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三学习方法>九年级化学>

新人教版初三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卷(2)

郑晓分享

  20.(2分)“神舟九号”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在酒泉卫星发射场,通过长征二F遥九火箭发射升空,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2012年6月29日10时许,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成功降落在位于内蒙古中部的主着陆场预定区域.运送“神州9号”飞船的火箭所使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化学式为C2H8N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偏二甲肼是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的

  B. 偏二甲肼中含有氮气

  C. 偏二甲肼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7

  D. 偏二甲肼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4:1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偏二甲肼的化学式为C2H8N2,分析其组成和构成,并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及元素的质量比.

  解答: 解:A、由偏二甲肼的化学式为C2H8N2,则该物质是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故A正确;

  B、由偏二甲肼的化学式为C2H8N2,该物质是由偏二甲肼分子构成,该分子中含有氮原子,故B错误;

  C、由偏二甲肼的化学式为C2H8N2,则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8+14×2=60,故C错误;

  D、由偏二甲肼的化学式为C2H8N2,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8:14×2=6:2:7,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利用信息中物质的化学式来分析组成、构成及计算,熟悉常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化学式的简单计算即可解答.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42分)

  21.(10分)将如下所列举的各种“现象”相对应的“解释要点”的序号填入横线上.

  解释要点:

  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 D.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E.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现象:

  (1)10mL水与1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 B .

  (2)墙内开花墙外香 A .

  (3)温度计能指示气温的高低 C .

  (4)水电解后变成氢气和氧气 E .

  (5)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 D .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从分子的性质考虑,分子都很小,都有间隔,都在不断运动.有些宏观的变化现象能说明分子的基本性质.

  解答: 解:(1)10mL水与1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2)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温度计能指示气温的高低,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

  (4)水电解后变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现象;

  (5)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是因为碘和碘蒸气都含有碘分子,所以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故答案为:(1)B;(2)A;(3)C;(4)E;(5)D.

  点评: 能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能判断一种变化体现了分子的什么性质.

  22.(4分)我们所学过的气体有:O2、CO、CO2、CH4.能溶于水,其水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 CO2 ;具有还原性,而且有毒的是 CO ;属于有机物的是 CH4 ;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O2 .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一氧化碳的毒性;有机物的特征、分类及聚合物的特性..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明确气体O2、CO2、CO、CH4的性质:O2密度比空气大,能够支持呼吸,不易溶于水;CO2密度比空气大,一般不燃烧,不支持燃烧;能与水起反应生成物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CO有毒性,可以燃烧,并且燃烧时发出蓝色的火焰.甲烷是有机物,具有可燃性并且燃烧时发出蓝色的火焰.

  解答: 解:

  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的是酸性气体二氧化碳;故答案为:CO2

  以上物质只有CO有毒性且具有还原性;故答案为:CO

  以上物质只有甲烷是有机物;故答案为:CH4

  O2密度比空气大,能够支持呼吸,不易溶于水所以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O2

  答案:

  CO2

  CO

  CH4

  O2

  点评: 此题注重考查了气体O2、CO2、CO、CH4的性质和用途,是往年常考的知识点之一,需要同学们认真记忆才行.可燃性气体与氧气的混合气体在遇到明火时有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可燃性气体在加热或点燃前有进行验纯.

  23.(7分)氢气是一种理想的燃料,它具有①资源丰富,②产热高,③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这三大优点,从社会进步和发展要求的角度,你认为它作为一种能源和现有其它能源物质比较,最大的一条优点是 ③ (填序号).目前,世界各国科学家正致力于研发氢气的获得技术,我们知道电解水可产生氢气,但此法不宜大面积使用,理由是 消耗电能,不经济 ,请写出电解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H2O 2H2↑+O2↑ .

  考点: 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与能源.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氢气燃烧产物为水,不会污染空气,但是使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氢气时,消耗的能源太大,以及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进行解答

  解答: 解:根据氢气作为能源的优点可以看出,最大的优点是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但是使用电解水的方法生产氢气,消耗的能源太大,不经济;科学家目前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廉价的制取氢气,即降低制氢成本;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O2↑.

