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科普知识>

《黄帝内经素论》第九篇:六节脏象论(二)

陈响分享

  SW09——《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09—Q0202‖≈→‖SW03—D0101→D0103‖(已迁至《生气通天论》)

  ‖SW09—Q0203‖≈→‖SW20—Q0503→Q0504‖(已迁至《三部九候论》)

  ‖SW09—D0501→Q1101‖→‖SW67—Q0207‖(已迁至《五运行大论》)

  ‖SW09—D1201→Q1205‖→‖SW21—Q0104‖(已迁至《经脉别论》)

  ‖SW09—Q1307→Q1309‖≈→‖LS48—D0705‖→‖SW75‖(已迁至《著至教论》)

  ‖SW09—Q1305(胃……入出者也)‖→‖SW09—Q1306‖迁移说明:

  1、“胃、大肠……入出者也”二十三字,原位Q1305“脾”、“者”之间,脏腑不分,义理不明,显见乱简,当迁出;

  2、《内经校释》在“脾者……通于土气”句后云:“此五十八字,《读素问钞》以为有错简,并将其改为‘脾者,仓廩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素问释义》从《读素问钞》。《五行大义》卷三第四引本文作:‘脾者,仓廩之本,名曰兴化,能化糟粕,转味而入,至阴之类。’”从诸错简之识,不从经文之改;

  3、《素问直解.六节脏象论》高士宗作“脾者,仓禀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并云:“旧本混入下段,今改正。”其下句经文作“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高士宗智慧,从之!

  4、二十三字迁出之后,脾脏之论顿时通畅、完整,且与前文四脏论述体例相同;“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句,亦因该迁入而完整、顺畅。最重要的是,迁出之五腑与脾脏属类不同,不宜与脾脏笼统而论,故此迁充分必要。

  D0101六、六之节:

  1、《内经校释》注:“古人以天干地支计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完毕,共六十日,称为一甲子,六个甲子,就是六个六十日,故称为六六之节。”

  2、据《周易.节卦》:“《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教度,议德行’”、《说文》:“节,竹约也。”可知:节,即节制;前六,指三阴三阳六气;后六,指六气之六步;每步为60天87.5刻,故一年为(6节)×(60天87.5刻/节)=365天25刻=365.25天,详见《六微旨大论》SW68—Q1601和SW68—D1901→Q1904。故“六、六之节”当从本经之义,即六气运行六步而形成一年,即365.25天。

  D0101九、九制会:

  1、《内经注评》注:“制,正也;会,会通也。九,指东、南、西、北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中央等九个方位。九九即任何地方均可以运用此九方来分析研究地道和人道,并和天之六六之节相配合,以此说明天地人相应。”

  2、《素问集注》张隐庵注:“人以九九制会者,人之九窍、九脏,以会合生五气,三之数也……按下文曰:地以九九制会,盖人有九窍、九脏,地有九州、九野,以合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故先言人以九九制会,而后言地以九九制会也”,张隐庵之注甚明。

  3、本句“人以九、九制会”与下文Q0201“地以九、九制会”有异,然此正《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也。

  4、《说文》:“制,裁也。”即制约。据《针解篇》SW54—Q0202“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九针论》LS78—Q0210“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可知:九、九制会,当为九窍、九野制约络之交会,且据此正可解释下文“人有三百六十五节。”

  D0101三百六十五节:

  1、《内经注评》注:“节,指腧穴。”

  2、据《九针十二原》LS01—Q0202“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可知:三百六十五节,即三百六十五穴。

  D0101以为天地。久矣:

  1、《内经校释》译:“与天地相应,这些说法已听到很久了。”

  2、《素问直解》高士宗断句作“以为天地久焉”,并解为“以为人身之天地久矣。”

  3、考虑到D0101“人以九、九制会”与Q0201“地以九、九制会”有异,是否也可译作“以为是天和地很久了”,以强调两个“九、九制会”之差异?姑且断作“以为天地。久矣”,存疑待考。

  Q0101昭:《说文》:“昭,日明也。”从后文帝问颇有深度看,当译作高明为是。

  Q0102天度:《素问直解》注:“天度,周天之百六十五度也。”

  Q0102气数:《素问直解》注:“气数,二十四气之常数也。”

  Q0102制日月之行:《说文》:“制,裁也。”裁决、度量。全句即度量太阳、月亮之运行。

  Q0102纪化、生之用:

  1、《内经校释》注:“纪,记,标志。”

