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历史>

高二历史会考的重点知识详解(2)

夏萍分享

3

  高二的历史会考的知识点

  中国古代史

  01

  政治(必修一)

  常考知识点:

  1、先秦政治制度

  a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公天下到家天下

  b分封制

  c宗法制

  2、秦BC221

  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3、汉(西汉 东汉)

  a汉初,承秦制,休养生息、郡国并行

  b汉武帝:推恩令

  c察举制(举孝廉)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出身)

  5、隋唐

  a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三省长官皆为丞相,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皇权加强

  b科举制:打破世家大族的垄断,扩大官吏的来源,提升官吏的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6、宋(北宋 南宋)

  a二府三司制

  b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运送地方钱粮到中央;收地方精兵充实禁军

  7、元

  a少数民族统治,相权加强,皇权削弱

  b行省制:标志中国省制开端

  8、明1368

  a明太祖,废丞相

  b明成祖,设内阁

  9、清 1644

  a康熙 南书房

  b雍正 军机处 标志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02

  经济(必修二)

  3、土地制度演变:

  a井田制(土地国有)西周

  b废井田,开阡陌 春秋战国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

  c土地私有制确立

  d均田制 魏晋南北朝 荒地国有(北魏 孝文帝改革) 租调制

  e鱼鳞图册 抑制土地兼并 明 意义: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4、商业演变:

  a重农抑商 秦国 商鞅变法(原因:危机统治、农业商业争夺劳动力、商人不事生产)

  b秦朝 统一货币(秦半两)、车轨、度量衡

  c汉朝 西汉 丝绸之路

  d唐 市坊出现 市坊分设、受官府监督(市坊发展的特点)柜坊、飞钱

  e宋 市坊时空界限打破,不受官府监督(交子、草市、夜市)

  f明 商业发展的特点: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海上丝绸之路、白银作为主要货币、商帮出现(晋商、徽商)、长途贩运发达、农产品商品化、商业市镇兴起、海禁(抵御东南沿海倭寇)

  g清 闭关锁国(抵御东南沿海反清势力)

  03

  文化(必修三)

  常考知识点:

  1、儒家思想

  a孔子(春秋)仁、礼、教、性

  b孟子(战国)"仁政"、民贵君轻(民本)、性本善

  c荀子(战国)"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民本)、性本恶

  2、墨家

  墨子(战国):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3、法家

  韩非子(战国)法家学派集大成者:依法治国(严刑峻法)、权术、权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

  4、董仲舒新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5、明末清初

  a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农工商皆本)

  b顾炎武: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郡国利病书》

  c王夫之:朴素唯物思想《读通鉴论》

  6、古代科技

  a四大发明

  指南针:战国司南;北宋应用于航海;13C 传入欧洲

  造纸术:西汉出现;东汉蔡伦“蔡侯纸”

  印刷术:唐朝雕版印刷;北宋毕昇胶泥活字印刷

  火药:唐末应用于军事;宋朝火器

  b农学 (四大农书)

  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

  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北方

  元朝:王祯,《农书》

  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

  c医学

  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中医学奠基

  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学奠基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药物巨典”

  7、美术

  远古,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以形写神”

  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吴带当风”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风俗画

  明清,文人画,表现个性,追求意趣

  中国近代史

  01

  必修一

  常考知识点:

  1、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签订《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日军罪行: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日军在中国成立“七三一部队”。等等。

  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3、辛亥革命

  a主要史实:武昌起义首役成功;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b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4、五四运动

  a主要史实: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

  b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

  1926年7月,开始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是北洋军阀孙传芳、吴佩孚和张作霖。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年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6、解放战争

  a主要史实: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8年中共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出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b意义:①国内:标志着中国屈辱历史从此结束和独立统一的中国即将诞生。②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士气;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02

  必修二

  常考知识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历史背景:①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2、发展:

  a短暂春天: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b曲折发展:从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c民族工业的萎缩:1946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03

  必修三

  常考知识点:

  1、维新变法

  a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共同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严复严厉批判了君权论。

  b作用:①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②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更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

