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阳高三历史三模试卷
湖南邵阳的高三的同学,历史的三模试卷大家都考过了,想不想校对历史试卷的答案?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湖南邵阳高三历史三模试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湖南邵阳高三历史三模试卷选择题
24. 《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
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
C.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D.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试题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土地租佃关系也逐步形成,因而推动租佃关系确立的根原是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将土地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为了让农民精心生产,勤奋劳动,并不能直接体现政府的重农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将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将集体生产变为农民小家庭个体生产,因而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废除土地国有制,故D项错误。
【答案】C
25. 周宣王晚年,干涉鲁国立太子之事,使得鲁国发生内乱,从而引起许多诸侯不满,结果是“诸侯多畔
(叛)王命”。这说明当时
A.出现了“礼崩乐坏”局面
B.诸侯已不承认周王为共主
C.王位世袭受到诸侯的威胁
D.周朝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考点定位】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许多诸侯因周宣王干涉鲁国立太子之事引起内乱,大为不满且违抗王命,可知周王室势力衰弱,诸侯实力强大,诸侯不再臣服于周天子,说明维系周朝统治的宗法制、礼乐制破坏,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周宣王依然能干涉鲁国事务,且有王命之说,说明诸侯形式上依然尊奉周天子,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周王室的王位继承问题,故C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故D项错误。
【答案】A
26. 贞观初年,太宗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这
说明唐初
A.通过制度形式约束皇权 B.宰相与谏官可相互监督
C.谏官负责监察朝廷百官 D.谏官有权评议国家政事
【考点定位】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隋唐
【试题解析】谏官制度主要依靠儒家伦理道德的约束作用而起作用,是否能够发挥功效最终要取决于“君臣个人的德性”,凭借理想化的德性约束并非制度制约,故A项错误;材料中唐太宗与宰相议事时让谏官同入,谏官提出谏议,太宗必采纳,说明谏官是对朝政进行谏议,并非与宰相相互监督,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分为两类,一类为谏官,谏正皇帝得失,一类为察官,监察百官,如秦朝御史大夫,所以负责监察朝廷百官是察官,而非谏官,故C项错误;根据“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说明谏官有权评议国家政事,故D项正确。
【答案】D
27.据《阳明年谱》中记载,王阳明临死之际开目视曰:“吾去矣!”积泣下,问“何遗言?”先生微哂 (微笑)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如此回答是因为他
A.追求心灵的满足 B.回归了道家的洒脱
C.遵守佛教的因果 D.认为真知出于内心
【考点定位】宋明理学;明朝
【试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王阳明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结合材料内容“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可知王阳明认为心即理,真知出于内心,每个人只要自己反省内心都能获得真知,因而死前没有遗言可留。A选项追求心灵的满足是从表面信息理解材料,没有结合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故A项错误;道家洒脱体现在无欲无求,与材料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佛教的因果关系体现在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也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D选项认为真知出于出于内心,符合题意,是王阳明的观点所在,故D项正确。
【答案】D
28.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调查表。据此可推知
年龄
(岁) 身高
(cm) 体重
(kg) 胸围
(cm) 呼吸伸缩差
(cm) 肺气容量
(mL) 握力
(kg)
日兵 21.4 165.1 60.88 84.95 10.36 3631 41
清兵 29.8 166.65 54.75 89.5 10.24 3129 31
A.清军战斗力落后于日军 B.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 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
【考点定位】甲午中日战争
【试题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日兵在年龄、体重、肺气活量、握力上均要优于清兵,说明日兵整体的身体素质强于清兵,从材料中不能体现日清军队战斗力的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日清军人体质有差异,但军人体质的差异不能决定战争结局,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清兵整体素质弱于日兵,表明清政府没有严格进行军队士兵的挑选,也从侧面说明清政府不够重视军队建设,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清军与日军的战斗精神,故D项错误。
【答案】C
29. 如果说中国从汉代起两千年的思想基本上是以儒学经典的弘扬为其主干的话,那么,民国以来思想的
发展,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是对传统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猛烈冲击。这反映出五四新文化运动
A.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基础
C.主要批判儒家封建伦理道德 D.有助于近代思想格局的多元化
【考点定位】新文化运动