  2、据《史记.本纪注》索隐曰:“纪者,记也。本其事而记之。”可知:纪,即记载。全句为记载变化、生长之功用。

  Q0104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

  1、《内经注评》注:“奇,余也。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360度)要365天,平均每天近似一度。古人认为地不动而日行,故曰日行一度。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要27.32天,平均每天运行(360÷27.32=13.18度),13度有余,故曰月行十三度而有奇。”

  2、《内经校释》注:“以恒星月(即以恒星背景测定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计,每月约为27.32日,即每昼夜月行周天的1/27.32,周天的1/365为一度,以此计之,则为13.3。”

  Q0104闰:

  1、《说文》:“闰,余分之月,五岁再闰。”

  2、《百度百科》云:“《周礼.大史》:‘闰月诏王居门终月。’”

  3、《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4、《百度百科》云:“从‘王在门中’。古代天子每年冬季以明年朔政分赐诸侯,诸侯于月初祭庙朔政,称为‘告朔’。据《说文》段注,举行告朔之礼时,王通常居于明堂,但逢闰月,则居于路寝门,所以‘从王在门中’。本义:余数。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阳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所余的时间约四年积累成一天,加在二月里。农历把一年定为354天或者355天,所余的时间约三年积累成一个月,加在一年里,这样的办法在历法上叫做闰。”

  Q0105立端于始:

  1、《素问直解》注:“上古树八尺之臬,度日影以正东西,是立端于始也。”

  2、《素问集注》注:“立端,竖端之木,以正天表也。上古树八尺之臬,度其日出之影以正东西。”

  3、据《说文》:“端,直也。”按:“立容直也。”端即垂直。始,古以冬至之日作为一年开始。立端于始,即竖立端木于冬至之日。

  Q0105表正于中:

  1、 表,圭(gui1)表,是自公元前七世纪开始,利用正午日影长度进行节令测量的古代天文器。正午时,冬至日的圭影最长,两个冬至日之间为365天。现存河南登封观影台奎表,直立之圭表为40尺,地上圭尺之测日影长度为128尺。

  2、 《素问直解》注:“参日中之影与极星,以正南北,是表正于中也。”

  3、《内经校释》注:“《左传.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时也,覆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覆端于始,序则不【衍/心】;举正于中,民则不惑;归余于终,时则不悖’。杜预注曰:‘步履之始,以为术之端首,期之日三百六十有六日,日月之行又有迟速,而必分为十二月,举中气以正月,有余日则归之于终,积而为闰,故言归于终。’《史记》历书有文与《左传》同,唯‘余作‘邪’。”

  D0301愿闻何谓气:

  1、 此“气”在《黄帝内经》中,本是一个很简明的概念,即十五天为一气。然黄帝此问,表明《黄帝内经》真实记载了黄帝从基础学习,由浅入深,及至化境之全程,此为黄帝学习之初期。

  2、 气,神秘于上古,所以伯言“上帝所秘,先师而传之。”

  Q0301上帝、先师:

  1、《素问悬解》卷十《六节脏象论》黄元御注:“上帝,天帝。先师,僦贷季。”

  2、《礼记.文王世子》:“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郑玄注:“《周礼》曰:‘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此之谓先师之类也。”

  3、上帝者,先帝也;先师者,岐伯之祖师也。

  Q0402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本句被《天元纪大论》SW66—D0101引作“五行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有“五行”和“五运”之异,由此可知:在此五运与五行同义。这也表明:《天元纪大论》乃王冰私补之说,苍白无力。《黄帝内经》素有《天元纪大论》,幸有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正补归经。

  Q0403年之所加:

  1、《内经注评》引马莳云:“即《六元正纪大论》加临之加,年之所加,即指各年主客之气加临之期。”

  2、据《说文》:“加,语相增加也。”可知:年之所加,即年岁之递增。

  Q0403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1、由本经文可知,古之圣贤认为:掌握五运、六气、气交变等巅峰级理论,是成为医生之必要条件!就是说,王冰据先师张公秘本补回之七篇大论,合情合理,充分必要,缺一不可。王冰所正补七篇大论为:《天元纪大论》、《五常政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至真要大论》。

  2、本句被《灵枢.官针》LS07—C0120完整引用为“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说明用针亦须深明此道。

  3、后文(《黄帝内经素论》已迁至《五运行大论》)所论之五运太过、不及,亦印证了七篇大论之相关存在。

  D1301脏象:

  1、《素问集注》注:“象者,像也,论脏腑之形像以应天地之阴阳也。”

