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演讲与口才>练声方法>

男高音发声训练技巧

泽凡分享

男高音训练的“难”,就难在是以真声为基础共鸣运用的综合统一上。那你知道有什么男高音发音技巧吗?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男高音发声训练技巧,方便大家学习了解。


男高音发声训练技巧

一、在中低声区“放下喉打开咽”是唱好高音的基础

对于一个初学声乐的男高音来说,用正确的方法唱好中低声区,是解决高音的前提。而这个“正确”方法的概念,就是首先要在中低声区“打开咽喉”去练唱,这是唱好高音的基本功。但有些初学者却往往弄不清“高”与“低”这对矛盾统一体关系。他们往往“求成”心切,不愿在中低声区下功夫,缺乏牢靠的在中低声区练习“放下喉打开咽”的正确共鸣状态的歌唱体验。

一开始学习就盲目地爬高音,唱大作品。这样的学习者虽然每天努力地练声练唱,由于方法不得当,声音总显得苍白紧张,稍遇高音便变成喊叫。这样练的后果,不但练不出优美辉煌的高音,反而养成许多挤卡的毛病,甚至把嗓子唱坏。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男高音的学习过程也是这样,先在中低声区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再去发展高音才是正确途径。

因为声乐学习是把“人身”作为“乐器”,演唱中低声区时参与歌唱的肌肉、腔体相对比较松弛,正确的共鸣状态容易调节和形成,这时更容易打开咽喉去歌唱。男高音初学者应首先在这种状态下在中低声区(c’一c’、d`一dZ)这一段音域去体会打开咽喉的感觉。这种打开咽喉的感觉,正如声乐教师们譬喻为之的“半打哈欠”的状态。重要的是要体会这种“半打哈欠”状态喉是自然放下的,后咽部在这种状态下是上下打开的,下巴这时也是放松收回的,而这几点又恰恰与歌唱时的共鸣状态相吻合。男高音初学阶段,最好带着这种状态,用下行音阶唱u或mao音进行练习更有利于喉的放下和咽部的打开。

在这一学习阶段,练唱的歌曲不要急于唱音域较宽的作品,甚至可以只摘选优秀歌曲当中某一句易于上口,开口音较多的乐句作为练习用,如黄自《花非花》的前一句(低音从中央C练起)

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蒂·卡普阿曲)选择歌曲的第一句(低音从中央C开始练起)

把这些乐句移调练唱,最低音从C’开始。待最高音唱至“eZ时再往下降。这样反复练习,一边体会喉咽打开的状态,一边带着感情色彩把乐句唱得优美动听,待喉的稳定、咽部的打开在中低声区已成为一种歌唱习惯后。再考虑拓展音域逐步半音半音地向高音区的“换声点”过渡。

二、用“反向着力联想”解决换声点的过渡

男高音演唱的一大难点在中低声区向高音的转换过渡,也可称为“胸腔”、“喉咽腔”共鸣向“头腔”共鸣的过渡,这个换声点一般在”f艺音左右。“换声点”对一些男高音解决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中低声区较宽阔的男高音向高音区过渡会更感觉困难些。要想把“换声点”唱好,首先应在第一阶段“半打哈欠”放下喉打开咽的基础上采用“反向着力联想”来解决“七”“下”共鸣过渡这对矛盾。男高音在唱C`一eZ这段音域时,虽然采用以“胸腔”“喉咽腔”为主的共鸣状态,但万万不可只想喉咽部而忽略了“鼻咽腔”的存在,一定要注意在喉稳定、咽部打开的基础上把声音的位置多往上想一想,要带着“鼻咽腔”共鸣去练唱,要感觉到鼻梁眉心处“高泛音”共鸣的存在。这种唱“低”想“高”“反向联想”的效果会使中低声区更具有明亮“色彩”,更有“穿透力”和“金属音色”,同时也为“换声点”后的以“头腔”“鼻咽腔”为主的共鸣状态做好铺垫,使中声区和高声区音色衔接自如。如演唱意大利歌曲《重归苏莲托》开始的前半句。

