曼·罗兰也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位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年龄尚小的小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无形大。在与学生相处的每一天里,我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率先垂范。古人有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拿早上学生迟到校这件事来说,我每天提前10分钟到班级,站在班级门口迎接学生的到来,并且向每一位学生问好。迟到的学生如果看到这一幕便会不好意思。时间一久,慢慢就使得那些乐于踩点或者迟到的学生改变了这一不好的习惯。再如,当学生遇到了生活上的困难,我都乐于施予援助之手,待问题解决之时,学生们心理会非常感动。这样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以心换心,使得学生们也不再怠慢班级事物,使得集体责任感极强。

没有什么比师德的阳光更有无穷的魅力了,没有什么比师德的榜样更有无比强大的力量了。我们必须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自己的的“言”为学生之师,“行”为学生之范,做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有一种真情叫关爱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的挚爱之情。”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一颗无私的爱心,即要真正做到爱生如子,一视同仁。我经常这样想,也是这样去做的。

我热爱每一个学生,多年来始终善待一切学生,把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作为自己的天职。对于一些特殊的后进生,我总是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从不轻言放弃。在我碰到的学生中,有因学习成绩滑坡而自暴自弃的,有因从小沾染不良习气、自由散漫而被视为“刺儿头”的,有因父母离异而性格孤僻的,然而对于这些学生,我却始终坚持因材施教,抓住症结,用爱心融化坚冰。对学生,我严爱相济,学习上严格要求,生活起居上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生病时,我比家长还着急。学生思想情绪上出现疙瘩时,我总能及时发现、对症下药。

我深爱着我的学生,深爱着这份平凡而又极有价值的工作。在这个岗位上,我体验着快乐,感受着幸福,而这快乐,这幸福是源于我的学生的。

有一种追求叫创新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强烈呼唤。教师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进行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做一个创新型的老师应成为每个教师的追求。

创新源于学习。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理论,更应该从实践中去做。从教以来,我珍惜每次县内外听课学习的机会并积极向他人取经。我想,一堂课总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虚心地向别的教师学习,并乐于向各科教师学习。听课时,我认真地记录,细心地揣摩;教学中,我积极践行新思路,大胆改造新模式。当然这种实践不是照搬,而是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探寻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新方法,不断给自己的教育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勤于实践,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驱动自己不断进步。

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平凡而普通的工作,也是一种分量。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甘于平淡,认真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坚守平凡,亦能超越平凡。

我愿践行“四有”,默默坚守三尺讲台。

学习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心得5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武汉迅速蔓延至全国,这次的春节没有了往常的温暖与热闹,一天天增长的确诊病例数让人看着揪心,全国人民无不期盼疫情的早日结束。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党员干部也奋斗在一线工作之中,火神山、雷神山和各个放舱医院快速建起,全国各地伸出援手,从一批一批调往武汉的医护人员,到一车一车运往武汉的物资,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在这场抗疫斗争中,我们看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日夜奋战,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场面,很多平凡而伟大的白衣天使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令人心痛;也看到了许许多多志愿者真诚奉献、不辞辛劳,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看到了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我们看到了每个人抗击疫情的决心,我们相信只是恰逢寒冬,疫情会过去,春天会如约到来。隔离期间,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关注疫情,看得越多,心情反而越焦躁。对比那些勇于接受现实,积极做好自己的人来说,这样毫无意义。既然疫情已经发生,过度的忧虑,只会把情况变得更糟。不如,坦然接受现实,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方能不负大好时光。

2020年春,开学季。

这个春天它来了!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温暖的季节。自我国疫情得到控制,再到现在的基本完全稳定以来,全国各地的师生们陆续走进了校园,开始了期待已久的校园生活。经历了漫长的假期和网课教学,现在重新回到正儿八经的讲台上,我清楚的认识到,上好一堂课,上好一天课,是多么的重要。祖国未来的花朵,正含苞待放,等待着我们哺育成长。而要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着实不易!“四有”是一个标杆,而好老师各有各的好,在我的认知里,能让学生成长成才的老师就是好老师!

如果,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是教师奋斗的最高纲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是为人师表的“四项基本原则”,那么,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四有”的指引下实现最高纲领的路径,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在实践中做一名好老师。

老师的理想、观念和情怀,通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向外传播,影响深远。所以,为师的我们应该经常自省。都说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但教书仅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不管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还是专业课老师,我们在传授知识本身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是教给学生一种学者的志向、学术的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好老师的课堂不是表现自己,而是让学生从中获益并成长。

如果,“四有”是国家立场的好老师,“育人”是教育立场的好老师,那么,对于我们“传、授、解”的对象学生来说,他们立场的好老师又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懂得鼓励和引导学生!好老师还应该学会包容和尊重学生!老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引导学生,即懂得鼓励、启发、尊重与关怀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校的温暖,都能活出自信、活出精彩,能为自己的生活、前程设计最合适的道路。

在学生的眼里,好老师是朋友、是亲人;在学生眼里,好老师有学识、有品位;在学生眼里,好老师有爱心,有热情;在学生眼里,好老师勤奋、公正;在学生的眼里,好老师更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但尊重是相互的。

学生是有自己思想和行动自由的独立个体,被平等对待是一大愿望,能得到老师的尊重对学生是极大的精神激励。尊重学生的实质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要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要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成为孩子们朋友!

幽默风趣的谈吐,朴素大方的着装,和蔼热情的态度,扎实渊博的知识,犹如春日的阳光照射到学生的心灵上,让学生感到温暖、舒畅、轻松。让我们尊重每一个鲜活而稚嫩的生命,为他们的快乐成长而努力工作,用爱心去浇灌学生智慧的花朵,用真情去感化学生幼小的心灵,用智慧去启迪学生智慧的人生,用人格去熏陶影响学生美好的未来,用理想去塑造这一个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生命。在教育这一肥沃土地上继续辛勤耕耘,做陪伴一个个鲜活生命成长的守护者,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长、全面发展,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理念,差异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学习成绩与创造力无明显的联系。创造力有早有晚,有先有后,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我们就不会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们眼中就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二、以身示范,情感育人

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这也是一种不理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而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责任心都很强,然而,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去面对学生之间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琐碎小事也会变得富有诗意,不仅要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还要有爱的艺术。

三、加强学习,先进理念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已经成为衡量教师师德的最低标准。当代师德不仅要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高超的教书育人之能,还必须具有高雅的情趣,健康的身心,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懂反思,讲合作,富有团队精神。在工作中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学习,使教师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教育价值观等,努力使对教师师德的外在要求,变为广大教师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

四、仁爱在心,德育为先

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爱护、尊重、宽容学生,做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用欣赏增强学生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自尊,让所有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成长为有用之才。

我们要把思想教育工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贯彻到所有课程中去,教师要处处体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风范,因为教师自身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才是最深刻的、最终身难忘的。教学方式方法上,还是要多学习,多探究,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活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无论在教学还是科研上,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来提高我们的上课技巧,使我们不断成长,最后成为各个学科中的精英和骨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539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