【试题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开端是五四运动,而非新文化运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是对传统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猛烈冲击”,可知材料强调新文化运动冲击儒家思想,促进思想解放的意义,因而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基础并非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包括政治革命、伦理革命与文学革命三部分,并非主要批判儒家封建伦理道德,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民国以来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是对传统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猛烈冲击”,说明五四新文化运动吸收多元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D
30. 下面是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据材料信息可知
A.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增速 B.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波动增大
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 D.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经济稳定
【考点定位】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79年以后GDP总体呈增长发展,说明改革开放推动经济总体发展,在1984、1990、2007年前后波动较大,这是因为1984年前后面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0年前后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2007年中国市场经济受到国外金融危机的影响,这说明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仅呈现了1979-2009年即改革开放后的GDP增速情况,没有与改革开放前的GDP进行比较,所以无法得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波动增大的结论,故B项错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标志着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因而C选项与材料呈示信息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经济稳定”,故D项错误。
【答案】A
31.罗马法学家曾说:“根据自然法,所有人均是生来自由的;只有实在法才在他们之间造成差别。”这
反映罗马法
A.反对等级差别 B.具有社会属性
C.体现灵活特性 D.符合人性特点
【考点定位】罗马法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根据自然法,所有人均是生来自由的;只有实在法才在他们之间造成差别”,说明自由是两类权利,即自然法上平等的自然权利和实在法上不平等的受到法律禁止或强力阻碍的社会权利。而罗马法是指罗马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世纪制定的一切法律,因而也包括材料中的“实在法”,所以罗马法承认实在法中的不自由,即等级差别,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说明罗马法既体现了自然法精神,又承认了社会实际法,即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罗马法注重形式主义特征,不具备灵活特性,故C项错误;法律要求人人自由平等,但在实际中人性特点各有差异,故D项错误。
【答案】B
32.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宣称:“科学如果不是从实践中产生出来并以一种清新的实验结果来证明,
便是毫无用处,充满荒谬的,因为实践乃是确定性之母。”这体现了达•芬奇
A.肯定实践与实验的互证作用 B.倡导个性解放
C.认为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注重现世生活
【考点定位】文艺复兴
【试题解析】材料信息表明,科学必须从实践中产生并用实验进行验证,说明达芬奇肯定在科学产生过程中实践与实验的互证作用,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个性解放是指将人性从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材料没有涉及该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认为实践与实验对科学产生同等重要,且“实践乃是确定性之母”更突出实践的作用,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并不注重现世生活,故D项错误。
【答案】A
33. 18世纪,按规定,英国申请圈地者若得到本区土地持有者五分之四的当事人同意,即可提交议会批准。
所谓五分之四的当事人同意,是以同意者的土地占该区土地面积或地价的五分之四为准。材料反映出
英国圈地运动
A.直接导致工业革命开展 B.并未伴有生产关系变革
C.合法掠夺了少数人权益 D.阻碍国内消费市场扩大
【考点定位】第一次工业革命
【试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原料、市场等条件,推动工业革命开展,但不能直接导致工业革命开展,故A项错误;圈地运动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改变了生产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英国申请圈地者若得到本区土地持有者五分之四的当事人同意,即可提交议会批准”,可知圈地运动是不顾少数人(五分之一土地所有者)的反对,只要多数地主(五分之四)同意的情况下即获批准,这是用多数人的意见压制少数人的意见,掠夺了少数人的权益,故C项正确;圈地运动扩大了贸易交流,故D项错误。
【答案】C
34. 1920年,苏俄1卢布的价值相当于1918年1卢布的1/188 ,相当于1913年的1/ 13000。 这从侧面
反映出
A.物资奇缺,阶级矛盾尖锐 B.苏俄应对通货膨胀的经验不足
C.以物易物,市场贸易取消 D.西方国家对苏俄经济进行封锁
【考点定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试题解析】1918-1920年,苏俄处于国内战争时期,推行战时共产主义,以物易物,市场矛盾贸易取消,因而货币大量贬值。A选项中阶级矛盾尖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1920年,苏俄1卢布的价值相当于1918年1卢布的1/188,相当于1913年的1/13000”,说明1918年至1920年苏俄卢布持续贬值,从侧面反映出政府缺乏有效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故B项正确。C选项为材料的直接信息,而题目要求反映的侧面信息,故C项错误;帝国主义的封锁都不能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他们只能是国家政策调整的其中一方面因素,而不是全部,故D项错误。
【答案】B
35. 1944年7月,一些国家的抵抗运动代表在日内瓦发表声明,宣称只有一个联邦制的联盟才能保证欧洲
大陆的自由与文明,使欧洲经济得以重建,使德国人民能和平地参加欧洲生活。各国在伦敦的流亡政
府也都很关心战后欧洲的安全,认为欧洲有必要联合起来。材料说明