打开喉用高泛音共鸣把这前半句唱好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后半句”f、92音色的统一和衔接,如果前半句从e,一eZ唱得较沉闷,后半句“fZ、92的到来会使人感到很突然,从音色上容易形成上下两截不统一的感觉。但从一开始便把共鸣着力点往上想一想,带着头腔、鼻咽腔存在的观念去演唱情况则不同,使声音一进入歌曲便很迷人,让人感觉高音的到来舒适和自然。

另外。唱中低声区时,这种向“上”的“反向着力联想”为抒情歌曲的演唱更增加迷人的魅力,使声音轻柔舒展动人,更能抒发出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前一句。

如果带用鼻咽腔共鸣去演唱,抒情之意。

又如黎英海改编的《塔塔尔民歌月光下》。则更具思念《在银色的月光下》。

这首歌在演唱时,要带有轻柔明亮的高泛音共鸣意念,把声音的着力点往鼻咽腔想一想,这就会使歌曲不仅更具有抒情特色,而且为下一句92的到来做好音色衔接准备。

以上举例是唱“低”想“高”的反向着力联想。那么,在唱“fZ换声点左右这几个音时,恰恰要在带有喉咽打开高泛音共鸣的基础上,把声音的着力点往下往后想一想,这是因为在“换声点”时,共鸣腔的运用将发生状态的变化,共鸣将由以中低声区“胸腔”“喉咽腔”为主的共鸣状态转换为“鼻咽腔”“头腔”为主的共鸣状态。这种转换是以声带更加拉紧、咽喉更站定为基础的。在这个转换点上,用力稍不平衡就会产生“破裂音”或导致音色不统一。我们应在唱“换声点”时加强喉咽部和声带的拉力,这时的感觉要在保持住“高泛音”共鸣的同时把着力点往“下”往“后”想。这里所说的“下”和“后”,主要是指喉的更加稳定和后咽壁的更加站定。这种“联想”也恰恰起到在唱高音时又不完全丢掉“喉咽腔”共鸣的混声效果,使音色从低到高的过渡不留痕迹。如例7第二、三句从中低声区向高音转换92的相继出现,声带和喉咽如不能很有效地站定,这两个音就很难唱好。这种站定,歌唱时要在前一句中低声区的基础上把声音的着力点往下往后想一想,这样就会使92这两个音不至于振动不平衡而使音色与前一句中低声区衔接不起来。歌唱当中的这种唱“高”想“低”以及唱“低”想“高”的“反向着力联想”将为“换声点”问题的解决铺平上下统一的道路。

三、关于声音的“靠前”与“靠后”

在男高音的教学与歌唱中,有人主张声音“靠前”,有人主张声音“靠后”,并常为此争论不休。这个问题,除存在人们对声音的审美差别外,还有一个在共鸣运用中对方法和效果的认识问题。一个出色的男高音演唱时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声音通畅,穿透力强,明亮靠前,这一点恐怕是多数人的共识。而问题恰恰出在寻找这种“美”的“靠前”声音效果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认识误差。有些初学者,在听了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的演唱后,便认为漂亮的男高音音色非“靠前”去寻找而无出路。于是在练唱中,一味追求“靠前”,久而久之,大师们漂亮的高音不但没能找到,反而把自己的嗓音弄得又挤又卡,甚至把声带唱坏。而另一种情况是,当听到声音宽厚的男高音歌唱家的演唱时,又盲目地模仿,把声音尽力往下压,这样当然也唱不出漂亮的男高音音色。

以上两种倾向,都走了极端,甚至可以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必然会产生“靠前”“靠后”之争,得不到良好的效果。男高音具有穿透力的明亮音质的得来,是以打开咽喉、声音畅通为基础的。“靠前”“靠后”只是共鸣需要和生理动作的一种感觉,应把二者看为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不能只盯着一点而不顾其它。在感觉上,打开咽腔,应该说是靠后的动作,但如果不顾声音共鸣的整体走向,把声音仅停留在喉咽部,那将产生沉闷的感觉,明亮的男高音音色便无从谈起。为此,正确地认识声音的走向,在男高音歌唱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声音自声带发出经打开喉咽腔,应继续向上流动,这时,整个后咽部起桥梁和润色的作用。它能有效地把喉咽腔和鼻腔连接起来。所以男高音后咽部必须站定,把来自喉咽腔的声音向鼻咽腔传导反射,以引起头腔鼻咽腔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上下贯通、穿透力强、色彩明亮、靠前的男高音音色。而这种音色的获得,是离不开喉咽腔的打开,离不开后咽部的站定,离不开鼻咽腔的高位释放的(指高泛音共鸣)。从运用共鸣的感觉上来说,这一系列的声音走向,是沿下沿后抛向前方的。可以说声音的共鸣,没有“后”就没有“前”,没有“下”就没有“上”。练唱时,既要想到“后”,还要想到“前”,既要想到“下”还要想到“上”。“靠后”可以说是某一阶段的具体过程,“靠前”是综合的目标和效果。这种“前”“后”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歌唱中,特别是在“美声唱法”中是不容割裂开来的。

