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历史>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介绍(2)

夏萍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分析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

  1、背景: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程:

  原因:根本原因: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直接原因:议会限制王权的斗争。

  时间:1640年。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亚特王朝的复辟——1688年。

  2、确立:

  (1)基本确立:《权利法案》

  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

  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等。

  3、最终确立:《王位继承法》

  4、结果:实际权力转移到议会手中,确定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补充:议会至上的实质是法律至上。

  二、代议制的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内阁制的演变

  光荣革命前是国王的咨询机构——枢密院;汉诺威王朝时期,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了惯例;1721年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2、内阁的权限:

  对提交议会讨论的政策做最后的决定,按议会的政策行驶最高的行政权力,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的职权。

  3、首相的权限:

  (1)组建内阁,任命内阁大臣、政府成员等重要官员

  (2)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

  (3)通过议会多数党控制议会的运作

  (4)接受议会的监督,内阁与首相共进退。

  三、英国代议制的完善

  1、议会改革

  (1)原因:

  ①工业近代化导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19世纪早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工业资产阶级拥有经济上的地位,但政治上却无权。因此,他们为了谋取政治上的权利而积极斗争;

  ②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特别是工人阶级为了争取政治上的权力积极配合和支持工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③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

  ④旧的选举制度弊端严重。

  (2)内容:

  降低财产资格限制;重新分配议席。

  (3)影响:

  ①进步性:经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参政权和选举权。

  ②局限性:工人、农民的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这进一步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醒,走向了公开政治斗争的形式。(1836年英国工人为争取参政权力而爆发了宪章运动,但最终失败)

  (4)英国议会的黄金时代(1832年)(议会是万能的)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使议会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权等一切大权,成为英国政治权力的核心。从1688年--19世纪70年代前,这一时期是英国议会的黄金时代。

  2、内阁地位的上升(专横)(19世纪70年代后)

  (1)内阁权力膨胀--议会黄金时代的结束(19世纪70年代后)

  但19世纪70年代后,议会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由此可见,英国议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许多权力转向了内阁,内阁权力开始膨胀。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恰恰体现了这种“内阁专横”的政治格局和19世纪末的政治发展趋向。

  四、补充: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代议制为基础。有三个重要机构:国王、议会、内阁。

  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三者融为一体。

  (2)责任内阁为核心;议会掌握立法权,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3)国王“统而不治”,是虚君;是国家的象征(元首)。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1)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2)英国代议制民主在政治体制方面的创新,为欧洲和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3)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使英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

  (4)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社会的历史潮流,促进了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发展。

  (5)对于欧洲和北美地区、英国海外殖民地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美国1787年宪法

  一、美国独立后,邦联政府面临的窘境

  1、政治问题:邦联体制—邦联制的松散和中央政府的软弱。

  2、经济问题:无法保护本国工业和美国商人的海外利益,无法促进国内商品流通。

  3、债务问题:无力解决大量债务。

  4、安全问题:无力维持常备军以解决内忧外患。

  二、1787年联邦宪法的制定

  1、原因:美国松散的洲际联盟难以维系美国社会。

  2、思想条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3、目的: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巩固独立战争的胜利成果,维护资产经济利益,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4、内容:国家结构:联邦制。政体:总统制共和制。

  (1)中央政府与地方各州的关系;

  具体: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各州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2)中央政府的构建;

  原则:三权分立,行政、司法、立法独立相互制约。

  行政权归总统。

  他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所以总统不对国会负责。

  有权任命政府官员,但要经国会同意。

  总统可以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实行否决权。

  立法权归国会: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参议员由各州议会产生,参议院每州两名,任期6年,每年改选参议院成员的1/3。参议院议长由副总统担任。

  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众议院按各个州的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

  法律需经国会两院通过,总统批准,方可生效;国会的立法被总统否决后,国会在复议之后若以2/3以上再次通过该法时,即为有效。

  众议院可对违法的总统提出弹劾并交由参议院审议。

  最高司法权归联邦法院:

  ⑴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经参议院同意;他们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⑵它对于在美国宪法、联邦法律及条约范围内的一切案件都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

  ⑶后来,联邦法院逐渐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可审查国会通过的法律是否违宪。

  5、评价:

  (1)进步性

  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体现了所谓“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调和了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北方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确立了联邦制和总统制共和国政体

  (2)局限性:

  没有废除奴隶制度,打上种族歧视烙印。也没用规定公民的基本权益。

  (3)本质:

  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它所体现的也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三.宪法实施的效果从“邦联”——“联邦”

  1、政治上:

  美国不再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而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并且较好的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经济上:

  有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3、军事上:

  使国家有可能维持足够的权威和军队来维护国内秩序,应对外来的威胁,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

  四、美国两党制的形成

  1起源:独立战争时期,美国就有民主派和保守派。

  2发展历程:

  建国不久出现两大政党到19世纪后半叶美国两党制正式确立。

  3本质:两党交替上台执政,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民主政治的扩展

  一、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

  1、背景:

