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审美教育方法
随着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开展,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凸现出来,人们对审美教育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心和重视。那么小学生语文审美教育方法有哪些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生语文审美教育方法
一、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注重审美的表率。
汉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应符合汉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教师自身的形象和精神体现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身教甚于言教,教师的仪表、教态、语言的表达、书写及板书的设计、作业作文的批语等都无不给学生以无形的感染。如果教师在这些方面都首先做到符合审美标准要求:端庄大方的仪表,自然和谐的教态,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漂亮的字体,规范工整的艺术的板书设计,流畅规范的批语……这本身就是美,就能给学生一种享受、美的陶冶,起到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影响,乃至效仿。
而与之相反的不拘小节、邋遢拖拉的仪表,扭捏拘谨的教态,口齿不清、言不达意的语言,潦草杂乱的书写等会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据笔者调查,在一个教师写字好的班级,学生普遍写字都好;而在一个教师写字潦草或较差的班级,学生亦然,大多较差。的确,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不在对学生造成影响,几年下来,效果显著。鉴于此,汉语文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好在教学中人格美的魅力,给学生做好审美教育的表率。
二、挖掘教材本身的审美价值,注重课文中的语言美。
汉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出色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有起源于自然的文字美,如“月”字,会使人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或像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使人产生不尽的遐想之美;有诗句名篇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使人感受到雄伟气势之美……这些美的教学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整体,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
三、创设愉悦的审美环境,注重美育的渗透。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从感知美的表象入手,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因为这是审美的基础,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必须在他们眼前显示鲜明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审美环境,通过插图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想象,渲染美的气氛,并运用直观教具展示文章的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和美的构思。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借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揭开“序幕”:“同学们,你们记得大年夜吗?大年夜对我们来说多么美好啊!一家人在温暖舒适的房间里,围坐在圆桌旁,品尝着美味佳肴,享受亲人团聚的快乐。精彩的电视节目,辟辟啪啪的鞭炮声,陪伴着我们迎接新年的到来……但是,你是否想到过,在一个又冷又黑的大年夜,有个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穿着一身破烂的衣服,手里拿着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喊着卖火柴……”
四、培养浓厚的审美氛围,感悟美育的关键因素。
要使小学生学好汉语文,培养学生对汉语文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烈的诱导力,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境,从而使学生对汉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汉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我对学生曾讲过一首儿歌《小小的船》,在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时,我除了按常规指导学生注意恰当的停顿和读出重音外,还指导他们读出“弯弯”、“小小”、“闪闪”、“蓝蓝”等叠字词所表达的可爱、亲切、赞美之情。
此外,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段“月夜星空”的图像,启发学生边看边想象诗歌中的美景,激发学生内心视象,把诗中内容清晰、形象地再现于自己的脑海中,最后,师生一起跟着录音磁带唱《小小的船》这首歌。整节课学生都十分投入,儿歌内容也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又如我在教《黄花山奇石》时,先引导学生观看黄山奇石的投影,并通过感情朗读,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从总体上感受黄山奇石的神奇。再如教《爬天都峰》时,则出示我在去年亲自爬天都峰的照片,用美的语言描述天都峰的高峻和陡险,让同学们从意念上一步一步跟着我爬天都峰。由于创设了审美的情境,大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审美情趣,让他们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迫切希望具体认识天都峰的险峻美。
小学生语文审美教育方法有哪些一
一、 从课文的意境中发掘美
对课文意境的挖掘是培养少年儿童审美认识的开始。意境,是形象思维派生的奇葩。如何使学生形象地体会文章的写意与环境,伴随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这个思维过程进入文章的意境,是受教育者自觉接受美育教育的重要前提。
为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能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那是因为作者所勾画的登高极目所见的壮阔景象,使人产生了胸臆顿开的意境。那是由于他们受到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去攀登更高的境界这一道理。其意远在诗外。
陆游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的诗句,用气节高坚的梅花作为美的象征。物我交融,发人深思。诗人以梅花目拟,寓于“境”中那种人与梅的高风亮节,就是人类与物类美的情操。我们在教学中抓住由文章的“境”所蕴含的“意”,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去深入体会诗情画意。例如,同学们去玉泉山野游,当步入群山时,他们诵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同学们登高远望时,不由脱口而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当个别同学学习缺乏毅力时,同学们诵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的诗句共勉。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景取意,深情绵邈。诗人对挚友离分时的描述,是为抒发人与人之间本该存在的那些无限深厚的情谊。其意含蓄,耐人寻味。
