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穷查理宝典》读后感范文
《穷查理宝典》其实算不得一本书,它不过是查理·芒格过去 20 年来演讲和访谈的集合,但从这些演讲和访谈中,我们可一窥查理的世界观和思维模式,让我们了解什么指导了他做出投资和生活的种.种决定,让他在取得了一般意义上的成功,又以智慧著称。
《穷查理宝典》读后感
查理芒格是一个特别爱学习,爱读书的一位智慧老人,而且还是一个德行和才能兼备的智者。即使到了他的晚年,他都没有停止过学习新事物,他还有一个特点是,他的学习不是专注于某一个领域,而是学习了非常多个学科。
这本书中很强调掌握跨学科技能和多元思维的重要性,虽然说这本书把掌握跨学科技能和多元思维分在了两个不同的地方进行论述,但这两者是绝对密不可分的。只有掌握了多个跨学科技能,才能具备多元思维的能力,而具有多元思维的能力,又能反过来促进更好的学习并掌握新学科的知识,达到一个复利的效果。
历史上包括现代都出现过很多伟大的人物,他们最终取得伟大成就的,并不一定是他最早从事或最早开始学习的领域,有的人可能是半路出家,有的人可能在处理相关事务的时候,发现自己有极大的天赋。
我以前在学校里会经常去听一些牛人的讲座,就发现他们中很多人,最后做出科研成果的往往不是他们最早专研的领域,很多人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转换了多个专业,从事过多个领域的研究。
比如我们公司的一位教授,他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也都是学的不同的专业,但也正是因为,他掌握了这些不同学科的知识,当他把这些融会贯通的使用起来时,他能想到别人不知道的点,后来开发出了独创的专利技术,也因为这项独创的技术,他成了第一位受邀在某个国际组学大会上做会议报告的华人。
更好玩的一点就是,这个大会是针对医学的,参会的都是医学界的大咖,而他的研究领域是农学,一群医学界的大咖,在国际医学会议上听农学教授做报告。这也说明了一点,厉害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学习心态是很开放的,愿意接受其他跨领域的新东西。
掌握多项跨学科技能,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查理芒格就是通过自学,掌握了很多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他非常喜欢看书,身边会随时带着书,只要有时间他就会看书,只要有书,他也就从来不会觉得浪费时间,比如说坐飞机等飞机或者是约会等人时,都在看书。而绝大部分人都做不到这一点,但也正是很多人做不到的这一点,对全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多元思维模型在很多不同书本中被反复提及,大家也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也非常希望自己能有多元思维的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它是建立在我们已经掌握了很多学科重要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对一个学科非常熟悉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很好的利用这个学科里面的重要理论建立该学科的思考模型,也就要对这个学科进行大量的学习。想要拥有多元思维就要对多个学科发起高强度的猛烈学习。
那掌握了这么多不同学科的知识,有了这些思维模型,有什么用呢,书中提到的lollapalooza 效应,指的就是在多种因素共同的作用下,产生的一个爆发式效应,我们所学的多学科知识和多元思维,就是产生这个效应的多种因素。
可能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我们会有一种漫长,而又看不到结果的状态,这就是一个积累量变的过程,在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质变发挥出lollapalooza 效应后,我们才能看到它的威力,在这之前很可能看不到正向反馈的结果,可往往就是这个量变的过程,很多人不能很好的坚持下来。
但如果知道这个过程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针对这个看不到结果的过程给自己设置一个激励机制,不能坚持很多是因为时间太长,短期内收不到正向反馈,也就容易放弃,但如果在这个环节呢,给自己人为的设定一些好的反馈,看到我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发挥出了一定效果,也就有动力坚持做下去。
这也是为什么要强调把看的书运用起来的重要性,当我们看到书中学习的内容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起来,我们自然就有动力,看更多的书,学习更多的新内容,产生新的运用,如此不断的良性循环。
