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数学>

如何高中数学教学评价

文琼分享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下面小编跟大家聊聊关于如何高中数学教学评价,欢迎大家阅读!

1如何高中数学教学评价

从多角度来评价是否是一堂“好课”

一堂好课有哪些特征?或者说一堂课符合哪些标准才能算是好课?许多教师、专家的意见都很值得我们思考.数学教学专家邱学华归纳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是三个字:趣、实、活.语文特级教师袁浩归纳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四个字:新、实、活、乐.特级教师靳家彦提出“好课”的十条标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以生为本,流程科学,注重内化,体现沟通,启迪创造,媒体得当,讲究实效,多元评价.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提出“五个实”: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

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有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郑金洲教授将“好课”的标准概括为“十个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师生互动的有效化、学科教学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策略的综合化、教学对象的个别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崔允教授把“好课”的标准归纳为“十二字”: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杨佐胡老师认为:主要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一是学生的参与状态,二是学生的交流状态,三是学生的达成状态.评价一堂好课应该是“取得了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第八章的《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了。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呢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首先,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教学一开始,教师要创设数学发现活动的环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提出开放性问题。问题是思考的起点,但作为教学开始环节,不要把问题设计成一问一答式,而是围绕教材待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正确引导学生思维、激发探索新的问题。其目标指向常常是:可作什么?该作什么?其次,观察情境,形成问题猜想。让学生针对教师或本人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实践操作等。通过类比、实验、观察、联想、归纳、化归等方法,形成更数学化、更抽象的问题,或者引入探索猜想。

再次,调动发散思维,研究问题。如今的初中数学题目大都是比较灵活的,有着多种解题方式。这就要求学生在把握问题特点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发散思维能力,深入研究问题,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发散性地解决问题。最后,触类旁通,灵活应用。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解决其它问题的开始。学生从问题中得出的不仅是结果,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触类旁通,灵活应用平时积累的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以多种思维方式解决同一问题,以单一思维方式解决多个不同问题。

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我们能按照数学知识间的相互关系,把相应的课本、练习、习题、解答以及相关的学习资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超文本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这对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自学都是非常有利的。但是,目前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上课时完全按照课件既定程序进行,只需按动鼠标,课件便按顺序播放,无法根据学生的反应来调整教学过程,这样使得整个教学囿于固定的一个框框中,缺乏活力和灵活性,学生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因此,我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突破难点。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其它科目相比较抽象,所以某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掌握,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例如,我们利用计算机可以完成平移交换、旋转变换、对称变换,实现在运动变化中研究数学规律。

其次,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收集资料解决数学问题。新课程又要求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课题,积极地思考所面临的课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有选择地获取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利用网络技术收集资料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组织竞赛,强化兴趣

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引导儿童开展一些竞赛性的练习,就能唤起学生的内驱力,激发斗志,调动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常搞速算比赛,争当教学小博士、巧算家、智力竞赛和师生竞赛等。例如:教7+8=?先让学生算出得数,引导学生回顾怎样想的?学生讲述,教师板书:并命名:丁一法:因为8+8=16,7比8少1,所以7+8=15。张鹏法:7可以分成2和5,2+8=10,10+5=15……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好?哪组得“智慧星”最多。孩子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后评出这节课的“小博士”,还评出优胜组。

教学中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竞争意识引入课堂是很有必要的。一节课上完后进行课堂小结,本是很枯燥的,可是教师把小结弄成“擂台赛”一点也不枯燥,而且收到很好的效果。由一个学生当“擂主”,其他学生根据当堂学习的内容向“擂主”频频质疑,若“擂主”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回答或回答错误,则由提问的学生自述答案,然后上讲台成为“新擂主”。这样的好胜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地、灵活地运用新旧知识。

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故事对于每一个少年儿童都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不论家庭情况如何,每一个孩子在孩提时一有闲暇总会缠着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给讲个故事,哪怕大人的故事编得破绽百出,他们也会听得津津有味,并且沉浸其中,为主人翁的沉浮牵肠挂肚,更有甚者是跃跃欲试地为主人公出谋划策。我在上师范时教我代数的一位周老师就经常利用这种方法,数学课总是和故事穿插在一起的,因此上他的课总也感觉不累,而到最后考核的成绩在全年级也是名列前茅的。或许是浓榜样吧,我在工作中也就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故事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统计图时,先设计了一个有四个生产车间的工厂,厂长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让四个车间进行比赛,却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急得厂长几天都睡不好觉的故事。这时就有学生开始为厂长支招了:把每个车间的产量用一张表列在一起,每个车间不都能知道自己车间的生产情况,互相一比不就知道谁先进,谁落后了……有的学生也就七嘴八舌地为厂长想开了,有的学生也开始翻书找答案,有的开始讨论该想什么办法……在综合他们的意见后我再加以适当的点拨,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积极性也就不用提了,教学效果也非常显著。

4数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动手操作活动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可以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剪、移、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分别用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去拼摆平行四边形.在教13-6=?时,先让学生用学具在课桌上摆一下、算一算,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这样的情境设置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课堂上全身心地摆、算、说,出现了摆法不同、说法不同,但得数相同的情况,这样可以使学生体会操作探索,明白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解法,能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非常重要.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如何高中数学教学评价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三年如何教学

高中数学教师怎么提高教学水平

如何上好高中数学复习课

改变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方法

高中数学课题导入方法

高中数学如何提高思维严密性

高中数学专题复习

教学中反思总结5篇精选

数学复习课教学反思

如何培养数学抽象思维

    上一篇:怎样进行高中数学片段教学

    下一篇:2020高中数学专题复习策略

    47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