  2、新文化运动

  a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鲁迅、李大钊

  b内容:①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②十月革命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进入新时期。

  c影响: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②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3、三民主义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思想;“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思想。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b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4、毛泽东思想

  a早期思想(24-27)《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27-37)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37-45)《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d 1945,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e《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会议),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f《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中国现代史

  01

  必修一

  常考知识点:

  1、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祖国统一大业

  a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b1992年,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民间)

  c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d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b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c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e 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f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g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h 1972年秋,田中角荣首相访华。1973年,中日建交。

  02

  必修二

  常考知识点:

  1、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a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980年,创办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从北到南共14个城市(大连、上海、广州)

  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b中共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03

  必修三

  常考知识点:

  1、邓小平理论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序幕,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82,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7,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南方谈话”,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有利于”。

  1992,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997,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一国两制”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2,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 “双百”方针

  4、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1973年,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世界史

  01

  必修一

  常考知识点: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a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

  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b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公民法到万民法。

  公元前5世纪中期,发表《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2、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美国总统共和制:

  c法国的总统共和制:

  e德意志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3、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a共产党宣言

  1848年,《共产党宣言》

  内容: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巴黎公社

  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主要史实: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起义取得胜利。

  历史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它成功的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实践;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

  4、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a两极世界的形成:

  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的开始,是“冷战”在政治领域的表现。

  马歇尔计划:“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北约和华约: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02

  必修二

  常考知识点:

  1、新航路开辟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终于到达美洲。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了印度。

  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意义: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a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

  荷兰:17世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走上殖民扩张之路, “日不落帝国”。

  b两次工业革命

  3、罗斯福新政

  a背景: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

  b主要内容: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克服金融危机;②调整农业政策,恢复农业生产;③复兴工业,保护工人权利;④实施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

  d作用:①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e戈尔巴乔夫改革

  5、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c欧洲联盟成立:

  d北美自由贸易区: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e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f世界贸易组织(WTO)

  6、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加剧了全球竞争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凭借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03

  必修三

  常考知识点:

  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美德即知识”。

  2、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其实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3、启蒙运动

  a法国:

  伏尔泰(领袖)——君主立宪、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卢梭——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b德意志:

  康德——强调人的重要性、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人要自律。

  c启蒙思想的进步意义:①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②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③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附一带一路热门考点

  政 治

  相关考点分析:

  1.经济生活

  (1) 建设“一带一路”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沿途各国间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建设““一带一路”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沿途各国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3) 建设““一带一路”是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我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相互开放、互利合作,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

  2.政治生活

  (1)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互利共赢,符合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共同利益。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倡议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主张做和谐和睦的好邻居、真诚互信的好朋友、互利共赢的好伙伴,反映了当今时代的主题。

  (3)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以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基本目标,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发展与中亚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主张和政策,体现了我国的外交政策。

  3.文化生活

  (1)文化具有多样性。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加强经济贸易往来,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4)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既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和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试题预测:

  1.“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

  ①有利于逐步消除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实现互利共赢

  ②说明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③有利于促进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资源高效配置

  ④说明我国对外经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而东南亚地区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①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就能实现质的飞跃

  ②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③要把握事物的多样联系,积极创造事物间的自在联系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3.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新疆自治区接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科技落后,资本短缺,工业不发达。对中国来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需要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因此,这种双方合作的互补优势和利益的高度契合,使中国与中亚诸国存在广阔的合作前景。

  从经济角度,说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价值。

  答案:

  1.C 2.C 3.①有利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②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市场体系,建立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有利于提升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④有利于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短缺问题,维护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地 理

  1.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我国历时5年修建的兰新高铁2014年底全线开通,成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强大运输保障。

  材料二 古“丝绸之路”在甘肃省境内部分示意图和兰新高铁甘肃段分布示意图。

  (1)古今丝绸之路在甘肃省境内路线基本重合,特别是河西走廊一直是丝绸之路上重要通道,分析其自然原因。

  (2)分析高速铁路成为联通亚欧大陆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原因。

  (3)甘肃省为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省份,列举两种该省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并说明其成因。

  地质灾害,如: ,其成因为 。

  气象灾害,如: ,其成因为 。

  答案:

  (1)连接东西的地理位置;地势相对平坦;山脚下水源较充足(有绿洲)。

  (2)地域广,运距长;资源、货物运输需求量大;沿线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高速铁路运输运量大、连续性好、速度快、安全性高,适应性强。

  (3)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冰雹、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成因与灾害对应正确即可。

  2.读“中亚部分地区”地图与相关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 中亚部分地区地图

  (1)简述哈萨克斯坦境内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

  资料二 阿拉木图是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唯一对手。

  (2)据资料二,评价阿拉木图申办冬奥会的条件,并提出改进措施。

  资料三 位于中亚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交界处的咸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内陆湖泊,咸海的水源主要靠阿姆河和锡尔河。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两河上游地区的人们大规模发展灌溉农业,种植水稻和棉花等农作物。

  (3)简述两河流域发展灌溉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以及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哈吉跨国项目“丝绸之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简述“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对沿线发展的影响。

  答案:

  (1)径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冰期较长;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2)优势:较北京有举办冬季运动会的经验;场地建设投资少;比赛场地集中,交通条件好;空气质量比北京好。

  劣势:缺乏组织大赛经验;国内支持率较低;奥运村容量有限。

  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投入,进行设施建设;改善环境质量。

  (3)有利条件: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势平坦,灌溉水源充足。

  环境问题:土壤盐碱化、咸海退缩、气候变干、荒漠化加剧、沙尘暴频发。

  (4)推动中国、中亚国家、欧洲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沿线各国旅游业发展,增加收入;增加就业,促进社会稳定繁荣;促进各国文物保护。

  3.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其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城镇化发展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指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时出发和返航的季节,并说明理由。(11分)

  (2)从地理角度,简述国家“一带”战略的实施对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15分)

  答案:

  历 史

  相关考点链接

  ①古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丝织业发展;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

  ②两汉路线:

  陆路为主: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伊朗高原与两河流域),由安息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罗马);使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 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海路:广东——印支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联系。

  ③唐:海陆并举

  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到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可到波斯湾

  陆路:从长安向东可到朝鲜,从长安向西可到印度、伊朗、阿拉伯及欧非。

  ④两宋:陆路受阻,海路为主。

  ⑤明朝郑和下西洋

  (1)目的:a、宣扬国威,宣传明王朝的强盛。 b、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c、为宫廷购回奢侈品,即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3)特点:a、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 b、不是发展海外贸易,采取的事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

  (4)历史意义:

  a、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b、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极大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c、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与欧洲航海家相比,郑和下西洋早半个多世纪。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d、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对外贸易,导致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高考试题预测

  材料一

  丝绸之路被誉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世界文化的大运河”。在中国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与印度的丝绸贸易,有专家认为印度瓦萨出土的丝线为公元前1000年前的周穆王时代的产物。西北丝绸之路正式被官方开通,始于汉代的张骞通西域(遣副使访问中亚、南亚及西亚各国)。当时我国的冶铁技术、铁器、井渠法传入西域,西方的玻璃、琉璃等特产和葡萄、苜蓿、石榴、胡桃等植物传入中国。印度的艺术、佛教、音乐、舞蹈等也传入中国。东汉末年,由于匈奴抑制西域一带、丝绸之路一度梗阻 。唐代是丝绸之路达到最终繁荣的时期,阿拉伯和欧洲商旅往来不断,将中国与当时强大的东罗马两大文明古国联系起来,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占领了陇右、河西、丝绸之路梗阻。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西北丝绸之路日渐衰退。

  材料二:2013年9月和10月,借外访的机会,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面对新一轮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快向东南亚、中亚、南亚开放而提出的,是中国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相对接的重大战略构想。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丝绸之路繁荣与日渐衰退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现实意义。

  答案:

  (1)繁荣: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的位置,政府政策的支持,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衰退:中原政权(宋朝)国力的衰落,指南针与航海技术的应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西北自然环境的恶化。

  (2)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有助于推进亚洲内部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加强欧亚大陆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可引领亚洲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机遇。


猜你感兴趣:

1.2017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2.2018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

3.2016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4.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

5.高二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6.高二历史会考复习资料

377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