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文章>

回忆儿时端午节的散文随笔:陌上花开,端午情殇

莉莎分享

  学习啦:《陌上花开,端午情殇》是一篇回忆儿时端午节的散文,作者仔细描写了在小时候过端午节种种情形,抒发了作者的怀念之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吧!

  儿时的端午节,回忆起来满满的棕香,如这五月妩媚的阳光。

  童年所居住的地方,村落古朴,山川秀野,民风淳朴。五月初始,房前屋后崖上坡下的槐花梧桐花竞相开放,座落在山根下的小山村,就被一股馥郁浓香笼罩,简朴的日子便蒙上一层甜丝丝的味道。再经一场淅沥沥的春雨,村前小河清水潺潺,岸边垂柳依依,村外麦田便泛起一片绿色的希望。背靠青山葱茏,坡上岭下,草木茂盛,果树花丛,枝繁叶茂;最是一年春好处。再清贫的日子,农民们也被这美好熏染的一脸喜乐。

  在这份农闲的怡然里,迎来又一个隆重的节日:端午节。端午节的由来,小时候听大人讲的忧伤:姥姥给我讲,端午节是纪念一位叫曹娥的孝女,她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不幸溺江,才十四岁的她,毫不犹豫地掉入大江中,直到找到父亲的尸体;母亲给我讲,是为了凭吊一位投江的爱国大夫屈原,比我大五六岁的兄长便教我背一首屈原写的诗,那诗后来忘的一干二净,除了里面一句,不知为什么,一直烙在脑海里:“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的青春岁月,还一度拿它来当座右铭。过后才知,它是人生的饯行。

  而无论凭吊谁纪念谁,姥姥和母亲有可能不想伤害一个小人儿过节的心情,最后都归结到一点上,说,端午节还叫女儿节。说这一天,嫁出去的闺女都要回娘家省亲,禁锢在绣楼里的小姐们,也可以下楼出来赏花游玩,把早早做好的香包荷包,暗送意中人。当时听着便雀然,八九岁小女孩的心思,将来无论走多远,这一天都可回家来过节,还可得姥姥母亲精心制作的荷包,那自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

  后来,看到一句唯美到心里的话,连着一个演绎的古人爱情故事,凭白的就靠在了端午节上: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忽然触动心怀,这位王妃好福气,定是在娘家享父母娇宠,玩的乐不思蜀,都忘了远方情深意重的夫君了。而我呢?陌上花已开,我不用缓缓归,因我无处可去了,只好任由思绪回到那曾经美好的节日时光里,追忆,追忆那曾经美好的简单快乐。

  家里为节最忙活的,当然是心灵手巧的母亲。这个节气那个节令,都装在母亲的脑子里。端午节前几日,母亲就开始有条不紊地准备。把去年秋天自家枣树上摘下晒干的大红枣,拿出来再晾晒一下,捡去有虫眼和坏掉的;把去年坡地里收获的大黄米拿出来再筛选一下。算算该送的人家,估摸要用各种食材的份量,不够就要父亲再去买一些。

  而我们这些小孩子过这个节也是可以帮着忙活的,那就是去村前的芦苇荡劈包粽子的苇叶,新鲜的苇叶,在孩子的鼻息间,不知为什么,自然就带着棕香。

  劈苇叶也是技术活。要捡叶长面宽圆润未裂的来劈,这样棕子好包,还不漏米。孩子们最爱干这个活,不只是可结伴挎一竹篮,嘻嘻哈哈打闹着,一路像一群放飞的小鸟,来到那片茂密的芦苇塘;还有就是采苇叶的过程,趣味盎然。

  那时候的小山村,在村头或村尾,往往都有一片荷塘。荷塘侧便是逶迤一片湿地,湿地上簇簇拥拥的,年年窜出,纤长鲜绿的芦苇;春来草自青。五月暮春时节,荷塘被一片涌动的绿色海洋包围;“惹烟轻弱柳,蘸水漱清蒲。”那株株芦苇,挺拔修长,一阵风来,像一群长袖善舞的绿衣仙子,沙沙作响。

  人就像鱼儿,钻进去一会就看不到影了,只听到远远近近的说话声。松软的沙地上到处蹦跳着绿色的刚蜕了尾巴的小青蛙,玻璃般透明的小眼珠,无邪地看着你,你一走进,它便灵巧的蹦到一边,有时两下疏忽,一不小心就会踩到它,吓得心里扑图一跳,赶紧挪脚,好在,地是松软的,它是松软的,小脚也是松软的,大眼瞪小眼,却两相无事,便各自散开。

  如果踩的是个癞蛤蟆,胆小的就会惊叫着在芦苇荡里乱窜,此时就会惊起在芦苇荡里安家的鸟儿。呼啦啦一片从头顶惊叫着飞过,落到远处的垂柳上,继续此起彼伏地鸣叫,似乎在担心着家里的宝贝。是的,我们经常会在里面碰到鸟窝,捡到鸟蛋,若是刚出生的幼鸟,我们就不碰它。鸟蛋自然就被嘴馋的小伙伴揣到布兜里,拿回家就是一顿美餐。人小无邪,只顾自己的嘴巴。