唱歌技巧及发声方法

一、歌唱发声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歌唱发声练习的目的,简要地说,就是将歌曲演唱中对声音所需求的各种技术环节,通过有规律、有步骤的发声练习,逐步提高歌唱发声的生理机能,调节各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使歌唱发声的技术成为歌唱表现的有力手段,为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服务。

我们练声的目的是要调整巩固科学的发声状态,把良好的歌唱状态保持到歌唱中去,改变平时生活中自然的发声习惯,使之成为符合歌唱发声的习惯和状态,所以必须明确我们练声的目的,而不是简单的“开开声”而已。

歌唱发声练习要求每个歌唱者首先要了解和熟记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部位及其功能,掌握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全面理解其精神实质,通过反复的练声及歌唱实践来消化和验证其歌唱规律。

因此在发声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运用气息发声和气息控制的方法(即横隔膜的呼吸方法),因为在整个声乐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一环,是整个歌唱建筑的基础,因此必须明确呼吸的重要性,重视练好歌唱呼吸的基本功。

2)打开喉咙,稳定喉头,是歌唱基本功训练的核心,这是歌唱者声乐技巧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很多歌唱者声音上的毛病,多是由于歌唱时喉头不找开、不稳定造成的,而正确的喉头位置是协调呼吸器官的运动,获得稳定、流畅声音效果的关键。

3)要恰当地运用好歌唱的共鸣,要使声音传得远,充满剧场,且圆润,优美动听,这是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课题。由于共鸣训练常常与其它发声基础要求分不开,因此要求歌唱者通过母音的转换,稳定喉头打开口腔,调节气息等手段,把声音振响在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头腔共鸣点上,来增大音量,扩展音域,美化音色,统一声区,使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音协调一致,天衣无缝,走动自如灵活。

4)正确的发声要与正确的咬字、吐字相结合。通过字、声结合的练习来提高唇、齿、舌的灵活运动能力,使之更完美而生动地表现歌曲和情感和内容。

5)在歌唱发声时,还要注意对音准、节奏的训练,通过发声练习,逐步掌握连、顿、强、弱等全面的歌唱发声技巧,丰富歌曲的表现手段,增强歌曲演唱能力。

6)在每次练习时,都要保持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进入良好歌唱状态的前提。

7)在练声、唱歌前,一定要摒除一切杂念,稳定情绪,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状态,要有良好的歌唱欲望,要充满信心、放松自如地进入歌唱状态,否则是唱不好歌的。

8)从开始练声起,就要同音乐结合起来,即练声也要有良好的乐感。音程、音阶一方面是肌肉、音准、气息、共鸣等方面的技术练习,同时它们又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要给它们以音乐的活力和生命。因此练声一开始,要求每个歌唱者把音程、音阶、练声乐句也唱得悦耳、动听。以上我们可以领悟到,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呼吸、共鸣、吐字、表现缺一不行,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整体歌唱”的涵义。

二、歌唱发声练习的步骤

歌唱发声基本功的练习,一般按音域进展的规律,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以中声区训练为基础,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调节和锻炼肌肉以适应歌唱技术的需要。无论哪一个声部,都应该从中声区开始训练。练中声区的音相对巩固后再逐步扩大音域,要知道声乐学习要从基础入手,中声区是歌唱嗓音发展的基础,基础必须打得扎实,要记住“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第二阶段

是中声区的基础上,适当扩展音域,加强气息与共鸣的配合训练,练好过渡声区(即换声区的训练),为进入头声区的训练打好基础。第二阶段的练习是关键的一环,需要花费的时间相对也比较长,但千万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急于唱高音,要沉得住气,等这段音域巩固后,再进入高声区的练习。

