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演讲与口才>朗诵技巧>

诗歌教学的三步朗读法

泽凡分享

用自己的教学幽默非常巧妙地通过自己的评价把朗读指导和理解词语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有气没力”的意思,而且让学生对“有气没力”有所感悟,有所体验,从而读好这段话。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诗歌教学的三步朗读法,方便大家学习了解。

诗歌教学的三步朗读法

诗歌教学的三步朗读法

摘 要: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现代诗歌,都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鉴于诗歌的文体特点和艺术特色,使得诗歌成为了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材必不可少的选文。所以对于如何进行诗歌教学也是我们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的课题。下面我就《登高》的教学设计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关键词:诗歌 教学 朗读法

如今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与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语文课堂与过去的相比,少了以前那种特有的萦绕校园的琅琅书声。这对语文学习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尤其是对于诗词的学习,更应该注重诵读。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进行杜甫的律师《登高》的教学时,我着重注意指导和培养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评作品的韵味,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并使学生在朗读能力上更上一层楼。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尝试使用了自己研究实践出来的诗歌教学的三步朗读法。

所谓的“三步朗读法”指的是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分层次进行朗读。第一步是读通句子,第二步是读懂内容,第三步是读出感情。下面我就以《登高》的教学为例,说一说我的“三步朗读法”。

《登高》是杜甫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加之好友李白、高适和严武的相继去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压在心头的郁闷,杜甫重阳节抱病登高,面对萧瑟的秋江景色,触景伤怀,抒发了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郁闷和悲哀。要更好地感受和体会这种感情,重要的就是有感情地朗读,置身诗歌意境当中,化身诗圣杜甫,“亲口”表达内心的浓郁之情。

一、读通句子

在刚刚接触这首诗歌的时候,我在介绍完诗歌背景后,首先进行范读,解决字词难题,做到读通句子。教师所起的示范作用,把学生带入一种美好的意境,使他们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愿望。范读后当学生为我的表现鼓掌喝彩时,我就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不用羡慕我,等我们学完本课之后,经过努力,相信你们的表演会比我更精彩!”范读后让学生自由读或提问学生朗读,这样使学生对诗句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并从中发现自己在朗读上的困难和不足,以便在指导时能有针对地去听,对症取药。

二、读懂内容

读懂内容的过程,就是分析诗句的过程。诗歌的首联描写了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猿猴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诗歌的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使诗人感到人生短暂和渺小,因壮志未酬而产生了惆怅;同时无边落叶与浩浩长江也会使诗人感到豁达、坦荡和胸襟开阔。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离家万里、时值悲秋、常年漂泊、作客他乡、年过半百、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发泄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和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由此我们看出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一味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为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三、读出感情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我们读懂了句子,也理解了杜甫当时的心境。带着这些理解,该怎样去朗读这首诗呢?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朗读全诗要语气缓慢沉重,读出“悲”的基调。节拍清晰,“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木”和“江”要适当拖长,留有余韵。“萧萧”和“滚滚”要拉长声音,表现诗人不尽的愁绪哀思。颈联是全诗的高潮,重读“悲”和“常”,描绘漂泊之苦;重读“多”和“独”,刻画老病孤愁。“艰难苦恨”紧承上联,以酒杯新停轻轻结束全诗,含无限凄凉于言外,读得应缓慢而沉重,体会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这阶段可以让学生听取朗读磁带,因为朗读磁带上的朗读具有一种艺术表演性,让学生闭目欣赏,仔细体会,用心感受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在美感中受到陶冶,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激情,使他们在一种强烈的愿望下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这样的三步朗读法,读通句子,帮助学生排除字词障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读懂内容,帮助学生深入分析诗句,把握诗句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感情,帮助学生真正获得了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

对于《登高》的教学设计是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针对语文教育专业学生懒于动口的现状进行设计的。我在教授语文课的同时,也注重加大对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力度,其中就包括朗读能力。而且当下的中小学已很难再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我觉得对语文的学习,尤其是对诗词的学习,朗读是十分重要的方法。通过这节课对朗读能力的指导,使学生做到了举一反三,不但知道了这首诗如何朗读,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诗、如何读诗。

三步朗读法教学,使学生朗读能力明显增强,同时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培养,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学生反馈效果良好。同事们也一致认为此法很好,值得普及和推广。

小学语文诗词朗读方法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做好诵读指导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任务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是读者与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课堂教学是进行朗读教学的主阵地,在学校安排的每周两节的经典诵读课上,我根据诵读内容,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的诵读能力不断提高。

1.1 选择难易适度的诵读内容

诵读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和知识水平,难度过大学生会感到枯燥,过于简单,学生又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根据多年的诵读经验,小编所在的学校广泛征求各年级师生的意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的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字数少,节奏强,内容比较好理解。中年级的学生诵读《唐诗》《宋词》《笠翁对韵》等,和课内诗词的学习相结合,相补充;高年级的学生诵读《论语》《道德经》等篇章,有一定深度,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指导意义。在学习过程中,这些作品受到学生的喜爱和认可,为诵读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1.2 简析诗文大意

关于古诗的教学,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话。”较难的篇章,如果学生完全不理解,诵读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做粗略地讲解或提示,让学生把目视、口诵、耳听、心想四者结合起来,在粗知其大意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再通过琅琅上口的反复吟诵,有效地提高诵读的能力。