A.走向联合成为欧洲各国共同目标 B.实行联邦制符合欧洲发展的需要
C.避免战争的途径是找到共同利益 D.欧洲联合的目的是对抗德国侵略
【考点定位】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试题解析】欧洲联合之初主要是西欧六国联合,因而走向联合并非欧洲各国的共同目标,故A项错误;欧洲联合属于国家间的联合,并非建立联邦制国家,B选项中实行联邦制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一些国家的抵抗运动代表宣称只有一个联邦制的联盟才能保证欧洲大陆的自由与文明,……使德国人民能和平地参加欧洲生活……各国在伦敦的流亡政府也都很关心战后欧洲的安全,认为欧洲有必要联合起来”,表明各国认为要保障欧洲和平,避免战争再发生,必须欧洲联合,即使欧洲国家存在共同利益,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及史实,倡导欧洲联合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战争,维护和平,促进战后欧洲经济恢复和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C
湖南邵阳高三历史三模试卷非选择题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专制制度,到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一家之后,思想开始受到禁锢,难以出现在平等基础上的、充分自由的“百家争鸣”,但文化学术也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中国农耕文明达到的高度和精致程度为世界之最,适应这一文明的专制皇朝制度也设计周到、高度成熟。所以凭武力征服中原的游牧民族都在文化和制度上被汉化。又由于地理的特点,可以长期封闭,“六合之外,姑存不论”。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所谓中国是唯一未中断的文明古国,原因在此。
——资中筠《士人风骨:中国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材料二 14-16世纪东西方启蒙思想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比较表
人物 代表作 基本主张
李贽
(1527-1602) 《藏书》 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多恶也”;否定孔子权威,提出是非无定论;反对封建禁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薄伽丘(1313-1375) 《十日谈》 批判天主教的黑暗和腐朽;认为僧侣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反对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扼杀,主张“幸福在人间”
——摘编自谭文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和薄伽丘思想的共同之处,并分别说明当时东西方思想产生的原因。(1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认识。(5分)
【考点定位】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文艺复兴;明朝;中古跨朝代非选择题
【试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自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专制制度,到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一家”特点之一是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一“自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专制制度,到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一家之后,思想开始受到禁锢,难以出现在平等基础上的、充分自由的‘百家争鸣’”,说明文化领域形成了儒家思想一统局面,即儒家思想长期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根据材料一“中国农耕文明达到的高度和精致程度为世界之最”,说明农耕经济发达,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根据材料一“又由于地理的特点,可以长期封闭,‘六合之外,姑存不论’”,说明地理环境相对闭塞;根据材料一“所谓中国是唯一未中断的文明古国”,说明古代中国市场稳定和文明具有延续性;根据材料一“凭武力征服中原的游牧民族都在文化和制度上被汉化”,说明中化文明是多民族共同创造,兼容并蓄。
(2)第一小问共同之处,从材料二中对比李贽与薄伽丘的思想,由“反对封建禁欲”、“反对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扼杀”可知,两者都反对禁欲主义;由“否定孔子权威,提出是非无定论”、“反对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扼杀”可知,两者都主张个性解放;由“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幸福在人间”可知,两者都追求现实的生活。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明清儒学思想与文艺复兴的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3)材料一阐述了中国文明的产生发展特征,材料二比较了中西同一时期思想的政治、经济背景,由此可得出不同政治、经济、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明观念,产生了具有不同特性的东西方文明;文明的进步是社是社会全面发展的体现,东西方文明各有各的优缺点,应该加强交流。
【答案】(l)特点: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儒家思想长期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农耕经济发达;地理环境相对闭塞;市场稳定和文明的连续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民族共同创造,兼容并蓄。(8分,答出四点即可)
(2)共同之处:都反讨禁欲主义,主张个性的解放,迫求现实的生活。(4分)
原因: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黑暗引起一些先进士人的不满;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新的阶级、阶层的出现;西方有较为传统的人文思想基础。(8分)
(3)认识: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明观念,产生了具有不同特性的东西方文明;文明的进步是社会全面发展的体现,东西方文明各有各的优缺点,应该加强交流。( 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示意图。
对上述示意图提出你的认识,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进行探讨。(12分)