当经过学习之后,每提升一层认知,下一阶段的学习就会更容易,也会产生更大的效用,因为是建立在我们进步的基础上,再进步,这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人类第八类奇迹:复利的魔力。
lollapalooza 效应,和巴甫洛夫联想有时可以看成是并列,也可以看成是递进的关系。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当我们做的事情,学习到的东西产生了产生lollapalooza 效应后,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反复留下印象,最后产生巴甫洛夫联想。
比如可口可乐的风靡和畅销,德芙巧克力的丝滑,oppo的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这些都能引起我们的条件反射,一想到这些特点,就会和他们的产品联系起来,这些成功的例子在我们现在看来很自然,但是为了营造出这种巴甫洛夫联想的效果,前期做的努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可以不妨再逆向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想要达到巴甫洛夫联想,让别人接触到某些特点,就联想到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找到自己的终极目标,逆向推导出我们要完成的几件最重要的事,找到做成这几件事情需要掌握的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通过不断坚持的学习,积累量变,在这过程中,给自己一些正向反馈,激励自己能坚持学下去。然后运用学习到的多个学科理论,建立起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产生lollapalooza 效应,达到巴甫洛夫联想。
《穷查理宝典》读后感
读《穷查理宝典》这本书,非常喜欢作者的这篇序,作者虽在写查理芒格的“商才士魂”,我觉得作者本身也是“商才士魂”的典范。
当时读这篇文章,又重温了“商才士魂”的概念。我们常常用这个词来形容中国有抱负的商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用在查理芒格身上,仔细一想,这个词用得真贴切,这个词提炼出了查理芒格身上的精髓。
士大夫的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代表,优秀的文化是无国界的,而杰出人士身上又会有很多相通之处。
查理非常欣赏孔子。作者写道,若孔子重生在今天的美国,查理大概会是其最好的化身。若孔子返回到2000年后今天的商业中国,他倡导的大概会是:正心,修身,齐家,致富,助天下吧!
我自己最近刚好在学习傅佩荣先生解读的《论语》——《人能弘道》。在没有系统得读《论语》之前,只学了孔子一些广为流传的名言,我想在没有读完《论语》是没有资格去评价孔子的。现在我学了《论语》的前三章,收获也很大,读《论语》可以了解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
比如昨天学习的一章:子入大(tài)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zōu)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这段话蕴含了很多道理,不仅仅是关于礼的,也可以关于学习态度,行为处事的。
首先,从礼方面来解读,从傅佩荣老师的注解知道,每事问,就是礼。而一般人可能理解,礼仪就是一种仪式,一个过程,你知道知道用什么礼器以及礼器怎么摆放就是知礼了。这样的人可能摆放了上千次礼器,但他依然不知道为何要用这种礼器,这种礼器这样摆放的缘由是什么。这样的人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孔子认为,礼不仅仅是知道这些细节,更要知道礼器,摆设的用途,来源和背后的故事,这些就是礼的一部分。
从学习态度上来理解,孔子做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也做到了他自己提倡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也反映了他的虚怀若谷。孔子当时已经以“礼”闻名于世了,一般这样的人的做法,就是看看别人礼器摆得对不对,而抹不开面子去问为什么要这么摆设。
从处事行为方面来说,孔子是知行合一的。他也在践行自己提出的思想,他认为礼仪的本质是真诚的情感,所以他去了解礼器摆设背后的故事,他推崇“不耻下问”,所以,他会放下面子去问这些细节。
我们在说商才士魂,其中“士”指的是士大夫精神,那什么是“士大夫”精神呢?摘录朱汉民教授对于“士大夫”精神的理解。
朱汉民教授: “士大夫精神”的核心是“士志于道”,坚守道德理想,追求高尚人格,承担社会责任。它的内涵包括率性自由,实现人格独立与自尊;圣贤气象,既执着又洒脱;圣贤兼豪杰,既追求理想又关怀现实。
可以说,“士志于道”的士大夫精神,就是一种坚守道德理想,追求高尚人格,承担社会责任的人生状态。
朱汉民教授说,当代中国民众,特别是精英群体,出现了严重的精神缺失,就应该从古代的士大夫精神中汲取营养。这种精神营养包括如下四个部分:
