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政治>

高中政治时事分析3篇

凤婷分享

  时事政治作为高中政治科目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应该学会分析时事热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时事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时事分析(一)

  时事分析背景:

  在泰国首都曼谷素万那普国际机场开往市区方向的高速路沿途,矗立着一块印刷着“东盟经济共同体”标语的广告海报。东盟共同体建成即将满一周年,其中经济共同体建设取得巨大进展,为这一总人口超过6亿、国内生产总值规模达2.6万亿美元的区域带来巨大机遇,区域企业将其视作拓展市场的有利契机。

  时事分析观点:

  两个多月前,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的首次国事访问,选择了中国,这被不少菲律宾观察人士称为“破冰之旅”。其实,中菲关系根本没有结构性的矛盾,非要逆着大局而行的人结下的“对抗的冰”,才是一种意外。重回黄岩岛附近捕鱼的巴拉望省渔民,和靠种植芒果、香蕉为生的菲南部果农,从中菲关系转圜中直接受益。菲律宾商人被压抑的对华交往热情,也得到久违的释放。据了解,陪同杜特尔特访华的商贸代表团,原本定为150人,后在工商界人士建议下放开,代表团规模超过500人,在菲律宾历史上可谓规模空前。

  “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或陆上相邻,或隔海相望。在打造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下,中国为维护东盟共同利益承担了更多责任。今年三、四月,为了缓解湄公河流域国家旱情,云南景洪水电站向湄公河下游实施应急补水。湄公河水位上升,让泰国农民的水稻种子顺利发了芽,柬埔寨上丁省的渔民不再为捕鱼发愁。泰国官员称赞中国在管理跨境水资源方面更加透明化,柬埔寨官员表示中国开闸义举令人深深敬佩。

  上周末,中老铁路项目全线开工仪式在老挝琅勃拉邦省举行;明年初,中泰铁路项目曼谷至呵叻段计划开工建设,中国承建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可能破土动工。近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政府也就新马高铁项目签署正式双边协议,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多国铁路企业均有意竞标。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正给越来越多的国家注入发展活力。

  对抗的冰,耐不住合作暖流的冲刷和融化。从发起“一带一路”倡议,到亚投行、丝路基金启动,再到引领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希望本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是笔者接触到的众多东南亚人士的共识,当中既有官员、企业家、学者,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

  政治互信、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就是承载中国与东盟国家互利共赢的一池春水。杂音、噪音终将散去,搅局者注定遭遇失败,合作与发展始终是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主旋律。

  高中政治时事分析(二)

  一个凸显公众获得感的评价考核体系,让领导干部只能通过切实提升环境质量来获得认可、赢得成绩,从而让生态文明建设不偏离正确的轨道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首次对各省区市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机制,并明确“考核结果作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因此备受瞩目。

  管理学中有句名言,没有考核就没有管理。对生态文明建设而言,是否纳入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也是风向标。而此次出台的考核办法更进一步,在指标设计中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程度等反映“群众获得感”指标的权重,突出了群众满意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的重要标尺。

  回溯以往生态环境方面的考核,大多是以数据考量工作。数据有说服力,也有其局限性。如果抛开百姓满意度,考核也可能沦为报账对数的游戏。表面上看,任务都完成了,但环境质量却没有提升。比如约束性的污染物减排、能源节约指标,对各地设定相应的比例,这些任务经层层分解,最终变成每个地方、每个单位的任务。为保证任务完成,有的地方加大投入拿出真招,但也有的地方“开动脑筋”巧做账目。最终,大家虽然都“完成”了考核任务,结果却大相径庭:出真招的环境质量肯定有变化,忙对账的则造成环保数据和群众感受“两张皮”。

  这次的考核办法出台之前,有人担心,是否还是停留在数据层面?仔细审视考核办法及相关部门配套制定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不难发现“公众满意度”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关键词,而且被赋予了较高的分值。

  也有人疑虑,现阶段突出群众满意度的考核价值,会刺激一些干部追求短期的治理效果,做表面文章。因为即便地方下定决心、加大投入、埋头苦干,也还需要不短的时间才能见到效果。这个过程有可能出现评价错位,比如“种树的人”得不到合理评价、受委屈,而“乘凉的人”却坐享其成、得奖掖。但是,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的内在要求讲,群众的感受和发言权,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也只有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考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追求评价考核结果与群众切身感受的一致性,才能增强评价考核制度的说服力。各地也应该有这样的信心,只要是真抓真落实,群众也不至于提出一夜之间重现碧水蓝天的要求,而是能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因为看到希望而产生获得感。

  让公众满意,永远在路上。一个凸显公众获得感的评价考核体系,让领导干部只能通过切实提升环境质量来获得认可、赢得成绩,从而让生态文明建设不偏离正确的轨道。更重要的是,只有把群众评价放在心上,并鼓励公众亲身参与,大家才能体会过程之艰难,为克服每一个困难齐心协力,为每一点改善欢欣鼓舞。

  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出发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以群众之心为心,以提升公众满意度为目标,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美丽中国的愿景就会实现在我们的努力之中。

  高中政治时事分析(三)

  时事分析背景:

  当今世界,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全球治理遭遇瓶颈,制度供给严重不足,体系需要完善。在这场大变革中,中国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提供公共产品,有力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时事分析观点:

  首先,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与世界深度互动,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是中国新时期维护自身利益的有效路径。中国正在从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向引领者的角色转变,并努力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近年来,中国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框架场合,越来越主动地建言献策,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成为推动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中国重视在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网络安全等重大议题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协调和配合。主席指出:“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必将回馈国际大家庭。”不仅如此,中国还是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比如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主办亚信、亚太经合组织、G20峰会等国际会议,创造了多个第一,成功地将中国方案国际化,转化成为国际共识。

  其次,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观特点鲜明,国际认同与日俱增。主席曾指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自党的以来,中国日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观,即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正如主席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时所说,全球治理体系是由全球共建共享的,不可能由哪一个国家独自掌握。同时,要完善世界经济治理,就必须更多地调动发展中国家的积极性,才能为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做出更大贡献。因此,如何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在G20杭州峰会上,中国广泛邀请了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出席,既弥补了G20代表性不足的问题,又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对全球治理的参与度,这就是一个多赢的成功实践。

  第三,中国参与全球治理面临难得的契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深度融入国际体系,具备为世界做更多贡献的能力。一方面,中国靠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获得更大的制度性权利。比如在2016年1月生效的新一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份额中,中国占比从之前的3.996%上升至现在的6.394%,排名从第六位跃居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这增强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又推动全球治理向公平合理的方式转变。另一方面,面对当前保护主义、反全球化、民粹主义思潮泛起等多重风险,中国激流勇进,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与区域一体化,提振了国际社会的信心。这为中国更深更广地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良机。

  总的看,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观与国内治国理政的理念一脉相承,如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五大发展理念等。在国际秩序加速转型的关口,中国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有助于推动中国治国理政理念的国际化表达,增强国际社会的认同,让中国方案更好地服务于全球治理。
看了<高中政治时事分析3篇>的人还看了:

1.高中政治时事评论3篇

2.高中政治时事热点作文3篇

3.2017年高中政治时事点评有哪些

4.高中教学时事政治的好处范文3篇

5.高中政治时事评论精选

6.高中时事政治学习资料精选

    30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