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古诗词鉴赏重点难点训练习题

於宝2分享

  学习了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那么我们也要通过相应的练习来巩固学习这些方法,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重点难点训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词鉴赏重点难点训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两题。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窗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窅(yǎo)然:深远的样子。

  1.“桃花流水窅然去”是写景,而“别有天地非人间”则集中体现了全诗的主题思想。请你对这两句的作用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作简要评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前句:抒写自然之美,进一步刻画闲适心情,为后句蓄势。后句:强烈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淡泊功名利禄、对现实不满的感情。

  2.本诗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杰作,你是否同意此说?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不加修饰,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却能于通俗中见含蓄,平淡中蕴深味。

  (二)仔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夜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从全诗内容来考虑,诗中“捣衣”的寓意是什么?在诗中,“万户”暗指了什么具体的社会现实?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捣衣”的寓意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万户”说明赶制寒衣的人家很多,仅长安就有万户(尽管是夸张),暗指当时从军戍边的人很多(或说边关战事频繁)。

  2.诗句“总是玉关情”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玉关情”指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承上启下。指长安捣衣的思妇对戍守边关的丈夫的思念(注意此题不能分析成戍守边关的丈夫对妻子的思念)。

  3.请简析末尾两句诗的思想意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良人罢远征”的前提是“平胡虏”,而不是诅咒平定外患的战争,即只有平定边患才能换得家人的团聚,只有国家安全,家庭才能美满,所以这两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诗中有两个字既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湿寒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像描写中流出,两地相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的内容是什么?后两句表现了唐军的什么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前两句描写唐军乘夜色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威;后两句表现了唐军的勇猛善战。

  2.试就诗中描写战争的手法加以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描写战争不是正面铺叙,而是通过烘托手法进行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让读者自己想像战争场面。诗中正面描写了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锋部队只从侧面带出。诗中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和想像的空间。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不违反。前写“不曾愁”为下文的“悔”作铺垫,欲抑先扬。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写少女“不曾愁”,打扮好上楼观景,后看见“杨柳色”而“悔”。美好时间是很难长久留住的,“杨柳”与离别有关,少妇看见杨柳想起自己与丈夫离别。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①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②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①《秋词》共二首,此诗是第一首,是刘禹锡被贬朗州时的作品。②排云:冲天。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

  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1.诗中有画,绘形绘色(或突出色彩的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或以声衬静)。

  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闲适恬静。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①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②不相顾,临堂空复情③。

  [注]①要欲:好像。②了自:已经明了。③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渔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歙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东坡评此诗云:“熟味之,此诗有奇趣。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而《唐风定》一书则认为:“欲删(尾)两句者,难与言诗矣。”你认为《渔翁》最后两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试结合全诗意境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持否定或肯定立意均可,只要能够联系意境,言之成理即可。如:诗贵意,意贵曲不贵直,贵幽不贵显,前四句意境幽奇,人物、环境、行为令人遐想,着最后两句,使诗意直白显露,不妥。从“宿”到“汲”“燃”再到“看”,是一系列完整的动作,西岩、清湘、白云,是一片和谐的山水,人与境相谐,境和情相融,意境完满,故后两句删去不妥。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自”“横”二字,用得极妙,充满情趣。试析“自”“横”二字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1.“自”是自由自在,“横”是描船的横陈之态,用“自横”两字描舟,意象(或画面)极具动态感,透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趣。

  2.这首诗用一系列自然景物构成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达了一种向往自然,寻求宁静的心情和恬淡、闲适的意趣。(意思对即可)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情感_____________体现情感的字是_____________

  (十一)1.喜爱怜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潮雨野渡舟自横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准确地传达出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和“对”字衬出离人怎样的神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1.离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面对着丰盛的筵席出神。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精于炼字,巧用衬托。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1.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树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意思对即可)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玠。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人临发又开封”既对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体味到作者的浓浓的乡思。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注]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1.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十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①,况是蔡家亲②。

  [注]①分:情份。②蔡家亲:即表亲。卢纶与司空曙是表兄弟。

  1.请分别用一个词归纳前四句、后四句所表达的作者心情。前四句:_____________;后四句:_____________。

  (十五)1.前四句:“悲”或“悲伤”;后四句:“喜”或“欣慰”。

  2.这首诗是怎样抒情的?写一段8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情感抒发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答案要点:①以景抒情,情景交融;②悲喜交集,以悲衬喜。

  (十六)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楼感旧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1.一、三两句“同来”“独上”相照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六)1.表达了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

  2.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

  (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地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___最相近。

  (十七)1.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呈现白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三、四两句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月怀远、别离思聚的感情。