(说明:提出一种或多种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考点定位】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工业化主题;现代化主题;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试题解析】首先要审题准确,根据题干及图片,可得出关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一些认识,如近代工业的形成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综合因素发展的产物;近代工业推动了民生、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近代工业发展过程中政治性较突出,促使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答案】示例:
认识:近代工业的形成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综合因素发展的产物。(3分)
探讨: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众多条约,清政府以“剿发捻,勤远略”为目的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其中以曾国藩、张之洞为代表的先进人士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洋务运动客观上在革新工业生产方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使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9分)(12分,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请考生在第45、46、47、48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请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代统治者对廷议是非常重视的。在宣德以前,每有大事,皇帝辄与君臣面议,面议结果传旨施行。廷议大巨此前时廷议内容不得而知,不能很好地建言献策,同时还规定“官民建言,六部尚书、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会议奏闻”,在这种情况下,每遇大事各职能部门往往议而不决。基于此,明孝宗规定“府部会议,限半月报上。应急议者,限五日”。嘉靖八年(1529年),明世宗采纳兵部尚书李承勋的建议,“宜及未议前,备条所议,布告与议者,俾先谂其故.然后平心商质,各尽所怀,议苟不合,听其别奏,庶足尽诸臣之见,而所议者公”。此后,“凡事机重大,会官拟议,先备揭帖,送该议官,人各一本。如紧急,亦略先送传看毕,方才请会”。
——整理自《明代的廷议制度》
(l)根据材料,指出明代廷议制调整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明政府的对策。(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廷议制调整的积极意义。(6分)
【考点定位】明代开中法
【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不足,根据材料“廷议大巨此前对廷议内容不得而知,不能很好地建言献策”可得出廷议前,参议人员对廷议内容不甚了解,影响廷议效果;根据材料“‘民建言,六部尚书、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会议奏闻’,在这种情况下,每遇大事各职能部门往往议而不决。”可得出廷议中存在推诿扯皮现象,也影响了廷议效果。第二小问对策,根据材料“明孝宗规定‘府部会议,限半月报上。应急议者,限五日’”可知政府规定了廷议的有效时限;根据材料“宜及未议前,备条所议,布告与议者”及“凡事机重大,会官拟议,先备揭帖,送该议官,人各一本”可知,政府要求廷议前向成员报备所议内容;根据材料“俾先谂其故”及“如紧急,亦略先送传看毕,方才请会”可知,政府要求廷议人员熟悉其中缘由;根据材料“然后平心商质,各尽所怀,议苟不合,听其别奏,庶足尽诸臣之见,而所议者公”可知政府要求廷议成员畅所欲言。
(2)意义类解题方法为克服背景中的不足与缺陷,达到与背景不足目的,主要从议政的作用,廷议制度发展上去说明。
【答案】 (l)不足之处:廷议前,参议人员对廷议内容不甚了解,廷议中存在推诿扯皮现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廷议效果。(4分)
对策:规定廷议的有效时限;廷议前向成员报备所议内容;要求廷议人员熟悉其中缘由;要求廷议成员畅所欲言。(5分)
(2)积极意义:提高了廷议的效率;充分发挥了集体议政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推动了我国古代廷议制度的发展。(6分)
46.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革命中的法国群众经常性地处在一种怀贬一切、打倒一切的感情冲动之中…… 使政治斗争演变为被感情而非理智所左右,形成为一种各派之间无休止争斗的所谓内战式。
…… 更为重要的是,民众的这股巨大政治感情并没有随着革命的结束而销声匿迹…… 从大革命结束后到1875年宪法最终确立共和制度,法国仍旧在不停地上演着革命、暴动、政变、起义等血腥的悲剧。
——陈晓律《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评民众在法国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影响。(5分)
【考点定位】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革命中的法国群众经常性地处在一种怀贬一切、打倒一切的感情冲动之中……使政治斗争演变为被感情而非理智所左右,形成为一种各派之间无
休止争斗的所谓内战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革命过程中曲折反复动荡,法国走向民主共和之路异常艰难;根据材料“……更为重要的是,民众的这股巨大政治感情并没有随着革命的结束而销声匿迹……从大革命结束后到1875年宪法最终确立共和制度,法国仍旧在不停地上演着革命、暴动、政变、起义等血腥的悲剧”可知,法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始终有民众参与。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新旧力量的对比,国外不利因素等方面考虑。
(2)影响从积极性、消极性两方面进行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民众积极革命的思想和行为会推动法国民主政治发民主政治的发展;法国民众的政治过于冲动不利于建立稳定的秩序。
【答案】 (1)特点:法国走向民主共和之路异常艰难;民众始终参与民主政治进程。(4分)背景:法国国内的封建势力强大;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缓慢;法国大革命时期外部环境恶劣,欧洲的反法势力联合起
来干涉法国革命。(6分)
(2)影响:民众积极革命的思想和行为推动了法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法国民众的政治过于冲动不利于建立稳定的秩序。(5分)