第三阶段

即高声区的练习可以在比较巩固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加强音量音高的训练,进一步扩大音域,做较复杂的发声练习,使各声种达到理想的音高范围。这了阶级的练习要特别注意高、中、低三个声区的统一,音的过渡不要发生裂痕和疙瘩,重点是加强头声区的训练,获取高位置的头腔共鸣,从而达到统一声区的目标。这样我们歌唱发声的.乐器基本制造完毕,可以唱一般难度较大的歌曲了。

三、歌唱发声练习的起音

发声练习开始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如何起第一个音的问题,我们称它为歌唱时的“起音”或“起声”。歌唱的起声可分为激起声、软起声、舒起声。

1、激起声

是当吸气完毕后,胸腔保持不动,声带先自然闭合,然后,再以恰当的气息冲击声带使之振动发声,这样发出来的声音结实有力,我们在发声训练如顿音、跳音的练习中常常使用,也用这种方法纠正声带漏气的毛病。此时与之相应的呼吸方法往往采用急吸急呼。

2、软起声

软起声是声带在开始闭合的动作时,气息也同时往外送,开声门与气息振动声带同时进行。这种方法气息的冲击力比较“激起声”要柔和,发出的声音比较平稳、舒展。我们发声训练中也常常在练连音和长音中采用,同时也用“软起声”的发音方法来纠正喉音的毛病,与之相应的呼吸方法往往采用缓吸缓呼法。

3、舒起声

舒起声是声门先开,然后气息再振动声带,它的特点是先出气而后发声,像叹气一样。在劳动号子中,常常用到这种起声法。在发声训练中,这种方法可用来纠正声音过于僵硬的毛病,在通俗唱法中使用较多,较口语化。总之,歌唱的起音首先要精神饱满,全身协调,根据不同类型的练声曲例来确定起音的方法,注意起音的音量不要过分强,以舒适的mf或mp音量为合适。

四、歌唱发声练习曲

练习曲的练习,是发声歌唱的重要的基础训练。练声曲可以用各个母音或混合母音或子母音混合音,也可以用音阶的音名1234567等等来练唱,也可以在练声曲上安排歌词来练习叫带词练习。发声练习过程中,是以声音效果和发声器官肌肉适度的标准去调整发声器官的机能和状态的,每个人的发声器官的构造、嗓音条件、声音类型、发声习惯各不相同,因此,并不是每一种类型的练习都必须唱,而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练习。

1、“哼鸣”的基本练习

一般在开始练声时,先练练“M”是有益的,因为发这个音容易达到高位置和靠前、明亮、集中的效果。练习哼鸣时首先上下唇自然地闭上、口腔内部要打开,好象闭口打哈欠的感觉,感到声音向高位、额窦、鼻窦处扩展,但切勿把声音堵塞在鼻腔里,否则会发出鼻音。

2、母音的练习

除进行哼鸣练习外,更多地是进行母音的练习,如a,i,o,u,e等单母音练习,也可用混合母音练习如ma,me,mi,mo,mu等等。

3、连音练习

人们常说:“不会连贯就不会歌唱。”歌唱声音的主要表现力就在于声音的连贯优美,只有连贯的声音才能唱出动人的旋律线来。为了使声音有更多的连贯性,可以将练习的音域相对拉宽些,练习也可以随之难度更大些。

4、顿音练习

顿音唱法又称为断音唱法。要求唱得清晰,短促,灵活,富有弹性,集中感强。练习时要注意一字一音的灵活性和一字一音的连贯性。

5、连音和顿音结合的练习

在基本掌握了连音和顿音唱法的基础上,可以加连音、顿音结合在一起的练习,这样有利于歌唱状态的统一,顿音好象是一个“点”,连音像是一条“线”,这样以点带线,便声音的位置统一,并保持气息均匀流畅。

6、保持共鸣位置不变的练习

在“哼鸣”练习中我们已经讲了找共鸣位置最好的办法就是体会“哼鸣”感觉,如果这个共鸣焦点找准了,那么其它所有的音都应该向这个哼鸣位置靠拢,这样才能达到歌唱的高位置,使声音上下统一。