在教学中还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正确的区分美和丑,明确:
①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类物质文明的奋斗和劳动的境界,是人类力量的美;而不努力追求“欲穷千里目”的懦夫懒汉、鼠目寸光思想是人类的丑。
②高尚的友谊,以及诚实、勇敢、胸襟豁达是人类情感的美;而狭隘自私乃至着眼于渺小的个人恩恩怨怨、虚情假意其丑无比。
③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气节,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是人类气质的美;而懦弱、动尧沉沦、自暴自弃的颓萎的精神境界,以及那些卑躬屈膝、丧失国格和人格的奴才相,更是丑陋的行为。
二、从课文的语言中发掘美
马克思说过:“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大部分文章在语言的使用上同样遵循这一法则,都具有严谨、含蓄、生动、精辟、明快的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从使用语言的角度发掘美是让学生一方面接受语言表意的美感作用,另一方面是使学生了解汉民族语言在表达上的丰富而又严密的性质,同时促进学生提高认识,不但要珍惜爱护本民族语言的纯洁和优美,更要对本民族语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做出贡献。我们在《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这些“句眼”来体现语言的美感效应。“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水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水真秀啊,像……桂林的山水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对这样写景文章,我们首先引导学生注意两点:
①语言的准确使用本身就是美。我们曾指导学生做这样的尝试,把描写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语言任意换成同意词试试表达效果会有何变化。有的同学将其换成,“高耸入云”的山,“绿水青山”等等,都不如“静、清、绿”、“奇、秀、险”表达得准确、鲜明、具体、美感效应强烈。这样经过仔细推敲的,句式中既准确又深刻的字眼,我们移为句眼。试想,语言同一个人一样,没有传神的眼睛会美吗?
②语言的朴实本身就是美。在尝试中有的同学把山描绘为“巍峨的大山”(只强调其宏伟),有的同学把水描绘为“清澈透底的漓水”(又显得单一),都不足以说明山“奇、秀、险”,水“静、清、绿”的仆实本质。我们要求学生既要从积极角度去使用语言,又必须注意到“句眼”的实在,而决不是词藻的堆砌,形容词的罗列。不注意这一点只会降低语言美的程度,降低表达效果。
三、从课文的内容结构中发掘美
审美教育方法
人们欣赏建筑艺术时,常常为建筑家的精巧设计而叹服,为建筑物的构造美而赞叹不已。我们在欣赏一篇精彩的文学作品时,也同样为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所折服。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分析文章布局谋篇的意义就在于强调文章的内容结构美。对文章内容结构美的追求,是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追求文章更加完美的形式。这是人更高一级的需要,我们通常是从逻辑思维的程序、层次内容结构的布局来挖掘作品完美的结构。
请看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内容结构。文章按照小女孩卖火柴→擦火柴→捏着火柴梗死去,这样一个内容顺序反映小女孩贫困的生活→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悲惨的结局。
小学生语文审美教育方法有哪些二
一、发掘教材中的美元素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广泛而深刻的美学内容,其隐含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形式。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意境、优美生动的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和纯洁高尚的审美理想。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众多的审美享受。高山流水、朝霞彩虹,花鸟草虫,可以从自然景物的形、色、音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体验。
二、启发思维,体会意境美
作品的意境美在于事、景、情、理的和谐统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进行精心设计,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会,不可强行灌输。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弄清作者为什么要把小女孩的死安排在大年夜。想一想:大年夜富人的小孩可能在干什么呢?学生通过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富家子弟此时此刻正在家长的带领下,烤着温暖的火炉,尝着喷香的烤鹅,在美丽的圣诞树下尽情地享乐的情景。这时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了两幅图景:一幅是富家子弟的享乐图,另一幅是小女孩被冻死的悲惨图。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到社会实在是贫富不均,从而体会出作者对穷人深切的同情,以及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的哀怨,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激发想象,挖掘内在美
想象与美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生思维活跃,正处在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教师应该因势利导,经常选择教材所描绘的含有想象余地的部分,适时、准确、恰当地揭示出来,激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从中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如在教学《赤壁之战》后,可问学生大战结束后,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总结取胜的原因?同样,曹操肯定也会总结这次失败的教训。请学生们想象一下,他们俩会怎样向部下作总结?通过学生的想象发言,可将双方成败的原因分析得一清二楚,既深挖了教材内容,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使其对于美的感受不断加深。
四、师生互动探究美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语文教学中,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可以把智能层次不同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探讨、共同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探究美的能力得到提高。比如教学《看月食》一文。课文最后说:“不是天狗吃了月亮,而是地球挡住了月亮。”教师可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妹妹和奶奶的角色,让学生分角色讨论、辩论,把月食这一自然现象以及月食的景色告诉奶奶。这样的方式因为学生有充分的心灵自由,所以兴趣倍增,跃跃欲试,进而学生既掌握了月食的知识,也在表演中感受到了月食天空的美景。
五、积极评价享受美
