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小康的随笔:何为小康
学习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之一,小康是一种生活方式,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小康?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何为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件大事。可是,若问何为小康,恐怕很多人都不甚了然。今天就借刘老师的公众号,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说,这很简单嘛!不就一个经济指标吗?比如,年薪二十万已进入中产阶级的行列,理所当然可以算是小康了。可是,如果身在北上广就难说得很,因为,即使你不吃不穿,干上二十年、三十年才够买一套住房,那显然不算是小康。那么,既然工资收入不能成为核定小康的标准,那就以消费来定。但是,这越发让人不着边际,因为消费很难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俗话说,“萝卜芹菜,各有所爱”,有人喜欢下饭馆,有人喜欢品茶, 有人喜欢听戏,有人喜欢高档化妆品,还有人热衷于收藏,实在难有个统一的标准。当然,人人对房产都能产生兴趣,因此,可以用住房来标定小康。这样的话,也许有人就说了:人人奔小康,家家两套房一一谁家还没有一套房,如果有一套房就算小康, 那还用奔什么小康呢!可是,家家若有两套房这也很有问题,当未来我们的子孙后代靣对着没有上水的四套或者八套空房子而质问他们的祖宗为什么要这么多房子的时候,不知我们该何以解答?
难道小康真的没法子定义吗?也不是,个人以为,所谓小康就有别于大康——眼下还不知道有没有大康这个说法,简单点说,小康即小足而安康。小足就是人的吃穿住行等物质生活达到了适度。那么,何为适度?适度就是无过无不及。也就是说,不及这个度就不够小康;反之,若超出这个度就叫做过度。过度不仅不能叫小康,而且有害健康。就拿吃的来说,身体的营养需求正好达到满足就是适度,超出这个度就是过,过就有错。比如三高症就是过错,其它也能以此而论。而且,问题还在于“小康”也不仅仅指的是物质生活,它也应当包含精神生活。小康二字分明是在说:虽小而康一一知足而乐,乐而安康。"知足"出于心,所以,乐而安康就不是物质所能达到的目标了,它是心灵的追求,是精神生活的目标。人类的精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人的高级追求。我们完全可以在物质生活适度的条件下诗意地栖居,达到快乐安康。可是,一些“先富起来的人"虽然早已过了"不及",超过了小康,却还在追求着“过”——追求奢侈腐败的物质生活,从而放弃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说实在的,那是在追求不康,他是不会得到真乐和安康的。
也许人们要问,小康之后应当怎么样?按照古人的说法,小康(小康这个概念就是古人提出的)后就是大同。大同就意味着和谐。就拿钱来说吧,除了用于满足物质生活之外,可用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比方说,可以用钱来绿化山川、植树防沙、治理污染、改善环境, 美化地球家园,造福子孙后代,就是大同,就是和谐。
对于中国人来说,达到小康已经不是问题了,那只是个迟早的问题,而真正重要的是小康之后该如何的问题。然而,二十一世纪却是个充满疑问的世纪。如此辉煌的物质文明却让人类进入压力及亚健康、幸福度逐渐下降的时代,进入一个让人困惑不解的时代。究竟哪里出了毛病?恐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要的太多",即那个“不知足⺁”。就是这个不知足不知害了多少人,使多少人吃着“求不得之苦”。我们非常同情那些腐败分子,由曾经的人上人忽然变成了阶下囚,这无论在肉体上或在心灵上都是难以承受的。说来也怪,伤害他们的竟然只是这个“不知足",真是可悲可叹!我们真需要问一问这个"不知足"到底来自何方。
中国人几千年过着不足于温饱的日子,我们实在需要小康。如今,人人都要进入小康社会,过小康的日子,这真是中国人创造的一个可喜可贺的奇迹。但愿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正确地理解小康,千万别错解了小康。小康不等于一直富下去,小康有度,小康为足。而小康之后,最重要的就是选择一个最佳的生活方式。那么,什么是最佳生活方式呢?实际上,这是一个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及人人都必须关心的大问题。所以,望大家各抒己见,然后咱们共同探讨。
公众号:探索诗和远方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