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_养生学堂>医学常识>医保助手>

2017医学生就业的新政策(2)

崇基分享

  学医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

  1、意志力。学医要学习大量的知识,要比别人时间更长的学制,尤其是还要考研读博士。说学医的人考研简直就是玩命,一点也不过分。本科5年加上硕士3年。有人还想读博再加3年。这其中还不算就业进医院规范培训的时间。规培一般2年左右,准备好了吗?

  2、抗压力。医生的职业压力,要面临来自不同层次,方方面面的。重要的是,医生还没有什么假日,过春节轮流到你值班是经常的事。另外人命关天,心理压力大。医院环境压抑的,有的医院走廊都摆满病床。像肿瘤科、血液科等科室,病人头发掉光了,化疗等引起并发症等,对医生也是心理刺激。更甚者,住院医师天天开医嘱,写病历,工作单调重复又劳累。

  3、身体好。医生生活作息不规律,遇到紧急情况随时到岗,病房门诊更是让人终日疲惫,这绝对是个体力活啊。例如长时间的手术、紧急重大抢救等,医生自己不能先倒下去。所以,女生一般体力的就别考虑了。

  4、责任心。因为你的一点点疏忽,也许只是1%甚至1‰,但对于个体说,就是100%。因此医生任何时候不能有半点马虎,你面对的是生命。一点马虎就可能断送一个生命,甚至自己的职业生涯。

  5、英语好。英语一定要学好且过硬,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要查阅国外最新的文献期刊和相关资料,了解医疗行业的最前沿的动态。有时要出国交流学习,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等。

  6、沟通能力。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大部分患者对医学常识和规律了解有限,因此病人对于医嘱经常会出现异议,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医生既要简单明了解答患者的问题,又要安抚患者情绪消除患者的焦虑和不安,如果沟通方式欠妥,很可能刺激患者发生过激行为,转变成为医闹甚至伤医事件。

  7、书写能力。作为一个准大夫,看病开方是日后不可避免的,虽然现在很多时候医生都是用电脑点一点就可以了,但是很多医嘱还是需要大夫手写的,此时,你的笔迹清晰工整与否就对病人的恢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想想病人若看到你龙飞凤舞不知所云的医嘱会是什么心情?所以,要做一个合格的医生,好好修炼自己的书写笔迹也是重要的一。

  医生的岗位职责

  1、在科室主任及上级医师领导下开展日常临床工作。

  2、积极参加医院及科室组织的各项活动,遵守活动规则和要求。服从工作分配,按要求完成各级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

  3、严格遵守医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医院和各级主管部门颁发的文件和政策法规

  4、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活动,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医学|教育网整理。

  5、正确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按照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逐级上报的原则反映情况。

  6、热爱本职工作,遵守职业道德,严格执行医院的各种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常规及病历书写规范。积极进行医患沟通,主动避免医疗纠纷,杜绝差错事故。

  7、爱护医疗仪器设备,熟练掌握各种医疗仪器的使用,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守用药原则,认真选择药物,保证病人得到有效的救治。

  8、认真做好对所管病人巡诊活动(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诊一次)。严格遵守医院的十三项核心制度。

  9、积极参加科室内的抢救工作要求,在抢救病人过程中,做到处理得当,抢救及时,及时完成病程记录。对疑难危重病情,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病情,提出抢救或转运意见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以保证病人安全。

  医生职称级别

  从小到大分别是: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到头了。每5年晋升一级。

  专家是指再某个领域有专长,比较突出,并没有评定标准的,比如很多小医院的专家可能就根本比不上一个大医院的主治医师,主治医师很少能出专家门诊的。

  教授、副教授是一种教学上的称谓,如果在医学院的医院里工作,到了一定级别可能参评教授什么的,要不是医学院的医院的话本领再好也做不上教授。

  主任医师=副厅级待遇(文件明确规定)

  教授和副教授只有在教学医院即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才有这样的称谓,在职称上:教授=主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医生的级别: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专家不是级别,但最起码是主任医生才能被评为专家。

  最底层——实习医生,确切的说这还不是一个职业或者工作,至少人事科不把他们当工作人员——没有工资,他们只能算是学生,实习医生就是读医学院的最后一年(也有两年甚至更多的)这是指在中国,要是换了在美国,实习医生已经从医学院毕业了,实际上是工作的第一年,也是有工资的,而且做的很多复杂、繁重的工作,收入不菲——个人认为似乎美国的更加合理。详见美剧《实习医生格蕾》

  第二层——住院医师,在中国,这应该算是正式职工了,至少是合同工,是医生工作的最初阶段,住院医师就是一个职称,理论上和大学助教、工厂里助理工程师平级,这个阶段大概要持续至少三年以上直到升任主治医师,而一个住院医生过多少年能做到主治医师,取决于你进医院时的学力、学位以及医院的政策,我们医院的政策就是本科毕业六年以上,很多医院更长。如果你时间熬到了,又通过全国统考,又被医院所认可,那么恭喜你快混上中级职称了;

  第三层——主治医师,这个职称相当于大学讲师、工厂里工程师,这个职称说明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实践经验、水平,尤其是在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或者常规手术的操作上。这个阶段如果你是本科学士你要至少呆5年、硕士至少四年,博士在短一点。但我说的是“至少”。如果你年资熬到了,又通过了全国统考,而且又符合医院的具体标准和条件(往往很苛刻而且繁多),那么恭喜你,快看见太阳了

  第四层——副主任医师:这个职称相当于大学副教授、工厂里高级工程师。在很多医院里,尤其是中等规模的市级医院里,这个职称是很多人退休时候的职称,有了这个职称,这个医师可以做很多事了,或者说可以担任很多职责和职务了,而且从技术水平上,应该是很够用了,但是你如果足够上进,那你肯定不满足,那么还有最后一级你可以努力——

  最高级——主任医师,这个职称相当于大学教授,工厂里几乎没有对应的职称,除非他们有“教授级工程师”(不是每个工厂都有)。主任医师,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升到的,一方面要升到也要参加全国统考(这个考试的通过率是有限制的),另一方面,对于学术论文、工作成绩的要求还是相当高的,这也是很多副主任医师头大的地方。

  医生的等级有两种体系:临床体系和教学科研体系,在不同体系下,职务或职称也不同。

  临床体系:刚毕业的医学生为住院医师,工作3-4年后要担任半年至一年的住院总医师,而后约在第5-6年升为主治医师,再以后是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晋升职称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

  教学科研体系:这不是所有医院都有的体系,只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或与医科大学有教学合作关系的医院才拥有这套职称体系。它包括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教学科研体系的晋升职称一般较临床体系更严格、更困难。

  两种体系并非完全平行,但大致对应关系如下:主治医师-讲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一位医生可以同时拥有两个职称,一般说来,教学科研体系的职称比临床体系的职称获得的晚一些。例如,身为主任医师,他可能是教授,也可能是副教授,有可能一直到退休也未获得教授职称。


猜你感兴趣:

1.医疗机构的管理办法最新2017版

2.2017年北京医改新政解读

3.2017年最新医改政策

4.2017医疗广告管理办法最新版完整

5.2017中医最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