  我们把劈下得盈绿柔软的苇叶,一片一片地摞好,一沓一沓整整齐齐摆满筐,就像挎了一篮子诗行。拿回家后,母亲用清水把苇叶泡到一个硕大的铝盆里,不久,盆里便是一江春色。

  在端午节的前一天的晚上,母亲又把米、枣分别用大瓷盆泡上。第二天,黄昏时分,母亲便坐在花香四溢的庭院里,开始包粽子。五月晴暖的晚霞给小院染上了一层玫瑰色,小院流动着安宁而温馨的气息,一直萦绕在苍桑岁月的脑海中。

  习习凉风吹拂着母亲乌黑的短发,母亲坐在矮矮的小圆桌边,用她胖胖的双手,娴熟的左右开弓。左边米盆,右边苇叶。母亲先在清水洗净的桌面上摆三片苇叶,一片压另一片的三分之一,压好,再用泡米的水从头到尾摸一遍,三片苇叶便严严实实成为一个扇形的棕衣,然后母亲用左手拿起苇叶,变魔术般,没看到怎么一卷,苇叶便下尖上宽,成一扇形圆筒,握在母亲宽厚的大掌中;先放一个大红枣在尖底,再放半掌米,再放一个或两个枣在米中,再放半掌米,恰八分满,然后左手把苇叶抿下去,正好压住筒口,凤凰般的苇中尾梢,像衣服的斜襟,围“腰”一圈,右手松松捏了,左手从一侧抽过一根桑绳--桑树皮撒成的,右拇指压住一头,左手上下一绕,妥妥地,一个饱满的三角形棕子就包好了,而且是一个等边三角形,每个角尖得能剌人。母亲这利索而娴熟的包棕子的高超手艺,常令品尝者啧啧赞叹,也让在一边打下手的我,看得眼花缭乱,心痒难耐,跃跃欲试。

  此时一阵清风过,满园飘着苇叶的异香和米枣的清香.在这片香气萦绕中,我笨手笨脚地学着母亲的样子,另起一摊,包我的粽子。母亲嘴上说着,手上示范着,棕子眨眼一个眨眼一个,不一会摆得像宝塔似的一盆棕子就出来了。而我眼前却是狼藉一片,不是米露了,就是叶折了,在母亲手里如此听话的苇叶,在我手里,横竖不配合!一时的兴起,成果是几个不规则形状的棕子,兴奋劲过去,睡眠来袭,撂挑子走人。

  那晚不知母亲几点才能睡下,因为那好几盆的粽子都是那晚包好煮好的。早上一起来,我们就吃到了搁在大锅里,温热粘糯清香松软的粽子,还有和粽子煮在一块,染了浓郁棕香的鸡蛋,壳都花了。此时的母亲却已经早起到村前山坡上,拔了好多嫩绿蓬松的艾蒿回来,按当地风俗,在每一个房门的一边,都插上了一把飘香的艾叶。

  当我们吃完粽子,母亲又给我们每人脖子上手腕上,都带上她不知何时做好的荷包,心形的,花绸面,五彩丝线穗,里面填满了艾叶,散发着艾香,精致,玲珑,让我们爱不释手。然后我们就按母亲的吩咐,开始给亲戚、邻居、朋友、父母的同事,送粽子。每年都这样,母亲包的粽子能送出二十里路去!那年头,棕子可是稀罕物啊。当然,母亲得到的回馈更大:情分。母亲说,人活在世,为的就是一个情分。这话我刻在了心上。但母亲没告诉我,太重情了,会无端为此伤。我想母亲是告诉过我的,只是我没悟透,因为母亲每过端午,总喜欢给我讲屈原的故事……;人还是有了自己的故事才能彻悟。

  端午的晚上,在我们临睡前,母亲总会用艾叶熬制的温汤,给我们洗个澡,这样,一年便会健健康康,无毒虫上身了。.洗完澡,带着一身清爽的艾香,钻进被窝,梦里都在吃棕子。

  后来,家搬到城里,过端午节时母亲还是要亲自包棕子,托人到乡下捎原料;家又搬了,搬到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一切原料都要买,母亲也要包。母亲说:“过节不自己忙活,那叫过什么节?”这就是做母亲的。用她的耐心爱心惠质兰心,给家人营造节日的快乐生活的幸福愉悦感,用她母性慈悲传承着这节日的仪式感,这也是远离家乡父母的游子,思乡的源头。

  吃不到母亲包的三角形大粽子,已经近十年了。这十年,每逢过节,内心便弥漫着不可扼制的孤独和忧伤,纵使市上卖的再好的粽子也吃不出那种儿时的快乐和母爱相揉的棕香!

  陌上花开,缓缓归矣的路旁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作者:马洁

  公众号:临朐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49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