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读后感>

《鸟语》读后感 :我如何读懂《鸟语》

咏良分享

  学习啦:《鸟语》是篇很有趣的散文。相信不少人都读过,那么如何读懂呢?下面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鸟语》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鸟语》读后感

  《鸟语》是篇很有趣的散文。趣在那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公冶长的故事,趣在我和布谷、喜鹊等各种鸟儿的对话中。

  那么这篇文章教什么呢?听过好几次关于这节课的教研课,不少老师都在教所看到的这个趣。比如:“‘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在说‘喜事到家,喜事到家’吗?”如果你也和喜鹊对话,喜鹊在和你说什么?有学生说“有一次,我考了双百分,放学的路上,喜鹊枝头叫,仿佛在说:‘恭喜你呀,恭喜你呀!’”在此基础上,老师又提高了一个层次,你能听懂鸽子的“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吗?有学生说:那分明是催促我“多读点书,多读点书”……

  课堂是挺热闹,学生也觉得很好玩。那这样教,老师到底是在教什么?教表达?似乎句式练习的意义并不大。无法说清这样一个片段中的语文教学内容。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内容完全被文本本身的内容所牵制,教师也忽视了散文的“神”。散文时用来传情的。不少人的耳中,鸟儿的声音就是噪声,更不要说布谷、喜鹊本就不动听的嗓音了。为什么作者耳中就成了“勤劳刻苦”“喜事到家”呢?不就是因为作者对它们的喜爱嘛。所谓爱屋及乌,因为喜欢,所以它们的叫声总带给作者美好的联想。课堂上的学生,对鸟儿有如此之深的情感吗?没有。没有那么深的情感,还硬要他学着作者的样子去说话,这不是教孩子去说空话套话吗?基本可以确定那个考了双百遇喜鹊的孩子是为了迎合老师,搜肠刮肚,模仿文中句式说了一个想象中的情景。长此以往,我们提倡的说真话、抒真情,怎么可能落到实处呢?

  其实很简单,散文就应该把它当作散文去教。

  1.教一教作者的谋篇。

  作者开篇引用了公冶长的故事,为什么?让学生了解故事本身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调动读者阅读欲望的作用。作者为什么又不把这个故事讲完?让学生知道,这个故事只不过是个引子的作用,文章重点要说的不是故事。主次要分明。

  作者选用了和布谷、喜鹊对话的两个事例,但在详略上有明显不同。最后的排比句式,很好地升华了作者对于鸟儿的情感。排比句朗读时的独特韵味,排比句“大同小异”,为什么要做到“小异”(认识、懂得、学到)都是值得带领学生探究玩味的。

  2.教一教作者的情感。

  没有情感,就没有散文。没有真情感,就没有好散文。所谓的文体意识,不仅老师要有,更要让学生逐步建立。因为面对不同体裁的文本,阅读姿态是不一样的。读散文,就要让学生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情”来。而越是高明的作家,这样的情感往往藏得很深,那样的文字也就值得一读再读。

  这篇文章,匆匆读完一遍,学生立刻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爱鸟”之情。除了开头、结尾部分的直抒胸臆,这种情感被很好地隐藏到了叙事中去。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去发现、还原作者的情感,并逐步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阅读能力。比如与布谷对话那两个自然段,就可以让学生围绕“你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布谷鸟的喜爱”去读,去画,去说。“亲切啼叫”“无拘无束”“呆愣愣”“充满深情”……这些词汇就能在讨论中在学生心里留下一道道印迹,去接近作者内心的“情”。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朗读表达、深化自己内心的感受。从而感受到这篇散文的妙处,感受到一点点阅读散文的方法。就是读读、说说,再读读而已。

  不少时候,找对了路径,方法看上去总是很简单。所谓大道至简,大象无形。没能找对路径的时候,往往喜欢在方式方法上做足了噱头,掩饰自己内心的虚无。

  作者:田小秋

  公众号: 时间的流里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4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