  (1)长期的政局动荡、政权更替、人民起义此起彼伏。

  (2)1875年国民议会“一票共和”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2、1875年宪法的内容:政体为共和政体。

  (1)政体:共和政体。

  (2)主要内容:行政、立法。

  ①行政权:宪法赋予总统极大地行政权力。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可连选连任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解散众议院。

  ②立法权: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任期9年,有权否决通过的法律;众议院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4年,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③在宪法修正补充过程中,又将《马赛曲》定为法国国歌,7月14日定为法国国庆日;并把“政府的共和国形式”永远不得动摇、“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等内容写入宪法中。(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可能,其实质是为了巩固民主共和政体)

  3、评价:

  (1)进步性:

  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局限性:宪法中规定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这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

  (法国的共和政体并没有因宪法的颁布而巩固,保守势力依然强大,为巩固共和政体,共和派人士还需进行长期的斗争。)

  二、脆弱的德国民主

  1、背景:

  (1)普鲁士王朝三次战争统一了德意志,为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确立:1871年宪法

  3、内容:

  (1)国家结构:联邦制(22个邦、3个自由市组成)。

  (2)政体:君主立宪制。具体内容如下:

  ①德意志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帅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行政权、立法权)

  ②宰相只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任命,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③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部分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拥有上院的权力;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权力很小。

  4、评价:

  (1)进步性:帝国的成立和宪法的颁布,标志着德国迈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局限性:

  体现出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由宪法确立的代议制是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3)特点:1871年宪法表明,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三、民主制度在世界的扩展

  1、方式: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

  2、特点:民选和议会立法。

  3、评价:

  (1)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础。

  (2)日益健全的代议制,调解、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3)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还扩展到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知识扩展

  1、民主政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曲折性的历程。

  2、民主制度的建立,既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

  3、无论是君主立宪政体,还是民主共和政体没有好坏优劣之分,都是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1、背景:

  (1)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暴露出来。(财富不均、周期性经济危机、阶级矛盾等)

  (2)欧洲早期三大工人运动失败。

  失败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能够摧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其次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2、代表: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英国的欧文。

  3、评价:

  (1)意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了猛烈地批判,对未来美好社会提出了一些美好的设想。这些设想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高了思想基础。

  (2)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弊端产生的根源。没有认识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

  2、马克思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标志:1844年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3、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内容:论述了阶级斗争学说;无产阶级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纲领;批判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等。

  (2)意义: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一、第一国际的成立

  1、背景(社会条件):

  (1)经济基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3)直接因素:1862年,英法德三国工人的会晤。

  (4)促成因素:1863年,英法两国工人集会抗议沙皇政府对波兰人们的迫害。

  (5)领导基础:马、恩的主观努力。

  2、成立:1864年,伦敦圣马丁教堂工人集会。

  3、任务:

  (1)反对各国资产阶级统治和压迫的斗争。(2)反对第一国际内部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派别的斗争。

  4、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5、性质:它是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联合组织。

  6、意义:国际工人协会成为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它的建立,真正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了。

  二、巴黎公社的建立

  1、背景:

  (1)民族矛盾:普法战争的失败,普军兵临城下。

  (2)阶级矛盾:临时政府的反动统治。

  2、成立:1871年3月—5月

  3、巩固政权措施:

  (1)经济:

  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个人合作社管理;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公社职员的薪金最高不得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即年薪6千法郎。

  (2)政治:

  废除旧军队、警察,代之以新的国民自卫军;规定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等。

  4、结果:失败

  失败的原因:

  (1)客观上:敌人实力强大,普法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2)主观上: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缺乏斗争经验等。

  (3)根本上: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5、意义: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其经验是宝贵的,教训是深刻的,其原则永存,精神不朽。

  三、第二国际的成立

  1、背景:

  (1)19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工人运动出现了新高潮。

  表现在:各地罢工此起彼伏;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2)马克思逝世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始泛滥。

  表现在: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

  结论:因此,如何把国际工人运动引上马克思主义轨道,是当时迫在眉睫的任务。

  2、成立:

  (1)标志:1889年7月14日,各国工人代表在巴黎召开国际社会主义者大会。

  (2)内容:国际劳工立法;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等问题;每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决议。

  3、特点:

  (1)具有广泛性。

  (2)松散,不具有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工人阶级政党是独立自主的。

  (3)内部的派别斗争贯穿始终。修正主义泛滥。

  4、解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一、十月革命的背景:俄国沙皇统治危机严重;革命条件日渐成熟。

  1、经济基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相对落后。

  2、社会矛盾:尖锐、沙皇统治危机。

  3、一战加剧了各种矛盾的激化,为革命爆发创造了机会。

  4、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二、十月革命爆发

  1、二月革命

  (1)结果:

  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但是出现了两个政权对立的情况。(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

  七月流血事件的发生,表明两个政权对立的局面结束。

  (2)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四月提纲》发表

  意义:为布尔什维克党规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指明了革命发展的前途。

  3、十月革命

  (1)时间:1917年11月7日

  (2)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了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三、十月革命的意义

