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二学习方法>八年级地理>

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复习

巧绵2分享

地表形态地表形态的塑造是中考地理的必考知识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复习,希望大家喜欢!

【知识结构】

地表形态的塑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山地的形成褶皱与断层

山地的类型褶皱山

断块山

火山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地貌的类型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堆积地貌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基础知识】

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地壳运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3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4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地壳运动

①水平运动

A基本含义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B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②垂直运动(升降运动)

A基本含义

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B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岩层隆起或凹陷,导致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2)变质作用

①基本含义

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②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岩浆活动

①基本含义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②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岩浆喷出地表经冷凝形成火山。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3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4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风化作用

①形成的地表形态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②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影响的地区比较普遍。

(2)侵蚀作用

①风力侵蚀

A形成的地表形态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B分布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流水侵蚀

A侵蚀

a形成的地表形态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b分布地区

湿润、半湿润地区。

B溶蚀

a形成的地表形态

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b分布地区

中低纬度降水丰富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③冰川侵蚀

A形成的地表形态

形成冰斗、角峰等。

B分布地区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④海浪侵蚀

A形成的地表形态

形成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

B分布地区

海滨地区。

(3)搬运作用

①风力搬运

A形成的地表形态

沙丘移动,一般不形成地貌。

B分布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及海滨地区。

②流水搬运

A形成的地表形态

一般不形成地貌。

B分布地区

湿润、半湿润地区。

③冰川搬运

A形成的地表形态

一般不形成地貌。

B分布地区

高山地区。

④海浪搬运

A形成的地表形态

一般不形成地貌。

B分布地区

海滨地区。

(4)堆积作用

①冰川堆积

A形成的地表形态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B分布地区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②流水堆积

A形成的地表形态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B分布地区

河流出山口和河流中下游地区。

③风力堆积

A形成的地表形态

形成沙丘。

B分布地区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④海浪堆积

A形成的地表形态

形成海岸地貌,如沙滩。

B分布地区

海滨地区的砂质海岸。

(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较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对地表

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把高山削低、低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两者的关系

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地壳自形成以来,就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2三大类岩石的比较

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1)岩浆岩

①侵入型岩浆岩

A形成过程或含义

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B特点

由于凝结时间长,矿物结晶颗粒大。

C举例

花岗岩。

②喷出型岩浆岩

A形成过程或含义

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B特点

有气孔构造。

C举例

玄武岩。

(2)沉积岩

①形成过程或含义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②特点

有层理结构,有的含有化石。

③举例

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3)变质岩

①形成过程或含义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

②特点

重新结晶或有片理构造。

③举例

大理岩、石英岩。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再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在地表外力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光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其循环过程如下页图所示。

二、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与断层

1褶皱

(1)概念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褶皱的基本形态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褶曲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①背斜

A岩层特点

岩层向上拱起。

B岩层新老关系

中间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C形成的地貌

常形成山岭,但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谷地。

②向斜

A岩层特点

岩层向下弯曲。

B岩层新老关系

中间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C形成的地貌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有些向斜槽部因受挤压,不易遭受侵蚀而成为山岭。

2断层

(1)概念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2)断层的基本形态

①地垒

A岩层运动方向

中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的岩块相对下降。

B地表形态

常形成块状山地。

C举例

华山、庐山、泰山等。

②地堑

A岩层运动方向

中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的岩块相对上升。

B地表形态

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C举例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3褶皱与断层的比较

褶皱

断层

受力状况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

岩层变化

波状弯曲变形

破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明显的位移

地表形态

高大的褶皱山脉

断层面常形成陡崖;沿断层线常发育沟谷,有时出现泉、湖泊

主要区别

岩层未失去连续完整性

岩层失去了连续完整性

(二)山地的类型(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

1褶皱山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绵延数千千米,如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2断块山

断块山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小的只有几十米。

3火山

(1)形成

岩浆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形成。

(2)组成

①火山口

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

②火山锥

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三)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影响交通运输方式

(1)山区交通运输建设的一般原则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2)原因

①山地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2影响交通线路的走向

(1)山区交通运输建设的一般原则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形(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③避开陡坡、断层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⑤尽量选择两点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2)原因

①降低技术难度的需要。

②尽量节约建设成本的需要。

③保障工程施工安全的需要。

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的需要。

3影响交通线网的密度

(1)交通线网的密度分布

一般来说,平原、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2)原因

山地地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在河谷地带修建较多的交通线路,可以将较多的居民点联系起来,方便人们出行;可以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三、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

1概念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搬运地表的物质,从而形成侵蚀地貌。它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河谷。

2河流侵蚀作用的形式

(1)溯源侵蚀

①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②对河流的影响

使河谷不断地向源头方向延长。

(2)下蚀

①概念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②对河流的影响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的方向发展。

(3)侧蚀

①概念

垂直于两侧河流的侵蚀。

②对河流的影响

使谷底展宽、谷底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3河谷地貌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见下图。

(1)河谷形成初期

①主要侵蚀方式

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

②河谷形态特征

河谷横剖面呈“V”型。

(2)河谷形成中期

①主要侵蚀方式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

②河谷形态特征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更加弯曲。

(3)河谷成熟期

①主要侵蚀方式

以侧蚀为主。

②河谷形态特征

河谷横剖面呈槽型,上游窄而深,下游宽而浅。

(二)河流堆积地貌

1概念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其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

2冲积平原的三种类型

(1)洪积—冲积平原

①分布

山前。

②形成

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趋于平坦,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麓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扩大而彼此相互联合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③地貌特点

以山口为顶点呈扇形,由上向下,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2)河漫滩平原

①分布

河流中下游地区。

②形成

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升高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就会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③地貌特点

地势平坦、宽广。

(3)三角洲平原

①分布

河流入海口处的海滨地区。

②形成

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③地貌特点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高原地区

(1)聚落分布

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2)原因

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3)聚落形状

多呈狭长的带状。

2山地地区

(1)聚落分布

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2)原因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有肥沃的土壤。

(3)聚落形状

呈明显的条带状。

3平原地区

(1)聚落分布

聚落分布最为密集,一般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在河口三角洲地区分布也较密集。

(2)原因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3)聚落形状

带状、团块状。

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复习相关文章:

1.地表形态的塑造练习题及答案

2.2017高一地理教学计划(2)

    439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