  3.用简洁的语言说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诗句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意境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4.第四句中“落”也有写成“在”的,你认为用哪一个词更好?请说明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为开放性答案。①“落”字较好。它给人以动感,化无形为有形,仿佛那段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使“秋思”形象化、更为生动感人。②“在”字较好,明明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用“在”使秋思拟人化,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两种答案,言之有理皆可)

  (十八)读下面的一首诗,按要求回答。

  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①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②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方、北方、西方边防地带。

  1.“客心惊”意指诗人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请说说前四句从哪几个方面扣住“心惊”来写边塞景象的?诗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八)1.前四句从边塞的形势和气氛来写诗人心灵受到的震撼。首先,以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的喧嚣之声,表现军营中号令严肃的气氛;其次,以连绵千里的积雪反映出的耀眼寒光,表现边塞的苦寒难耐;最后,以朦胧曙色中醒目高悬、猎猎飘扬的旗帜,暗写出汉将营中肃穆的景象(或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这样写就突出了边塞的条件十分艰苦,戍边将士的责任十分重大。

  2.七、八两句用“投笔”和“请长缨”两个典故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七、八两句诗人用“投笔”和“请长缨”的典故表明自己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建立奇功的志向。

  (十九)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忆昔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①名无忌②,南国佳人号莫愁③。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②无忌:战国时期魏公子信陵君的名字。③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九)要点:1.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糜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学生答此题,不必求全。上述各点可任选,意思对即可。鼓励有创意的赏析。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挽,行将覆灭的悲伤。(从作者个人角度回答,抒发了身世沧桑之痛,亦可)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完成两题。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僧舍,即甘露寺,在江苏镇江的北固山上,北临长江。

  1.诗家评说,诗中“放入”二字最显气魄。你是否同意此说?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同意。它使通常的开窗赏景的行为转化成了拥抱江河的壮举,表现出豪士的胸襟和气概,使整首诗的格调都显得警拔高迈了。意思符合即可。若不同意此说,则要言之有据。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你就感受最深的一点作出简评。(不少于50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评点之处较多。如:虚写。前两句,弥漫山巅的云气,竟然直入枕中,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沉雄悲壮的松涛,就在床下轰响,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怵然惊惧。在这里,千峰、万壑都是虚写,却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读者带入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之中。

  再如:夸张。后两句,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波气势,索性打开窗扉,放长江于室内,以荡涤心胸。这里运用高度夸张的手法,塑造出一种豪壮、崇高之美。

  又如:寄情于景。全诗写云气、松涛和水浪,都是感受到的、观看到的景,但景中充溢着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

  (二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这首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兰溪山水的什么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1.写出了兰溪山水清澈澄明的特点。在秀朗的月色辉映下,水波平色清,山明丽动人,空气凉爽清新。

  2.这首诗从头到尾似乎没有描写“人”,你感觉到人的存在吗?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景中有人,景中寓情。从文字表面看,全诗未出现一个“人”字,但我们处处感受到人的存在:一个“看”字,分明道出景中之人,“凉月”之“凉”实则是写人对景物特征的感受;月下的山水之美、雨后的凉爽清新,这些景物描写中都透露着欣赏者的喜爱之情。标题“棹歌”即船歌,我们不难想像泛舟兰溪,春水盈盈,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浅滩的情景,以及从心底漾出的欢乐之情。

  (二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人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二)1.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

  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两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

  (二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本诗为作者晚年寓居金陵钟山所作,从诗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1.扣住“恬淡、萧散”之意作答即可。(如宁静、淡远等)

  2.有人认为本诗写景开阔宏大而意境却空明幽淡,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抓住景物特点作分析,指出其特点,联系作者的心境说出诗的意境即可。

  (二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南宋人李壁评此诗时说:“《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王安石)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评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四)王安石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反用前人之意。这首古乐府诗不过就梅花咏梅花,形象和意境都没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则以“凌寒”一句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表达了不惧恶境的心境,所咏的是“有我之境”,不是纯客观的描写。

  (二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注],臣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五)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l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

  (二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六)1.主旨: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重复。

  (二七)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题目。

  南乡子

  苏轼

  梅花词和杨元素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1.填空:这首“梅花词”共56言,竟不见_____________,但通篇透露着_____________的讯息,称得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二七)1.一个“梅”字梅花报春

  2.简答:“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它与上片起首“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味觉替代视觉,暗写“梅子”已初挂枝头,颇有新意。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的梅花盛开的情景。

  注:“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寒雀争闹枝头,侧面表现梅花之盛。

  (二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接[注]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急,故应难看梅花。

  [注]按:ruó,揉搓。全词写了词人三个生活阶段赏梅的情景和心情,请结合作者的身世,谈谈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少女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八)①少女时期:将梅花插入鬓角,“梅花醉”实为人沉醉其间,表现词人欣喜而无忧无虑的心态。

