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_养生学堂>中医知识>中药方剂>中药文化>

麻黄的功效作用以及配伍应用

慧媛分享

  麻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应用历史,而且在中医上的应用一直很广泛,那么麻黄的功效作用究竟有哪些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麻黄的功效作用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麻黄的功效作用

  发汗解表

  麻黄轻扬上达,性温辛散,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常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

  宣肺平喘

  麻黄辛温则入肺经,宣畅肺气,温散肺寒。常用于风寒咳嗽哮喘等证。

  利水消肿

  麻黄辛温,入肺,膀胱二经。肺为水之上源,宣降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因而有利尿消肿之功效。

  散寒通痹

  麻黄辛散温通,《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日华子诸家本草》又言:“麻黄能调血脉,开毛孔皮肤。”《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提出:麻黄 “轻阳上达,无气无味,乃气味中又最轻者,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凝痰停血之中,凡药力所不能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较之气雄力厚者其力更大。”故宋、金、元、明、清以来,本品用作佐使药,广泛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皮肤疾患,痈疽肿痛,损伤瘀肿等证。内服外用皆可。

  麻黄的配伍应用

  配桂枝

  宣卫气,解肌发表;通血脉,温经散寒。《本草思辨录》曰:“桂枝者,所以补麻黄之不足也。麻黄世荣卫之邪,桂枝调荣卫之气;桂枝得麻黄,不至羁汗;麻黄得佳枝,即能节汗;二者合而正不伤受,此麻桂并用之方皆然。”

  配杏仁

  能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药品化义》曰:‘若四时感冒风寒,闭塞肺气,咳嗽声哑,或鼻塞胸满.或喘急痰多,用入三拗汤以发散肺邪,奏功甚捷,若小孩疹子,当能散热邪,以此同杏仁,发表清肺,大有功效。。

  配白术

  麻黄宣通肺气,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白术键脾燥湿,以土制水,助运中焦,输布水湿。二药合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伤寒论》越婢加术汤,即以麻黄配白术,治“湿家身烦疼”。

  配石膏

  麻黄石膏互伍,麻黄辛温,石膏大寒,重用石膏,轻用麻黄,寒热对消,麻黄只用其辛,而不用其温,合为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治。这与麻黄配桂枝,麻黄杏仁治风寒咳嗽者,则有寒热之不同。《本草经疏》曰: ‘麻黄得石膏,则发散不猛。”

  配附子

  治素体阳虚,复外伤风寒,仅用麻黄开腠,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有大汗亡阳之虞,唯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虽散,而阳不亡。《本草纲目》曰:“少阴病发热脉沉,有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少阴与太阳为表里,乃赵嗣真所谓热附配麻黄,补中有发也。”

  配细辛

  治太阳少阴两感证。用麻黄发太阳之表热,细辛散少阴之浮热,相须为用,一汗而解。《本草思辨录》曰:“细辛佐麻黄而在行,是为一专一普。麻黄驱阴邪,发阳气,不仅入少阴而用甚普细辛则色黑入肾,赤入心(或云赤黑,或云深紫,紫即赤黑相兼之色也),一茎直上,气味辛烈,故其破少阴之寒凝,锐而能专。”

  配熟地

  熟地滋肾,温补营血,麻黄辛温,善于发表。熟地与麻黄同用,如《外科全生集》阳和汤,熟地与麻黄相伍,则麻黄随熟地而走,麻黄之辛,辛能通滞麻黄之温,温能散寒。主治阴疽寒凝之证。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眼风等,一以温补营血不足;一以解散阴凝寒痰,使其阴破阳回,寒消痰化。《王化医存》曰:“麻黄少同熟地多,但开腠理而不滞不汗。”

  麻黄根的药用附方

  1、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黄芪(去苗、土)、麻黄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上三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局方》牡蛎散)

  2、治虚汗无度:麻黄根、黄芪等分。为末,飞面糊,作丸梧子大。每用浮麦汤下百丸,以止为度。(《谈野翁试验方》)

  3、治产后虚汗不止:当归一两(锉,微妙),麻黄根二两,黄芪一两(锉)。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麻黄根散)

  4、治肾劳热,阴囊生疮:麻黄根、石硫黄各三两,米粉五合。上三味治下筛,安絮如常用粉法搭疮上,粉湿,更搭之。(《千金方》麻黄根粉)

  麻黄与麻黄根的区别

  麻黄与麻黄根虽然同出一种植物,但二者功效相反,早在《本草纲目》述“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而根节止汗。”麻黄为辛温解表药,性味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平喘、利尿,主要应用于:

  ①外表风寒表实证;

  ②肺气壅遏的咳喘证;

  ③水肿兼有表证者。而麻黄根为收涩药,性味甘、平,归肺经,功效止汗,主要用于自汗,盗汗。所以,在用药时不可混淆。

​猜你感兴趣

1.如何鉴别中药麻黄

2.麻黄附子甘草汤有什么用

3.麻黄有什么药用历史及用途

4.中药桔梗的功效与作用

5.麻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