其一,是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
其二,是追求人格自由和自尊的精神。
其三,是既执着又超脱的精神。
其四,既追求理想又关怀现实的精神。
如果真能在当代社会继承和弘扬传统的士大夫精神,朱汉民教授认为,中国一定会发生一个惊人的变化。
用朱汉民教授理解的“士大夫”精神来解读查理芒格,正如作者李录所说,与查理交往的这些年,我常常会忘记他是一个美国人。他更接近于我理解的中国传统士大夫。
查理芒格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人,他用自己的智慧获得了财富,他的智慧也给其他人很多启发。我粗略得读过《穷查理宝典》,发现查理的一些演讲内容自己并不能理解。查理涉猎很多学科,善于把各种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我印象最深的是查理的“逆向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在生活中,可以帮助自己找到生活的核心,避免盲从。
在《穷查理宝典》中有介绍查理芒格的“逆向思维”: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儿,那我一辈子都不会去那里。”查理芒格思考一件事,会经常用逆向思维,比如思考怎么做这件事会失败。不管是投资还是做其他事情,逆向思维都是非常好的一种思维方式。
《穷查理宝典》读后感心得体会
巴菲特众所周知,却鲜少有人知道巴菲特认为比他更聪明、更有智慧的合作人是谁?这本书讲的就是此人,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
读本书的原因,是因为最近十分喜欢的作家连岳,看他的文章我获益良多,并且不断自省,十分想了解对他影响巨大的书本,恰巧看到他在自己的一篇热点文章《推荐几本理财书》中推荐本书。
于是毫不犹豫的下单,拿到书后,又迫不及待的开始阅读,通过喜欢的作家或者作者荐书,是我发散阅读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早晨五点起床读到现在,我意识到这本书通篇都是重点,决定开始做读书笔记,加深自己对本书的感悟,也分享自己阅读的感悟。在开篇查理·芒格传略里,就提到查理最开始启动自己人生第一份律师工作时,谨记祖父教导的铁律:专注于当前的任务,控制支出。
之后查理在谈到吸引客户时,也提到:“关键是把手头的事情做好……把手头的事情做好,把已经拥有的客户照顾好,其他的自然会找你。”
他创建的律师事务所成为当时美国一流商业律师事务所,也基于大家普遍认同查理的观点:带来新客户的最佳办法就是把案头的工作做好。
可见这句话对查理自己和身边人都有巨大的影响。而且这句话听着十分耳熟,跟传扬于网络的把握当下十分相似,只是比把握当下更加具体。回望我身边的亲人朋友及曾经的同事客户,包括我自己,我也曾经多次意识到,为什么有些人的事情能够越做越好?而有些人路越走越窄?
就我曾经的猎头同事而言,至今为止都是我认为最优秀的猎头,就是贾同学,她身上有一个及其明显的特质就是专注手里的猎头单子,所有她经手的猎头单子,她都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专注完成。
服务产品不像其他产品,有明显的可看到的等级之分,特级一级等。尤其是猎头服务,这种比较有要求的高级招聘服务,有些人马马虎虎结果可能也不错,有些人投入十二分精力把服务做到同类的五星级,也仅仅是完成任务,获取同样的业绩。
因为缺少必要的服务等级划分依据,大部分人在提供猎头服务的时候只侧重结果,至于服务过程无可把控,往往结果良好也无法给客户好的体验和收获,从而无法持续留住客户。
当然,这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结果第一重要。当时看贾同做猎头单子,别说她自己,她身边的人,比如我,有时候都会觉得疲劳,因为她确实时刻把自己的服务努力做到最好。这不是说她的业绩不好,恰恰相反,她至今是我见过的单人业绩本地最好的猎头顾问。读后感·贾同学从最开始做猎头,就秉持这样的观念和做法,猎头订单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能够有好的结果,影响因素很多,有的来自客户公司内部,有的来自市场变动……
但是不管结果如何,因为她在其中的付出,都让客户有所收获,有的快速猎寻到自己需要的职业经理人,有的调整目标猎寻到职业经理人,未曾成功的也意识到问题所在。
最开始并不明显,大概两三年之后,贾同学的客户质量不断提高,她曾经的客户都把她当做朋友,专家顾问,不仅多数保持合作,同时会转介绍其他的客户。
我离开公司的时候,她不仅工作良好,在周末的时间读完MBA,平时还坚持健身,长期的积累慢慢爆发,她身上越来越具有吸引人的成功人士的特质。
而我自己,虽然当年在猎头方面业绩尚可,但是总是想着做网络方面的写作工作,不能专注于当前的任务,反而收获很少,积累匮乏。
如今两年多过去,在各方面都成长之后,才终于意识到问题所在。以前读书,也大多如此,浅尝辄止,有始无终。单纯追求数量,有感悟也很少记录深思。现在开始改变这一状态,读书,并且写读书笔记,让自己实实在在有始有终的阅读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