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什么是太极舒筋功

彦刚分享

  舒筋功是太极拳法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无论太极、形意、八卦,对筋、骨、髓、肌肉、皮毛等全方位的训练,都极为重视。下面学习啦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什么是太极舒筋功?欢迎阅读。

  太极舒筋功

  就太极拳而言,在盘架中,也能达到舒筋开骨的目的,但一般的习练者是很难掌握这种训练方式的,所以前贤们去粗取精,汇成舒劲功传与后人,这样更利于初学者的掌握。对筋骨的训练主要是开筋、润筋、养筋,人体之筋如同橡皮条,长期伸拉会使其老化失去弹性,正确的练法应是在其拉开后,适时给它补充养分,好的增加周身弹性,延缓其自然老化。

  练习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在行功中练,以人体神经末梢带动周身,身固于内,意放于外;来拉动、牵引全身躯干至手指、脚趾末端的大小筋脉;另一种是运用周身气血鼓荡伸缩的转换,使全身的筋膨起。

  开筋只是太极拳学的基本功修炼,可通过多种练习方法获得,根本谈不上什么上乘之学。开筋开骨始终是传统太极拳学功力修炼的必修课,不仅能调节气血、改善人体机能,更为日后进阶打下基础。

  开筋包含两种含义,大至周身,小至关节、末梢,只有筋开才能强。开筋只是基本功,单纯开筋是不能达到易髓境界的,还须开骨,先辈所讲“骨开生灵”即指此,这涉及到开骨、润骨、透骨的过程,待最终将精气合一后才能进行易髓的训练。从传统拳学的角度来讲,力起于骨连于筋,骨能起弓背的作用,筋能起弓弦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全套功法只有十八个动作,从气的起落、鼓荡开合、舒筋拔骨,每一式都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使周身劲力浑厚,劲力倍增。

  先辈们对这套功法极为重视,因此它在社会上流行的较少,只是在部分传人中延传。传统太极拳基本功是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和配套性的训练,如:太极大杆、太极栏板、太极棒、太极拳的沾粘功、太极拳的行功、太极拳的静功等 。方法很多,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各种基本功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训练目的而有针对性的训练,但需要明确说明的是各项基本功达到一定要求后,其效力都应体现于太极拳每一式中。拳功一体,不能分家。各种基本功如何化入拳中,需要根据修炼者自身层次的实际情况,由明师指点,方能达到练有所用,体用一家。

  太极养身论

  一,精神论

  养精化气,养气化神,固根培本,养人身三宝,充人精神,发人智慧,使之,能为人所不能,能及人皆莫及,是谓太极养身,太极养身,则是掌握人身三宝,精气神自然变化的规律,修之炼之,而达到养生长身之修炼方法。

  二,太极论

  太极,无极而生,阴阳和合而成。(即:一气分为二气为阴阳,阴阳二气合为一气为太极)

  何谓太极?老子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之始乃是混沌,混沌者,元气,原始祖气,此一气,先天而生於阴阳,后天而藏於阴阳,即,生於先天而藏於后天,为阴阳未分之象,万物元始之极点,故谓无极。无极者,虚无静极之意也。混沌初开,乾坤始奠,阴阳道合而成象,是谓无中生有,“有,名万物之母”,谓之太极。

  如:天地阴阳上下相合为一气而万物生,日月阴阳来往相交为一气而寒暑顺。男女阴阳彼此相交而孕始成。

  此一气是为太极,故为万物之母,太极。乃太和静极之意。

  三,两仪论

  合为一气,其中有物。静极生动,动静之变,阴阳而分,谓两仪。两仪者,阴阳也。上述,阴阳二气合为一气,谓太极。一气分而为阴阳,为两仪。故,太极两仪,乃阴阳之动静离合也。阴阳分离则死,二气和合则生。

  四,养身论

  人,乃精气而生,精气而养。精生于食,为浊、为阴、为动;气生于精,为清、为阳、为静。此人后天心肾中之二物。精满则动,顺则生人,耗尽则气无依、神无托、人无本而死。逆则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气相抱,有依有托而生道、生仙。然,此二物均系於性、於意。心性如猿,好动为阴;意气如马,好静为阳。

  收回性猿,意马自归。故,修炼家,以收回后天之性意,而固精养气;以后天呼吸之气而烹之炼之,使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精神旺盛不贩而养身、健身、长生,此乃后天造化之功。使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谓之六合。唯合而能生、能养,故为:太极养身,是养长之道、生命之本、升仙之阶。道家小成功夫,炼精化气,化为真阳之气;炼气化神,化为至灵之神。而后神气交合真性出现,性光出现,如墙头花开,如夜明珠高悬。经说:“出墙花儿,火最清,候最真。”摘之、采之、吞之乃采补之法;渐摘渐采,由少而多,积厚流光,养出真灵,真性真灵和合而生道,生仙。乃大成功夫。