47.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体系及其国际联盟,没有孕育一种以承诺和合作为基础的规范标准,没有通过正常的国家间的沟通来解决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关系,没有建立一种利益共享的国际安全机制,结果导致法西斯国家对“体系”的挑战。由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造成了空前浩劫。人们永远不会、也不应该忘记,在这场持续多年、涉及当时大部分国家的全球性大厮杀中,军民伤亡、军费消耗、物资损失和精神创伤难以用数字计算。但是,在诅咒这场令人发指的大灾难大破坏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以反法西斯力量的最后胜利而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打乱了旧的世界秩序,冲击了腐朽落后势力,开辟了国际性社会进步的新道路,对世界军事史和人类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而又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人类社会从战争走向和平、从动乱走向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摘编自曹胜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爆发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人类社会从战争走向和平、从动乱走向发展的历史转折点”的看法。(9分)
【考点定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试题解析】(1)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体系及其国际联盟,没有孕育一种以承诺和合作为基础的规范标准,没有通过正常的国家间的沟通来解决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关系,没有建立一种利益共享的国际安全机制,结果导致法西斯国家对‘体系’的挑战”可知,导致二战爆发的原因之一是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体系的缺陷,具体说来即缺乏合作的规范标准,没有正常的沟通渠道,没有建立国际安全机制。
(2)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打乱了旧的世界秩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确立了以美苏对峙为基本特征的战后世界战略格局,美苏势均力敌总体上保持了世界和平;根据材料“冲击了腐朽落后势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意识的增强,打击了旧的殖民主义国家,为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道路;根据材料“开辟了国际性社会进步的新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建立了更有利于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使和平观念更加深入人人心;二战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坚持和平谈判来解决争端。
【答案】(l)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体系的缺陷;缺乏合作的规范标准;没有正常的沟通渠道;
没有建立国际安全机制。(6分)
(2)看法:二战后确立了以美苏对峙为基本特征的战后世界战略格局,总体上保持了世界和平;为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道路;推动了世界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建立了更有利于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使和平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二战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坚持和平谈判来解决争端。(9分,如答出否定性意见且言之有理亦可)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陈云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进程中,形成了比较丰富的法制思想。陈云认为,党政机关在制定法规时,调查研究是根本。只有尽可能丰富的掌握第一手资料信息、广泛倾听群众的真实想法,才能制定出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政策法规。为了避免决策的片面性,就要和他人交换意见,不仅要听正面意见,还要听“反对派”的意见。陈云认为,有了人民的监督和批评,有利于对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法规。
建国初期,针对党政机关内部存在的贪污、浪费现象,陈云强调必须健全各种管理制度。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部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未能抵制住金钱的诱惑,出现以权谋私现象,陈云主张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同时,必须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
——摘编自杨抗抗、赵超《陈云法制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的思想。(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云社会主义法制思想的重要意义。(6分)
【考点定位】无产阶级革命家
【试题解析】(1)根据材料“党政机关在制定法规时,调查研究是根本。只有尽可能丰富的掌握第一手资料信息、广泛倾听群众的真实想法,才能制定出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政策法规”可知,陈云认为制定法律法规必须要实事求是,深入调整研究,法律要真正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据材料“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部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未能抵制住金钱的诱惑,出现以权谋私现象,陈云主张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可知,陈云主张依靠法制加强党的廉政建设;根据材料“必须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可知,陈云主张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2)根据时代背景及陈云法制思想内容进行解答即可。首先联系时代背景及陈云法制思想“主张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可得出陈云法制思想对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具有指导作用;根据陈云法制思想内容“依靠法制加强党的廉政建设”,加强中共的执政能力;根据陈云法制思想内容,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答案】(1)思想:制定法律法规必须要实事求是,深入调整研究;法律要真正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依靠法制
加强党的廉政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9分)
(2)意义:对新中国民主制度的探索与实践有指导作用;加强中共的执政能力;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6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