7、声音灵活性的练习

这种练习主要是为了适应歌曲演唱中快速、流动的要求,以达到更积极的身体、喉咙、气息的配合。

8、结合字声练习(带词练习)

要求根据词意富有想象,有意境,有画面,语气有表现,声音有乐感,有感情地去唱。力求做到字准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慢慢地向歌唱歌曲作品过渡。

9、练声注意事项

1)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嗓子,适当地练唱,发声练习的时间,初学时20分钟一次为宜,以后逐渐地加至半小时或一小时,坚持每天练习最重要,绝对避免用全音量来练习。大声地乱唱,容易使歌唱器官受损。

2)在没有能力唱高音之前,切勿作高音练习,经常唱一组你最满意的音,选择曲目更要谨慎,不要唱不适合自己的曲目。

练自己的肺活量,多游泳,多跑步!多看一些音乐录影带,看一下其他歌手唱歌时的口型,多模仿!多唱,多练。

歌唱发声练习的步骤

歌唱发声基本功的练习,一般按音域进展的规律,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以中声区训练为基础,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调节和锻炼肌肉以适应歌唱技术的需要。无论哪一个声部,都应该从中声区开始训练。练中声区的音相对巩固后再逐步扩大音域,要知道声乐学习要从基础入手,中声区是歌唱嗓音发展的基础,基础必须打得扎实,要记住“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第二阶段

是中声区的基础上,适当扩展音域,加强气息与共鸣的配合训练,练好过渡声区(即换声区的训练),为进入头声区的训练打好基础。第二阶段的练习是关键的一环,需要花费的时间相对也比较长,但千万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急于唱高音,要沉得住气,等这段音域巩固后,再进入高声区的练习。

第三阶段

即高声区的练习可以在比较巩固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加强音量音高的训练,进一步扩大音域,做较复杂的发声练习,使各声种达到理想的音高范围。这了阶级的练习要特别注意高、中、低三个声区的统一,音的过渡不要发生裂痕和疙瘩,重点是加强头声区的训练,获取高位置的头腔共鸣,从而达到统一声区的目标。这样我们歌唱发声的乐器基本制造完毕,可以唱一般难度较大的歌曲了。

唱歌的发声技巧

1)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运用气息发声和气息控制的方法(即横隔膜的呼吸方法),因为在整个声乐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一环,是整个歌唱建筑的基础,因此必须明确呼吸的重要性,重视练好歌唱呼吸的基本功。

2)打开喉咙,稳定喉头,是歌唱基本功训练的核心,这是歌唱者声乐技巧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很多歌唱者声音上的毛病,多是由于歌唱时喉头不找开、不稳定造成的,而正确的喉头位置是协调呼吸器官的运动,获得稳定、流畅声音效果的关键。

3)要恰当地运用好歌唱的共鸣,要使声音传得远,充满剧场,且圆润,优美动听,这是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课题。由于共鸣训练常常与其它发声基础要求分不开,因此要求歌唱者通过母音的转换,稳定喉头打开口腔,调节气息等手段,把声音振响在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头腔共鸣点上,来增大音量,扩展音域,美化音色,统一声区,使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音协调一致,天衣无缝,走动自如灵活。

4)正确的发声要与正确的咬字、吐字相结合。通过字、声结合的练习来提高唇、齿、舌的灵活运动能力,使之更完美而生动地表现歌曲和情感和内容。

5)在歌唱发声时,还要注意对音准、节奏的训练,通过发声练习,逐步掌握连、顿、强、弱等全面的歌唱发声技巧,丰富歌曲的表现手段,增强歌曲演唱能力。

6)在每次练习时,都要保持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进入良好歌唱状态的前提。

7)在练声、唱歌前,一定要摒除一切杂念,稳定情绪,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状态,要有良好的歌唱欲望,要充满信心、放松自如地进入歌唱状态,否则是唱不好歌的。

8)从开始练声起,就要同音乐结合起来,即练声也要有良好的乐感。音程、音阶一方面是肌肉、音准、气息、共鸣等方面的技术练习,同时它们又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要给它们以音乐的活力和生命。因此练声一开始,要求每个歌唱者把音程、音阶、练声乐句也唱得悦耳、动听。以上我们可以领悟到,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呼吸、共鸣、吐字、表现缺一不行,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整体歌唱”的涵义。

    184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