  静坐功法

  人之生死,系于性命,性命之道,养长之道,生命之源,升仙之阶。

  性者,心也,乃心中之元神,发于两目。心性好动如猿。

  命者,肾也,乃肾中之元气,发于淫根而牵于心性,意气奔放如马。谓之“心猿、意马”。收回心猿,意马自归。

  古之修练家,以收回后天之心意,而固精养气,以后天呼吸之气为风,真阳之气为火,去烹之练之,使精化为气,气化为神,使精神凝聚,而还虚合道。

  二,筑基功法

  修炼之法不可甚数,行、住、坐、卧,亦不拘一格,难尽其祥,今谨将静坐功法,阐述如下:

  静坐前,宽放衣带,轻沉身心。务要使入坐时,身体平直端正,不受束缚,血脉自然流通无阻。扫除一切杂念,使心归意回。

  盘膝而坐,盘坐前,端正身体,平放两腿,自然而坐,曲回右腿产于大腿之上,再收回左腿于右腿之上。左腿在外,成怀抱式。

  右手大拇指捏定右手中指午字决;左手拇指进入右手内,捏定右手子字决。此名为“子午连环决”抱住右手,为负阳而抱阴(男左、女右)。放于脐下两大腿间。

  虚灵顶劲,舌顶上腭,两目下观鼻准,不可紧闭。闭则神气昏;亦不可太睁,睁则神光外驰,不能归(舍)而无所作为。垂帘为妙,意在两目中间齐平处。

  待心气适合后,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用鼻呼吸)。初练时,使呼吸之气,深、细、长、匀、息息归根。(呼吸之气升降起落于丹田)

  久之,神气归中,灵气上腾。两目之中,有灵光出现,常观之。丹经说:“心猿锁在橄榄树”是也。

  常观之,五行之中,神气自然凝聚,倘能一念不起,久久,虚极静笃之时,真气发动,(无极必返,静极生动,丹田产生真阳真气,即:发热)虚室生白(灵光出现,由暗而明,由昏而白,又名:性光),经说:“垂帘明心守祖窍,见着性光是功夫”。意念伏降,性真纯静,此是炼己,炼心之功,又名筑基功。

  (注:两眉中,印堂处,为祖窍。因真性,真灵在此出现,为仙道之源,故为“祖窍”)

  三,周天论

  此时,可凝神闭目,静守虚白,待丹田气足,自然下行,出函谷,过三关,顺督脉而上,然、三关之过,无比艰难,故,当调呼吸,撑火候,用吐纳导引之术引之。

  (注:火候即呼吸之气,撑握呼吸之深浅。然,火候,又有文、武之别,以鼻息之细小呼吸为文火,以口吸。鼻呼之深呼吸为武火)

  导引时,要神气相依,意气相含,以意领气。 吸气时,出函谷,过三关,顺督脉提气至百会(提气时,提肛),呼吸时,从百会,过雀桥,下十二重楼,顺任脉而下,沈气于丹田,此为小周天运行法。

  若提气时,有热流顺督脉而上,沉气时,有清爽之气,从百会向下,沉及丹田,有发热,或苏麻结实之感,此谓采药入炉(经说:“上药三品神与气清”提气至百会,谓“采药”,沈气于丹田,为“入炉”),同时,每作深呼吸,沉气时,有清爽从百会向下流至周身,深有淋浴之感,此又谓“沐浴”,而后,但觉呼吸之气,升降自如,开合之中,气血畅通,周身和暖,此乃炼精化气之周天功成。

  四,大道论

  如此,绵绵莫勤,息息归根,灵光出现、常观常守,一呼一吸,一升一降,神气发动,自然凝聚于祖窍之中便有空洞畅快、玄妙之感。此时,当反观内照(经说:“观空不空”是也),观而莫守(经说:“生而不有”守则,作色相,耗散元真),呼吸之气,亦由大而小,由小而无,及至胎息(神气呼吸为真息。为胎息),息养之时,恍恍惚惚,若存若忘,不沾不脱。恍惚杳冥之中,内相不出,外相不入,是为静定。

  忽然,心清气爽,精神朗发,智能日生。此乃炼气化神之功就。

  遂而,有点真阳,从中出现,复见天地,心性灵通。如此,大道见矣,神仙近矣。

    400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