  故答为:③; 消耗电能,不经济;2H2O 2H2↑+O2↑.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氢气作为能源的优点以及怎样使氢气成为普遍使用的能源,完成此题,可以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24.(8分)按要求用正确的化学符号表示:

  (1)2个氮原子 2N .

  (2)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

  (3)5个二氧化碳分子 5CO2 .

  (4)铝元素 Al .

  (5)氧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  O .

  (6)3个亚铁离子 3Fe2+ .

  (7)构成氯化钠晶体的阴离子 Cl﹣ .

  (8)铵根离子 NH4+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 解:(1)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氮原子,就可表示为:2N;

  (2)硫离子核内质子数为16,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8,故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

  (3)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5个二氧化碳分子表示为:5CO2.

  (4)铝元素的元素符号为:Al;

  (5)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氧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故可表示为: O;

  (6)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1个亚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3个亚铁离子可表示为:3Fe2+.

  (7)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构成氯化钠晶体的阴离子表示为Cl﹣;

  (8)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铵根离子表示为:NH4+;

  故答案为:(1)2N; (2) ; (3)5CO2; (4)Al; (5) O;(6)3Fe2+; (7)Cl﹣;(8)NH4+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25.(4分)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并填空:

  (1) 2 Pb(NO3)2  2 PbO+ 4 NO2↑+ 1 O2↑

  (2) 1 Al2(SO4)3+ 6 NaOH═ 2 Al(OH)3↓+ 3 Na2SO4.

  考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不变,选择相应的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定一法等)进行配平即可;配平时要注意化学计量数必须加在化学式的前面,配平过程中不能改变化学式中的下标;配平后化学计量数必须为整数.

  解答: 解:(1)本题可利用“定一法”进行配平,把Pb(NO3)2的化学计量数定为1,则PbO、NO2、O2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1、2、,同时扩大2被,则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2、2、4、1.

  (2)本题可利用“定一法”进行配平,把Al2(SO4)3的化学计量数定为1,则NaOH、Al(OH)3、Na2SO4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6、2、3.

  故答案为:(1)2、2、4、1;(2)1、6、2、3.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配平时化学计量数必须加在化学式的前面,配平过程中不能改变化学式中的下标;配平后化学计量数必须为整数,配平过程中若出现分数,必须把分数去分母转化为整数.

  26.(9分)有A、B、C、D、E、F六种物质,其相互转化如下:将紫黑色固体粉末A加热,可产生无色气体B,同时生成一种黑色固体C和另一种固体物质D;黑色固体C可用于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的催化剂;另一黑色固体E在无色气体B中燃烧,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F,绿色植物可将气体F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转化为无色气体B.

  根据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KMnO4 ,C MnO2 ,F CO2 _;

  (2)写出固体A受热分解的反应方程式: 2KMnO4 K2Mn04+MnO2+O2↑ ;

  (3)写出固体E与气体F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CO2 2CO _;

  (4)写出C催化双氧水分解的反应方程式: 2H2O2 2H2O+O2↑ .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分析: 根据F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绿色植物可将气体F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转化为无色气体B,所以F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黑色固体E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所以E是木炭,将紫黑色固体粉末A加热,可产生氧气,同时生成一种黑色固体C和另一种固体物质D,黑色固体C可用于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的催化剂,结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和方法可知,A是高锰酸钾,C是二氧化锰,D是锰酸钾,然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 解:(1)F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绿色植物可将气体F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转化为无色气体B,所以F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黑色固体E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所以E是木炭,将紫黑色固体粉末A加热,可产生氧气,同时生成一种黑色固体C和另一种固体物质D,黑色固体C可用于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的催化剂,结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和方法可知,A是高锰酸钾,C是二氧化锰,D是锰酸钾,经过验证,推出的各种物质都满足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正确,所以A是KMnO4,C是MnO2,F是CO2;

  (2)固体A受热分解的反应是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04+MnO2+O2↑;

  (3)固体E与气体F在高温条件下的反应是木炭和二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CO2 2CO;

  (4)C催化双氧水分解的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

  故答案为:(1)KMnO4,MnO2,CO2;

  (2)2KMnO4 K2Mn04+MnO2+O2↑;

  (3)C+CO2 2CO;

  (4)2H2O2 2H2O+O2↑.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三、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3分)

  27.(13分)通常情况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是氨水.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消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如图甲所示是实验室常用的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可选用 A (填编号),收集氨气应选用 E (填编号). 为了防止多余的氨气逸散到空气中造成污染,可用 水 吸收处理.

