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_养生学堂>医学常识>用药指导>用药安全>

降糖药的不良反应

崇基分享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降糖药也一样有不良反应,临床上显示,大部分的降糖药都有不良反应,那么你知道降糖药的不良反应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降糖药的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降糖药的不良反应

  1、低血糖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原因是降糖药物的应用。磺脲类、格列奈类促泌剂、胰岛素可以增加低血糖风险;而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等药物单用一般不发生低血糖。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老年、病程长、饮食不规律等。

  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3.9 mmol/L即诊为低血糖。按症状可以分为严重低血糖、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低血糖。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部分患者屡发低血糖后,可表现为无先兆症状的低血糖昏迷。

  2、水肿

  一些病人在用胰岛素治疗初期可因钠潴留作用而发生轻度水肿,可自行缓解而无需停药。噻唑烷二酮类可因钠潴留致轻至中度水肿,老年患者,较65岁以下者为多见,有心力衰竭倾向或肝病者不用或慎用。

  3、视觉损害

  注射胰岛素后可因晶状体屈光改变引起视力模糊,常于数周内自然恢复。马来酸罗格列酮可引起黄斑水肿或使原有的黄斑水肿加重。

  4、过敏反应

  胰岛素过敏反应主要由IgE引起,可表现为局部性或全身性。局部性者在注射部位出现红斑、丘疹、硬结,一般在注射胰岛素几小时或数天发生。全身性过敏反应在注射胰岛素后立即发生,全身出现荨麻疹,可伴有或不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可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哮喘、呼吸困难,严重者血压降低、休克甚至死亡。对胰岛素全身过敏者,可更换胰岛素制剂种属,使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以及进行脱敏治疗。严重过敏反应者需停止或暂时中断胰岛素治疗。

  5、脂肪营养不良

  在注射部位呈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停止在该部位注射后可缓慢自然恢复,为防止其发生,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使用高纯度或人胰岛素制剂可减少其发生。

  6、体重增加

  多项研究显示,体重增加是胰岛素、促胰岛素分泌剂和TZD类药物治疗的常见副作用。引起体重增加的机制包括药物的胰岛素同化作用(促进脂肪、蛋白质和糖原合成,引起饥饿感和热量摄入增多),以及体液潴留。

  UKPDS研究结果显示,磺脲类药物使患者平均体重增加约1.7 kg;ADOPT研究显示,格列本脲组患者平均体重增加约3.3%;双胍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可以降低体重。对于肥胖患者,避免首选上述药物治疗。临床治疗时,使用利尿剂可减轻水钠潴留,加强饮食控制和增加运动有助于减少体重的增加。

  7、胃肠道不良反应

  二甲双胍所致消化道反应较常见,发生率为5%~20%;α糖苷酶抑制剂亦可导致胃肠胀气和肠鸣音亢进等不良反应,但在ACE研究中,α糖苷酶抑制剂组基本没有因为胃肠道不良反应而退出研究者。消化道不良反应包括异味、恶心、厌食、腹胀、腹痛、大便稀薄等;多出现在用药初期或空腹用药时。

  α糖苷酶抑制剂相关胃肠道不良反应是因其抑制小肠壁细胞α糖苷酶的活性,使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变慢,过多的碳水化合物进入结肠后被发酵所致,故可通过采用“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的给药方式(第1周25 mg,3次/日;第2周50 mg,3次/日),使患者逐步耐受。

  8、心血管安全性

  既往研究显示,罗格列酮可导致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MI)风险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大型研究的部分亚组分析显示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治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目前,正在进行一项以中国为主的全球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研究(ACE),旨在判断阿卡波糖是否能够降低明确的心血管疾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心血管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与流行病学办公室观察家计算,1999-2006年间可能因罗格列酮治疗导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为4.1~20.5万例次。年9月23日,欧盟药品管理局(EMA)发布信息,建议暂停罗格列酮、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复方制剂、罗格列酮和格列美脲复方制剂的上市许可,同日FDA发布信息,严格限制罗格列酮的使用。随后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也提出警惕罗格列酮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建议严格规范其临床使用。

  9、肝功能损害

  TZD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刺激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增加胰岛素对周围组织器官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早期上市的曲格列酮可引起严重肝损害。可能机制包括肝细胞对TZD的超敏反应和代谢异常等途径。而对于现在临床上使用的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未发现肝损害不良反应。

  据报道,在日本,有153例与使用曲格列酮有关的重度肝炎和8例死亡;在美国,使用该药者中也出现61例死亡病例和7例接受肝移植者,因此曲格列酮于2000年在美国撤市。血清转氨酶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上限2.5倍)者禁用 TZD类药物。对于伴有肝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避免使用口服降糖药物。

  10、膀胱癌

  2011年11 月8 日,SFDA提醒医务人员关注吡格列酮可能引起膀胱癌风险。SFDA建议医生定期评估吡格列酮的治疗效益,权衡用药利弊;膀胱癌患者或有膀胱癌病史者应避免使用此药;尽量使用低剂量的吡格列酮;长期或高剂量使用该药者,应定期进行检查;使用吡格列酮过程中若出现血尿、尿频、尿急或排尿疼痛等症状,应立即就诊。

  11、乳酸酸中毒

  乳酸酸中毒是双胍类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对于使用非常广泛的二甲双胍,乳酸性酸中毒发生率很低, 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患者死亡率高达50%。对于肾功能不全、肝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全等患者,禁用二甲双胍。二甲双胍也不能用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和应用碘造影剂检查前后2天的患者。

  降糖药不良反应的避免

  1、慎重选择药物

  为了避免或减少低血糖发生,患者除了不要过度节食、定时定量进餐、适时加餐外,还尽量不要选择强力、长效口服降糖药(如格列苯脲),且用药时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在各类降糖药当中,只有胰岛素促泌剂(包括磺脲类和格列奈类)才会导致严重的低血糖,其他三大类药物在单独使用时很少引起低血糖,对于容易引发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选择其他三大类药物。

  2、选对吃药时间

  双胍类药物最好在餐中或餐后服用,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消化道反应。二甲双胍肠溶片则比普通片消化道反应轻。

  3、不用损害肾脏的药物

  对于已经出现肾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最好选择通过胆道而不通过肾脏排泄的药物(如格列喹酮、瑞格列奈),以防加重肾脏负担。当然,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原则上应禁用一切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治疗。

  4、循序渐进用药

  部分糖尿病患者在最初服用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双胍类(如二甲双胍)等药物时,常出现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有些患者甚至因此而被迫停药。一般来说,胃肠道对药物的适应和耐受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时,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经过1~2周逐渐增加至治疗剂量,倘若一开始便足量给药,患者往往难以耐受。

  5、尽量联合用药

  一般来说,药物不良反应与用药剂量呈正相关,药物剂量越大,其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加。而采取联合用药,可以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减少每一种药物的使用剂量,从而大大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6、肥胖患者注意检查肝功能

  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存在高血脂脂肪肝、肝功异常。对于此类患者,在用药期间要严密监测肝功能,如果转氨酶越来越高,就及时停药,改用胰岛素,必要时可给予保肝治疗。


猜你喜欢:

1.二甲双胍常见不良反应

2.胰岛素的不良反应

3.降糖药的副作用有法避免吗

4.吃降糖药拉肚子是什么原因

5.阿卡波糖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