心理学家汤姆斯(S.Tomkins)认为,人类活动的内驱力的信号需要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发人行动,而起这种放大作用的就是情感。“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知识以及在课堂中感受美的情绪。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中“描写漓江水很美”的一段时,笔者曾有意识地指名要求一位发言较少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落,在他完成朗读之后,就这样对他进行了积极性的评价:“从你的朗读中,让我和一部分同学感受到了漓江‘静’的特点。如果你的声音再高一点,那你一定会把我们全班同学都带到漓江之上,让我们荡着小舟与你一起享受漓江的美景。”接着再让这位学生朗读该段,结果他的声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样既让学生感受了漓江的美,也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享受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教师积极评价的愉悦。
语文教学的审美化应包括语文教学内容的审美化和语文教学过程的审美化两个方面,而教学过程的审美化既包括外显的教学过程审美化,也包括内隐的教学过程审美化。其中外显的教学过程审美化体现在教师的教态美、板书美,师生的语言美、朗读美等方面,内隐的教学过程审美化则体现在教学中和谐的人际关系、自由轻松的心理环境、优美的课堂氛围、师生愉悦的情绪体验等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外显的东西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内隐的东西则较难把握,它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合理地调整、选择、安排已有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比之外显的审美化,内隐的审美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更为内在、深远的。在小语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不是表面化的审美教育,也不是使学生简单地认识美丑、分辨美丑(美丑有时只被当作善恶的同义语,成了思想教育的延伸),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审美的态度、情感和意识。
小学生语文审美教育方法有哪些三
一、通过教材中美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分析形象,提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审美的主要对象是形象,美是通过具体形象半表现的,所以剖析形象是审美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如:我在教《金色的鱼钩》一文时,进行了形象剖析,作者通过各种艺术形象,反映了人物的行为策、道德美、思想美。在教学中我抓住“形”来培养学生美育观点,通过肖像、神态、动作等分析,让学生感知作品中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老班长”的形象在学生心灵深处扎下了根。小学语文课本中感人的形象比比皆是。
如小英雄雨来,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英雄王二小,这些鲜明的形象感染了无数小学生,尽管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远离了我们,但那些英雄爱国的品质依然是学生要学习的,这些形象的学习同样会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语文教材选用的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其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审美材料,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黄继光》、《为中华之兴起而读书》等课文,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美的特点,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
二、引导学生通过美的意境来理解美、鉴赏美,陶冶学生审美情感
有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美的意境中去,培养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陶冶学生审美情感。在教学散文《海上日出》时,先让学生们听这篇课文的配乐朗诵。波涛汹涌,红日冉冉,美好景色已尽现在他们眼前、他们心中。紧接着,笔者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文中最精彩的描写,片刻,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同学分析“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使劲向上升”的作用,有的同学模仿录音情不自禁地读出了好多描写句,由于这是一篇散文,在讲授的过程中,我重点通过“品读”来代替文章的讲解。自由读、赛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朗读一篇文章的方法。
课堂中,我先指名试着读一读课文中的某些段落,接着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安排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朗读相互找优劣,并推荐其中读得好的范读,整堂课学生自读有自由的读,有尝试的读,有合作的读,有在音乐配合下有语气的读。“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没有烦琐的分析,而是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品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踊跃,每一名学生都抢着读,学习氛围既轻松又热烈。“以读代讲”打破了以往“教师问,学生答”的陈旧教学思想。学生们情绪激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并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三、教学的美感性可以通过图画、音乐、戏剧等直观以及老师的语言来再现书本上所要描写的或表现的或含蕴的美,让学生通过形象、声音、韵律来寻找书本中的美
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准备了两首音乐,一首是《爱的奉献》,是用来朗读诗歌的,另一首则是《二泉映月》。在导入课题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在音乐中为学生朗诵了一首诗,优美的音乐,优美的语言,让学生心中充满了感动,并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当大家还在乐声中回想时,我讲起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学生眼中充满了同情,然后我让学生在《二泉映月》忧伤的乐声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学生都读得非常认真,对课文的意境和内容都有了充分的理解。
在其后的教学中,他们除了理解了课文内容,心中更是充满了对小女孩的同情,在日记中,他们满怀感情地写下了《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身边》一文,抒发了对小女孩的同情与关爱,在日记中他们的爱心得到了延伸,情感得到了陶冶。所以,教学手段的美感,会使产生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让学生充分体验课文的意境,充分感悟课文语言的神韵。教育不仅是教教材上的内容,还教予学生以美的感觉,对美的追求,从而择善而行。
小学生语文审美教育方法相关文章:
10.小学语文最有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