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演讲与口才>口才技巧>社交口才>

社交与口才中选择话题的技巧

陈孟分享

社交中受人欢迎、具有魅力的人,一定是掌握社交口才技巧的人。谦虚是一种人生哲学。社交口才的基本技巧表现在适时、适量、适度三个方面。情商低的人,不懂得观察别人的脸色和说话的语气,不懂人情世故,说话常常不经思考,让我们一起学习社交与口才中选择话题的技巧

社交与口才中选择话题的技巧

一要适时

说在该说时,止在该止处,这才叫适时。可有的人在社交场上该说时不说,他们见面时不及时问候;分手时不及时告别;失礼时不及时道歉;对请教不及时解答;对求助不及时答复……

反之,有的人该止时不止。他们在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唠唠叨叨诉说自己的不幸;在别人悲伤忧愁时嘻嘻哈哈开玩笑;在主人心绪不安时仍滔滔不绝发表宏论;在长辈家里乐不可支地详谈“马路。

请设想一下,假如你在社交中遇见了上面这种人,你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

二要适量

捷克讽刺作家哈谢克的名著《好兵帅克》里有一个克劳斯上校。此人以说话罗嗦闻名。他有一段对军官的“精彩”讲话:“诸位,我刚才提到那里有一个窗户。你们知道窗户是个什么东西,对吗?一条夹在两道沟之间的路叫公路。对了,诸位,那么你们知道什么叫沟吗?沟就是一批工人所挖的一种凹而长的坑,对,那就叫沟。沟就是用铁锨挖成的。你知道铁锨是什么吗?铁作的工具,诸位,不错吧,你们都知道吗?”克劳斯上校的这番话,虽然是作家加工过的,但生活中、社交场上说话罗嗦也不乏其人。因此说话适量也是社交口才的基本技巧之一。

适量既指说话的多少适当,也包括说话的音量适宜。应该指出的'是,适量并不是都是少说为佳,更不是指那种语量没有变化的老和尚念经,适量与否应以是否达到了说话目的为衡量的标准。

请看下面几段话:1.您看,这么晚了还来打搅您,真过意不去。您要休息了吧?真对不起,对不起……2,我不同意这个意见!我明确表示不同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就是不同意。3.那不是我说的,我怎么会那么说呢?您想,我能说那种话吗?那确实不是我说的。我怎么会那么说呢?您想,我能说那种话吗?那确实不是我说的。上面的几段话,初听起来似乎有些“废话”,但都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不得不说的“废话”,是必要保留的语言的“冗余度”。第一段是表示道歉的话,重复几句显示了态度的诚恳;第二段话中的重复是为了表示说话人态度坚决和不容置疑;第三段则是说话人急于表白自己心情而采取的必要的重复。这种语言现象在社交场合经常出现。由此看来,社交口才的多少适量,并不排除为达到说话目的的必要重复,而是指根据对象、环境、时间的不同,该多说时不少说,该少说时不多说。有的人自我介绍罗罗嗦嗦,祝酒时说上半个钟头还不停,批评起来没完没了……这样既影响说话效果,又影响自己的社交形象。

适量的社交口才还包括声音大小适量。大庭广众之中说话音量宜大一点,私人拜访交谈音量宜适中,如果是密友、情人间交谈,小声则可以表现亲密无间、情意绵绵的特殊关系,给人一种亲切感。这些都是在社交场合与人交谈应该掌握好的。

社交口才主要训练方式如下:

1. 倾泻式

这是最强烈的感情和思想的交流方式,它以对听众最大信赖为基础,将自己的欣喜、烦恼、怨恨以及打算、宏图统统告诉对方,让他帮助、评判和选择。

2. 静听式

在话题不畅或交流发生障碍时,静听能帮助争取时间,进行思考。静听时,要随着对方的情绪,或点头,或微笑,或做一个手势,或显示一种有明显意思的面部表情,并引起对方的注意,从而引起谈话的方向。对方能在简单的示意中得到一种安慰和力量,“此时无声胜有胜”,便会有好的交谈结果。

3. 交流式

抓住对方谈话时的间隙,恰如其分地插话,说明你的看法,有利于促进思想感情的交流。但插话时要注意适时、适度、切忌粗暴地打断对方的话或不负责人地妄加评论。

4. 启发式

对那些拙于领会的人,要循循善诱,从多方面进行启发,让其吐露心声并通过交谈获得新的认识。启发时,谴词造句要妥帖、婉转,或抛砖引玉,或启发引导,不能,不能简单生硬。

5. 跳跃式

有时交谈双方并没有预约或随便聚在一起,或偶然相遇机会难得,这时谈话要善于转换话题。通过不断地跳跃,转入要谈的话题。态度要柔和、,让对方感到自然,千万不能硬牵着人家往某处去。

社交口才技巧有哪些

谦虚是一种人生哲学。《周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行不可至极处,至极则无路可续行;言不可称绝对,称绝对则无理可续言。做任何事,进一步,也应让三分。古人云:“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在做事方面,对于别人的请求,你可以接受,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或“我试试看”等话语。对于上级交办的事,你当然要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字眼。这是为万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而这样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谨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便事没做好,也不会责怪你。

与人交往时,如果出现意见分歧,你不要口出狂言,更不要说出“势不两立”之类的话,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对人不要太早下结论,如“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的话最好不要说。

有这么一个人,从小得小儿麻痹症,下肢瘫痪,村里人都认为他就在地上爬一辈子,只有他家隔壁的二伯不相信!因为他看到这男孩做事很机灵,交代他做的事完成的有板有眼,于是,他就照顾他,跟着二伯学做篾匠!二伯的老婆不同意,责骂二伯,没事找事,养了一个废人!这男孩当时听了很生气却又无奈,他为了不让二伯为难,他就偷偷的跑出去了,那年他只有十岁!沿路乞讨,因为他形象可怜,给钱的人很多!六年后,可说是有钱了,回到家中和二伯一起办起了竹艺厂,后来给村里修小学捐赠五万块钱。所以我们做任何事不可已看而下定论!任何事情都会变的!给自己留有余地才能应变,才能随变而不乱!

为人处世,何尝不是如此?与人交谈,话里留下一点余地,不要把话说死,给双方都有回旋的余地,做到求同存异,这样的交流富有弹性,也符合人的理性,更容易取得好的结果。如果话语相逼,不留空间,把话说得绝对了,就等于把自己的后路给堵死了,双方的关系也弄僵了。即使是很最要好的挚友相处也是如此,亲密无间,不分彼此,容易模糊人的个性,丧失自我,交往相处也随之失去本来的意义。

把话说得太满就像将杯子里倒满了水,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再滴水就溢出来了;也像把气球充足了气,再也灌不进一丝丝空气,再灌就要爆炸了。当然,也有人把话说得很满,而且也做得到。不过凡事总有意外,而这些意外并不是人能预料的,话不要说得太满,就是为了容纳这个“意外”!杯子里留有空间就不会使杯中物因加进其他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因再充一些空气而爆炸,人说话留有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出现而下不了台。所以很多政府官员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或议员的质询时,都偏爱用这些字眼,诸如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评估、征询各方意见……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留一点空间好容纳“意外”。那么我们平时说话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1926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