  ②中年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中年时期:面对梅花,“感时花溅泪”,终曰没有好心情,只能清泪洒衣,表现了词人历经家国沧桑之后的内心伤痛。

  ③老年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老年时期:飘流天涯,华发满头,晚年风急,人衰花亦残,表现了词人晚年景况的孤苦、凄凉。

  (二九)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之笔,决定了全词的情调。请问:这首词的情调是愉快的还是愁苦的?请简述理由。运用的又是怎样的艺术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九)这首词的情调是愁苦的。从表面看,似乎是愉快的,全词的景物多是春曰清丽之景,但是欣赏词作须知人论世!“斜曰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至“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锈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这里作者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表现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2.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借自然界的风雨比喻和象征人生的坎坷。在常人所认为的悲喜之中,作者却认为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为虚无。这恰恰反映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人生态度。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三一)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1.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人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一)1.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的无限凄凉。

  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是浓重;对昔曰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曰处境越凄凉。

  (三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注],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注]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两首诗都是写寻(寻访)人不遇的,你喜欢哪一首?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说说喜欢的理由。(不超过1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二)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答案,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都要说到,言之成理即可。附参考答案:(1)《寻陆鸿渐不遇》全诗紧扣诗题,一、二句写“寻”到郊外和郊外环境,“野径入桑麻”一句简洁而生动地勾画出一幅郊外农村图景。三、四句写“寻”到家门,点染出家门口淡雅质朴的景色。五、六句写“不遇”。“欲去”又“问”,生动地写出诗人寻人不遇的心情。七、八句写邻人回答,明白如话而有情趣。诗人通过对陆鸿渐居家环境的描写和邻人的答话,从侧面写出陆鸿渐的性格、情趣,全诗写得层次井然,流畅和谐。(2)《寻隐者不遇》写得简洁含蓄,明白如话,开头一句因不遇而问,二、三、四句都是童子作答。一问一答,情趣盎然。青松、问者、童子、白云缭绕的远山组合成一幅淡雅、清远的图画。三、四句给人留下邈远想像空间。隐者虽未遇,但隐者远离尘世、淡远飘逸的形象仿佛浮现在眼前。

  (三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诗后题目。

  蝉

  (唐)虞世南

  垂缕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②

  (唐)骆宾王

  西陆③蝉声唱,南冠④客思深。

  不堪玄鬓⑤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矮:古人结在颔下帽带下垂部分。蝉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②此诗作于作者因上疏论事遭诬下狱期间。③西陆:秋天。④南冠:囚徒。⑤玄鬓:蝉。

  1.这两首诗都是通过蝉表达自己的心声,属于古诗文中_____________的写法。虞诗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点睛之笔,一“自”一“非”形成_____________,相互照应;骆诗以“露重…‘风多”喻_____________,意在言外。

  (三三)1.托物言志(托物抒情)对比(对照)环境的恶劣(意思对即可)

  2.诗人地位、遭遇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虞诗通过蝉声清越而远传并不是靠着秋风传送来表明自身的清明正直并非凭借自己的地位和他人的吹传;骆诗则借蝉在“露重”“风多”之情况下“飞难进”和“响易沉”抒发自己高洁的品质不被人所了解的愤懑之情,也含申辩之意。

  (三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唐)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馀,越州人(今浙江绍兴市),平时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①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②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不超过30字)

  ①答:□□□□□□□□□□□□□□□□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②答: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三四)1.①朱诗表达了应试学子在考试前的不安(紧张)和期待的心情。②张诗肯定了朱庆馀的才能,并鼓励他要充满信心(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19

  2.两首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请结合其中一首诗,简要谈谈这种优良传统是什么。(不超过50字)

  答: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参考:①比兴手法运用;②含蓄的特点。

  (三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江上

  萧条秋雨夕,苍茫楚江晦。

  时见一舟行,蒙蒙水云外。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长江秋雨之夕的景色,“秋雨”“楚江”是这幅画面的背景。

  B.“苍茫”“蒙蒙”点染出一派烟雨迷蒙的景观,将空间模糊化,给人以朦胧之感。

  C.诗的后两句是一只孤舟的特写,与朦胧的背景相映衬,形成对比鲜明的画面层次。

  D.将眼前之景置于雨雾溟溟的空间,产生广阔无垠之感,给读者留下想像的余地。

  E.这是一首乐府诗,全诗似一幅水墨画,可谓诗中有画。

  (三五)1.C、E。(不是一条船,“时”是“不是”的意思)

  2.阅读下面一首诗,比较它和上一首诗的异同。(比较的角度自选。谈“异”、谈“同”都可以,但必须谈出两点以上)