1.3 采用活泼多样的诵读形式

“经典诵读”在小编所在的学校和学区都是一门常规课,每班每周两个课时,由语文老师担任指导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教师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

(1)教师泛读。诗词的韵律美是学生爱读的原因之一,教师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的启迪,美的熏陶。教师深入诗词,声情并茂地范读,能够感染学生,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2)配乐引读。古诗文节奏强,韵律和谐,琅琅上口。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为了丰富诵读课堂,小编构建了诗歌学习专题网站,在网站上上传了《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优美的乐曲,在诗词的诵读中,配以乐曲,别有一番情趣。一曲古筝《浪淘沙》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豪迈的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满江红》琵琶声中岳飞的爱国情怀荡气回肠,音乐或抒情或婉转,深深感染了诗文,感染了诵读的学生。

(3)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诵读。如:打节奏读(节奏的快慢由老师定),灵动活泼;齐读,气势豪迈;赛读,挑战自我。这样形式多样的诵读,让学生乐读,爱读,读准音,领会情,掌握朗读的方法,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积累,并在生活中有所运用。

1.4 运用多媒体,增强趣味性

古诗文有其自身的特点,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现在的时代较远,写的人和事都和学生实际相距甚远,这些都给小学生学习古诗文,体味古诗文的意境带来了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结合古诗文的特点,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色彩鲜艳的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提供给学生学习古诗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在《弟子规》的学习中,小编为学生播放《弟子规》的动画片故事,《孝感动天》舜的故事,《汉武帝亲尝汤药》等系列故事,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学生懂得了孝敬父母的道理。

学习《游子吟》播放母亲深夜挑灯夜织的画面,慈母情深,深深打动学生。学习是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由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过程。而多媒体在创设古诗文情境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无论是音乐,还是画面,都能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创造出与古诗词内容相符合的直观、形象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兴趣,融入诗的境界,进入最佳心理状态。

二、以课外为大后方,营造诵读环境

2.1 建设诗意的学校环境

校园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诵读诗词,学校的文化墙上手绘了《弟子规》的篇章,学生走进校园便学习作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孝敬父母,尊重兄弟,爱护同学,好学上进。教学楼走廊墙上也挂着诗词名作,大课间,学校的广播站定时播放诗词诵读,唐诗、宋词尽在眼前,皆在心间。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也很注重诗词的学习,教室的学习园地展出学生诗词的书法、绘画、摘录作品,整个校园充满文化气息,这种充满诗意的环境浸润学生的心灵,也促进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

2.2创造诗意的家庭环境

学生的课外时间大部分在家庭中度过,家庭对学生的诵读习惯的养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编对所在学校290名同学做过问卷调查,70%的同学家长会陪孩子阅读或诵读诗词,这为创造诵读的家庭环境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定期为学生推荐一些诵读的诗文,要求家长陪同孩子一些阅读,还可以为孩子做一些讲解。《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些篇章都值得作为父母的人用心学习,同自己的孩子一起成长,则父子亲、通古今。小编在该课题的研究中构建了经典诵读的专题网站,在该网站有丰富的音频、视频资源,家长可以为运用这些学习资源,增加学习的乐趣,让孩子知书达理,加强家庭的凝聚力。

2.3创设诗意的生活环境

读诗文,旨在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我国的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这些篇章都教育学生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尊敬兄长,爱护幼小,这些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指导学生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在古诗文的学习中促进学生的成长,在成长中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以活动为契机,创造展示平台

对学生的诵读能力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内,而应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小编做过问卷调查,290名同学中,85%的同学希望学校或班级开展诗词诵读展示活动。小编所在的班级经常开展一些诗词朗诵、古诗学唱、古诗文故事表演等小型的班内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并及时地对一些表现好、进步大的同学提出表扬。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也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更加轻松。

小编所在的学校在每年的十一国庆节都要举行诗歌朗诵比赛。这样大型的活动对全校学生诵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契机,也是展示全校同学诵读能力的平台。学生和教师积极性都很高,认真筛选参赛诗文,刻苦排练、或配乐、或表演,学生的诵读热情和水平都达到新的高度,家长的参与度也很高,准备服装,协助排练。

一次大型的展示活动,展示了学生的诵读水平,也释放着学生的满腔热情。经典诵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而大型的展示活动又促进了孩子们的学习,如此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和循环。实践证明,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诵读活动,是提高学生诵读经典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在十多年的追踪调查中也发现,诗词诵读对学生的语言习惯,词句积累,写作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成效。

春江花月夜朗诵技巧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一作:落花)

春江花月夜朗诵技巧

主要是要营造一种静谧而优美的意境,另外要处理好感情的起伏。四句一节,境随情生。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背景音乐:可选用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二《春江花月夜》。原名《夕阳萧鼓》,意境深远,乐音悠长。近代当《夕》由琵琶改成民乐合奏后。而恰好与张若虚的诗的意境吻合,故易名为《春江花月夜》。《夕阳箫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早已流传。

诗歌的朗诵技巧:

1.要自信,重情感。

2.要自然,不能做作。要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努力地去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才能成功地再现作者的情感。听众才会觉得"自然"。如果朗诵者并没有领会作者的情感,就很容易失去了内在的感情基础,单单依靠技巧来支撑,听众就必然会感到"做作"了。

3.选用适当的背景音乐

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官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称“吴中四士”。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全唐诗》仅存其诗二首。

    1848587