  (2)实验室制取CO2,其发生装置可选用 B (填编号),收集装置可选用 D (填编号),请写出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aCO3+2HCl=CaCl2+CO2↑+H2O .

  (3)CO2是初中化学重点研究的气体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A和图B所示的实验来探究CO2的制取和性质.

  ①该兴趣小组用干燥管、烧杯、铜网等设计装配了一个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如图A所示.在干燥管内的铜网上应盛放 石灰石或大理石 ,将制得的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同学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请写出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而后者则无明显现象,于是提出问题: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②为了验证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李明同学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如图B所示).实验现象为:甲﹣﹣软塑料瓶变瘪,乙﹣﹣“瓶吞鸡蛋”.赵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 CO2和NaOH反应使瓶内压强变小 .张小雯同学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CO2溶于水或与水反应也会导致瓶内压强变小 ,于是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这个实验是 把NaOH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做同样的实验,看现象是否有差别 .赵虎向甲实验后变瘪塑料瓶的溶液中加入 稀盐酸 ,观察到 有气泡产生 现象,从而证明CO2与NaOH已经发生了反应.

  考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碱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实验室制取氨气时需要加热,反应物都是固体,应该选择能够加热的实验装置,氨气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用水可以吸收氨气.

  (2)根据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据发生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进行解答;

  (3)①二氧化碳可以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可以据此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溶于水,可以据此解答该题;要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必须证明在溶液中存在碳酸钠,可以结合碳酸钠的性质来完成解答即可.

  解答: 解:(1)实验室制取氨气时需要加热,反应物都是固体,应该选择A装置制取氨气,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只能用向下排气法收集.制取氨气时为防止多余的氨气逸散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可以用水来吸收;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不需加热,属于固体和液体常温反应,故选发生装置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故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3)①在干燥管内的铜网上应盛放固体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二氧化碳可以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②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瓶内气体减少,气压降低,故甲﹣﹣软塑料瓶变瘪,乙﹣﹣“瓶吞鸡蛋”.CO2能溶于水,也能使瓶内气压降低.可将氢氧化钠溶液换为清水或酸性溶液观察有无此现象;因为变瘪后的塑料瓶内有碳酸钙生成,所以若加入酸性溶液会有气泡生成.

  故答案为:(1)A;E,水;

  (2)B,D,CaCO3+2HCl=CaCl2+CO2↑+H2O

  (3)①石灰石或大理石,CO2+Ca(OH)2═CaCO3↓+H2O;

  ②CO2和NaOH反应使瓶内压强变小; CO2溶于水或与水反应也会导致瓶内压强变小; 把NaOH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做同样的实验,看现象是否有差别; 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或CaCl2溶液;有沉淀产生).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物理性质、碳酸盐的检验方法、气体的制取和收集方法,熟练掌握这些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四、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5分)

  28.(5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6.40g,充分加热后,剩下固体4.48g.

  (1)根据 质量守恒 定律,可制得氧气 1.92 g,剩下的固体物质是 MnO2 和 KCl ;

  (2)通过计算确定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结果精确到0.01).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气的质量=反应前物质质量总和﹣反应后物质质量总和;

  (2)利用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和生成氧气的质量,列出比例式,就可计算出参与反应的氯酸钾质量;在此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混合物的质量减去氯酸钾质量就是二氧化锰的质量.

  解答: 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气的质量=6.40g﹣4.48g=1.92g;剩下的固体物质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2)设参与反应的氯酸钾质量为x,

  2KClO3 2KCl+3O2↑

  245 96

  x 1.92g

  ,

  x=4.90g;

  则原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6.40g﹣4.90g=1.50g.

  故答案为:(1)质量守恒;1.92;MnO2 和 KCl;

  (2)原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1.50g;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守恒定律解答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出生成氧气的质量;


猜你感兴趣:

1.新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测试题

2.9年级化学上人教期末试卷及答案

3.新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学期期末试卷

4.新人教版初三上册化学期末考试题

5.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试卷

123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