  2、五脏之外在表象。脏者,五脏也;象者,现象也,外在表象也。

  Q1301神之变也:

  1、《内经注评》引《新校正》注:“详神之变,全元起本并《太素》作‘神之处,作‘处’为是,下云‘魄之处’、‘精之处’等可证。处,居处也。”

  2、《内经校释》注:“原作‘神之变’,作‘神之处’义长,故据改。”

  3、当从原作“神之变”, 圣意甚明。神者,心智也;神变,则心智变;心智变,则智慧生,神明乃出焉。

  4、《列子.汤问篇》:“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治之。既同愈。谓公扈、齐婴曰:‘汝【蘘】之所疾,自外而干府藏者,固药石之所已。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闻其验。’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则均于善矣。’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二人辞归,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勿识。齐婴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识。二室因相与诉,求辩于扁鹊,扁鹊辩其所由,讼乃已。”此例可证心换神明亦换,亦说明心虽可变,而神之本性不改。

  Q1301华:华者,花也。喻指脏腑之外在表象。

  Q1302阳中之少阴:

  1、《内经校释》引《新校正》云:“按‘太阴’《甲乙经》并《太素》作少阴,当作‘少阴’,肺在十二经虽为太阴,然在阳分之中,当为少阴也。’《灵枢.阴阳系日月》云:‘肺为阳中之少阴。’《五行大义》卷三第四引本文亦作‘少阴’。按:作少阴义长。”

  2、据《金匮真言论》SW04—Q0109“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阴阳系日月》LS41-Q0203“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可知:当从“阳中之少阴”,即腰上的少阴之脏。

  Q1303蛰:《说文》:“蛰,藏也。”

  Q1304罢极:

  1、《内经注评》注:“罢,同疲,松驰之宜。极,作‘紧张’解。肝主筋膜,人体肢体活动与肝有关,故曰:‘罢极之本’。”

  2、《内经校释》引《素问绍识》注:“或曰罢极当作四极,见《汤液醪醴论》,即言四支。肝,其充在筋,故云四极之本。”而审《汤液醪醴论》SW14—Q0801之“四极”,似与本文之意无关,录以奉考。

  3、《素问集注》:“动作劳甚谓之罢。肝筋,人之运动皆由乎精力,故为罢极之本。”从之。

  Q1304阴中之少阳:

  1、《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并《甲乙经》、《太素》作‘阴中之少阳’,当作‘阴中之少阳’。”

  2、《内经校释》按:“作‘阴中之少阳’义长。”

  3、原作“阳中之少阳”,据《灵枢经.阴阳系日月》“肝为阴中之少阳”、《金匮真言论》SW04—Q0109“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可知:“阳中之少阳”,当作“阴中之少阳”无疑。

  Q1305至阴之类:“至”非“极”意,宜取“达”意。“至阴”之意有:其一,长夏盛热至极,乃由阳转阴之始,故称至阴;其二,胃阳之消化物,经脾转化而入五脏之阴,此由阳而达阴,亦为至阴。

  Q1305通于土气:土气者,脾气也,与长夏对应。此以“土气”作“长夏”之代词,与前文春、夏、秋、冬四时相类,抑或是邹衍初创“长夏”前之过渡名称。

  Q1305四白:

  1、《素问直解》注:“四白,口四际之白肉也。”

  2、《素问集注》注:“四白,唇之四际白肉也。”

  Q1305器:

  1、《素问直解》注:“形脏四,胃、大肠、小肠、膀胱也,四者,皆藏有形之物,故名曰器。”

  2、据《说文》:“器,皿也。”段注:“器乃凡器统称”、《周书》:“物周为器。”可知:盛物之器皿,统称为器。

  Q1306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1、《内经校释》注:“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其说亦通。”并译:“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

  2、《素问悬解》注:“胆主决断,诸脏腑所取决,言十一脏者,连胆言也。”

  3、《素问集注》注:“五脏六腑共为十一脏,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故取决于胆也。所谓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此注,令坤茅塞顿开!

  4、《黄帝内经》全书,十二脏之数,已然明确,本文只言十一脏,而据《灵兰秘典论》SW08—Q0101→Q0113、《刺法论》SW72—D1001→Q1014可知:本文必有“膻中”之漏。

  5、据《奇病论》SW47—Q1001“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取阳陵泉,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灵兰秘典论》SW08—Q0103“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可知:十二脏之中,其谋虑在肝,决断在胆。所谓“胆量”,此之谓也。

  公众号:其人颂经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7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