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劳动的美。教师要敏锐地发现美的因素,并及时引导学生去品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把握诵读,体会节奏美
叶圣陶先生曾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就是强调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感觉,设身处地,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由此得知,朗读作品时诱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是激发审美情感,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进行审美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吟诵的时候,需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而吟诵的方式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
大体说来,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宜采用个别读,从而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而激昂、热烈的文字,则宜采取集体诵读,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例如课文《军神》第7段的朗读指导,如果学生不了解刘伯承作为一名军人,为了革命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这一背景,教师只从技巧方面指导朗读,是达不到效果的,只有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才能读出刘伯承的精神之美。实践证明,诵读既能让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又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美,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就更生动地体现出来了。
放飞想像,品味意境美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给读者广阔的想像空间。要领会意境,就必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想像,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这就是想像再造的过程。如教学《草原》一课,课文写到“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到处翠色欲流”。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此情此境,再现草原的绮丽风光,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跟着课文录音作遐想游览,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把想像的画面画一画。学生们就如亲临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一样,无拘无束地策马前进了。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而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学生也会回味欣赏意境美的过程,这就是想像美。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从出色散文中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以初中语文课本为例,像《岳阳楼记》、《最后一课》等篇中的爱国情;《背影》、《散步》篇中的家庭伦理情;《我的老师》、《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春》、《济南的冬天》中对祖国江山的热爱情等等,不一而足。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文章时,通过情感的内化过程,逐步提高学生内心感情体验的素质和水平,分清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行为习惯,以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因此,一篇课文最好要明确一个激情点,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奋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岳阳楼记》一文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目标;《祝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罪恶;《陋室铭》、《爱莲说》可以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等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走”出课本,让学生与课本的人物交谈、让课文中人物的崇高精神品质去净化学生的灵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得;有的放天地把语文教学与审美意识结合起来。
从古典出色作品中,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学习高中课文《离骚》时,让学生理解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探究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不要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如焚,奔走呼号,这就是爱国的表现。因为在他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不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善于发现和观察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罗曼罗兰说过:“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我要说:写作文并非难写,而是缺少生活素材,缺少真情实感。比如校园,在一些学生眼里,觉得司空见惯、平淡无奇,而在另一些学生的眼里却又变得色彩缤纷,千姿百态:校园的花坛、小路、教学楼的宣传展示窗、班级的每期宣传板报等都成为了他们的写作素材。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原因就在于一个善于发现美,一个却不能。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生活中的一花一木,一人一事,用我笔写我语,以我语表我情,以我情去感人。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才能文如泉涌,文章读来才会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叩开别人的心扉。
3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一、增加课外阅读。拓展学生视野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单元结束后,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给学生提供拓展视野的机会,也是一种教育模式。比如,我准备两篇课外阅读材料《愚公移山》《三峡工程》,让学生讨论今天我国的三峡,工程。三峡工程能够使“高峡出平湖”,工程难度不亚于“愚公移山”。这项工程并没有神仙相助,都是靠人力和现代科学技术来完成的。时至今日“愚公精神”是否该重新解释,学生讨论热烈,讨论结果众说纷纭。这时教师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给学生主动权,能自读、自评、自解所学内容,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
二、创设课堂情境,让课程生活化
从创设优化的课堂情境入手,让课程与我们的生活和经验更加具体地联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在实践中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起来容易。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这样就能缩短掌握知识的时间,且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课堂教学的设计无需搞得程序太多,而要简单明了,线索清晰,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训练活动为主,突出教学目标,采取生动活泼的、有创造性的、又实在的教学方法即可。任何知识都源于生活,经过归纳提炼最终上升为科学理论知识,现在当我们教授一门理论知识时,就该把知识再一次还原,使之融入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去,让学习者感到亲切,教学越贴近生活,课堂就越有生机。但是从理论知识到生活实践之间,采用什么作为两者“贴近”的媒体,是教学艺术所必须深思的。就如同几何学认识世界是从点开始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从点人手,把知识放进构造好的模型里,牵一发而动全身,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多视角观察,挖掘资料意义
传统教学就如公路上竖立的路碑,在路人眼前一闪即过,而现代教学则应是能让人驻足的购物亭。语文学习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资料的收集过程,我们传递给学生一些原始的资料,但这种资料该如何谋篇布局,如何编排句段,我们却无法教会他们产生灵感,如何充分发挥思维的自由性去捕捉一个新颖的构想,我们给予学生的只是一个表象而不是灵魂。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培养一个人有深切敏锐,活跃的洞察力,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和美丽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艺术,让他们有意识地反复揣摩手中所得的资料,多方位、多视角地观察分析,挖掘资料的内在关系和意义,然后等着豁然开朗的那一刻,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撑起整个天空。
4营造语文课堂良好氛围
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
某种程度上讲,课堂气氛的创设基本上是由教师来一手把握的。现实情境下,教师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有自己的交际圈子,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课前,教师可能会遇到种.种或令人兴奋或令人沮丧的事情,但我们教师一走上讲台,就应该把自己的心情归入到具体的教材文本与教室环境之中,不应该受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琐事烦扰。要知道,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虽小,但天性敏感,会随着教师教态的阴晴不定来察言观色,如果教师喜怒无常,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课堂中去,他们就一定会偏离教材文本,把自己的思想重心放在揣摩教师的心理之上,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另外教师的教态在语文学科中的表现就如一位艺术表演家一样,应该随着教材内容文本而或喜或悲,在讲到有关祖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时,就应当气势昂扬,蓬勃向上,透露出对于祖国由衷的热爱与自豪;当讲到相关缅怀革命先烈的时候,教师就应当韵味悠长,余韵无穷,充满对于这些革命先哲的怀念与崇敬;讲到相关屈辱的历史时,我们自然也就应当充满无限的愤懑与感慨,让学生在教师教态的影响下随着课文内容或喜或悲,让他们在文章内容的洗礼之下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升华。
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很多年以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桎梏之下,我们的语文课堂逐渐偏离了原本的轨道,变得有些本末倒置,其具体表现之一便是课堂上死气沉沉,学生在语文课上不是写就是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再从学生的年龄规律与认知特点出发,而是施以一味的强硬灌输与反复练习,不是分析主题思想就是概括大意,这样一来,严重影响着语文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这种现状,从小学阶段学生爱玩的天性出发,笔者建议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多多引进游戏活动,通过生动活泼的游戏环节来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譬如,在声母与韵母的搭配教学过程中,笔者组织班里的男生充当声母,女生充当韵母,通过在黑板上出示不同的音节,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搭配组合。这样一来,学生在活跃兴奋的课堂氛围中自然将课堂知识进行了深化,优化了课堂效果,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生字教学中,也同样可以利用这样的办法进行教学,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利用游戏活跃课堂氛围方面,笔者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有很多教师怕影响了教学成绩,便把所有的课时上成了讲授课,在不断挖掘与反复练习中进行教学。笔者以为,我们大可不必如此,语文学科不同于理科,不能仅靠反复练习来提升教学成绩与学生能力。我们要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教学情境当中,重视口语活动与综合实践课程,这些课程内容由于形式新颖,对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大有裨益,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些活动本身更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极佳途径,让它们与阅读课程配合开来,一定会取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