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_养生学堂>医学常识>用药指导>用药安全>

盐酸金刚烷胺的不良反应

崇基分享

  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吗,盐酸金刚烷胺是什么?盐酸金刚烷胺的不良反应又是什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盐酸金刚烷胺的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盐酸金刚烷胺的不良反应

  眩晕、失眠和神经质,恶心、呕吐、厌食、口干、便秘。偶见抑郁、焦虑、幻觉、精神错乱、共济失调、头痛,罕见惊厥。少见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

  盐酸金刚烷胺的功能主治

  在临床上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各种A型流感病毒的感染。在流感流行期采用本品作预防药,保护率可达50%~79%,对已发病者,如在48h内给药,能有效地治疗由于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症状。

  进入脑组织后可促进释放多巴胺,或延缓多巴胺的代谢而发挥抗震颤麻痹作用。对震颤麻痹有明显疗效,缓解震颤、僵直效果好。起效快用药后48小时作用明显,对多种炎症、败血症、病毒性肺炎等与抗生素合用退热作用好。 原发性震颤麻痹及脑炎后、脑动脉硬化的震颤麻痹综合征,预防和治疗流感A型病毒。

  盐酸金刚烷胺的注意事项

  妊娠C类。应避免驾驶、高空作业等需精神集中的活动。

  制 剂: 片剂 胶囊

  贮藏 遮光,密闭保存。

  制剂 (1)盐酸金刚烷胺片(2) 盐酸金刚烷胶囊

  盐酸金刚烷胺的概述

  盐酸金刚烷胺为一种对称的三环状胺,可以抑制病毒穿入宿主细胞,并影响病毒的脱壳,抑制其繁殖,起治疗和预防病毒性感染作用。

  金刚烷胺抗病毒谱较窄,主要是用于亚洲A型流感的预防,对于B型流感病毒与风疹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均无效。因为口服吸收后能通过血脑屏障,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副反应。

  因缺乏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2012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含盐酸金刚烷胺的非处方药(OTC)的说明书进行了修订,新生儿与1岁以下婴儿禁用本品。

  盐酸金刚烷胺的药物相互作用

  1、本品与乙醇合用,使中枢抑制作用加强。2、本品与其他抗帕金森病药、抗胆碱药、抗组胺药、吩噻嗪类或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可使抗胆碱反应加强。3、本品与中枢神经兴奋药合用,可加强中枢神经的兴奋,严重者可引起惊厥或心律失常。

  盐酸金刚烷胺的药物过量

  中毒症状:超剂量时,可见排尿困难、心律失常、低血压、躁动,精神错乱、谵妄、幻觉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与惊厥、甚至死亡。处理:视病情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与支持疗法。

  盐酸金刚烷胺的药理毒理

  本品原为抗病毒药,其抗帕金森病机制主要是促进纹状体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减少神经细胞对多巴胺的再摄取,并有抗乙酰胆碱作用,从而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

  盐酸金刚烷胺的药代动力学

  口服吸收快而完全,2~4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每日服药者在2~3日内可达稳态浓度。本品可通过胎盘及血脑屏障。半衰期(t1/2)为11~15小时。口服后主要由肾脏排泄,90%以上以原形经肾随尿排出,部分可被动重吸收,在酸性尿中排泄率增加,少量由乳汁排泄。总清除率(CL)16.5L/h。老年人肾清除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