  1、国内: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现代化创造了前提。

  2、国际: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为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美苏争锋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的形成

  1、背景:

  (1)二战后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系形成。

  (2)原因:美苏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

  (3)条件:战后美国的空前强大;苏联实力大增,成为唯一对抗美国的大国。

  2、冷战

  (1)含义:是指二战后美苏两国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

  (2)序幕:丘吉尔的铁门演说。

  (3)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发表

  (4)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实现称霸全球。

  3、对峙的表现:

  (1)政治:美国杜鲁门主义(作用:对西欧的经济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苏联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

  (2)经济:美国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互会(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抗的社会主义市场)。

  (3)军事:美国北约;苏联华约。(标志美苏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正式形成)

  二、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紧张与缓和并存)

  1、紧张:热战:柏林墙修筑、朝鲜战争(美苏冷战下得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越南战争(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

  2、缓和:四国结束了对德国的分区占领等。

  三、评价

  1、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维护了世界和平。

  2、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

  3、壮大了第三世界。

  新兴力量的崛起

  一、欧洲人的欧洲(欧共体的形成)

  1、背景:

  (1)思想因素:欧洲联合的思想由来已久。

  (2)政治因素:二战后,西欧力量削弱,国际地位下降。

  (3)经济因素:二战后的西欧,经济的恢复,联系的加强。

  (4)现实因素:二战后,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他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前提:法德的和解。

  2、目的:欧洲各国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和发展。

  3、过程:

  (1)经济一体化:

  煤钢共同体(它的建立,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和政治的联系,推动了法德的和解,促进了成员国经济发展,为欧洲的统一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到欧洲共同体。

  欧共体的主要目标: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2)政治一体化:

  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用一个声音说话、欧洲议会、防务合作等。

  4、评价:

  (1)特点:欧共体既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也是一个政治合作组织。

  (2)影响:

  西欧国家合作加强,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标志着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的形成。

  二、迅速兴起的日本

  1、背景:

  (1)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并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重视教育,科技的投入,大力发展高科技。

  (3)实行政体民主改革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等。

  (4)美国的扶植和保护,发展对外经济等。

  2、发展进程:

  (1)20世纪50年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2)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20世纪80年代,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

  (4)20世纪末、90年代,迎来了所谓的泡沫经济时代,经济陷入低迷。

  3、影响:谋求政治、军事大国地位。

  (1)外交政策不再受制于美国。

  (2)美日欧三足鼎立。

  (3)提出政治大国的目标。

  (4)促使世界向多极化格局发展。

  三、东方巨龙的腾飞(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1、背景:“”结束后,实现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2、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实体。

  3、影响: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1、背景

  (1)二战后的50、60年代,亚非拉美新兴一系列的民族国家。

  (2)这些新兴的国家不愿意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希望在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外交政策。

  2、发起者:南斯拉夫、印度、埃及等。

  3、成立:1961年

  3、内容:

  (1)宗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2)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已经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

  (3)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

  (4)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面貌。

  (2)标志着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成为了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加强

  一、雅尔塔

  1、背景(过程):

  (1)苏联改革走入死胡同。其根源是斯大林体制的僵化。

  (2)东欧剧变。实质是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3)经互会解体、华约解体。标志着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线崩溃。

  (4)苏联八一九事件发生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2、瓦解:苏联完全的解体。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

  3、影响: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二战以来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加速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

  二、鼎足之势话西方(美、西欧、日)

  1、背景:两极格局的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2、表现:

  (1)美国

  目标:试图构建单极世界。行动:略。影响:略。

  (2)西欧

  目标:加快一体化进程。

  进程: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签订,其目的是希望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策略的政治实体。

  1993年11月,欧盟成立。

  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

  影响: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对国际事务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步伐加快

  目标: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行动:略。谋求常任理事国地位;参与联合国事务;加快军队的现代化建设等。

  影响:日本的军事力量的膨胀,引起了亚洲各国的担忧。

  三、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1、俄罗斯面临的困境

  民族分裂;生产下降;财政赤字严重等。

  2、国际地位的改善:

  (1)叶利钦的措施:加强与欧盟的关系;采取强硬措施对付民族分裂势力;协调独联体内其他各国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亚太国家关系。

  (2)普京的措施:

  政治:强化中央政府权力,果断应对车臣危机。

  影响:使俄罗斯短期内走出了低谷,目前仍是对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

  四、风云际会看东方

  1、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

  (1)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成员扩大。

  (2)影响:成为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影响的力量。

  2、中国:

  (1)表现:综合国力提高;成为政治大国;制止了1998年得亚洲金融危机。

  (2)影响: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1、目前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现状:暂时的“一超多强”;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影响:

  (1)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2)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3)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4)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5)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

  (6)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7)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猜你感兴趣:

1.最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2.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全

3.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4.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5.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总结(完整版)

6.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框架图

377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