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随笔写作>

身边故事随笔:“唢呐世家“的辛酸泪

春生分享

  常言道:人在则技在,技在则艺在。55岁的张金鱼出生在一个唢呐世家,爷爷当年吹唢呐用心卖力,远近闻名。爷爷把吹唢呐的“绝活”传承给了父亲,十里八乡的红白喜事渐渐有了张金鱼父子的“市场”。8岁那年跟父亲走村串街,父亲吹唢呐,他就用幼小的双手敲打棒棒鼓。遇上寒冬腊月天气,脸冻得生疼,脚冻得发麻,手冻得生硬。10岁那年被父亲第一次抽了两个耳光,原因是在给别人家“热闹”时敲鼓不卖力。为了维持家庭生活跟着父亲少上一天学,就能给家里多挣5毛钱。1994年春节初二的晚上,张金鱼为讨教父亲唢呐的“小开门”,尝够了人间眉高眼低的父亲,不想再传艺给下一代。然而,睡在坑上的张金鱼死缠硬磨,竟然被生气的父亲抓起挣钱的唢呐一下子打在张金鱼的身上。看见被打坏的唢呐,惊慌的张金鱼顾不上数九寒冬,光着身子一溜烟似地跑到院子的门房下,揉着疼痛的脊背,伤心的哭了起来。心疼儿子的母亲,拿着棉衣裤子给穿上。为此事,母亲与父亲还吵闹了一场。其实,父亲心里酸楚有苦衷,不想让张金鱼与自己一样出力卖艺被人瞧不起。

  张金鱼的犟脾气是村里有名的“一根筋”。越是父亲被人瞧不起,他却要争这口气,想着办法偷偷的学,就是对唢呐感兴趣。12岁那年,邻家同学张转鱼也跟他父亲学吹唢呐。张金鱼就抽空溜出家门到张转鱼家一起学。张金鱼一听就会,一吹就对;张转鱼却学不会。张转鱼挨了他父亲两个耳光,惹得张转鱼的母亲生气地把张金鱼“赶”了出去。抱怨是他惹的“祸”,才使张转鱼挨了父亲的打。“恬不知耻”的张金鱼痴心不改,他俩父子在屋里教,他却躲在墙外的窗子下面听。看着痴迷唢呐的儿子,张金鱼的父亲,偷偷的擦着辛酸的泪水“怨恨”自己“不争气”的儿子,只好手把手心贴心将吹唢呐的“看家本领”和盘托出,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与自己一样“不务正业”的张金鱼。看到父亲的变化,热心和责任,他如鱼得水,更加勤学苦练。嫂子有了孩子,他怕吹唢呐声大影响了孩子,就躲在自家院子里的地窑里与红苕作伴,将唢呐声控制在地面听不到的“阴暗里”。“地窑里的唢呐”成了他吹唢呐的舞台,“一人独钓一江秋”体验着孤独而不寂寞的快乐。为了练好臂力,使吹唢呐时间长了不下落,他利用书包装砖块进行练平衡,自己给自己出“难题”,从而使吹起来得心应手不走形。

  2001年6月夏收之际,乡上一位老人病逝,被冯某某托人请去“吹”热闹。什么时候吹什么,总管安排的井然有序,有声有色。在下葬老人填好土后,总管“命令”在老人坟前吹奏特技表演。演奏结束后,过逝老人的儿子冯某某却大发脾气,公然与总管“翻脸”,不乐意那样捧场的“热闹”。“事”过好了,主家却执意不给“辛苦钱”。本来夏收正忙,12个人的工钱却成了“水中月”“镜中花”,怎么劝说冯某某都不“认帐”。当时,张金鱼一改“和气生财”的习惯,差点动手发生“打架斗殴”。无奈之下,张金鱼的“鬼子班”成员想用铁锨将老人的坟墓挖开,使其在村里丢人显眼。在总管的协商下,事过了头七才讨回了240元。

  凡事种种,张金鱼喜笑颜开地说:“吃百家的饭,低头不见抬头见”。有“吹”了不给钱的,有说的多给的少的。有说当天给推迟10天半月的。还有胡搅蛮缠“找茬”要打人的。都有,都不奇怪。只能用一颗平常的心,将委屈的泪水咽在肚子里。

  本文作者: 刘洪顺(微信公众号:三贤文苑)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6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