  送客之江西

  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

  草深莺断续,花落水东西。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异:一写秋雨,一写春雨;一色彩暗淡,一色彩亮丽;一写数条船,一写孤舟……

  同:都是五言绝句;都如一幅画面;都写曰暮之雨……

  (三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台城台城

  刘禹锡韦庄

  台城六代竞豪华,江雨霏霏江草齐,

  结绮临春事最奢。六朝如梦鸟空啼。

  万户千门成野草,无情最是台城柳,

  只缘一曲后庭花。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六朝皇帝在金陵豪华的台城,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楼,奢侈荒淫,然而笙歌未尽,隋兵已迫都门。

  1.从诗的内容上看,这两首诗都是_____________诗。

  (三六)1.咏史(或怀古、吊古伤今)

  2.你更喜欢哪首诗?请你就喜欢的其中一首诗,从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方面作简要的常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案要点:①刘诗通过台城的盛衰对比,寄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②用具有典型意义的高楼来替代六朝数百年的历史,高度浓缩了对六朝帝王荒淫奢侈生活的不满;③这首诗对六朝亡国的因由的议论不是直白的,而是巧妙地通过《后庭花》曲,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感慨。答案要点:①韦诗通过自然景色的不变与朝代更替无常的鲜明对比,抒发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②以“依旧”暗示人世沧桑,以“无情”反衬人之伤痛;③这首诗不作正面的描写,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渲染氛围,营造一种抒情的情调。

  (三七)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 (乙)

  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甲、乙两首诗选择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春天,请分别说明。(总计不超过150字)

  甲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七)甲诗从大处着眼。诗一开头就写出了辽阔的江南春色,不是某处园林名胜,不仅限于一个角落,而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千里”江南的春天景色,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具有立体感,再加上迷蒙烟雾之中的金碧辉煌的屋宇重迭的佛寺,使“江南春”的画面变得恢弘庞大。

  乙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诗从细小的景物人手,竹子、桃花、蒌蒿、芦苇并以鸭子戏水显示了早春的到来,特别是鸭子对水暖的感知,描绘了春天来临的信息。

  (三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乌江亭 乌江亭

  杜牧 王安石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给人以有益的启迪。(1)两位作者的观点有何不同?(2)对二人的观点作一简明评玠。

  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八)(1)杜诗:兵家胜败是不能预期的,项羽虽然兵败,但江东子弟还有不少人才,卷土重来,说不定还可以转败为胜。王诗:项羽兵败势难挽回,虽然江东还有很多子弟,但也没有人肯跟他再干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诗主张百折不挠、败不气馁的精神,这点值得肯定。王诗指出项羽兵败在于失去民心,警世作用更为深刻。

  (三九)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题目。

  西江月

  (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词话》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但似乎还有更深的,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九)“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借指奸佞小人。在明月与浮云的矛盾中,抒发了词人对群小当道,理想难以实现的愤懑。(意思对即可)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重山

  (宋)章良能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雨余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往事莫沉吟。身闲时序好,且登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这首词描写暮春景象,表达怅惘、感慨的情绪。请谈谈“软”和“碎”的表意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软”形容春风和煦,吹人欲醉。“碎”指鸟鸣细碎,清脆动听。用词新奇,更衬托出作者对岁月流逝,壮志未酬,徒增虚年的感慨。

  (四一)比较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元曲,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注]。

  [注]辽西:即辽河以西,今辽宁省西部。

  春思

  胡祗逼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1.比较《春怨》中“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和《春思》中“谁唤起,窗外晓莺啼”两句写黄莺的目的和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一)《春怨》一句写黄莺是为了表现少妇不愿意让黄莺来惊扰她的美梦,抒发了她对征戍亲人的思念之情。(从“怨恨战争”方面答亦可)《春思》一句写黄莺是为了展现黄莺欢唱中的美好春景,表现了一种闲适、喜悦的心情。(从“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角度答亦可)

  2.《春怨》和《春思》在语言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参考答案:活泼生动、口语化。(意思相同即可)

  (四二)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碧玉箫

  (元)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①,有白衣劝酒杯②。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注]①泼醅,没有漉过的酒。②有白衣劝酒杯:引用陶渊明“九月九日有菊无酒。适逢友人遣白衣童子送酒”的典故。

  普天乐

  (元)滕宾

  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花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二只,归去来兮。

  1.滕曲中的“蜗角名”和“蝇头利”比喻什么?表明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二)1.比喻极小的名和利。表明了诗人对追名逐利的否定和厌弃。

  2.渗透在这两首元曲中的共同思想倾向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都对陶渊明愤世嫉俗,脱离尘世的隐居生活,表示理解、赞赏和向往。

    21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